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索人胎回肠树突状细胞的发育规律。方法:应用S—100蛋白抗体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4例6周至38周人胎回肠DC的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形态结构以及数量变化等进行研究。结果:(1)人胎回肠S—100^ DC于第11周出现;(2)S—100^ DC主要分布在粘膜固有层和集合淋巴小结,少数分布在粘膜下层;(3)集合淋巴小结S—100^ DC以滤泡间区数量最多,圆顶区次之,滤泡区少见;(4)固有层S—100^ DC外形不规则,胞体伸出许多粗细不一的突起,而集合淋巴小结S—100^ DC的外形相对规则,突起数量少而细长。结论:人胎回肠S—100^ DC的数量随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集合淋巴小结S—100^ DC呈区域性分布,它们与固有层S—100^ DC在形状、大小和数量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不同胎龄人胎小肠GnRH-IR细胞的变化.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4例第9~38周新鲜人胎小肠GnRH-IR细胞染色定位后,用体视学方法对其进行形态学测量分析.结果 ①GnRH-IR细胞散在分布于人胎小肠的上皮细胞之间和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形态多样;②上皮GnRH-IR细胞比固有层更规则,同肠段上皮GnRH-IR细胞的形状因子(FF)比固有层小(P<0.05);③上皮GnRH-IR细胞比固有层大,上皮GnRH-IR细胞的平均截面面积(A)和平均周长(B)比固有层大(P<0.05);④GnRH-IR细胞的相对数量在肠段之间有差异,其体密度(Vv)、数密度(Nv)从十二指肠到回肠依次减少(P<0.001).各肠段GnRH-IR细胞数量随胎龄而变化,且上皮和固有层变化不同,在上皮第21~24周以前Vv、Nv随胎龄增加而增大,其后则随胎龄增加而变小;在固有层Vv、Nv随胎龄增加而增多,且第21~24周以前增长明显,以后增长变缓.结论 人胎小肠GnRH-IR细胞广泛存在于人胎小肠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形态多样,大小不一.数量从十二指肠到回肠依次减少,且随胎龄增加上皮GnRH-IR细胞数量与固有层出现不同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D1a+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胎儿腭扁桃体内的发育.方法 收集9~28周因故终止妊娠胎儿腭扁桃体标本29例,用EnVision二步法染色显示CD1a+DC.结果 12周胎儿腭扁桃体,可见少量CD1a+DC,分布于隐窝上皮基底层和中间层,细胞体梭形或不规则形,由细胞体发出数根树枝样突起,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14周胎儿腭扁桃体,CD1a+DC数量增加,隐窝上皮周围的固有层弥散淋巴组织内也可见CD1a+DC.16周胎儿腭扁桃体,表面上皮内可见CD1a+DC分布.17~24周胎儿腭扁桃体,随着CD1a+DC数量增多,在上皮浅层渐可见阳性细胞.28周胎儿腭扁桃体,淋巴小结内始见几个CD1a+DC聚集.细胞计数显示CD1a+DC数,9~12周胎儿腭扁桃体为(2.60±1.14)个, 随胎龄增加至25~28周胎儿腭扁桃体达(57.20±6.06)个,任意胎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D1a+DC 12周迁入胎儿腭扁桃体隐窝上皮,随后逐渐出现在固有层弥散淋巴组织、表面上皮以及淋巴小结内. CD1a+DC数量随胎龄增长逐渐增多,主要分布于隐窝上皮内,固有层弥散淋巴组织和表面上皮内较少,淋巴小结内最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胎阑尾内淋巴组织的发生以及T、B细胞的发育.方法 经孕妇本人知情同意收集人胎阑尾26例,HE染色观察微细结构,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S-P法染色显示T、B细胞,用BioMiaspro图像分析软件进行计数.结果 HE染色:9周胎儿阑尾管壁4层结构尚未分化形成,上皮为复层柱状,间充质内有单个淋巴细胞散在分布;ll周上皮内偶见单个淋巴细胞浸润,间充质内淋巴细胞较前略多;13~15周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初级淋巴小结雏形形成;16~20周管壁内初级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明显;21~28周淋巴小结初级数量增多,尤以28周明显.免疫组化染色:9周间充质内出现少量IgM阳性细胞;11周出现CD3阳性细胞;15周IgM阳性反应细胞聚集开始形成淋巴小结,小结内CD3阳件反应细胞数量少;随胎龄增加,淋巴小结数量增多,IgM阳性反应细胞和CD3阳性反应细胞数量也逐渐增多(P<0.01,P<0.05).结论 人胎阑尾淋巴组织发生的过程中,9周即有B细胞迁入,而T细胞在11周迁入,B细胞的发育早于T细胞.随胎龄增加,T、B细胞数量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胎腭扁桃体的组织发生.方法:用HE染色显示30例人胎腭扁桃体的组织结构.结果:(1)9周,人胎腭扁桃体原基黏膜表面上皮薄,其下方的间充质内出现淋巴细胞.10周,出现早期隐窝.12周,隐窝出现分支,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可见高内皮微静脉(HEVs);(2)14周,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形成弥散淋巴组织和初级淋巴小结,与此同时,隐窝上皮内可见淋巴细胞浸润,HEVs管壁内见迁移中的淋巴细胞.17周起,淋巴组织随胎龄增加而逐渐增多,小结内始终未见生发中心;(3)25周,隐窝上皮表层可见少量M细胞.结论:(1)9周时人胎腭扁桃体原基内已有淋巴细胞迁入,14周时固有层内出现淋巴小结;(2)10周时隐窝形成,14周时淋巴细胞开始浸润到隐窝上皮内,25周时隐窝上皮内出现M细胞.(3)12周时固有层内始见HEVs,至14周淋巴细胞经HEVs管壁迁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动物十二指肠和回肠黏膜上皮、固有层内淋巴细胞分布的差异,为不同饮食条件下消化道的免疫提供资料。方法取健康兔Wistar大鼠十二指肠和回肠,分别将其分为上、中、下段,湿微镜下观察并计数黏膜上皮及固有层中淋巴细胞数量。结果兔与大鼠十二指肠绒毛上皮内的淋巴细胞(iIEL)各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上段P〈0.05,中段P〈0.01,下段P〈0.01;回肠固有层内淋巴细胞(PL)各段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上段P〈0.01,中段P〈0.05,下段P〈0.05。兔与大鼠回肠各段iIEL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上段P〈0.01,中段P〈0.05,下段P〈0.05;上、中段PL分布也存在差异,分别为上段P〈0.05,中段P〈0.01。结论兔与大鼠十二指肠和回肠的iLEL与PL分布情况具有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与小肠的结构及食物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成年人小肠各段粘膜层内的淋巴细胞的分布规律,为探讨小肠粘膜的免疫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成年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镜下观察粘膜层内淋巴细胞的分布并对其计数。结果上皮内淋巴细胞各段间无显著差异,固有层淋巴细胞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绝大部分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分布在上皮细胞核下区,只有少数位于或超过核水平,P〈0.01。结论上皮细胞内淋巴细胞多位于核下方,固有层内淋巴细胞数量自十二指肠至回肠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LP)中Caspase-3,TNF-α和TNFRI的表达意义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3例OLP及7例正常口腔黏膜(对照组)中Caspase-3,TNF-α和TNFRI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OLP中上皮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固有层的A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OLP的上皮层和固有层Caspase-3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5).OLP中上皮层TNFRI及固有层TNF-α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5),而上皮层TNF-α及固有层TNFRI阳性表达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25),糜烂型组固有层中TNF-α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糜烂型组(P〈0.05).OLP上皮层Caspase-3阳性表达与其自身AI呈正相关(r=0.631,P〈0.05),而固有层淋巴细胞Caspase-3阳性表达与自身的AI无相关性(P〉0.05);TNF-α/TNFRI表达与OLP上皮及固有层细胞的AI密切相关.结论:OLP中同时存在角质细胞凋亡亢进及固有层淋巴细胞凋亡的减少,这种凋亡的异常可能与OLP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用抗S100蛋白和溶菌酶抗体,对37例中晚期食管癌和5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Mφ)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和分析。肿瘤实质中的DC数量,癌组织侵犯管壁全层和管周组织组较侵犯肌层组明显增多(P<0.05);上中段组较下段组明显增多(P<0.05)。肿瘤间质中的DC多聚集在淋巴细胞较密集的区域。肿瘤实质中的Mφ数量,分化较好组比分化较差组明显增多(P<0.02),而癌组织侵犯管壁肌层组较侵犯管壁全层和管周组织组明显增多(P<0.03)。结果揭示DC和Mφ数量变化受肿瘤组织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但两者在局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功能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体外探讨α-干扰素(IFN-α)对人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lO份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常规DC诱导培养条件中加入不同剂量的IFN—α(依剂量0、100、500U/m1分为A、B、C3组)。流式细胞仪分析CD83等细胞表面标志,ELISA检测IL-12等细胞因子的表达,MTT法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亲:在常规DC诱导培养条件中加入IFN—α培养的贴壁单个核细胞,在第5天即可见B、C组细胞表面呈树突状突起.第7天B、C组诱导的细胞其DC特异性表面标志CD83、HLA—DR、CD86较A组明显升高,且随IFN-α剂量增加而增加(P〈O.05);B、C组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IFN-γ较A组均增高,而IL-10较A组减少(P〈O.05);B组和C组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高于A组(P〈O.05),又以T与DC比为10:1时最明显。结论:在常规DC诱导培养基础上.再加入IFN-α能进一步促进脐血单个核细胞向具有DC典型形态及更强功能的成熟DC转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APN)、瘦素(LP)、白介素-18(IL-18)的变化与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检测并比较正常体重(A组,10例)及超重(B组,10例)非糖尿病自愿者,正常体重(C组,32例)及超重(D组,3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APN、IL-18及LP.结果:B组及D组LP、IL-18高于A组及C组(P<0.05),且C组IL-18高于B组(P<0.05),APN在A、B、C、D4组中逐渐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8与BMI、HOMA-IR正相关,与APN负相关(P<0.05);APN与BMI、LP、HOMA-IR负相关(P<0.05);LP与BMI正相关(P<0.05).结论:低APN和高IL-18血症可能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其代谢紊乱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而LP可能只与肥胖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脾阳虚大鼠回肠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检测,探讨脾阳虚证状态下大鼠水液代谢的影响。方法:对正常组、脾阳虚模型组、中药反证组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AQP4在回肠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①脾阳虚状态下,大鼠回肠上皮细胞细胞膜的AQP4分布量显著减少,经温补脾阳中药治疗后,其分布量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正常组。②脾阳虚模型组AQP4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反证组AQP4 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蛋白表达虽然有所提高,但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阳虚证状态下大鼠回肠AQP4表达下调,导致回肠对水分的吸收出现障碍,提示可能与脾阳虚证的病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孟庆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95-1596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5例胎盘早剥患者分为轻型组(21例)和重型组(34例),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轻型组孕周大于重型组(P<0.05),重型组胎心监护异常率、B超检出率、B-Lynch缝扎术率和产后出血率均高于轻型组(P<0.05~P<0.01).结论:胎盘早剥临床表现复杂,及早发现胎盘早剥,及时剖宫产终止妊娠,能够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脉压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主动脉脉压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相关性。方法初发未经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300例,在冠脉造影前应用造影导管和压力传感系统直接测量主动脉根部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计算主动脉脉压,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公式计算患者的估算GFR(eGFR),按照数值分布的三分位点将患者分为3组。结果随着分组eGFR的降低,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A/E比值和主动脉脉压、血清尿酸、肌酐、左室心肌质量指数等均呈明显增高趋势(P<0.05,P<0.01)。多元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eGFR与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主动脉脉压、左室心肌质量指数、A/E比值、空腹血糖、血清尿酸、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496、-0.236、-0.219、-0.218、-0.184、-0.163、-0.207、-0.177、-0.153,P<0.05,P<0.01),而与体表面积和主动脉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r=0.256,0.133,P<0.05,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脉压与eGFR呈显著负相关,是eGFR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不同脾虚兼证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表型及功能的关系。 方法:CHB患者60例,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分为脾虚肝郁、脾虚湿热和脾肾两虚组,每组20例,1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分离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流式细胞仪测定DC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测定DC分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浓度,同步检测患者生化指标及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 HBV-DNA)水平。 结果:CHB患者DC体外诱导增殖能力较正常人下降,DC成熟表面标记物显著低于正常人(P〈0.05)。不同证候CHB患者DC表面标记物CD80、CD86和CD1a表达阳性率均低于正常人(P〈0.05)。脾虚肝郁证患者CD80、CD1a和HLA-D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肾两虚证(P〈0.05),脾虚湿热证患者CD1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脾肾两虚证(P〈0.05)。CHB患者DC培养上清中IL-10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脾肾两虚证患者DC培养上清中IL-10含量高于脾虚肝郁证(P〈0.05)。 结论:在CHB发病过程中,不同脾虚兼证CHB患者DC的表型及功能间存在差异,提示中医证候分类与机体免疫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一炎症一动脉硬化综合征(MIA)与低三碘甲腺原氨酸(T,)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3—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进行随访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5岁,49例)和非老年组(〈65岁,60例)。检测患者的血清TSH、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L)、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FT4)水平,同时评估血压、主观综合营养评估(SGA)、蛋白氮呈现率(PNA)、肌酐动力法评估的瘦体重(LBM—ck)等指标。结果:老年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C反应蛋白水平、脉压、低T3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8.6%、(9.02±10.4)mg/L、(60.2±15.0)mmHg〈42.9%,比非老年组的8.3%、(3.43±5.09)mg/L、(52.0±20.2)mmHg、21.7%更高(P〈0.05);老年组患者FT3水平为(2.41±0.35)pg/mL,低于非老年组的(2.57±0.31)pg/mL(P〈0.05)。老年组患者血清FT3水平与LBM—ck、PNA呈正相关(r=0.297、0.385,P〈0.05),而与C反应蛋白水平、脉压呈负相关(r=-0.302、-0.284,P〈0.05)。结论:老年腹膜透析患者更易罹惠MIA,且低血清FT3与MIA之间关系密切,MIA与低T3综合征之间可能存在恶性循环的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中的作用。方法连续性收集我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21例,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89例与对照组32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a)及NT-proBNP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①单因素分析发现冠心病组中男性比例、LDL-C、LP(a)与NT-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NT-proBNP水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2,95% CI:1.001~1.003;P=0.003)。②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组与轻度狭窄组比较:LP(a)、NT-proBNP水平均高于轻度狭窄组(P值分别为0.002,0.044),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组与轻度狭窄组比较:LP(a)、NT-proBNP水平均高于轻度狭窄组(P值分别为0.001,<0.001),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LP(a)、NT-proBNP水平呈增高趋势。结论 NT-proBNP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P(a)、NT-proBNP水平均与冠脉狭窄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LA-G、HIF-1α在58例上皮性卵巢癌、30例卵巢良性肿瘤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与卵巢良性肿瘤、正常卵巢组织相比,上皮性卵巢癌组织HLA-G和HIF-1α蛋白阳性表达率都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G和HIF-1α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69,P<0.05),HLA-G阳性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病理分期相关(P<0.05)。结论:HLA-G和HIF-1α在卵巢癌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可作为判断卵巢组织恶性程度及评估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