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装甲兵肌源性低位背痛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了解谐振对肌源性低位背痛的影响,以及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改善肌源性低位背痛是否有效。方法采用笔者所在研究所自制调查表及拟定的肌源性低位背痛诊断标准,对某部402例装甲兵发病情况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专业和军龄战士发病率及疼痛程度;对患者采取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比较其改善情况。结果该群体中低位背痛的患病率12.93%,乘员发生率20.36%,载员发生率7.66%,两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度疼痛发生率8.21%,Ⅱ度疼痛3.98%,Ⅲ度以上发生率0.75%,三种疼痛级别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作为干预手段(持续8周),患病人群中未干预组有5例症状缓解,干预组有19例症状缓解;健康人群中实施干预后无低位背痛发生。结论装甲兵是肌源性低位背痛高危人群;长期谐振是造成装甲兵肌源性低位背痛重要危险因素;疼痛多为Ⅰ、Ⅱ度;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预防、缓解疼痛及治疗均有效。  相似文献   

2.
王光发  王红妹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0):1885-1888
在很多国家,下背痛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对社会和经济影响巨大.下背痛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影响.多专科联合康复可以改善下背痛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本文对下背痛的流行病学特征、下背痛生命质量测量工具、下背痛对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以及下背痛的多专科联合康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核心区肌群功能性训练预防新兵下背痛和提高核心肌功能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某海军训练基地健康男性新兵作为受试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核心肌训练组和常规腰肌锻炼组。两组分别接受为期12周的核心区肌群功能性训练和常规腰腹肌锻炼,锻炼方案为:每周3~5次且随周期递增,每次完成3组动作,每次锻炼30 min。由康复科治疗医师在第4、8、12周时进驻训练基地调查新兵下背痛发病情况,在第1、12周时由2位固定医师对新兵进行腰腹核心区肌群稳定性俯桥测试和腰背核心区肌群耐力测试。结果 成功收录588名新兵,其中核心肌训练组295名,常规腰肌锻炼组293名。在第12周时,核心肌训练组新兵下背痛发生率低于常规腰肌锻炼组[1.13%(3/266)vs 6.07%(15/247),P=0.002]。两组新兵第12周时的俯桥、腰肌耐力测试值均较第1周增加,但核心肌训练组的增长幅度大于常规腰肌锻炼组(P均<0.01)。结论 核心区肌群功能性训练较常规腰肌锻炼更能有效预防下背痛,其对腰腹部核心肌维持脊柱稳定性的增强及对腰背肌耐力的改善均优于常规腰肌锻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下背痛伴疼痛灾难化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50例下背痛伴疼痛灾难化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常规心理干预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验组患者还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d后采用疼痛灾难化问卷(PC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OSWESTRY(ODI)腰痛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CS评分、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CS评分、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PCS评分、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对于下背痛伴疼痛灾难化的患者,在传统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能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下背痛与心理因素的临床相关性以及心理干预的方法,使下背痛的治疗更加系统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8周针灸治疗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60例男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治疗组采用针灸联合传统的主动运动治疗,对照组只采用传统的主动运动治疗,均为每周5次(共40次)。8周前后使用脊柱功能测试系统(Tergumed)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腰背部神经肌肉功能评价和视觉疼痛评分(VAS)疼痛测定。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躯干肌力量、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躯干肌力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躯干肌力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屈伸肌力量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灸治疗能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提高躯干肌力量,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主动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6.
背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疼痛,涉及头颈部背侧区域、胸背区和腰背区,目前临床上没有严格的划分定义,但是根据疼痛涉及的脊神经来源大致可以这么区分.由于颈椎的活动度比较大,颈、肩背痛的发生率高于胸背痛,好发于长期低头工作的人群,现就颈、肩背痛的诊断和治疗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呼吸推挤法联合仿生物电疗在产后腹直肌分离康复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1月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85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研究组43例,分别进行自主训练康复、呼吸推挤法联合仿生物电疗康复,对比两种康复护理方式下产后腹直肌分离的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产妇腹直肌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腹直肌分离距离更小、腰背疼痛程度减轻,腹部松弛症状改善,脊柱生理弯曲恢复,骨盆前倾症状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采用呼吸推挤法联合仿生物电疗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火针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采取火针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照组采用局部振动仪配合传统手法治疗,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问卷(MPQ-PRIT)、腰椎功能障碍指数、日常生活能力提高(ADL)及腰椎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PQ-PRIT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OD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及对照组(P<0.05);ADL评分、前屈及后伸活动度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腰背肌筋膜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聚焦超声对软组织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共治疗118例患者126个部位,每个部位治疗时间为5min。平均治疗次数8.3±4.3。每次治疗结束即刻进行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结果经过聚焦超声局部治疗后,肩周炎、前臂伸肌和屈肌总腱炎、手指腱鞘炎、脊柱棘上棘间韧带损伤、腰背臀部肌筋膜炎、膝侧副韧带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足底及足背筋膜炎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膝骨关节炎治疗前后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总体VAS评分由5.5±2.0下降到3.3±2.0。结论聚焦超声治疗软组织疼痛显示较好的疗效,在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和临床疼痛治疗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张璞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8):739-739,712
成年人群中60%-80%有下背痛(low back pain,LBP)史,LBP中约85%为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下背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治疗NLBP的方法很多,如药物、推拿、针灸、理疗、局部封闭等单一疗法报道为多见。我们采用以被动、主动牵拉腰臀肌训练为主的综合方法治疗NLBP,对缓解症状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谐振环境致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的相关血清炎性因子变化,探讨相关血清炎性因子在肌源性下腰痛中的作用,以及腰背肌训练改善肌源性下腰痛的作用。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某装甲部队402名官兵进行肌源性下腰痛流行病学调查,筛选试验样本82人为研究对象(52人为肌源性下腰痛患者,30人为健康人群)。52名肌源性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肌源性下腰痛病例0干预组(C组)和干预组(D组)。30名健康人群随机分为对照0干预组(A组)和对照干预组(B组)。流行病学调查后,给予B、D组腰背肌训练:30个/次,3次/d,2分钟内完成,分早晨起床前、中午午休前、晚上睡觉前,持续2个月,由连肌源性下腰痛研究小组监督完成。8周后给予血样检测。结果:腰背肌训练前对照组与病例组CM-MM、MDA、SOD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腰背肌训练8周后,对照组血清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CM-MM、MDA、SOD浓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疼痛缓解或减轻。结论:谐振是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重要的危险因素,CK-MM、MDA、SOD是肌源性下腰痛相关性指标。适时的腰背肌训练能有效降低损伤性血清相关标志物 CM-MM及疲劳性指标MDA。  相似文献   

12.
雷迈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215-215
目的:观察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社区调查筛选出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方法分为两组,各50例,均按常规治疗。锻炼组在症状好转后加强腰背肌群的功能锻炼。结果:3年随访中,锻炼组复发9例,对照组复发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过社区预防和康复,坚持腰背肌群的功能锻炼可以巩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防止复发,同时是为开展其他疾病的社区康复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也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罗晓梅  陈琼枝 《西部医学》2007,19(5):994-995
目的提高胸腰椎骨折术后病人的康复效果。方法对62例胸腰椎骨折术后病人实施系统化康复训练方案,包括术后体位、伤口疼痛观察、术后胃肠功能的观察处理、术后正确的翻身、心理康复指导、腰背肌训练等。结果平均住院36天,无肌肉萎缩、肺部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术后病人进行康复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陈争一  龚剑秋  张芳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080-2084
目的 通过对核心稳定训练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下背痛患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训练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模式,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进行核心稳定训练,2组患者治疗均持续3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T1)、疗程结束时(T2)、疗程结束后3个月(T3)背部疼痛VAS评分、躯干各方位活动范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分、背伸肌肌力,疗程结束时(T2)、疗程结束后3个月(T3)患者康复训练满意度。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疼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背伸肌肌力明显增强(均P<0.05),躯干各方位活动范围均明显扩大(均P<0.05),ODI评分明显下降(均P<0.05),康复训练满意度更高(P<0.05)。 结论 核心稳定训练相比常规运动训练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背伸肌肌力,明显增大躯干活动范围,对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十分有效,每一位患者都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在脊柱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促进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7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组从术前到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术后嘱其卧床休息3d后佩带腰围下床,期间指导患者行适度的直腿抬高和腰背肌锻炼,但对这些锻炼的幅度和次数不作要求。2组分别于术后2周及2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康复组术后2周及2个月按下腰痛评分表(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MED术后系统的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部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有急慢性之分,尤以慢性反复发作为多见。背部肌筋膜炎主要发生在背部深群肌肉的筋膜。中医认为,背部肌肉在扭伤、闪挫或急慢性劳损时,局部气滞血瘀、脉络痹阻、不通则痛;或因风寒湿邪侵袭肌肤筋肉之间,经气运行不畅,凝滞不通,治之不当。筋膜肌肉痉挛粘连,压迫肌群间血管和神经,致炎症渗出而疼痛,祖国医学称此为“背痛”、“痹症”。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现代康复医学引入我国,各种评定量表也随之进入我国,被我国康复医学工作者逐渐所重视、研究和使用。如何对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进行简明、准确、规范的评定和记录,便于评价各成员间的交流和沟通,分工和协作,防止评价和治疗工作中出现依赖、脱节、矛盾等现象的发生,便于各种治疗方法和康复疗效优劣的比较,有力地促进评价与书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推动评价工作的完善,规范康复医疗服务。成为康复医疗机构和康复医学工作者有待完善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对其健患两侧腰背肌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且有典型偏瘫步态的脑卒中患者46例,运用抽签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在为期两周的试验时间里,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法治疗和理疗缓解腰背肌肌张力,观察组进行步态训练,对照组不做处理.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健患侧腰背肌进行表面肌电分析并记录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健侧和患侧腰背肌肌张力比较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善偏瘫步态能降低脑卒中患者腰背肌的肌张力,提高健患两侧腰背肌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基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康复治疗前后肢体硬度变化对痉挛性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应用超声弹性成像检测2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和2013年7月—2015年12月在浙江省台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20例患者(观察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的弹性变化,观察康复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痉挛下肢肌肉弹性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健侧与患侧纵切应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纵切应变均升高(P<0.01);治疗4周后观察组痉挛侧膝关节屈曲状态下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及股二头肌纵切应变比治疗前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纵切应变下降(P<0.05),但股二头肌纵切应变无明显变化(P>0.05),当膝关节伸展状态下膝关节观察组患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直肌应变率比检测及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但患侧股二头肌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脑卒中后痉挛下肢肌张力变化,可作为其康复预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纺织工人下背痛的患病情况及探讨下背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400名纺织工人下背痛患病情况进行了现况调查。结果纺织工人下背痛的总体患病率为46.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下背痛患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年龄、工龄、外伤史、超重、弯腰、工作疲劳感。结论纺织工人下背痛的患病率较高,危险因素较多;应从纠正劳动姿势、加强组织管理、加强个体保护、注意休息、积极治疗等多方面避免或减轻下背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