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曾运卿 《临床医学》2007,27(11):62-63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采用Seldinger方法,对56例肝炎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并注意栓塞面积,观察其脾脏缩小、血象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56例中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最大可达8 cm;栓塞术后1周、4周复查血象中WBC、RBC、PLT均较栓塞前有明显升高(P《0.01);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疼痛、发热、胸水、腹胀、便秘等.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是一种安全程度高、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变脾功能亢进1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硬变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结果 12例患者术后24小时白细胞及血小板即有明显升高,2周内达峰值,其中10例随访1—3年白细胞及血小板仍保持正常范围。除左上腹痛及发热外,无脾脓肿及异位栓塞并发症。结论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变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损伤小,安全程度高,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缪南东 《华西医学》2007,22(1):54-55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PSE治疗,脾栓塞范围60%-75%,术后1周复查血常规,观察其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脾栓塞区域动脉分支减少,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和发热,予以对症处理症状缓解,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栓塞后1周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红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的整体护理要求。方法采用Seldinger法行脾动脉部分栓塞,严格执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原发性脾亢32例,继发性脾亢46例,共78例,总有效率92%。结论通过对脾动脉栓塞的有效护理,提高了有效率.减少了并发症。自从1979年Spigos首先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亢这一先进技术后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脾亢及脾外伤。本组病例,以治疗脾亢为主,同时加强术前、术后护理,效果较好。结果报告如下,且就有关护理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海  赵谦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4):1473-1474
目的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脾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4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行部分性脾栓塞术,术后予以严密观察及对症处理。结果 24例患者脾功能亢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病情好转出院。结论重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对症处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栓塞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朱绍成 《临床医学》1997,17(11):15-16
应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插管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21例,栓塞材料选用鱼肝油酸钠+明胶海棉+造影剂,栓塞范围在50 ̄70%之间,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般患者在术后2 ̄3周后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逐渐升至正常,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结果表明:该疗法既保存了脾脏的免疫功能,又治疗了脾功能亢进,疗效好,无严重并发症,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8例肝硬化脾亢患者,以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脾动脉主干或超选择性插管至脾下级动脉并注入明胶海绵颗粒、造成脾动脉远端部分细小血管的栓塞及相应脾组织坏死,栓塞范围为50~70%左右(脾脏显著大者为80%),术后1周、1月和6月观察其疗效。结果栓塞术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缩小,和治疗前相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未出现脾脓肿、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亢的近期疗效显著。该方法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以及可保留脾脏生理功能等优点。合理控制栓塞范围、严格无菌操作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术前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及脾脏大小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上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脾动脉栓塞面积30%~70%.32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熟,体温38.0~39.5℃,持续1~4周,对症处理后缓解,出现恶心25例、呕吐10例、食欲减退7例、左下腹不适30例、左下肺炎1例、左侧胸痛1例、少量胸腔积液1例.1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患者术后28d后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全脾栓塞联合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全脾栓塞后,施行完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手术的护理过程。结果:通过护理手段及预见性护理措施,29例病人均顺利完成全脾栓塞及完全腹腔镜巨脾切除,无中转开腹,术中平均出血量107.5 ml,并发症1例,病人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是全脾栓塞加腹腔镜脾切除术成功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脾动脉部分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护理,促进病员早康复.方法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选择或超选择插管进入脾动脉或其分支血管,行部分栓塞.提供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术中备齐器械用药,顺应医师手术,术后重点观察并发症及护理.结果脾动脉部分栓塞后3-5d血小板、白细胞明显增加,1-2周升至正常。均有暂时性肝功能损害进一部加重.其中1例死于肝Ca。结论脾动脉部分栓塞属微创手术,既能保留脾脏的免疫功能,又能有效地缓解脾功能亢进.全面有效的护理促进了疾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3 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 ,在治疗前后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对门静脉 ,脾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做定量分析和对比。结果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后 4周的门静脉、脾静脉和脾动脉的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 (P <0 .0 1) ,血流量明显减少 (P <0 .0 1) ,血流速度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有重要影响 ,可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 ,此对相关症状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脾穿刺应用组织胶栓塞胃冠状静脉(GCVE)联合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上消化道急性出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行GCVE结合PSE术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的门静脉系统流体力学变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改善程度、术后即刻止血疗效、再发出血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25例消化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静脉套扎(EVL)和部分性脾栓塞(PSE)联合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效果。材料和方法:1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患者行EVL与PSE联合治疗,记录EVL及PSE实施情况,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肝脏功能、外周血细胞计数及脾脏大小的变化,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及严重并发症。结果:EVL平均次数1.5次,除1例(首次联合术后9个月因脾亢复发行第二次PSE)外,所有患者均行1次PSE治疗。联合治疗后消化道出血、腹胀症状明显改善,腹水减少或消失,肝功能部分恢复,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脾脏体积缩小。除1例患者术后消化道出血死亡,余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EVL联合PSE方法简单、安全,对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症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脾动脉结扎联合胃左血管离断术对原发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设置排除标准,回顾分析4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其中行单纯肝癌切除+胃左血管离断术26例(肝癌切除组);行肝癌切除+胃左血管离断+脾动脉结扎术22例(脾动脉结扎组),比较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变化、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两年内肝癌复发率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基本资料及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单纯肝癌切除组两年肿瘤复发率(61.5%)明显高于脾动脉结扎组(13.6%)、单纯肝癌切除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34.6%)显著高于脾动脉结扎组(9.1%),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纯肝癌切除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11.5%)略高于脾动脉结扎组门静脉血栓发生率(9.1%),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脾动脉结扎联合胃左血管离断治疗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原发性肝癌,不增加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且降低肿瘤复发率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患者长期能否获益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更大量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5.
肝脾双介入治疗肝癌伴脾亢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的同时行部分脾栓塞双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功能亢进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12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伴脾亢患者行双介入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和并发症,以及测定栓塞前后血象变化。结果126例肝癌伴脾亢患者除有发热、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一般性并发症外,出现胸腔积液3例、栓塞性胆囊炎3例、肝性脑病2例、心肌梗死1例等较重并发症。结论对肝癌伴脾亢患者进行肝脾双介入治疗的方法较单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更为有效,具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褐藻胶微球及明胶海绵在脾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褐藻胶微球及明胶海绵作为栓塞材料在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2~2005年74例肝硬化脾亢行PSE患者,依据PSE术所采用的栓塞材料不同分为2组:A组26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直径约0.2~0.5mm);B组48例,栓塞材料为250~450μm褐藻胶微球。随访观察二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选取术后1年资料完整的60例进行分析,其中A组22例,B组38例。结果:二组术后1年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01)。虽然B组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A组升高较多,但二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二组术后红细胞计数一直无明显变化(P>0.05)。B组疼痛的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而A组发热的发生率高,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作为PSE术的栓塞材料,褐藻胶微球较明胶海绵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脾外伤保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脾外伤患者行保脾手术治疗,应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其术前及术后进行监测。结果:46例脾外伤手术分级,Ⅱ级5例,Ⅲ级32例,Ⅳ级9例;常规超声共检出42例,漏诊4例;超声造影对46例损伤均作出诊断,其中9例可见造影剂外溢。术后常规超声发现1例腹腔积液进行性增加;超声造影发现2例并发症,1例脾动脉主干受压,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难以控制,其脾脏术后增强体积小于原来体积的1/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为脾外伤保脾手术术前提供选择依据,术后进行监测和随访,对于发现并发症、伤情变化以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首次提出两步法脾动脉栓塞治疗胰源性门脉高压的治疗方法,并评价其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9例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其中5例合并间断黑便,分两次行介入脾脏栓塞。第一次,经脾动脉用PVA颗粒栓塞脾脏约60%~70%;间隔4~6周,再用PVA栓塞全部脾脏,并以弹簧钢圈栓塞脾动脉远端及近端。术后CT平扫及增强评价栓塞效果,临床随访患者情况。结果9例均成功行2次介入栓塞,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CT复查见脾脏85%~100%梗死,曲张静脉减少或消失。随访20~35个月,患者未再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结论两步法栓塞脾脏可作为胰腺炎导致的胰源性门脉高压的有效手段,患者反应较轻并无严重并发症,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急诊处理与手术方法。方法:本组患者共37例,门(急)诊根据外伤史及体征确诊26例,其中7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4例经血管造影确诊。接诊后行气囊止血带止血12例,肱动脉损伤压迫腋窝及上臂止血点2例,股动脉损伤压迫腹股沟处止血点4例。以无菌纱布块加压包扎止血3例。对闭合性损伤暂不行止血带止血。所有患者经手术探查均证实为大血管损伤。3例一期行截肢术,其余行血管修复手术。股动脉损伤或伴股静脉损伤5例均行股动静脉修复,腘动脉损伤或伴静脉损伤10例均行腘动脉修复,修复腘静脉4例,胫前后动静脉损伤仅修复动脉。肱动静脉损伤均行肱动脉修复,桡动静脉损伤8例均行桡动脉修复。结果:门诊确诊率70%。气囊止血带使用率在开放性损伤病例中达39%。动静脉损伤(受伤至通血)时间:〈6h15例,6~8h11例,9~12h4例,〉12h3例。未通血4例。术后72h内共5例患者出现血管危象,行局部烤灯照射,热敷后2例消除,3例探查改行静脉移植修复后血供恢复。7例术后2~3周复查超声多普勒探测均提示血流正常。随访6~12个月,均未见肢体缺血表现,远端动脉搏动良好。6例遗留缺血性肌挛缩,4例截肢,截肢率11%。结论:四肢血管损伤的救治原则是早期快速诊断,早期正确止血,早期修复血管,早期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