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西医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近年来,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肝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资料表明各型肝病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重型肝炎58%~100%,肝硬化79%~92%,慢性肝炎50%~58%,急性肝炎16%~43%。虽对各型肝病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报道不一,但肝病存在程度不等的肠源性内毒血症已得到公认,其可加重肝损害及促发各种并发症并与肝病互为因果。为此,广大中西医学者在探讨内毒素所致肝损伤机理以及寻找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西医药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
肝病与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众多资料表明,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内毒素血症发病率为39%~64%,慢性肝病的内毒素血症发病率为50%,肝硬化时则高达79%。肝病时肝功能受损,肝脏失去屏障功能,使肠道G~-菌代谢所释放内毒素不能被清除,进入全身体循环而产生内毒素血症。其发生机制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鲎试验改良基质显色法,定量检测了10例肝硬化及15例非肝病者门脉血及外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其中7例肝硬化患者门脉血内毒素含量超过正常(50pg/ml),且有5例外周静脉血内毒素阳性,而非肝病者门脉血内毒素含量超过正常者仅两例,且无一例外周静脉血内毒素阳性。结果提示,肝硬化患者门脉血内毒素血症的发生率比非肝病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内毒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循环内毒素血症在各种严重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时发生率很高,影响病情发展预后。本文应用鲎试剂改良基质显色法,定量检测了50例肝硬化患者、30例乙型肝炎病毒者及20例同期无肝脏疾病、肝功能正常的胃肠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内毒素水平。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同人毒素水平显著主增高。  相似文献   

5.
黄益澄  许洪伟 《山东医药》2011,51(35):100-101
大量研究显示肝病的发生、发展与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变化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肠道内的各种抗原物质可少量进入门静脉系统,在肝脏内灭活、清除,同时微量的内毒素吸收可使肝脏的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激活状态,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使之处于一种“觉醒”状态。但在肝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时,肠道微生态可发生显著变化,进而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肠道细菌及其各种代谢产物大量移位进入肠外器官并形成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6.
肝病时肠源性内毒素对细胞因子变化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顺财  贺伯明  戴茜  王吉耀 《肝脏》2000,5(1):18-19
目的了解内毒素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澄清造成肝病的细胞因子变化的可能原因.方法应用鲎试剂三肽基质显色法,对89例急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进行内毒素检测,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口服乳果糖分为2组,并观察治疗前后内毒素浓度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肝硬化内毒素水平为(69.3±23.6)pg/ml,高于急性肝炎的(44.6±14.3)pg/ml及慢性肝炎的(28.4±7.9)pg/ml内毒素浓度,与TNF-α、IL-6、IL-8及G-CSF呈正相关,它们相关系数分别为r=0.555、0.531、0.44及0.44,统计学有意义,但于IL-2无关(r=0.101),口服乳果糖治疗20天后,血清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平行下降.结论血清内毒素与细胞因子呈正相关,肝病时内毒素可能在致细胞因子变化中起主要作用.口服乳果糖可降低细胞因子及内毒素,因而对肝病有益.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病时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研究显示IETM发生率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重型肝炎58%~100%,肝硬化79%~92%,慢性肝炎50%~58%,急性肝炎16%~43%”^[1,2]。内毒素作用肝脏后可引起多种损害,如肝病慢性化、肝脏纤维化、重型肝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由于肝脏可摄取血液中80%~90%的内毒素,而血中内毒素升高又反过来加重了肝脏的损伤。IETM对肝病的发展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积极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量实验证实,多种肝病尤其是慢性肝病不同程度伴随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其中肝硬化患者IETM的发生率为79.0%~92.0%,肝功能损害越重,内毒素水平越高。肝硬化时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减低,肝脏清除内毒素能力下降,内毒素水平升高,IETM发生率增加,IETM形成后进一步加重肝脏损伤,导致肝硬化患者感染、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两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现将目前关于肝硬化时IETM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应用鲎试验对191例慢性肝病病人血和/或腹水中内毒素进行检测,复现腹水和血中内毒素升高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腹水内毒素升高较血更为明显.另外,肝病病情与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亦呈明显正相关.病情愈重,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愈高。它们依次为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在肝硬化失代偿中又合并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者尤多。因此我们认为尝试验是检测各类慢性肝病合并内毒素血症的灵敏可靠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杆菌细胞壁外层的结构成分,内毒素能活化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炎症介质,诱导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许多研究提示内毒素是慢性肝损伤中的一个重要的共同因子[1].内毒素血症在肝病时的发生率高,由于无明显的外源性感染,通常称作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血症的程度常与肝损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1.
肝病时内毒素血症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均较高。内毒素血症对凝血功能障碍究竟有何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着重介绍两者的发病机理及其相关性,以便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内毒素对大鼠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各种肝炎与肝病多伴有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IETM )。ITEM对肝炎的重型化与慢性化具有重要作用[1,2 ] ,但实验结果多来自注射内毒素或体外细胞培养的观察 ,肝损伤伴有IETM的体内实验研究较少。为此 ,我们应用饮用硫代乙酰胺 (TAA)复制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动物模型 ,以探讨内毒素对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形成中的影响及其机制。材料与方法一、实验动物采用雄性Wistar大鼠 ,体重 12 0~ 16 0g ,由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二、材料硫代乙酰胺由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提供 ;大肠杆菌内毒素 (LPSfromE .Coli;0 5 5 :B5…  相似文献   

13.
重型肝炎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 endo-toxemia,IETM)与肝脏疾病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动物研究已经证实在各种实验性肝脏疾病均伴有IETM的发生,而且临床观察也显示在重型肝炎患者出现严重IETM的发生率高达80%~100%[1]。随着研究的深入,IETM在肝病患者的发生、发展、损伤机制及治疗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将就此作一综述。内毒素的来源一般认为重型肝炎时内毒素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对许多外来物质的吸收起重要作用,但当某些疾病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或移位时,产生的有…  相似文献   

14.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intestinalendotoxiemia ,IETM)与肝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动物实验证实 ,各种实验性肝损伤均可发生IETM。临床观察也表明 ,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率。细胞免疫功能对肝炎病毒的清除与防止慢性化有着重要影响 ,而内毒素 ,特别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慢性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甚少。我们对慢性肝炎患者内毒素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进行研究 ,以阐明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资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群 ,共 2 0例 ,男 15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治疗重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度非酒精性脂性肪肝病患者30例,测定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体质量指数、内毒素、瘦素、IL-6、IL-8水平。评价重度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采用硫普罗宁治疗3个月后,内毒素、瘦素、ALT、IL-6、IL-8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内毒素升高,伴随内毒素水平升高,瘦素、ALT、IL-6、IL-8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也明显升高(P〈0.05)。硫普罗宁治疗后,患者上述指标明显下降。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瘦素、IL-6、IL-8等细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具有重要的致病作用,硫普罗宁可明显改善内毒素血症,通过降低瘦素、IL-6、IL-8等细胞因子,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枪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已能检测体内微量内毒素的存在。肝病中的内毒素血症(ETM)已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ETM 在肝脏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不仅可加重肝脏损害,还可引起各种肝外并发症。本文从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角度复习肝病中的ETM。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肝硬变患者血清的内毒素(LPS)和IgM型内毒抗体的关系;对21例肝硬变患者血清采用鲎试验微量基质显色法检测LPS,EIA法检测内毒素抗体;结果:平均内毒素水平为0·0734,IgM型内毒素抗体的平均OD值为0.38,相关系数=-0.642,P<0.002,回归系数检验t=2.535,P<0.05;结论:在肝硬变患者血清中,LPS和IgM型内毒素抗体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性,IgM型内毒素抗体的检测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血清内毒素的水平,IgM型内毒素抗体在临床上有治疗内毒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内毒素血症与肝脏疾病关系密切。近年的研究发现一些血浆蛋白能以特异或非特异的方式结合内毒素或中和内毒素,改变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是脂多糖结合蛋白(1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LBP),可溶性CD14(soluble CD14,sCD14),杀菌/渗透性增加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 increasing protein,BPI),高密度脂蛋白等。本旨在探讨这些内毒素结合蛋白对内毒素作用的影响及其在慢性肝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内毒素在酒精性肝病肠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毒素在酒精性肝病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酒精性肝病患者15例和健康不饮酒者15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内毒素;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丙二醛。另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分别喂饲Lieber-Decarli无酒精和含酒精液体饲料。10周后处死小鼠,检测血清内毒素,并进行肝脏和肠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酒精性肝病组和对照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52±0.54 Eu/L和0.47±0.34 Eu/L(P〈0.05);酒精性肝病组和对照组血清丙二醛水平分别为5.6±5.0nmol/ml和3.7±3.4nmol/m(lP〉0.05);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血清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38±0.05 Eu/L和0.13±0.02 Eu/L(P〈0.01);模型组肝细胞明显脂肪变,结肠组织损伤病理学评分为10.3±1.3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8±1.2分,P=0.01)。结论酒精性肝病伴发了肠粘膜损伤,内毒素可能参与了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清毒汤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清毒汤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重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合并腹水、腹腔感染,内毒素检测阳性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清毒汤,对照组加用乳果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鲎试验,症状等变化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清毒汤治疗慢性重型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可减少内毒素血症时间,快速缓解肠源性内毒素相关的发热、腹胀等症状,对抗内毒素所致肝损害,提高重型肝病好转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在降低血氨方面也有较好作用.结论:中医药治疗肝病肠源性内毒素症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