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腰椎融合术因其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腰椎退行性疾病,但融合手术改变了脊柱生物力学,可能加快邻近节段的退变。腰椎邻近节段退变(ASD)是指腰椎融合术后与融合节段相邻的非融合节段出现退行性改变,可能导致患者腰腿痛症状再发,影响融合术后的远期疗效,部分患者需再手术。ASD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其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存在  相似文献   

2.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最常见的病变,其含义较广, 可以泛指融合区邻近节段的所有异常改变。文献报道影像学和症状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8%~100%和5.2%~18.5%[1]。ASD是在1956年由Anderson在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滑脱的病例中报道[2],随着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融合术后所带来的邻近节段退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减低或避免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自1911 年Albee咱1暂和Hibbs开始采用腰椎后路椎板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结核以来, 腰椎融合术已经经历了长达100 年的发展。腰椎融合术对多种腰椎疾患的疗效已久经考验, 是目前腰椎常见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 腰椎融合术牺牲了病变节段原有的活动度, 改变了邻近节段的应力分布, 有潜在导致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的问题。近年来, 该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大脊柱外科医生的关注。本文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概念、发生率、影响因素及临床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与腰椎退变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传统的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金标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融合后腰部活动受限制、脊柱动力学改变和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可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复发.非融合技术也称为动态固定,开始受到关注.非融合固定可通过非融合方法有效改善腰椎节段间的应力传导,缓解疼痛并预防邻近关节退变的发生,其远期效果在于异常活动被控制后,椎间盘在动态固定保护下可自身修复或延缓退变.绝大多数临床结果显示,非融合疗效与传统融合术相当,但创伤较小,不会增加邻近节段继发退变等风险,更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该文主要介绍后路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的设计理念、治疗原理、临床应用及治疗效果等.  相似文献   

5.
腰椎融合术主要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或不稳定、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术后邻近节段退变越来越引起临床上广泛关注.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中女性、绝经、高龄、术前邻近节段已存在退变可增加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手术融合长度、融合方式、融合平面、脊柱矢状位平衡、椎间隙过度牵开等可影响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合理选择非融合技术、合理应用融合方式及手术入路、重建脊柱生理前凸及腰骶-骨盆参数等有助于预防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该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相关概念、发生率、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正>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是指腰椎融合术后在融合节段的头端和/或尾端出现椎间盘退变、不稳、滑脱等退变表现,甚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影像学"ASD和"症状学"ASD~([1]),是腰椎融合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目前针对ASD发生的原因尚存争议。腰椎退变的自然史和(或)腰椎融合术本身都可能导致其发生。随着ASD的不断发展,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往往需要通过再次手术来缓解症状。腰椎  相似文献   

7.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常用的治疗手段,然而该术式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假关节形成、相邻腰椎滑脱、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等,其中 ASD是影响腰椎融合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ASD的发生可能与减压节段数量、融合平面、融合节段长度、椎间隙处理及患者个体因素等有关。该文就腰椎融合术后ASD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固定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机率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8月下腰椎固定术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2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阶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固定及固定阶段多少本身无关,与固定前邻近节段椎间盘有无退变关系明显,且多发生于固定节段近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110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2例,女48例;年龄40~70岁,平均(56.2±3.5)岁。观察患者影像学结果、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部位、年龄、发生率等特点,分析内固定融合范围、融合位置、性别、年龄、术前邻近节段退变情况对其发生的影响程度。结果本研究的1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5~84个月,平均(45.2±3.5)个月。其中34例(30.9%)患者显示有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发生,包括男性21例,女性13例。男性与女性患者ASD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6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患者(P0.05)。双节段及以上融合患者ASD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节段融合者(P0.05)。L2~3节段ASD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节段(P0.05),L5S1节段ASD发生风险明显低于其他节段(P0.05)。结论年龄、融合位置与范围是ASD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性别与ASD发生无明显关系;年龄增加、多节段融合以及邻近节段退变患者ASD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佟德民  练克俭  林斌 《中国骨伤》2006,19(5):318-320
近年来,随着脊柱融合手术的急剧增加和内固定器械的广泛应用,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依据临床症状判定其发生率约为5.2%~18.5%,其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椎间盘退变。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原因包括邻近节段关节突负荷增加、活动度增大和邻近间盘内压增高,而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脊柱内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上的曲度、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及患者自身的特点。关于邻近节段退变的治疗,若融合术后患者的症状与邻近节段退变的病理相符时,外科干预强调充分减压和扩大融合节段,但是结果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11.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以及融合术式的不断改进,脊柱融合的成功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术后长期随访也发现了一系列并发症,如邻近节段的退变问题,使不少临床医生在对脊柱退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上产生了困惑。笔者就近年来临床医生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1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及发生率目前普遍认为,脊柱部分节段融合术后,可增加邻近未融合节段的应力,加速其退变过程。放射学上表现为椎间盘变性或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或小关节骨质增生、节段性失稳或滑脱,严重者可出现椎管狭窄[1]。由于所采用的手术方法及研究对象的不同、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斜外侧腰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54例翻...  相似文献   

13.
动力性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是当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椎管减压加脊柱融合术是常用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方法,但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它会导致或加速腰椎邻近节段退变.近年研究发现动力性固定能维持脊柱的活动和稳定,恢复生理性负荷传导,避免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脊突间撑开装置可限制脊柱过伸,减轻神经受压,可治疗腰椎狭窄引起的间隙性跛行;椎弓根螺钉-韧带系统可维持脊柱稳定,恢复正常的负荷传导,可治疗腰椎不稳引起的下腰痛;脊突间韧带装置和半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金属装置也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多数临床研究表明动力性固定疗效优异,但它主要适用于轻中度腰椎退变性疾病,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远期退变情况.方法 分析6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融合术后5~9年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单节段融合37例,多节段融合25例,根据Pfirrmann系统对融合的邻近节段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对单节段和多节段融合的邻近节段、融合的近侧和远侧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及JOA评分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融合的近侧和远侧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侧比远侧节段退变更明显;多节段和单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节段比单节段更严重.末次随访时,单节段融合组的JOA评分显著高于多节段融合组(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可引起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最好选择单节段和远侧节段融合,尽量避免多节段和近侧节段融合.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腰椎融合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然而,最近对腰椎融合术后产生的并发症的关注越来越多.比如,腰椎椎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减少,持续性的下腰痛(low back pain),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自体髂骨移植的供骨区并发症等都有大量文献报道[1-3].近些年来,腰椎非融合技术作为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一种新型方式,已经逐渐被许多脊柱外科医生所关注.国内外学者相继研究了许多非融合技术来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主要有人工颈椎间盘、人工腰椎间盘、人工髓核和腰后路动态置入装置等.其中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一种腰椎后路动态固定系统.现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腰椎不稳、腰椎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退行性腰椎滑脱等,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需手术干预。传统椎管减压融合术可能带来腰椎活动度缺失、生物力学特征改变、邻近节段退变(ASD)不同程度加速等不良后果~([1])。因此,非融合术式应运而生。棘突间撑开系统作为非融合系统之一,在棘突间提供持久的撑开力,可限制腰椎后伸活动、增加椎间高度、减轻椎间盘后部压力、减少黄韧带皱褶、扩大神经根管空间,通过替代应用于责任节  相似文献   

17.
腰椎融合术已经有百余年历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的退行性变、创伤、不稳定、肿瘤以及畸形等疾病。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临床实践、材料科学及生物力学的不断发展,内固定器械不断更新并在腰椎融合术获得了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陆续有国内外学者报道脊柱融合术后可造成邻近节段的退行性改变。综合各文献可知,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小关节应力分布将发生改变,这是引起邻近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而关于此应力分布改变的具体量化研究,目前尚无相关报道。本文就腰椎结构功能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对邻近节段影响的研究以及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ASD)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自2002-01—2008-05行腰椎后路手术的49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中远期随访,分析性别、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椎板切除、悬浮固定对ASD再手术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果492例均获得随访48~136个月,平均84.2个月。24例出现ASD,需再次手术,ASD发生率为4.8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融合术式对ASD再手术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2)、融合术式(P=0.021)是AS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及PLIF术后患者更易发生ASD,临床医师在选择首次融合术式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退变性疾病的常用手术,其临床疗效明确,但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甚至出现临床症状~([1])。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压缩骨折后可出现骨折不愈合现象,即Kummell病。而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椎体Kummell病较为罕见。本病例为1例10年前因腰椎滑脱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出现邻近椎体Kummell病,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腰椎退变性疾病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椎体滑脱及退行性脊柱侧凸等,保守治疗通常无效,往往需要手术干预.Dynesys动态中和内固定系统(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作为一种后路非融合内固定装置,目前已被广泛用来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与传统融合术不同的是,它能够在提供稳定内固定的基础上,有效改善固定节段的应力传导,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减小临近节段退变疾病(adjacent segments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率.现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将Dynesys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其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