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电针夹脊穴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电针夹脊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片、维生素B1、维生素B12.两组均7d为1疗程,共计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其疼痛VAS评分、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治疗效果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电针夹脊穴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结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电针夹脊结合围刺治疗,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维生素B1、维生素B12。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VAS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疼痛VAS评分、焦虑HAMA评分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卡马西平片、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VAS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各项评分(疼痛、瘙痒、烧灼感及睡眠)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指标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结合阿是穴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8例,两组均用阿是穴围刺,观察组加用电针夹脊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4.40%,对照组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结合阿是穴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夹脊穴注射丹参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星期后、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3.9%。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夹脊穴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夹脊电针和局部围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局部围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VAS)评分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疼痛(VAS)评分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夹脊电针治疗是一种安全、实用、有效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深刺夹脊穴结合浮刺阿是穴法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胸腰段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采用深刺夹脊穴、浮刺阿是穴法治疗,对照组23例,采用常规针刺夹脊穴治疗,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愈显率为87.50%,优于对照组的47.82%(P<0.05)。结论:深刺夹脊穴结合浮刺阿是穴治疗胸腰段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较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夹脊穴注射联合口服药物预防老年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带状疱疹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片、加巴喷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夹脊穴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必要时给予口服曲马多缓释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3周、6周、12周和24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每周口服药物总量。记录治疗后12周、24周PHN发生情况。采用SF-36健康量表(SF-36)分别记录治疗前后12周和24周SF-36评分。观察头晕、嗜睡、恶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3周、6周、12周和24周,两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3、6、12和24周治疗组每周口服加巴喷丁剂量和曲马多缓释片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2周和24周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2周和24周,治疗组SF-36中RF、RP、BP、VT和MH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头晕、嗜睡、恶心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夹脊穴注射联合口服药物能有效降低急性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可能是预防PHN的一种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9.
夹脊穴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夹脊穴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相应节段夹脊穴穴位埋线为主,配合局部皮肤针叩刺加拔罐的方法。结果夹脊穴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6例,32例显效,有效率88.89%。结论夹脊穴穴位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和阿是穴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PH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取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和阿是穴为主的穴位,对照组采取相同穴位电针治疗,7天为1个疗程,均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比较2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临床疗效.结果 3个疗程结束时,2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结束、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的VAS、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的VAS评分以及治疗结束时、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 针刺补泻手法用于夹脊穴、阿是穴为主治疗PNH的远期镇痛效果和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优于相同穴位的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夹脊穴联合阿是穴围刺、温和灸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90例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1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高频电针夹脊穴联合阿是穴围刺、温和灸治疗,治疗组2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低频电针夹脊穴联合阿是穴围刺、温和灸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简化McGill疼痛量表(SFMPQ)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等指标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1、治疗组2患者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患者临床疗效优于治疗组1(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SF-MPQ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PSQI评分、DLQI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3组比较,治疗组2、治疗组1患者治疗后SF-MPQ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PSQI评分、DL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患者SF-MP...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结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就诊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63例患者口服给予奥卡西平及甲钴胺,研究组62例患者采取电针夹脊结合围刺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研究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3.7±0.9)及(5.5±0.7)分,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4.13%,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7%,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结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西药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夹脊穴位注射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夹脊穴位注射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0例按随机、单盲的原则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口服甲钴胺、消炎痛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夹脊穴进行穴位注射疗法。7天为1疗程,3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5.0%。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夹脊穴穴位注射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腕踝针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对VAS评分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治疗组(n=33)。对照组给予针刺夹脊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腕踝针,对比治疗后的临床疗效、VAS评分、复发情况、DLQI评分、AIS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较高(P0.05);两组VAS评分显著降低,AI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较多(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DLQI量表各条目评分显著较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结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采用腕踝针联合针刺夹脊穴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甲钴胺、加巴喷丁、多虑平口服及红蓝光治疗仪局部照射,治疗组另予维生素B12、利多卡因注射液阿是穴穴位注射以及口服中药。结果: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在给予火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穴位注射,对照组口服甲钴胺、洛芬待因和维生素B1,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7.73%,对照组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评分更低(P〈0.05)。结论: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阿是穴及颈夹脊穴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疏密波电针阿是穴及颈夹脊穴治疗枕大神经痛,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阿是穴及颈夹脊穴治疗,5 d为1疗程,疗程之间间歇2 d,共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行疼痛VAS评分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阿是穴及颈夹脊穴法较仅用常规针刺法在缓解枕大神经痛及改善焦虑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深刺夹脊穴结合等电势电针围刺法与普通针刺加TDP治疗仪照射法治疗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痛的疗效。方法以深刺夹脊穴结合等电势电针围刺法方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5例的3个疗程的疗效与普通针刺加TDP治疗仪照射方式治疗25例3个疗程的疗效进行随机对比研究。结果深刺夹脊穴结合等电势电针围刺组愈显率96.00%高于普通针刺加TDP治疗仪照射组愈显率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刺夹脊穴结合等电势电针围刺组各疗程的VAS评分均优于普通针刺加TDP治疗仪照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刺夹脊穴结合等电势电针围刺法对带状疱疹神经后遗痛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加TDP治疗仪照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取穴规律,探讨用穴思路。方法检索2005—2015年中国知网中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选穴规律,进而探讨用穴思路。结果纳入的52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腧穴有阿是穴、夹脊穴、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合谷、曲池、支沟等;穴位配伍方面,出现最多频率的腧穴配伍组合有阿是穴、夹脊穴配伍,阿是穴、足三里配伍,夹脊穴、阳陵泉配伍,阿是穴、阳陵泉配伍,阿是穴、曲池配伍等。结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用穴思路:多选取阿是穴以局部治疗,选取手足阳经腧穴以整体辨证论治,选取夹脊穴以振奋督脉阳气和刺激脊髓神经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火针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2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治疗组采用火针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疼痛程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配合耳穴压豆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方法简便,有利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