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张剑波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2):998-1001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对胆道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价值。方法胆道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63例,经过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管结石者行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取石;对乳头炎性狭窄者行EST或EPBD治疗;对乳头旁憩室压迫肝胰壶腹者行EPBD治疗;对乳头肿瘤和胆管肿瘤者行内镜胆管内支架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内镜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ose-bile drainage,ENBD);胆管中段狭窄行ERBD;对术后胆瘘者行ENBD治疗。结果61例(96.82%)ERCP成功;未发现胆管内异常3例;胆总管内结石34例,31例内镜下取石成功;乳头炎性狭窄5例,经EST或EPBD治疗1次成功;胆管中段狭窄7例,均行ERBD成功;3例乳头肿瘤和3例胆管肿瘤患者经ERBD或ENBD后黄疸明显减退;胆囊切除术后胆瘘2例,行ENBD后治愈,避免再次手术。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5%。结论ERCP能明确胆道术后的并发症并能有效地进行相应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teatography,ERCP)已成为肝、胆、胰疾病重要的诊治方法,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papillotomy,EST)是治疗性ERCP的首要步骤,具有一定的创伤性,难免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现报道ERCP术后并发消化道大出血1例,经输血30 U和血浆4 200 mL保守治疗成功,并将有关文献加以复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成为诊断和治疗肝胆胰疾病必不可少的技术,特别是现代医学"微创"和"介入"观念的深入人心,其在胆胰疾患临床诊疗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1].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drainage,ENBD)是采用一细长的塑料管在内镜直视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入胆管中,另一端经十二指肠、胃、食管、咽,从鼻孔引出体外,建立胆汁的体外引流途径,它具有无创伤、时间短、易护理的优点[2].  相似文献   

4.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剂,从而逆行显示胰胆管的造影技术.自从ERCP技术引进我国后,经过多年的改进和发展,现已成为诊治肝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公认为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1].  相似文献   

5.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既往多采用开腹手术方法。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技术的进步,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越来越多地应用微创治疗。我们采用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和内镜下经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8例,疗效明显,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 概述近年来,随着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经内镜微型超声探头(transendoscopic miniature probe,TMP)技术和超声内镜引导穿刺(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guided fine-needile aspiration biopsy,EUS-FNAB)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超声内镜(ultrasonic endoscope)在十二指肠及其周围器官疾病(如胆总管癌、胆囊疾病及胆结石、胰腺肿瘤、慢性胰腺炎、假性胰腺囊肿等)的诊断价值.除了通过内镜超声观察十二指肠管壁和周围器官疾病外,还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将微型超声探头直接放入胆管和胰管,观察胰胆系统的细微结构和早期疾病,同时可结合超声内镜引导穿刺技术对可疑病变进行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对82例各种类型胆管结石患者先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ERCP),根据乳头的形态、位置及结石大小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内镜下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机械碎石、取石网篮或球囊取石,术后部分患者行ERBD治疗。结果:EST一次性取石成功71例,2次取石成功6例,EPBD后取石成功5例;EST术后发生中等量消化道出血3例,胰腺炎1例,急性胆管炎2例,网篮和结石同时嵌顿转外科手术1例,并发症发生率8.54%。结论:内镜是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和胆道术后胆总管残留或复发结石的理想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胆总管合并胆囊结石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开腹手术,术中切开胆总管取出结石,胆总管内放置T管引流,如果没有不能耐受手术的重、危症等特殊情况,应一并一次性切除胆囊。我科采用十二指肠镜行取石网取石、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内镜下针刀括约肌前切开(needle-knife precut sphincterototomy,PST)、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患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AOSC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4年1月间,共93例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ERCP+EST+ENBD(A组)42例,PTCD(B组)51例,对比2种方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93例患者均成功施行介入术及内镜治疗,PTCD耐受性更好,引流效果更确切,ERCP+EST+ENBD在控制性损伤最小化的前提下提供了解决胆管结石梗阻的方案。结论 PTCD用于治疗AOSC,成功率较高,引流效果可靠,能充分降低胆道压力,降低风险,为二期手术治疗创造了机会和条件,ERCP+EST+ENBD在微创的前提下提供了解决结石梗阻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及取石术是目前开展最早、应用最广的胆胰管疾病内镜诊断治疗新技术,它能够使病人以最小的痛苦,最低的花费得到最佳的治疗,显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其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作一综述,以推进此项技术在高原地区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由于在人类基因组中分布广泛,并且具有丰富的多态性、高度的稳定性及分型技术简单、快速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法医学中最主要的遗传标记。miniSTR基因座分析技术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引物设计的尽可能靠近重  相似文献   

12.
成年人贲门异物梗阻很容易在胃镜下确诊,但是对于婴儿来说胃镜使用十分有限,极易误诊.现报告1例发病为8个月的婴儿贲门异物梗阻1例.  相似文献   

13.
近期,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T管经剑突下戳孔引出1例。拔除T管后形成戳孔疝,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61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1个月,加重伴发热3 d入院。查体,体温38.5℃,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明显,Muphy征阳性。B超及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管多发结石。完善术前准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用痴呆大鼠模型研究海马神经元凋亡机制及葛根素对其干预效应.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6只被随机分为对照组、痴呆组、治疗组,用HE染色、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痴呆大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现象及葛根素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 分析,研究其分子机制是否涉及凋亡基因Bax、Bcl-2和凋亡蛋白酶caspase-3表达变化.结果 HE染色、TUNEL染色时,对照组海马凋亡神经元少见;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海马凋亡细胞率显示,对照组大鼠海马的凋亡细胞率处于较低水平,痴呆组与对照组比较海马凋亡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凋亡细胞率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与痴呆组比较海马凋亡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凋亡细胞率明显降低(P<0.05).痴呆组比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与痴呆组相比大鼠海马组织Bax、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 葛根素能抑制痴呆大鼠模型海马神经元凋亡,可为葛根素治疗痴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黏附分子CD44拼构变异体6(homing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ariant 6,CD44v6)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SP)法检测OPN和CD44v6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 OPN和CD44v6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 3%、61.2%,均明显高于在癌旁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P<0.01).OPN和CD44v6组织分化Ⅲ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Ⅰ~Ⅱ级,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OPN和CD44v6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在其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OPN与CD44v6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女性,46岁,汉族,2003年5月28日主因经期延长,经血增多1年就诊.妇科B超提示子宫7.7cm×7.3cm×6.0cm,内膜显示欠清,子宫前壁可探及一回声不均匀团块4.7cm×4.1cm×4.1cm,周边可见星点状血流.诊刮病理:腺瘤性子宫内膜增殖症,可见子宫内膜大片坏死.宫颈刮片,巴氏Ⅱ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发展迅速,文献显示,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环肺静脉电隔离(circumference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CPVI)及心房复杂碎裂电位(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CFAEs)消融是治疗慢性房颤有效的方法[1-2].对于老年慢性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报道较少,本文就老年慢性房颤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CPVI联合CFAEs导管消融结果,探讨老年患者慢性房颤导管消融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检验科室间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标志物检验质量评价结果.方法对2006-2010年5项HBV标志物的科室间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总结所检验的500项测定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3.42%,检验科室各项得分按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型肝炎e抗体、乙型肝炎e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其年平均成绩评分从低到高排列依次为,2010、2007、2006、2008、2009.结论 检验科室间质量评价有助于提高科室检验质量,其结果的好坏与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提高操作者的工作态度、检测试剂的质量以及严格的操作规程具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