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9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Dixon上下序贯法测定胸腔镜手术镇痛时竖脊肌平面阻滞中0.5%罗哌卡因的有效容量.方法 选取2020年1-9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31例,均根据手术部位在超声引导下行相应脊神经节段的0.5%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0.5%罗哌卡因初始容量为35 mL,若第1例患者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则第2例患者的药物容量下降1个阶梯即减少2 mL,相反若第1例患者未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则第2例患者药物容量需增加2 mL,以此类推,直至出现7个无效容量的拐点.同时符合以下3项标准即判断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1)手术开始切皮时生命体征无明显波动(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上升不超过切皮前的20%);(2)术后患者苏醒拔管时无疼痛相关躁动;(3)术后2 h未使用补救性镇痛药物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3分.采用Probit回归分析法计算50%有效容量(EV50)、95%有效容量(EV95)及其95%CI.结果 共30例患者完成试验,男21例、女9例,年龄为(60.0±6.8)岁,BMI为(22.7±3.1)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9例、Ⅲ级21例.18例(60.0%)患者达到最佳有效镇痛,0.5%罗哌卡因的EV50为23.6 mL(95%CI 21.8~25.0 mL),EV95为26.9 mL(95%CI 25.3~35.2 m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血肿、局部麻醉药中毒、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镇痛时,0.5%罗哌卡因达到最佳有效镇痛标准的EV50为23.6 Ml、EV95为26.9 M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治疗Ⅱc区屈肌腱粘连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7例50指Ⅱc区外伤后只修复指深屈肌腱并出现粘连的患者进行手术松解。其中18例33指扩大松解Ⅲ区肌腱,9例17指除了扩大松解Ⅲ区肌腱外,并松解Ⅳ区肌腱。结果 27例经3~9个月的随访,按照TAM系统评定方法:优15例、良10例,优良率达92.6%。结论对于只修复指深屈肌腱的Ⅱc区屈肌腱粘连,除彻底松解鞘管内粘连的肌腱外,对Ⅲ区甚至Ⅳ区的肌腱术中同时探查松解,可提高治疗Ⅱc区屈肌腱粘连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脑细胞突然异常的过度放电,导致了脑功能失调。对癫痫双胞胎患者的研究表明,癫痫具有遗传性。通过连锁分析、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的位点扫描,越来越多的癫痫相关致病基因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位点被定位和克隆。综述了癫痫的遗传学研究进展,认为癫痫的遗传学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辅助于其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前庭电生理现象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EnSite/NavX系统指导下,结合单Lasso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析消融过程中肺静脉前庭电生理现象。方法入选2004年10月~2005年12月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143例,男85例、女58例,年龄60.7±10.3(35~80)岁,房颤病程5.5±6.7年(21天~50年),左房内径36.9±6.4(24~54)mm。在EnSite-NavX系统引导下行环肺静脉消融达到肺静脉电隔离。结果143例完成环肺静脉隔离术,手术时间157±30(90~240)min,放射线时间25.8±8.8(9.8~60.1)min。环单侧左、右肺静脉前庭消融电隔离率分别为81.2%、78.3%,其余病例结合节段性消融(SOA)达到肺静脉电隔离。房颤终止的比例为69.7%(23/33例),第一次消融63.6%(91/143)可记录到肺静脉内自发电位,2.1%(3/143)可记录到肺静脉内快速的自主节律,而体表心电图为稳定的窦性心律。房颤复发患者第二次消融时,所有21例均有肺静脉电位(PVP)恢复,其中第一次消融时结合SOA达到肺静脉隔离的患者:57.1%左侧PVP恢复,55.6%右侧PVP恢复。第二次消融时,85.7%(18/21)例存在肺静脉内自发电位。术后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15例(10.5%),12例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11例消融成功。术后随访10.7±4.9(4~18)个月,包括第二次消融术后患者在内,共90.2%(129/143)在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下无房颤发作。心包积液2例,Ensite/NavX电极贴片故障1例。结论心房-肺静脉传导存在优势传导径路,且传导方式并非“全或无”;结合SOA的消融方法复发率较高;多数患者肺静脉隔离后可记录到自发肺静脉电位,复发患者的肺静脉通常具有较高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引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总体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入选800例房颤患者,男性482例,女性318例,平均年龄62.1±15.6(18~82)岁。其中阵发性房颤611例,持续性房颤189例,平均左心房内径38.4±9.2(30~60)mm。采用EnSite-NavX系统260例,CARTO系统540例。对于阵发性房颤采取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对于持续性房颤采取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 心房碎裂电位消融 二尖瓣峡部消融。术后口服华法林及ⅠC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3个月,每月随访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一次。对于术后1个月的房颤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复发进行再次标测和消融。结果795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61±33(140~245)min,X线透视时间17±13(12~45)min。左肺静脉电隔离率为96.5%,右肺静脉电隔离率为98.6%。阵发性房颤术中发作98例,消融终止房颤90例。阵发性房颤术后2周内早期复发137例(22.5%),103例2周后不再发作,共57例接受再次消融(6例接受三次消融)。持续性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恢复窦性心律30例(16.1%),转变为房速/心房扑动(房扑)15例(8.1%)。心房碎裂电位消融恢复窦性心律20例(10.8%),转变为房速/房扑23例(12.4%)。持续性房颤术后早期复发78例(41.9%),14例随访中不再发作。65例再次消融(10例接受三次消融)。所有病例房颤消融术后房扑/房速104例(13.1%),68例随访中自愈,30例再次消融,23例消融成功。并发症:心脏压塞5例(0.6%,3例内科保守治疗成功,2例外科修补),肺静脉狭窄6例(0.7%),一过性脑缺血(TIA)1例,脑栓塞2例,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血胸1例,气胸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股动静脉瘘1例。术后平均随访16.2±5.7(3~27)个月,阵发性房颤550例(90.3%)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9.4%再次消融,11.5%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持续性房颤159例(85.5%)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作(34.9%再次消融,28.5%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结论三维标测系统(CARTO或EnSite-NavX)指引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疗效较高,安全性好。对于阵发房颤采用环肺静脉前庭电隔离术式即有良好效果;对于持续性房颤结合碎裂电位消融、二尖瓣峡部消融等方法,而且40%患者需要多次消融以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儿童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在小腿内侧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隐神经营养筋膜蒂设计岛状皮瓣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皮瓣面积4.5cm×5.0cm~14.0cm×5.0cm,在小腿内侧设计。结果 9例皮瓣全部成活,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术后皮瓣质地好,外形美观,疗效满意。结论该皮瓣设计灵活,血运可靠,切取方便,不损伤胫后动脉,是修复足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7.
8.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发生机制包括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以及心房内微折返,在三维标测系统的电激动图上均有可能表现为局灶特征,故难以作出进一步鉴别.晚近,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引下行局灶性房速导管消融时,2例在靶点部位标测到类似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中的"舒张期电位",现报道如下,并探讨其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中不同观察时间内肺静脉传导急性恢复的发生率,并评价再次电隔离术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9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56·4±12·3(45~73)岁;随机分为三组行CPVI,组A实现肺静脉电隔离不予观察,组B电隔离后观察时间30min,组C电隔离后观察时间60min,评价肺静脉传导恢复发生率并对其再次行电隔离术。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消融术。组A平均手术时间显著短于组B和组C。肺静脉隔离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三组中每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B左肺静脉隔离后30min传导恢复8例(25%),60min电位恢复共10例(31·2%);右肺静脉隔离后30min传导恢复6例(18·8%)。组C左肺静脉隔离后30min传导恢复9例(30%),60min传导恢复共11例(36·7%);右肺静脉隔离后30min7例(23·3%)传导恢复,60min共8例(26·7%)传导恢复。平均随访6·7±2·3(4~9)个月,组A17例(60·7%)、组B27例(84·3%)、组C26例(86·7%)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P=0·04。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中肺静脉传导急性恢复率为30%左右,多数发生在肺静脉隔离后30min内,再次电隔离术有助于提高消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于75岁的高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围导管消融期三种抗凝方案的安全有效性。方法选取2011年7月到2013年12月行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高龄(>75岁)房颤患者85例,术前常规华法林抗凝后经食管超声检查排除左心耳血栓,分为三组:传统抗凝组30例,消融前停用华法林,以低分子肝素桥接,术中用普通肝素抗凝,术后桥接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过渡到单用华法林;华法林持续使用组32例,围消融期正常使用华法林,术中使用普通肝素抗凝;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组23例(达比加群组12例,利伐沙班组11例),术前、术中同传统抗凝组,术后4h开始服用达比加群或利伐沙班抗凝。比较三组抗凝方案围术期到术后3个月的出血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传统抗凝组住院期间新发脑梗死1例,下肢血肿7例,假性动脉瘤1例,出院后3个月内内脏出血1例,小出血事件6例;华法林持续使用组院内下肢血肿4例,出院后3个月内小出血事件4例;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院内下肢血肿2例,出院后无小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治疗,总体安全有效。与传统抗凝治疗方案对比,持续使用华法林方案或采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能进一步降低出血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