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整体照射与离体照射导致小鼠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的一致性,作为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应用于辐射生物剂量学的前期研究。方法 采用双层铺胶法进行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小鼠淋巴细胞整体与离体照射后的DNA双链断裂,用CASP软件分析彗星图像,SPSS12.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彗星头部DNA%(HDNA%)、尾部DNA%(TDNA%)、彗星全长(CL)、尾长(TL)、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在整体照射和离体照射组之间的差别均无显著性。结论 离体血γ射线照后即刻进行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整体照射的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HEA(17 a 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对辐射导致小鼠DNA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IRM-2近交系小鼠照射前3 d、2 d、1 d连续3次给予DHEA,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2 Gy γ射线辐照后小鼠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结果 DHEA低、中、高各剂量组、炔雌醇组(EE2)、尼尔雌醇组(523)的彗星尾部(TDNA%)、彗星尾长(TL)、尾矩(TM)和Olive尾矩(OTM)等指标的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HEA中剂量组的TDNA、TL、TM和OTM等指标的数值明显低于EE2组和523组,与EE2组和52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DHEA能明显减轻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对辐射导致小鼠DNA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低剂量辐射联合环磷酰胺对荷瘤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荷瘤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TX化疗组(CTX组,40mg/kg)和低剂量照射联合CTX组(LDR CTX组),环磷酰胺给予前6h行5cGy的低剂量照射,连续3 d。采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低剂量辐射联合化疗后对荷瘤鼠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的情况。观察了尾长、彗星长、头DNA%、尾DNA%、尾矩、Olive尾矩等指标的变化。结果LDR CTX组其尾长、彗星长、头DNA%、尾DNA%、尾矩、Olive尾矩均比CTX组明显减小,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荷瘤鼠预先接受低剂量全身照射能减轻环磷酰胺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低剂量辐射对荷瘤鼠放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低剂量辐射对荷瘤鼠放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的情况。观察了尾长、彗星长、头DNA%、尾DNA%、尾矩、Olive尾矩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2.0 Gy局部放疗前 6 h接受 5 cGy低剂量全身照射并连续 5d组, 其尾长、尾DNA%、尾矩、Olive尾矩均较单纯局部放疗组明显减小, 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局部放疗前荷瘤鼠预先接受低剂量全身照射能减轻荷瘤鼠放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5.
大蒜油软胶囊抗辐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蒜油抗辐射引起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细胞DNA减少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辐射对照组、大蒜油低、中、高剂量组,观察辐射前后小鼠外周白细胞数量和骨髓细胞DNA数量的改变。结果 照射前三天,各剂量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照射后第三天,对照组白细胞数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辐射损伤模型成立。照射后第14天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受试样品中、高剂量组与辐射模型对照组比较白细胞总数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大蒜油具有对抗辐射引起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细胞DNA减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细胞凝胶电泳用于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三种不同肿瘤细胞株:肝癌细胞(HepG2)、食管癌细胞(EC-9706)和乳腺癌细胞(MCF-7)。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经γ射线照射后的存活分数(SF);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检测肿瘤细胞的DNA断裂水平。结果 MTT法:2Gy、4Gy和8Gy照射后,HepG2和EC-9706的SF显著低于MCF-7,表明HepG2和EC-9706细胞具有更高的辐射敏感性。SCGE:三种肿瘤细胞在8Gy照后表现出的辐射敏感性差别最显著。结论 多种生物学指标的综合应用,有希望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李雨  李百龙 《中国辐射卫生》2010,19(1):17-18,20
目的 了解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的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WT)对细胞辐射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LP3细胞经不同浓度WT作用1h,进行60Coγ射线照射,继续进行克隆培养,制作剂量存活曲线。应用180°脉冲场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受20Gyγ射线照射后细胞DNA双链断裂及其修复。继续用迁移率变化分析(Elo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观察转录因子NF-kB的相应变化。结果 发现WT可以增加SP3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最佳增敏浓度在20μmol/L以上;明显增敏效应时间在6h以内;DNA凝胶电泳实验显示,随着受照后时间的延长,受50μmol/LWT作用的细胞DN进入凝胶的量均高于单纯受照射组;转录因子NF-kB的结合活性在受照后6h内都经历了一个由低升高,然后降低的过程,大概在照后3h是这个变化的峰值。结论 提示存在PI-3K介导的辐射增敏信号途径。电离辐射可能通过激活NF-kB,进而促使一些与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其它防御机制有关的基因活动,以减轻辐射损伤。WT有可能是通过阻滞这一过程的早期阶段而发生辐射增敏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晚期混合裂变产物内照射对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经不同累积剂量和不同剂量率的晚期混合裂变产物内照射后,获得PBMC单细胞悬液,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技术,检测细胞DNA链的断裂改变。结果 经晚期混合裂变产物作用后,各照射组PBMC DNA链断裂的迁移长度增加(P <0.05),显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率效应关系,均符合直线模型。结论 在本实验的内照射剂量下,晚期混合裂变产物能引起PBMC的DNA损伤,且呈现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率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定剂量的x射线照射后双核淋巴细胞微核率作为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生物学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CB法微核实验,检测人外周血离体培养24h后以0.5~4 Gy剂量X射线照射后的微核率,计算修复能力指数(DRC),建立以公认的辐射损伤模型和双核微核为观察终点的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的一种新方法。结果 CB法微核实验结果显示照射剂量和淋巴细胞微核率存在较紧密的相关性。随着辐射剂量增加,细胞微核率增大,细胞内微核个数增多,细胞死亡数亦增加。0.5 Gy剂量x射线照射后微核率明显增大,与0 Gy剂量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3),阅片结果显示,两组实验的细胞死亡数较少,差异不明显。结论 从微核率,微核个数,死亡细胞数综合考虑,在实例验证基础上,本实验条件下,可选择0.5 Gy剂量X射线照射以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大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辐射损伤对小鼠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的影响,探讨辐射所致的免疫系统损伤在细胞学和分子水平上的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采用60Coγ射线照射诱导辐射损伤模型。总照射剂量分别为0.7、1.4、2.8、和5.6Gy。应用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内因子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不同剂量组小鼠脾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CD3,CD4,CD8改变及Th1和Th2的变化。结果 1.小鼠脾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CD3,CD4和CD8在照射后均有明显降低,降低幅度与受照剂量明显相关。2.CD4/CD8比值显示照射后均有明显升高。3.照射后Th1和Th2均有明显降低,其中Th1降低明显高于Th2。受照剂量大于2.8Gy组Th2/Th1比值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不同照射剂量对T淋巴细胞功能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有明显影响,Th1和Th2和Th2/Th1功能亚群的失衡在辐射所致的免疫损伤中具有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有机磷农药氧化乐果对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24只昆明小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1、2、4mg/kg染毒组),每组6只.经口染毒7 d,用彗星试验技术(SCGE)检测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结果 1、2、4 mg/kg氧化乐果暴露的小鼠睾丸细胞彗星尾长和彗星尾长与头长之比均大于对照组(P<0.01),且随氧化乐果染毒剂量的增加,睾丸细胞彗星尾长也增加,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氧化乐果可引起小鼠睾丸细胞DNA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大鼠急性羰基镍中毒后肺细胞DNA损伤程度以及组织细胞病理变化。方法 SD大鼠静态分别吸人20、135和250 mg/m3羰基镍染毒30 min,另设250 mg/m3氯气染毒组和正常对照组在染毒后第1、2、3和7天取肺组织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肺细胞DNA损伤程度,同时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不同浓度羰基镍染毒后不同时间,大鼠肺组织细胞均有损伤,以72 h DNA损伤最重,但损伤晚于氯气。不同浓度羰基镍染毒大鼠肺组织有炎性渗出和增生,部分细支气管破坏,黏膜坏死脱落;肺泡Ⅰ型细胞的细胞器肿胀,肺泡Ⅱ型细胞板层体减少且排空,胞质内空泡增多、线粒体肿胀,肺泡纵隔内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急性羰基镍对大鼠肺组织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SCGE方法检测CS2体外染毒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探求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将未处理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用50μmol/L H2O2染毒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将不同浓度CS2染毒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设为7个剂量组进行SCGE实验.结果只有2500μmol/L组及阳性对照组淋巴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出现统计学差异(χ2=11.77,17.14;P=0.000,0.001).不同CS2染毒组及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除250μmol/L组外,其余各染毒组淋巴细胞DNA损伤加重,表现在彗头直径变小,彗尾长度增加.DNA拖尾率在较低染毒剂量组逐渐增高,出现一定剂量-效应关系,较高剂量组(1000μmol/L以上)未见有随剂量增加拖尾率增加的趋势.结论CS2体外染毒对细胞存活影响不大;低剂量表现有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较高剂量染毒虽有较严重损伤,但损伤未表现出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的方法评价电离辐射的非靶效应。方法 将人外周血自体受照淋巴细胞及未受照淋巴细胞分别与自体受照血浆及未受照血浆交叉混合孵育,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分析其DNA损伤程度。结果 自体未受照淋巴细胞与自体受照血浆共同孵育后,其淋巴细胞的DNA损伤明显高于自体未受照淋巴细胞与自体未受照血浆共同孵育后淋巴细胞DNA的损伤(P<0.05)。结论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可以用来评价辐射的非靶效应,并进一步证实了在辐射的非靶效应中细胞因子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长期小剂量、低剂量率职业性射线接触者的细胞DNA损伤动态变化。方法用单细胞微量凝胶电泳(SCGE)对某厂80名职业性射线接触人员于1996~2000年连续5次作DNA损伤检测。结果在暴露的平均年当量剂量范围内,射线接触组DNA受损细胞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但接触组平均DNA受损细胞率未见有明显逐年升高的趋势;DNA受损细胞率与放射工龄、年龄、平均年当量剂量有明显的相关性,随放射工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结论长期受小剂量、低剂量率照射的职业性射线接触者会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持续改变;且DNA受损细胞率随放射工龄、年龄、平均年当量剂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SCGE可用于低剂量电离辐射引起的DNA损伤动态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别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SCGE)及染色体畸变试验观察电离辐射对作业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作用和染色体损伤效应。方法 观察不同辐射剂量下外周血淋巴细胞DNA迁移长度及迁移率 ,同时观察不同剂量组下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结果 各组染色体畸变率及微核率差异没有显著性 (P >0 0 5 ) ;接触射线的作业人群 ,彗星细胞率及DNA迁移长度明显超过对照组 ;同时 ,随着辐射剂量的加大 ,细胞DNA损伤级别亦有加重趋势。结论 SCGE技术可以检测电离辐射对作业人群的早期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检测二硫化碳(carbon disulfide,CS:)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细胞DNA损伤,探讨其胚胎植人障碍机制.方法 用机械刮取法制备胚胎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单细胞悬液,台盼蓝检测细胞活性,用0、500、1000、2500μmol/L CS_2与细胞共培养1h后进行SCGE实验,采集彗旱图像,CASP系统自动分析各项指标.结果 不同剂量的CS_2染毒对DNA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形成较为典型的正常细胞和彗星细胞图像.与对照组比较,500、1000、2500 μmol/LCS_2染毒组彗星头部DNA含量百分比(HDNA%)分别减少了7.49%、12.19%、2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1000、2500 μmol/LCS_2染毒组彗星尾部DNA含量百分比(TDNA%)、尾长(TL)、Olive尾矩(0TM)分别增加了7.13、11.60、23.18倍,3.68、5.98、9.62倍和9.16、16.84、39.32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500、1000 μmol/L CS_2染毒组比较,2500μml/L CS_2染毒组的TDNA%、TL、彗星全长(CL)、尾矩(TM)、OTM增加了1.98、0.92、1.27、0.52、0.37倍和0.17、5.31、1.90、2.97、1.2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500 μmol/L CS_2染毒组比较,1000μmol/L CS_2染毒组的TDNA%、,TL、CL、TM、OTM增加了0.55、0.49、0.16、1.18、0.7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NA%、TDNA%、TL、TM、OTM与染毒剂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13.78,13.78,0.05,4.38,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S_2致植入期小鼠子宫内膜细胞DNA损伤,随着染毒剂量增加,损伤程度明显增加.CS_2损伤植入期小鼠母体子宫内膜细胞可能是影响胚胎正常植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钬化物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承润  薄军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22(6):433-435,F0003
目的 探讨钬化物对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方法 昆明种纯系小鼠分为氧化钬实验组和硝酸钬实验组.氧化钬实验组设5个暴露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给小鼠灌胃氧化钬盐酸溶液0、10、20、40、80、160 mg/kg2次,间隔24h,末次灌胃24 h后取股骨骨髓细胞制备微核片.硝酸钬实验组设3个暴露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给小鼠腹腔注射硝酸钬溶液10、40、80mg/kg2次,间隔24 h,末次注射24 h后取股骨骨髓细胞制备微核片,同时进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氧化钬和硝酸钬实验组共用1个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CP).除阳性对照组为6只小鼠外,其余各组均为8只,各组小鼠雌雄各半.结果 在10~80 mg/kg范围内,两种钬离子溶液均能诱导微核率随着剂量的递增而升高;在160 mg/kg时,微核率低于阴性对照组;同时,核异常的数量和程度随着剂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单细胞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在10~80 mg/kg剂量范围内,彗星细胞尾长随着剂量的递增而增长(P<0.001),头长随剂量的递增而缩短,而拖尾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 钬化物对小鼠骨髓细胞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DNA断裂作用可能是其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化学组成纳米颗粒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的毒性效应及机制。方法选择纳米碳、纳米氧化锌、碳载氧化锌复合纳米颗粒制备细胞染毒悬液,三种纳米颗粒分别设立5个剂量组(5、10、20、50和100μg/ml)对BALB/c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24h、48h、72h染毒培养;利用细胞形态学观察和噻唑蓝实验(MTT比色法)检测上述三种纳米颗粒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检测低剂量纳米颗粒对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结果三种纳米颗粒能够明显影响MEF细胞的生长形态,对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纳米碳、纳米氧化锌及复合纳米颗粒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21.85、21.94和23.02μg/ml;随染毒剂量升高,纳米氧化锌颗粒对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低剂量水平上,复合纳米颗粒造成的DNA损伤最为明显。结论化学组成不同的纳米颗粒能够对MEF细胞造成毒性损伤;当暴露剂量达到一定水平时,纳米颗粒的金属成分含量可能是其毒性作用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