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紊乱之一,普通人群中发生率0.4%,我国约有520万人患房颤。房颤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老人可达10%左右。  相似文献   

2.
房颤,全称是心房颤动,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正常情况下,有节律的心脏跳动是60~100次/分钟。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不规则,有时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紊乱之一,普通人群中发生率0.4%,我国约有520万人患房颤。房颤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老人可达10%左右。  相似文献   

4.
房颤,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病率呈急剧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水平提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房颤的危害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转复窦性心律后无症状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及华法林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分析住院转复房颤期间(第1次)及转复后随访(第2次)的临床资料及经食道心脏超声(TEE)结果,观察新发血栓的情况;比较服用华法林及未服用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结果(1)第1次TEE85例患者均未发现心腔内血栓形成,第2次TEE发现新发血栓18例(21.2%),其中8例有无症状房颤发作;(2)房颤转复窦律后的无症状患者中60.5%(55/85)并发糖尿病;新发血栓的患者中72.2%(13/18)并发糖尿病;(3)华法林组和非华法林组之间的新发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12.8%和31.6%,差异显著(P〈0.05)。结论(1)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其可能主要由无症状房颤所致;(2)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高;(3)华法林可降低房颤患者转复窦律后无症状患者新发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所谓“房颤”(全称为“心房纤维颤动”),就是心房不再有规律的收缩,而是以300~600次/分的频率紊乱而快速地颤动,事实上已经丧失了心房的收缩功能,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房颤时,心房的冲动只有一部分被心室接受,所以房颤时心率可达到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心率快得多,而且节律绝对不整齐。发生房颤时多数患者可感到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如发作时做心电图很容易确诊房颤。有的患者房颤发作时无任何症状,在体检做心电图时才发现房颤。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流过心房时就容易在心房壁上形成血栓。这种…  相似文献   

7.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加重原有基础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笔者自2008年1月~2009年1月应用小剂量阿替洛尔治疗房颤46例,有效的控制心室率,缓解病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46例患者按慢性房颤的发作持续状况分3类,其中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28例,永久性房颤8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43~72岁,平均57.5岁。入院后经心电图诊断为房颤,心室率在110—160次/分。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一种慢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患病率也增加,在年龄低于50岁人群中患病率低于2%,而7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则增加到13%。房颤主要并发症栓塞,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房颤栓塞并发症的年发生率从0.55%~20%不等,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生率增高,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可达20%,Framingham研究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栓塞危险是对照非房颤者的5.6倍,而风湿性心脏病合并的房颤则高达17.6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房颤及不同心室率控制水平的房颤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左心房(LA)直径,评价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对于降低血清hsCRP,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97人,依据静息心室率控制情况分为三组:房颤1组(静息心室率60次/分~79次/分);房颤2组(静息心室率80次/分~109次/分);房颤3组(静息心室率大于等于110次/分)。选取同期窦性心律的健康体检人群38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四组人群血清hsCRP和LA直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hsCRP和LA直径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房颤3组hsCRP及LA直径较房颤1组、房颤2组升高(P值分别为0.027,0.046,0.035,0.041),房颤1组与房颤2组两组间hsCRP及LA直径无统计学差异。线性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sCRP与LA直径、心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79、0.350,P值分别为0.026、0.022)。结论血清hsCRP及左心房直径在房颤及心室率控制欠佳的房颤患者中明显增高,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能减轻心肌重构、降低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房颤导致的脑卒中越来越多 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55岁以上年龄每增加10岁.房颤的发生率就会加倍,65岁以上老年人发生率达到5%.80岁患病率大约10%。房颤病人的平均年龄为75岁.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50~59岁组房颤病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为1.5%,而80-89岁组达到了23.5%。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脏疾病存活率的改善,房颤的患病率增加.因为房颤导致脑卒中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1.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危险的心律失常,会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倍、发生脑中风的风险增加5倍.而且房颤引发的脑中风病情更加凶险,致死率更高.我国是房颤的"重灾区",目前约有800万患者. 房颤是心房不规则的乱颤房颤又称为心房颤动,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房内产生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的乱颤,从而丧失了有效的收缩,表现为心跳过快且节律完全不规则.通俗来讲就是心房出现了不规则的颤动,颤动频率高达300~ 600次/分,心房不能正常收缩,心跳频率比正常人快很多而且不规律,可达到100~160次/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房颤是否增加维持性透析患者死亡率尚无定论。我们回顾分析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并对其临床相关因素进行了探讨。方法:观察本中心2005年1月到2007年6月维持性血液透析超过3个月的患者,记录他们的年龄,透析方式,房颤发生情况及血红蛋白维持水平。结果:168例患者中,12例新发房颤,发生率为7.14%,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共90例,房颤发生率为11.45%,显著高于年龄小于55岁的患者。透析龄大于4年的房颤的发生率为11.11%,房颤患者和非房颤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非房颤患者中有25例发生心梗或脑梗,发生率为15.15%,而房颤患者中发生两例脑梗,发生率为16.67%。结论:1.透析患者的房颤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2.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增加,55岁以上的房颤发病率明显升高;3.随着透析年限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也增加,血液透析4年以上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美托洛尔(阿斯利康)预防心房纤颤(房颤)的有效性.方法 33例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均为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间确诊,且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较完整,常规治疗能够使患者房颤转为窦性心律,但仍有发作,美托洛尔治疗前房颤发作每月1~13次,最长不超过48 h.排除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异常,无甲状腺疾病,无心力衰竭和应用β受体阻滞剂禁忌症.美托洛尔初始剂量6.25~12.5 mg,维持剂量12.5~50 mg,每日2~3次,随访方式为心电图/Holter记录,随访时间6个月.判断标准:无效-3个月内患者有阵发性心悸感,心电图/Holter记录呈房颤心律;有效-3个月内无心悸症状,心电图/Holter记录呈窦性心律;显效-6个月内无心悸症状,心电图/Holter记录呈窦性心律.结果 33例中无效者7例,有效18例,显效8例,总有效率78.8%;年龄、性别对房颤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影响(P>0.05),CHD合并瓣膜病和高血压治疗未达标(>130/90mmHg)者房颤易复发.结论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合理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加服美托洛尔对预防房颤发作可能具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在人群中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60岁以后可达2%~5%,平均每10年的发病率增加1倍,房颤时心房的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减少达25%或以上,因血流淤滞,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很容易在左心房或左心耳形成附壁栓子,有很高的体循环栓塞的风险。房颤的治疗原则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体循环栓塞。  相似文献   

15.
问我爱人患风心病,做了二尖瓣置换手术。术后仍有房颤、心率快,服用地高辛治疗。近来脉搏缓慢,同时出现胸闷、乏力、头晕,眼发黑。这是为什么,怎么办?(北京范先生)答风湿性二尖瓣病患者常合并房颤,换瓣后也不一定能恢复为正常心律。多数房颤患者心率较快,需用药物控制,使心率在安静状态下为70次/分左右,轻度活动时不超过90~100次/分。地高辛是用于这方面的药物之一,但长期服用有可能发生过量或中毒,此时患者有食欲差、恶心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 (AF)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 ,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Framingham报道 50 0 0余例 30~ 62岁成人 ,随诊 2 2年中房颤总发生率为 2 %。房颤的病因很多 ,常见的病因是风心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也有无明显病因者[1] 。临床上将无任何心脏疾病或损害而发作的房颤称为孤立性房颤 (LoneAF) [2~ 4 ] ,其发生率占房颤的 5%~ 6% ,病因不明。本文着重阐述迷走依赖型房颤的机制与诊治。1 病因及机制正常情况下 ,心脏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双重支配 ,自主神经系统 (ANS)功能紊乱必然影响心脏。1973年Ber…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房率为350~600 次/min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其室率主要取决于房室传导功能.房颤对房室结功能的影响早已引起临床关注,但对房颤中房室传导功能的评价至今仍是临床和心电图分析中争议较大的问题.本文在复习房室结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讨论房颤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RB)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89例老年心力衰竭Ⅱ~Ⅳ级患者,服用ARB患者为ARB组47例,未服用ARB患者为对照组42例,分析ARB与房颤发生的关系.结果 随访(1.8±0.5)年,ARB组房颤发生率为8.5%(4/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2%(1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房直径、射血分数、肥胖、糖尿病、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与房颤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房直径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RB是降低房颤发生的较强影响因子(P<0.01).结论 ARB能显著降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症状,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高,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阶段常合并阵发性房颤。目前,药物治疗是控制房颤的主要手段。但疗效欠佳,既使是临床上疗效较确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其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也不到60%。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降低房颤的发生率。本研究应用胺碘酮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临床心房纤颤药物治疗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30例合并不同心血管疾病的快速室率性房颤患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洋地黄制剂及抗凝等药物治疗后的心律转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均于24小时内将心室率控制在60~90次/分,出院时其中8人转复窦性心律。结论:对于无条件或不能行电复律的房颤患者,合理的药物治疗至关重要且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