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999-1000
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复苏起始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胶体液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复苏液体使用量、血红蛋白浓度(HGB)、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苏液体使用量、HGB水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R、MAP以及PT、APTT、BL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p 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改善重要组织灌注,调动机体的凝血机制,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2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两组患者复苏前、复苏后1 h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心肌钙蛋白(cTnI)值,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变化情况,以及两组患者输液情况、并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情况、病死率。结果复苏后1 h,两组患者NO、ET、cTnI均较复苏前降低(P均0.05),其中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患者PT、APTT、TT较复苏前延长(P均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PT、APTT、TT更长(P均0.05);观察组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总发生率、输液量、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输入量,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避免进一步的心肌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剩余碱、血乳酸、凝血功能、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液体复苏组(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剩余碱、血乳酸等指标与常规液体复苏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降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的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液体复苏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进行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凝血功能,休克指数、24 h平均补液量及GCS评分、GOS评分。结果 :观察组ARDS、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休克指数均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平均补液量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稳定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ARDS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限制性补液法,2组均采用标准的急救护理程序,对创伤患者进行急救,比较2组复苏率、死亡率、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复苏率为83%、死亡率为17%、MODS发生率为4.3%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7.12±3.02)分,对照组复苏率为61%、死亡率为39%、MODS发生率为25%以及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0.03±4.58)分,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时间(102.3±28.5)min,对照组复苏时间(127.1±30.7)min,2组复苏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ARDS的患者采用限制性补液以及标准的急救护理程序可提高患者的复苏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MODS的发生率,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7.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国美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00-1201
目的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在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73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对照组)。监测两组病例的初次、24h、48h胃黏膜pH值、血乳酸(BL)、剩余碱(BE)、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方法的输液量、治愈率、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结果24h、48h胃黏膜pH值和血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间观察组输液量显著降低(P<0.05),治愈率显著升高(P<0.05),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ARDS和MOD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7):3269-3271
探讨危重烧伤休克期患者限制性补液管理中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的应用价值。纳入我院收治的危重烧伤休克期患者98例,按数字随机表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为常规补液管理,研究组为常规补液管理+picco监测技术指导,比较两组液体输入量、生命体征(MAP、HR、CVP、CI、CO)、ICU住院时间、并发症率以及死亡情况。研究组入院后2h、24h电解质、水补液量小于对照组,治疗3d、7d的HR低于对照组,CI、CO与MAP高于对照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14.29%,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危重烧伤休克期限制性补液管理中,通过采用picco监测技术进行指导,能及时明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为补液剂量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及对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1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10)及对照组(n=108),分别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ARDS、MODS、脓毒血症)发生率,复苏2 h后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情况及24 h乳酸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输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O_2、VO_2、SVO_2及24 h乳酸恢复正常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充分液体复苏比较,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且在组织供氧及纠正乳酸酸中毒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法对救治效果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在24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充分液体复苏组(127例)病死率37·80%(48例),限制液体复苏组(116例)病死率23·28%(27例),两组总病死率及1~2h病死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液体复苏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提高存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联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法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取冷沉淀凝血因子与LFR联合治疗,对照组采取LFR单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补液治疗前后凝血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功能变化,补液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与血乳酸水平(BL)变化及急性呼吸窘迫(ARDS)、急性肾衰竭(ARF)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功能障碍(DIC)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补液前TT、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补液后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补液前p(O_2)、p(CO_2)、B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补液后p(O_2)高于对照组(P0.001),p(CO2)、BL指标低于对照组(P0.001);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冷沉淀凝血因子与LFR联合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纠正血氧状态,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低中心静脉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产妇临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分娩并发生失血性休克的4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则接受基于低中心静脉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失血性休克抢救效果及患者一般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出血量与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平均PT、APTT、Hb、B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IC、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低中心静脉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能够快速、有效纠正患者休克状态,较常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凝血功能异常、DIC、MODS等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华清  李福龙  陈琛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778-177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的影响。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92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n=88例)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脓毒血症和病死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复苏后30min和复苏后1h与复苏前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对照组复苏后30min与复苏前比较均有显著性(P<0.01),而复苏后1h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肌酐(Cr)复苏后30min和1h后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复苏后30min和1hCr值均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的Cr值,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除ARF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带来的不良反应,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诊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1年5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的40例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40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复苏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复苏后2 h,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较对照组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乳酸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 h,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凝血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液体使用量、死亡率及治疗前后BLA、Hb、PT、APTT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复苏液体使用量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液体复苏前BLA、Hb、PT、APTT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液体复苏后2 h,两组PT、APTT、BLA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Hb明显升高,且观察组PT、APTT、BL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减少复苏液体使用量,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适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以求证链式管理的液体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2例为链式管理组,护士主动参与液体治疗计划,将院前-急诊科-手术室-ICU-外科病房不同科室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链式组合管理;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送达本院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为常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复苏开始时间、休克纠正时间、术前输液量、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与并发症指标。结果两组复苏开始时间、术前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休克纠正时间、术后72h日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须兼顾休克病理演变过程与外科围手术期的体液变化,对不同阶段的液体复苏方式进行全程链式管理,有助于实现院内液体复苏的一体化跟踪模式,提高早期抢救成功率,降低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分别应用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实验室指标(PLT、PT、HGB、BE、hsCRP、乳酸等)、入院2周内的死亡率、严重并发症(ARDS、MODS)的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在人院2周内的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位一体"流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对照类实验性研究,将2017年7月—2017年12月及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纳入常规急救组(对照组)和"三位一体"流程组(试验组),每组均为60例。最终比较两组休克纠正时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的差异,并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休克纠正时间(5.18±1.27)h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死亡率为11.67%,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位一体"流程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能够有效地缩短抢救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并降低了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改良式B-Lynch缝扎术与限制性补液疗法联合治疗对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9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控制出血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改良式B-Lynch缝扎术+限制性补液疗法)与对照组(常规止血+常规补液疗法),每组49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凝血指标。结果观察组术中、术后出血量以及血红蛋白变化量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 h,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改良式B-Lynch缝扎术与限制性补液疗法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出血量,利于改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与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将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救,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方法,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复苏时间、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分别为80%,20%,4%,16%,对照组分别为60%,40%,2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4,6.95,8.63,7.84;P <0.01);观察组复苏时间(95.67±25.03) min,对照组(200.18±35.12)min;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45±0.91)分,对照组为(91.12±4.07)分;两组复苏时间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3,4.59;P<O.01).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同时根据急救护理程序实施急救护理,可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