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效果与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将10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救,对照组采取常规液体复苏方法,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复苏时间、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病死率、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分别为80%,20%,4%,16%,对照组分别为60%,40%,28%,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4,6.95,8.63,7.84;P <0.01);观察组复苏时间(95.67±25.03) min,对照组(200.18±35.12)min;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45±0.91)分,对照组为(91.12±4.07)分;两组复苏时间和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3,4.59;P<O.01).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同时根据急救护理程序实施急救护理,可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的急救模式在严重腹部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急救护理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就诊的腹部创伤合并休克的患者8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都应用程序化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运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补液复苏治疗。比较两组中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对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护理工作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腹部创伤合并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同时根据急救护理程序进行急救护理,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接诊的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液体复苏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进行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凝血功能,休克指数、24 h平均补液量及GCS评分、GOS评分。结果 :观察组ARDS、MODS、颅内出血进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休克指数均明显下降,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GCS评分、凝血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TT、PT、APTT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4 h平均补液量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更优,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稳定机体内环境,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方国美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3):1200-1201
目的评估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患者在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73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观察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对照组)。监测两组病例的初次、24h、48h胃黏膜pH值、血乳酸(BL)、剩余碱(BE)、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变化,对比分析两组方法的输液量、治愈率、病死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结果24h、48h胃黏膜pH值和血乳酸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间观察组输液量显著降低(P<0.05),治愈率显著升高(P<0.05),死亡率显著降低(P<0.05),ARDS和MOD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MODS和ARD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总结1998-01~2003-09急诊收治的重症胸部创伤合并HTS病人49例,对病人年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n=27)与限制性液体复苏(n=22)的疗效及AR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2 965±524)mL,治愈率为77.8%,死亡率为22.2%,其中ARDS发生率为18.5%,死亡率为60%;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为86.4%,死亡率为13.6%,其中ARDS发生率为9.1%,死亡率为0.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症胸部创伤合并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降低ARDS发生,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和研究组(n=52),分别应用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输液量、平均动脉压、实验室指标(PLT、PT、HGB、BE、hsCRP、乳酸等)、入院2周内的死亡率、严重并发症(ARDS、MODS)的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在人院2周内的死亡率、ARDS、MO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降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和存活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2117-2118
随机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补液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限制性补液方式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3.0%)显著低于对照组(34.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4.3%)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3.0%),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传统的常规补液方式,限制性补液法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刘华清  李福龙  陈琛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778-177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的影响。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92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对照组(n=88例)采用充分液体复苏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脓毒血症和病死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复苏后30min和复苏后1h与复苏前呼吸频率(R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P<0.05);对照组复苏后30min与复苏前比较均有显著性(P<0.01),而复苏后1h与复苏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肌酐(Cr)复苏后30min和1h后与复苏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复苏后30min和1hCr值均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的Cr值,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除ARF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外(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代偿期的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带来的不良反应,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及对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1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10)及对照组(n=108),分别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ARDS、MODS、脓毒血症)发生率,复苏2 h后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情况及24 h乳酸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输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O_2、VO_2、SVO_2及24 h乳酸恢复正常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充分液体复苏比较,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且在组织供氧及纠正乳酸酸中毒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999-1000
目的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输液量、复苏起始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胶体液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效果与护理。方法:随机抽样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救治的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进行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路径正压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生存人数多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及时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救治,再辅以精心护理干预,可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血液酸度、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12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在救治过程中进行常规充分液体复苏,观察组则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复苏3h后,对照组血清pH值为6.79±0.07,低于观察组的7.32±0.09,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术后3d并发症与死亡总发生率分别为7.81±0.23mmol/L、11.69±1.52s、37.15±3.75s、61.67%,均分别高于观察组的4.62±0.45mmol/L、10.10±1.56s、29.22±3.66s、2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调节血液酸度,改善凝血功能及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位一体"流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历史对照类实验性研究,将2017年7月—2017年12月及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分别纳入常规急救组(对照组)和"三位一体"流程组(试验组),每组均为60例。最终比较两组休克纠正时间、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指标的差异,并采用SPSS 20.0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休克纠正时间(5.18±1.27)h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死亡率为11.67%,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位一体"流程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能够有效地缩短抢救时间、休克纠正时间,并降低了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低中心静脉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产科失血性休克产妇临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分娩并发生失血性休克的40例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则接受基于低中心静脉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失血性休克抢救效果及患者一般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出血量与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平均PT、APTT、Hb、B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IC、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低中心静脉压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治疗产科失血性休克能够快速、有效纠正患者休克状态,较常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凝血功能异常、DIC、MODS等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多发伤合并休克1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7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积极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然后进行手术治疗,分别在液体复苏前和液体复苏3 h后抽取两组外周血检测比较血清乳酸、p H值、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相关炎性因子mRNA水平,并统计比较两组总输液量及术后3 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等情况。结果液体复苏前两组血清乳酸、p H值、PT、APTT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mRN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3 h后,观察组血清乳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 H值接近正常水平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T及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外周血TNF-α、IL-6及IL-1β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输液量及术后3 d ARDS发生率、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液体复苏可明显改善血液酸度及凝血功能,缓解炎症反应,降低ARDS、MODS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60-3061
选取收治的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积极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组输液量、复苏开始1h乳酸值、复苏后PT、APTT、Hb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RDS、SIRS、DIC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既可维持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又不影响机体内环境以及代谢机制,减少后期并发症,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法对救治效果和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在24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充分液体复苏组(127例)病死率37·80%(48例),限制液体复苏组(116例)病死率23·28%(27例),两组总病死率及1~2h病死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液体复苏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长于和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提高存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5月我院1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手术延迟)80例,从受伤到进入手术室4.5±0.6小时;B组(手术前移)76例,从受伤到进入手术室1±0.4小时。比较两组的初步复苏时间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率、死亡率。结果:A组死亡率32.5%明显低于B组死亡率11.84%,P<0.05,A组的初步复苏时间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率均高于B组。结论: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有条件性,可明显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采用积极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生命体征变化、复苏液体使用量、血红蛋白浓度(HGB)、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苏液体使用量、HGB水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命体征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R、MAP以及PT、APTT、BLA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p O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可改善重要组织灌注,调动机体的凝血机制,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时维持不同的血压水平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维持两种不同的血压水平对患者的死亡率、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血乳酸、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及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在早期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中的影响.结果 p40组死亡率15.69%,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6.28%;p60组死亡率28.57%,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5.00%.两组死亡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乳酸、凝血酶原时间、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及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40~60 mm Hg之间,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存活率,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