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徐明明  赵沁  周勤  郑璐侠  陈钢  邵泓 《中国药事》2021,35(11):1246-1252
目的:研究人血白蛋白中不同尺寸的蛋白聚合物的现状,探讨不同尺寸蛋白聚合物之间的相关性,改进检测方法,提升血液制品类生物制品质量。方法:采用分子排阻色谱法、微流成像颗粒分析技术、光阻法、人工灯检法分别对5家企业的人血白蛋白样品中纳米级可溶的聚合物、1~100 µm亚可见颗粒、≥10 µm和≥25 µm的不溶性微粒、≥50 µm的可见颗粒进行检测。结果:纳米级可溶的聚合物结果在不同企业间存在一定差异,企业D、企业E的含量低于其他3家企业。亚可见颗粒结果在不同企业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企业C约是企业B数量的10倍。不溶性微粒和可见异物结果各企业间基本无差异。结论:4种不同的分析方法检测到的不同尺寸蛋白聚合物结果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蛋白的单体、低聚物、亚微米颗粒、亚可见颗粒、可见颗粒聚合途径受多种因素影响,小分子蛋白聚合物的含量多少并不是大分子亚可见颗粒和可见颗粒形成的唯一前提。因此,监测和控制部分蛋白聚合物不能获取其他蛋白聚合物的信息。在质量标准中应联合采用多种方法,分别对不同尺寸的蛋白聚合物进行检测和限定,全面控制药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加药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小容量注射剂及加药环境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情况。方法:取注射用头孢拉定等5种无菌粉末注射剂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5种小容量注射液,分别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常规操作下,将无菌粉末注射剂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中,将小容量注射液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以光阻法测定样品的不溶性微粒。结果:与未加药前的输液比较,加入小容量注射剂后,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P<0.05),≥25μm的不溶性微粒均增加不明显(P>0.05);病房治疗室制备的样品与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比较,≥10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非常显著(P<0.01),≥25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明显(P>0.05)。结论:加入小容量注射剂及非净化病房治疗室中加药,可使输液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注射用血栓通溶于不同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微粒检测仪测定注射用血栓通在4种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数。结果4种配伍输液中,粒径不低于25,10,5,2μm的微粒均有增加,各配伍液间微粒增加数目有差异。与0.9%氯化纳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符合中国药典规定;与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粒径不低于25,10μm的微粒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结论临床上使用注射用血栓通时,以0.9%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作为溶剂为宜。  相似文献   

4.
李争艳 《北方药学》2012,9(9):42-43
目的:观察注射用尿激酶与同一批号的氯化钠注射液(NS)、5%葡萄糖注射液(5%G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三种输液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方法:选择同一批号的三种输液各500ml,用常规正确的输药加药操作方法,在BJJ净化台及净化环境下用一次性注射器分别将注射用尿激酶6万单位加入我们选择的统一批号的NS、5%GS、5%GNS3种输液中混合,并作以编号1、2、3,1号为注射用尿激酶与氯化钠注射液(NS)配伍,2号为注射用尿激酶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配伍,3号为注射用尿激酶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配伍,采用GWJ-4智能微粒测定仪测定微粒数,作为实验组。然后进行比较三组不溶性微粒情况。结果:配伍以后,采用GWJ-4智能微粒测定仪测定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增加,而与5%葡萄糖注射液(5%G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无明显变化。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临床在使用注射用尿激酶治疗时,尽量将其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GS)。  相似文献   

5.
张建忠 《中国药业》2010,19(24):28-28
目的观察注射用尿激酶与3种输液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方法模拟临床常用加药浓度,制备注射用尿激酶与3种输液配伍的溶液,并测定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注射用尿激酶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无明显变化;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应引起重视。结论建议临床将注射用尿激酶与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用光阻法对小容量注射液和注射用无菌粉末中的不溶性微粒的测定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全体积取样法、合并内容物直接测定法以及用适当溶剂稀释后测定法,测定每个容器中≥10μm和≥25μm的微粒数。结果:不同测定方法结果存在差异,不同仪器测定结果略有差异,大多数测试样品能符合规定,即每瓶含≥10μm的微粒数不超过6000个,含≥25μm的微粒数不超过600个。结论:制定不溶性微粒检查的品种,应在该品种项下具体指出测定方法。小容量注射液可根据样品性质分别采用合并直接测定法或用适宜溶剂稀释后测定法,注射用无菌粉末可根据样品溶解度选用合适溶剂溶解稀释后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三家厂商(A厂、B厂和C厂)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的9批样品进行质量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国内外同类产品质量标准,从性状、pH值、复溶性、装量差异、不溶性微粒、溶液澄清度、含量和细菌内毒素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所测样品的外观颜色呈淡黄色、黄色甚至局部棕黄色不等;pH值均在5.6~6.1间;粉针剂在5min内均可完全复溶。澄清度、装量差异、细菌内毒素检查均符合中国药典关于注射剂项下的要求;不溶性微粒≥10μm、≥25μm的粒子数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但不同药厂的产品微粒数有所差异。三厂家9批样品的维生素组分和防腐剂含量仅A厂3批样品达到要求,其他两个厂家有个别批号未达到我国卫生部部颁标准的要求。结论:总体质量尚可,但不同药厂的产品质量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静脉输液中添加药物后其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配制输液提供依据。方法:将添加药物按不同方式组合,加至输液中,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进行测定。结果: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4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斗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25个;在聚氯乙烯输液袋和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添加5种水针剂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且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的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3种粉针剂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和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在上述2种输液袋中进行混合配制后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的微粒数平均值均超过25个,其中注射用青霉素钠在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中所测得的粒径大于或等于25μm微粒数平均值超过3个。结论:输液中添加的药品种类越多,微粒污染越严重;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比聚氯乙烯输液袋更易产生微粒。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注射用乌司他丁在2种常用输液溶剂中的稳定性。方法按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量及浓度,将注射用乌司他丁10万单位分别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和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 L),定时考察配伍溶液的外观、p H、不溶性微粒和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注射用乌司他丁与2种溶剂混合配制12 h内,外观和pH均无明显变化,≥10μm不溶性微粒数和≥25μm不溶性微粒数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规定的限度,且12 h内乌司他丁的含量基本无改变。结论注射用乌司他丁与2种输液溶剂配伍后,室温条件下12 h内可保持相对稳定,临床可采用输液泵持续给药的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南药学》2017,(3):359-362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儿氨酚烷胺颗粒溶出度,并对12个企业的24批样品进行溶出度测定。方法以稀盐酸24 m L加水至1000 m L为溶出介质,转速50 r·min~(-1),溶出取样点为20 min;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对乙酰氨基酚及咖啡因的含量,色谱柱为Wonds SilC_(18)(250mm×0.46 mm,5μm),流动相为0.03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 H值至4.0)-甲醇(70∶30),检测波长为272 nm,进样量为20μL。结果对乙酰氨基酚在9.97~997μg·m L~(-1)质量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1%(n=3,RSD为0.18%);咖啡因在0.582~58.291μg·m L~(-1)质量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3%(n=3,RSD为0.060%);24批样品20 min时对乙酰氨基酚的溶出量数据为94%~108%;咖啡因的溶出量数据为93%~105%。结论本方法精密度及重复性好,回收率高,测定各厂家样品溶出度结果有差异,具有区别小儿氨酚烷胺颗粒不同处方和生产工艺的能力,能有效控制该制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影响静脉药物复配液中微粒含量的因素,探讨减少不溶性微粒的最佳方法。方法:以≥10μm和≥25μm不溶性微粒数为指标,采用光阻法对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在不同配液器具(一次性注射器、自制新型溶药器)、配液环境(治疗室、静脉配置中心(PIVAS))、药物剂量(3、6支)下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测定。结果:相同条件下,溶药器组比注射器组微粒数目明显更少(P<0.001);用注射器配置时,PIVAS组比治疗室组在配置相同剂量的复配液时微粒数目明显更少(P<0.001);在相同配液环境中3支组比6支组微粒数目明显更少(P<0.05或P<0.001);用溶药器配置时,PIVAS组与治疗室组、3支组与6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型溶药器能明显减少复配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同时不易受配液环境、药物剂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加药环境与加药器具对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学君  徐德琴  汪滢  邹若飞 《中国药事》2007,21(11):888-889,893
考察加药环境与加药器具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取一次性使用无菌加药器具,分别在净化洁净室和病房治疗室,模拟加药,按《中国药典》,以光阻法测定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与未模拟加药的输液比较,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P<0.05),≥25μm的不溶性微粒均增加不明显(P>0.05);病房治疗室制备的样品与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比较,≥10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显著(P<0.05),≥25μm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明显(P>0.05)。病房治疗室内加药环境及一次性加药器具可使输液中≥10μm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在输液中配伍,产生不溶性微粒数量变化的观察。 方法 模拟临床常用的加药浓度及方法,制备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同三种输液配伍的溶液,并测定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的数量。 结果 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在5%葡萄糖输液中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无明显变化;在5%葡萄糖生理盐水、生理盐水输液中配伍,溶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增加,应引起重视。 结论 建议临床将注射用尿激酶与肝素钠注射液溶于5%葡萄糖输液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放置时间对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简称PIVAS)配制的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和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稳定性及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方法 跟踪并记录我院PIVAS 2018年6月18日-24日上午长期医嘱抗菌药物放置时间,通过整理和计算得到相关数据。取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和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按一定浓度配制后,分别检测于室温下放置0、1、2、3和4h的不溶性微粒数,探讨放置时间对我院PIVAS配制的两种抗菌药物不溶性微粒数的影响。结果 收集抗菌药物医嘱1917例,其中放置时间≤1h的医嘱占2.8%,放置时间1~2h的医嘱占71.1%,放置时间2~3h的医嘱占20.8%,放置时间3~4h的医嘱占3.7%,放置时间>4h的占1.5%,最大放置时间5.3h。不溶性微粒数检测显示,两种复配后的抗菌药物配伍液中,粒径≥10μm的微粒数在放置时间达到1h时均有所降低,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放置时间增加,两种配伍液中粒径≥25μm和≥10μm微粒数仍呈减少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5μm的微粒数在4h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三唑巴坦钠和注射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放置时间在4h内不会造成微粒数增加,反而放置1h后微粒数减少,该现象有利于降低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5.
赵彬琳  乔化民 《医药导报》2011,30(10):1363-1364
目的 观察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与两种常规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方法 采用外观检查、pH测定、紫外吸收光谱考察及不溶性微粒的数量检测,测定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在室内温度(27 ℃)条件下配伍后的稳定性. 结果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外观、pH及紫外吸收光谱无显著变化,不溶性微粒数量未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标准. 结论 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  相似文献   

16.
吴妍  耿魁魁  史天陆  刘圣 《安徽医药》2018,22(6):1203-1206
目的 考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成品输液稳定性.方法 分别考察室温(25℃)和冷藏(4℃)条件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的3种临床常用成品输液在0~8 h间的有效成分的含量、输液外观、pH值及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的变化.结果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与胰岛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混合调配后,无论在室温或冷藏条件下,2 h内成品输液丹酚酸B含量下降均超过10%,溶液pH值超过6,≥10μm不溶性微粒的数量超过25个/毫升,≥25μm不溶性微粒的数量超过3个/毫升.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的成品输液,室温保存8 h稳定.然而,在冷藏条件下,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6 h内不溶性微粒数超出规定范围,而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2 h内不溶性微粒的数量超出规定范围.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不宜与胰岛素配伍使用.在冷藏条件下,建议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保存不得超过6 h,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的成品输液保存不得超过2 h.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在医院静脉药物配置条件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考察各配置条件(浓度、溶媒、静置时间)对其输液的不溶性微粒影响。方法 根据统计的处方,在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完成输液的配置,并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测定丹参多酚酸盐进入患者体内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 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输液在8 h内符合中国药典对不溶性微粒数目的要求;输液中的较小微粒(粒径≥2 μm)数目明显比较大微粒(粒径≥10 μm)的数目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制的高浓度(0.8 g·L-1)输液较低浓度(0.4 g·L-1)输液更易产生较多不溶性微粒。结论 医院在配制丹参多酚酸盐输液时应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在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应选择较低的配置浓度(0.4 g·L-1),输液配制完毕后应尽快用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目前市售国内外人血白蛋白制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含量情况并与自检结果进行对比。方法:随机抽取来自国内外企业的规格为200 g.L-1,每瓶50 mL的人血白蛋白共53批,以GWF-8JA型微粒检测仪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附录第一法光阻法对抽检样品进行不溶性微粒质量考察。每批供试品取1瓶,分别检测供试品中≥10μm和≥25μm 2个通道的微粒总数,将所得结果与自检数据进行趋势比对,并将2个粒径通道所测得的结果按微粒数的多少分成A、B、C、D、E 5个级别并计算符合各个级别的人血白蛋白的批次数。结果:53批人血白蛋白全部符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的相关规定,抽验的人血白蛋白样品中有80%以上的制品的不溶性微粒结果能够达到A级水平,各批次的检验结果与企业自检结果具有一致性。结论:随机抽样结果表明80%以上的人血白蛋白不溶性微粒结果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规定,制品质量控制良好,实验室间结果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不同基础输液和4种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差异。方法:选取临床常用的3个厂家(内封式聚丙烯输液袋BFS、双层无菌软袋、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编号厂家1、2、3)的0.9%氯化钠注射液(NS)和5%葡萄糖注射液(5% GS),测定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注射剂配伍前后2 μm 以上不溶性微粒数量。NS与注射用盐酸氨溴索配伍,5% GS与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配伍。另外将多索茶碱注射液和奥拉西坦注射液分别与上述2种基础输液配伍)。结果:空白输液中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最多。与注射剂配伍后,无论NS还是5%GS,厂家1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最少,厂家3显著高于其他两家,尤其是2~5 μm,5~10 μm小粒径不溶性微粒。多索茶碱和奥拉西坦与同一厂家的5%GS和N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相近,说明临床使用中与二者配伍皆宜。结论:不同基础输液与临床常用药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具有显著差异,提示生产企业应提高输液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医院临床治疗需重视输液产品的遴选,为输液临床使用安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杨训  郭红  马丽丹 《中国药房》2011,(37):3551-3552
目的:比较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2种排气方式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情况。方法:模拟临床输液操作,分别采用上、下部排气方式对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进行排气,同时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结果:经检测,≥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3.11±0.82)、(4.21±0.87)个/mL,t值为3.985,P=0.000;≥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0.19±0.90)、(0.36±0.10)个/mL,t值为2.374,P=0.000。2种排气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采用上部排气方式对减少药液不溶性微粒方面优于下部排气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