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组为96例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心肌梗死26例。对照组为40例健康人。血清hs-CRP浓度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心肌梗死患者hs-CRP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均<0.001);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浓度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肌梗死患者的hs-CRP浓度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升高,血清hs-CRP可作为独立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不稳定型及稳定型心绞痛的差别,了解其变化能否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程度。方法对40例稳定型心绞痛和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0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平均为(5.4±0.6)mg/L,2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平均为(55.0±2.4)mg/L,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c反应蛋白应可以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稳心方联合心理干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焦虑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稳心方合心理干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焦虑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措施;观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疗效、焦虑状态和3个月随访心绞痛疗效的变化。结果:稳心方合心理干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结论:稳心方合心理干预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焦虑的有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重视其心理评估并心理干预也是提高稳定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满良  曹秀蕊 《河北中医》2011,33(12):1851-1852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1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心绞痛临床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为临床急症,通常需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证候特点及差异性。方法:首先对202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表的填写,然后分别从症状指标描述、证候特点及相关性分析3个方面探讨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证候规律及差异性。结果:(1)血瘀、气虚是心绞痛证候最主要的证素,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瘀更为突出,气虚相对较少,经X2检验,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不稳定型心绞痛证候相关强度依次为阳虚寒凝痰浊偏热血瘀阴虚,而气虚与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相关强度较高。结论:稳定型心绞痛多气虚等本虚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多血瘀、痰浊、气滞、寒凝、阳虚,多为实邪为患。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阻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研究发现,患者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可有微小心肌损伤(minonnyocardial damage,MMD)通过肌钙蛋白Ⅰ(cTn—Ⅰ)可以进行检测,这些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相较于稳定型心绞痛,UAP多无疲劳、情绪等诱因即可发作,且发病时疼痛感更为强烈、持续时间也更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阶段现代医学通过规范的药物干预,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梗发生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间的综合征,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2004年2月-2006年7月,本院应用刺五加注射液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35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状态,如果不及时治疗往往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及患者生命.我们在常规治疗心绞痛的基础上应用生脉饮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50例进行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绞痛首次发作患者监测血清胱抑素C(Cys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意义。方法对116例心绞痛患者常规治疗6个月后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69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7例,于入组时检测2组患者CysC和hs-CRP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2组患者CysC和hs-CRP初查结果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均<0.01),且稳定型心绞痛组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结论心绞痛患者血清CysC和hs-CRP水平与病情进展和预后关系密切,在心绞痛首次发作后对其检测可提示病情发展方向,以利于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1.
脑心通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7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心通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对7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脑心通及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运动平板心电图结果。结果综合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运动平板中ST段压低下降1mm的时间、ST段压低最大幅度数值4个参数显示,脑心通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可减轻症状发作,治疗前后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脑心通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尿液中潜在标志性代谢产物,探讨养心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3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23例健康志愿者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服用养心汤4周。采集患者空腹晨尿,经预处理后进行~1H-NMR测试,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尿液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研究表明,养心汤可显著降低患者尿液中脯氨酸、丙氨酸、葡萄糖、缬氨酸、组氨酸、马尿酸水平,升高柠檬酸、肌酸酐、牛磺酸水平,表现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很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尿液中显著变化的代谢物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养心汤可能通过调节患者能量代谢、脂质代谢、肠菌代谢等代谢途径发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问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患者随时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2005年7月-2007年7月,本院心内科应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2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液相芯片分析系统同步检测20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28名健康对照者血清MPO和MMP-9表达程度,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MPO、MMP-9表达程度较健康对照者升高(P〈0.01);二者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无明显相关.结论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斑块具有一定程度炎性反应和不稳定性,其中表达程度升高者可能处于向不稳定型心绞痛过度的阶段.MPO和MMP-9可能成为判定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电图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95%,心电图总有效率88%.对照组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82%,心电图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降低血脂,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β受体阻滞剂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时的作用与疗效评价。方法,将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进行治疗,统计3个月与6个月两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心律失常的情况,并加以分析。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多数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肠溶片,调脂药物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芪参益气滴丸,疗程4周。疗程结束评定中医症候、心电图及心绞痛指标。结果:治疗组心电图及心绞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症候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能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无不良反应,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在治疗上的有效性、安全性,并观察对UA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西药标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P0.05),改善缺血心电图(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和有效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指标改善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降纤酶为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中间状态 ,如不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发生心肌梗死。笔者于 1998年 6月~ 2 0 0 0年 10月采用降纤酶为主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3 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符合WHO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初发劳累型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 )。采用分层配对法设计 ,按心绞痛严重程度分为 4层。将患者分配到各层中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男性18例 ,女性 12例 ;年龄 48~ 71岁 ,平均 5 9 2岁 ;病程 1周~ 2年 ,平均 0 8年 ;其中合并高血压者 10例 ;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并通过对凝血项影响以探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机制。[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硝酸甘油5~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低分子肝素钙日2次皮下注射),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检测两组在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常规心电图ST改变、凝血项指标的变化结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能显著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症状(P<0.05),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电图(P<0.05)。治疗组对凝血项的影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有效的,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项的影响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