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背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及损伤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的表达。方法:以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制作SD大鼠脑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于脑损伤48h时经尾静脉注射Brdu标记的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不作处理;生理盐水组于脑损伤48h时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采用NSS评分法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倒置显微镜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脑组织内的迁移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受损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巢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在受损伤脑组织周围可发现经Brdu标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受损脑组织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且下降速度较快;巢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受损大鼠脑组织后,以上调巢蛋白基因的表达来发挥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发育与再生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背景:干细胞治疗神经组织损伤的关键在于移植具有再生能力的干细胞,通过多种作用机制,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目的:立体定向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细胞移植前掺入10 mg/L的BrdU进行标记.将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以动脉瘤夹闭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与移植组.移植组大鼠致伤后第7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脊髓损伤中心,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不做处理.于大鼠脊髓损伤前及损伤后第7,14,30,60,90天进行BBB评分;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其脊髓组织中有无BrdU阳性细胞、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rdu+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及单染阳性细胞.结果与结论: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BBB后肢功能评分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生理盐水组BBB评分在损伤后30 d内恢复速度慢于对照组(P<0.05),至第90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移植组大鼠脊髓内在损伤中心及头、尾端距离脊髓损伤中心1 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单染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以往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报道多为体外培养,甚少涉及宿主体内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及辅助因子对其分化的影响。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损伤大鼠行为学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以及神经生长因子、纤维蛋白胶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对照观察,于2006-07/2007-01在郑州大学医学院完成。材料:正常足月剖腹产胎儿的胎盘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提供。Wistar大鼠9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组、细胞 纤维蛋白胶组,18只/组。方法:无菌条件下钝性分离胎盘脐带面的羊膜,经胰酶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贴壁法纯化扩增,传至第3代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备用。假手术组只开颅钻孔不进行硬膜外撞击,其余4组大鼠均采用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建立脑损伤模型。造模1d后,模型对照组在损伤区分点注射生理盐水40μL;细胞移植组注射含1×107个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的等量生理盐水;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组在细胞移植组基础上于造模后连续2周每日腹腔注射0.5μg神经生长因子;细胞 纤维蛋白胶组注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与纤维蛋白胶混合液40μL;假手术组不行细胞移植。主要观察指标:行为学评分,Morris水迷宫检测潜伏期,脑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移植后7d,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组、细胞 纤维蛋白胶组行为学评分均明显升高,但细胞移植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后2组(F=155.322,P<0.05)。移植后3周,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组、细胞 纤维蛋白胶组潜伏期均明显缩短,但细胞移植组缩短幅度明显小于后2组(F=22.678,P<0.05)。移植后4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大鼠损伤脑组织内分化,与神经生长因子、纤维蛋白胶混合移植可提高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阳性表达率(F=705.406,F=424.884,P<0.05)。结论: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脑损伤大鼠行为能力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分化后能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生长因子与纤维蛋白胶均可增强细胞移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方向转化,但分子机制目前不清楚.目的:观察Wnt3a和Wnt5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通过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14,CD44,CD9,CD34,CD45表达.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联合Wnt3a和Wnt5a的诱导方案,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检测Wnt3a、Wnt5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长梭形,表面标志物CD9,CD44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诱导后细胞Wnt3a诱导组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无明显表达,细胞活力良好.Wnt5a诱导组巢蛋白呈弱阳性表达,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RT-PCR结果显示Wnt3a诱导组巢蛋白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诱导后5 d可见明显的扩增条带,10 d后更加明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诱导10 d后出现较弱的扩增条带.提示Wnt3a分子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
Wnt3a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Wnt信号通路是细胞增殖分化的关键调控环节,但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的联系并不十分明确.目的:寻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Wnt信号分子.方法:首先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传代,行形态学观察,并以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细胞表型CD44,CD9,CD34和CD45.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分别联合Wnt3a或Wnt5a的方案诱导分化,应用免疫组化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比较Wnt3a和Wnt5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长梭形,CD9,CD44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Wnt3a诱导组的巢蛋白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呈阳性,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无明显表达,诱导后细胞的活力良好.Wnt5a诱导组巢蛋白呈弱阳性表达,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阴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Wnt3a诱导组巢蛋白在诱导前后均有表达,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在诱导后5 d可见明显的扩增条带,10 d后更加明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诱导10 d后出现较弱的扩增条带.Wnt5a组、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后10 d巢蛋白有微弱表达,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几乎无表达.提示Wnt3a分子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
背景: 研究证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经丹参等诱导剂诱导后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因此有可能成为治疗脊髓损伤新的种子细胞.目的: 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移植后,对急性闭合性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及损伤脊髓组织中各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无菌条件下体外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4代,将细胞收集并制成浓度为1×109L-1细胞悬液.盐水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1周,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1 mL干细胞悬液,盐水对照组同法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结果与结论: 与模型对照组和盐水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明显恢复,BBB评分明显升高(P<0.0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减少(P<0.0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巢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移植后3d及1周,在损伤区及临近的脊髓节段可见经荧光染料标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主要聚集在受损伤脊髓节段1 cm范围内,呈不均匀分布.提示急性闭合性脊髓损伤大鼠经尾静脉移植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其行为学得到改善,受损脊髓节段局部神经元细胞分化明显增多,修复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7.
樊志刚  刘芳 《中国临床康复》2012,(14):2567-2570
背景:目前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还是以药物为主,细胞移植实验也多见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血来源干细胞移植能否改善帕金森病的旋转行为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植入用Hoechst33258标记的第4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PBS。此后每周腹腔注射阿扑吗啡以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并在移植后3,6,9周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突触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大鼠的旋转行为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大鼠脑内存活,随时间延长迁移范围扩大,分布于纹状体、胼胝体和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都有表达,突触素无表达。结果可见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有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多集中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方面,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且未见测量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多巴胺含量变化的报道.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第3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Hoechst33258标记后植入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移植后2,4,8周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迁移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突触素的表达.移植后8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仪检测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在大鼠脑内存活,随时间延长迁移范围扩大,分布于纹状体、胼胝体和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都有表达,突触素无表达.多巴胺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 (P < 0.05).  相似文献   

9.
背景:川芎嗪和创伤性脑组织匀浆液均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目的:探讨川芎嗪与创伤性脑组织匀浆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联合效应。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分为4组,加入不同的诱导培养基分别干预:空白对照组、川芎嗪诱导组、创伤性脑匀浆液诱导组和川芎嗪联合创伤性脑匀浆液诱导组。诱导后采用倒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统计不同时段四组细胞分化率。分别取部分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与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双标检测。结果与结论:川芎嗪及受损大鼠脑匀浆液上清液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诱导分化率越高,具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其分化信号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川芎嗪和创伤性脑组织匀浆液均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目的:探讨川芎嗪与创伤性脑组织匀浆液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的联合效应.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分为4组,加入不同的诱导培养基分别干预:空白对照组、川芎嗪诱导组、创伤性脑匀浆液诱导组和川芎嗪联合创伤性脑匀浆液诱导组.诱导后采用倒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统计不同时段四组细胞分化率.分别取部分细胞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与免疫荧光细胞化学双标检测.结果与结论:川芎嗪及受损大鼠脑匀浆液上清液可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诱导分化率越高,具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其分化信号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采用多聚左旋赖氨酸(PLL)与超顺磁氧化铁纳米微粒(SPIO)的复合物对脂肪干细胞(ADSCs)体外进行标记,观察SPIO标记ADSCs脑内移植治疗大鼠脑梗死的分布和迁徙情况。方法显微镜下直接结扎大脑中动脉方法制备大鼠脑梗死模型36只,随机分成缺血未干预对照组(12只)、磁性标记ADSCs移植组(12只)和未磁性标记ADSCs移植组(12只),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脑内移植。对移植后大鼠的神经系统行为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病理组织化学染色观察ADSCs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并用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在体观察ADSCs的分布,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移植后3周神经系统行为学评分显示移植组动物明显改善,ADSCs脑内移植后3周MRT2WI显示移植区低信号改变并通过胼胝体向病灶迁移。病理组织检查显示磁共振低信号改变区可见普鲁士蓝染色阳性细胞。结论移植ADSCs可以有效地促进大鼠脑梗死后神经行为功能的恢复,MRI可用于在体评价经SPIO和PLL复合物标记的ADSCs细胞移植后在体内的分布、迁移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颅脑创伤模型,探讨移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颅脑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参考Feeney法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实验分移植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采用盲法在移植后第1、4、12、21天分别对各组实验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NSS).荧光免疫组化观察移植MSCs 21 d后神经细胞的特异标志分子神经元核抗原(NeuN)的分布情况.结果成功培养人脐血MSCs.假手术组NSS评分在各时间点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明颅脑损伤模型建立成功.实验组大鼠NSS评分在第4、12、21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移植MSCs 21 d后,移植组的神经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在成功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的基础上,显示通过移植人脐血MSCs,对大鼠的颅脑损伤有明显的修复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外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忠烨  唐文渊  朱晓峰 《中国急救医学》2006,26(7):515-517,T0001
目的探讨移植转染pDsVEGF165Red1—N1质粒的神经干细胞能否促进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方法利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大鼠神经干细胞,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分别将PBS(A组)、神经干细胞(B组)、转基因神经干细胞(C组)移植到脑外伤大鼠局部损伤灶边缘,通过NSS评分评价移植后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转基因细胞移植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表达VEGF165,C组大鼠NSS评分从移植后第3天开始明显低于A组(P<0.05),而B组大鼠NSS评分则从移植后第7天开始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可以分泌VEGF165促进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与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7例颅脑损伤患者损伤后12 h和30名健康人的血清GFAP、S-100B和NSE水平,分析其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12 h血清GFA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 = 2.03,P<0.05);血清GFAP水平与48 h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呈负相关(r =-0.54、-0.21,P均<0.05);应用ROC曲线分析,血清GFAP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S-100B和NSE(P均<0.05).结论 血清GFAP检测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早期病情的指标之一,其敏感性优于常规指标S-100B和NSE.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细胞移植是修复脊髓损伤的研究热点之一,许旺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改善损伤局部微环境,大量相关文献证实了其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的恢复.针对治疗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方法很多,其中静脉移植具有操作方便、能够避免传统移植方法造成的附加损伤等优点.目的:探讨许旺细胞尾静脉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体外分离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植块法培养,S-100染色鉴定,Hoechst33342标记许旺细胞.Impactor model-Ⅱ打击仪制作 Wistar大鼠T10脊髓损伤模犁6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术后未作处理,DMEM对照组、许旺细胞移植组术后1周分别尾静脉注射1 mL.DMEM或1 mL.许旺细胞.术前1 d,术后1,3 d,1周及以后每周进行BBB评分.移植后1,2,4周取材行冰冻切片观察移植许旺细胞的迁移.移植后8周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损伤段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经纯化鉴定获得纯度为95%的许旺细胞.移植后1,2,4周损伤段及邻近节段脊髓内可观察到Hoechst33342阳性细胞.术后4周,许旺细胞移植组与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BBB评分差异开始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许旺细胞移植组高于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示各组均有脊髓空洞形成,许旺细胞移植组空洞小于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空白对照组、DMEM对照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反应较强,许旺细胞移植组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面积小于其他组(P<0.05);许旺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阳性面积明显大于其他组(P<0.05).提示静脉移植许旺细胞修复大鼠脊髓损伤是可行的,操作简便,且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大量的实验证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复制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大鼠模型后,能迁移到损伤部位,表达神经细胞的潜在特性并且提高神经功能。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拟人类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细胞移植前掺入10mg/L的BrdU进行标记。建立Wistar大鼠血管性痴呆样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与移植组。移植组致伤后第14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大鼠海马,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海马组织有无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并且观察从侧脑室到海马是否存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DCX)吻侧迁移流。结果与结论:①移植组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逃避潜伏期及跨越平台次数优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P<0.05)。②移植组大鼠海马组织及其周围可见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但未见从侧脑室到海马关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DCX)吻侧迁移流。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压氧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80只TBI大鼠分为对照组、高压氧治疗组(高压氧组)、干细胞移植组(干细胞组)、干细胞移植+高压氧治疗组(联合组),每组20只。对照组造模成功后不接受治疗;干细胞组于造模成功24 h后进行干细胞移植;高压氧组于造模成功24 h后接受高压氧治疗;联合组于造模成功24 h后先进行干细胞移植,移植完成1 h后即接受高压氧治疗。4组大鼠均于造模成功后和取材前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SS),并于对应的取材时间点取脑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并于光镜下计算免疫组化检测核因子-kB(NF-k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 结果 造模后第3、5、10、20天,均以联合组的NSS评分最低,与其余3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第20天,联合组的NSS评分为(1.8±0.45)分,显著优于组内造模后第3、5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干细胞组、联合组的脑细胞水肿程度均较对照组轻,炎症细胞浸润少。造模后第3、5、10、20天,联合组脑组织中NF-kB和BDNF的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其余3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压氧联合BMSCs可显著改善TBI大鼠神经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减轻损伤区和周围组织的炎症和水肿,促进NF-kB和BDNF的表达,且以长疗程的高压氧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背景:大量的实验证明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复制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大鼠模型后,能迁移到损伤部位,表达神经细胞的潜在特性并且提高神经功能。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拟人类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细胞移植前掺入10mg/L的BrdU进行标记。建立Wistar大鼠血管性痴呆样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与移植组。移植组致伤后第14天,通过立体定向途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到大鼠海马,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后第90天处死大鼠,观察海马组织有无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并且观察从侧脑室到海马是否存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DCX)吻侧迁移流。结果与结论:①移植组大鼠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逃避潜伏期及跨越平台次数优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P〈0.05)。②移植组大鼠海马组织及其周围可见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但未见从侧脑室到海马关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标志Doublecortin(DCX)吻侧迁移流。结果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移植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稳定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分离培养体系,观察其移植对脑瘫(CP)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细胞的存活、迁移、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并与神经节苷脂(GM1)注射对CP鼠神经功能恢复进行对比。方法:采集足月新生儿脐带血100ml,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并予5 溴脱氧嘧啶尿苷(Brdu)标记72h;受孕17d孕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0.4mg/(kg·d),12h后置于缺氧环境2~2.5h,4h后再次腹腔注射同剂量LPS,孕鼠自体分娩,生后4周,通过行为学评分选择CP模型动物80只,随机分为4组:CP组(CP模型)、假移植组(CP模型+PBS)、MSCs移植组(CP模型+MSCs)、GM1注射组(CP模型+GM1),每组20只。移植后第1、2、3周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Brdu标记的MSCs的存活、迁移,移植后第4周,通过行为学评价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情况。结果:MSCs移植比GM1注射使大鼠握持时间更长,足错误次数更少(P<0.05);移植的MSCs可在大鼠脑组织中存活, 并向四周脑组织迁移, (0.45±0.68)个MSCs表达GFAP,(0.15±0.36)个MSCs表达NSE。结论:人脐血MSCs移植比神经节苷脂注射较好的提高CP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移植细胞可在大鼠脑缺血区域中存活、迁移,并部分向星形胶质细胞或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