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对无复流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140例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根据入院时cTnⅠ水平分为cTnⅠ升高组和cTnⅠ正常组,比较两组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STR%)及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心肌梗死溶栓研究(TIMI)血流级别、校正的TIMI帧数(CTFC)。结果:cTnⅠ升高组STR%较cTnⅠ正常组低(45.09±32.18vs65.45±32.18,P<0.05),STR%<30%者较多(25.4%vs12.3%,P<0.05)。cTnⅠ升高组PCI后TIMI<3级者较多(31.3%vs13.7%,P<0.05),CTFC较高(35.71±19.22vs27.65±14.23,P<0.01);CTFC≥30帧者较多(40.3%vs20.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入院时cTnⅠ升高者,无复流发生率高,心肌灌注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清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cMyBP-C)、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该院就诊的AMI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cMyBP-C浓度,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TnⅠ、CK-MB、Myo浓度,分别对观察组入院时与对照组、观察组发病小于4h患者与大于或等于4h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2h患者与入院时的血清cMyBP-C、cTnⅠ、CK-MB和Myo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清cMyBP-C、cTnⅠ、CK-MB、Myo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大于或等于4h的患者与小于4h的患者相比血清cMyBP-C、cTnⅠ、CK-MB、Myo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小于4h的患者,血清cMyBP-C、CK-MB、Myo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TnⅠ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行急诊PCI术后12h与入院时相比,血清cMyBP-C、CK-MB浓度下降,血清cTnⅠ、Myo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MyBPC、cTnⅠ、CK-MB和Myo在AMI患者中的水平较健康者明显升高,血清cMyBP-C、CK-MB、Myo浓度在AMI患者发病4h内即开始升高,故可以为AMI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行急诊PCI术后12h血清cMyBP-C、CKMB浓度较入院时下降,故可以为PCI术后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103例,依据术后血管造影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两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相似文献   

4.
目的 急性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中常规抗凝抗血小板基础上加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评价替罗非班对术后回复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 2007 年1 月至2009 年1 月,共110 例接受急诊直接PCI 治疗的初发急性STEMI 患者.PCI 术后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56 例)和对照组(54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以及术后两组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两组间一般情况、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分布情况以及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成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术后IRA 的TIMI 3 级血流获得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替罗非班组的校正TIMI 计帧数(CTFC)明显低于对照组[(30.24 ±8.32) 帧vs.(37.72 ±17.68)帧,P <0.05],而TIMI 心肌灌注(TMPG)分级获得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2% vs.77.8%,P <0.05),90 min ST 段抬高总回落百分比(smSTR%)快于对照组[(73 ±15)% vs.(61 ±2)%,P <0.05],术后替罗非班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51.30 ±6.63)% vs.(48.02 ±9.98)%,P <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结论 急性STEMI 患者急诊PCI 治疗中早期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灌注,常规剂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入院时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根据入院后第1次随机血糖分为A、B 2组,A组血糖<11.0 mmoL/L,B组血糖≥11.0 mmol/L.对所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观察住院期间病死率情况,并在发病后1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2组患者直接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肌灌注TIMI分级0、1级患者B组较A组比例明显增多(28.6%与10.9%,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14.3%与2.2%)和30 d时左心室射血分数[(49.8±6.3)%与(57.7±7.7)%]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应激性血糖升高可以影响AMI患者PCI后心肌组织灌注、降低心功能及增加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入院时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根据入院后第1次随机血糖分为A、B 2组,A组血糖<11.0 mmoL/L,B组血糖≥11.0 mmol/L.对所有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观察住院期间病死率情况,并在发病后1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2组患者直接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肌灌注TIMI分级0、1级患者B组较A组比例明显增多(28.6%与10.9%,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14.3%与2.2%)和30 d时左心室射血分数[(49.8±6.3)%与(57.7±7.7)%]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应激性血糖升高可以影响AMI患者PCI后心肌组织灌注、降低心功能及增加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入选117例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LAD),并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研究组),另入选100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STEMI患者(研究组)直接PCI术前和术后罪犯血管(LAD)和非梗死相关动脉[左回旋支(LCX),狭窄程度<50%]校正TIMI帧计数(CTFC)和MBG心肌灌注分级的差异,以及正常对照组患者LAD和LCX的校正TIMI帧计数(CTFC)和MBG心肌灌注分级;另外通过静脉采血,分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对患者的临床及造影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罪犯血管为LAD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非梗死相关动脉(LCX)直接PCI术前的校正TIMI帧计数( CTFC)多于正常对照组(P<0.05),MBG心肌灌注分级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直接PCI术后非梗死相关动脉的校正TIMI帧计数(CTFC) (P <0.05)和MBG心肌灌注分级均较术前改善,但是仍然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直接PCI术后罪犯血管发生无复流的患者,其非梗死相关动脉发生无复流的比率较高(78% vs.8%,P<0.01),并且血清CRP水平高于未发生无复流的患者(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非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灌注也可能受到影响,尽管罪犯血管的直接支架术可改善非梗死相关动脉的血流灌注和心肌灌注,但是其水平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该现象可能和炎症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计帧法测定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帧数 (CTFC)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10 2例AMI患者直接PCI或溶栓失败后的挽救性PCI ,PCI后根据住院期间有无心脏不良事件分为有心脏不良事件组 ( 2 9例 )和无心脏不良事件组 ( 73例 ) ,用计帧法测定梗死相关动脉的CTFC ,以CTFC 2 7帧为界将患者分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正常者和梗死相关动脉血流缓慢者两部分 ,观察两部分患者心功能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CTFC平均为 ( 3 7 0 8± 15 92 )帧 ,左心室射血分数和CTFC负相关 (r =-0 .65 ,P <0 0 0 1) ,住院期间有心脏不良事件组的CTFC明显高于无心脏不良事件组( 5 2 81± 19 5 2vs 2 4 98± 8 96)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正常和血流缓慢患者射血分数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多元回归分析发现CTFC和心脏不良事件有良好的相关性 [OR =-1 81,95 %可信限 (CI) =-1 42~ -2 3 7,P <0 0 0 5 ]。ROC曲线分析表明CTFC能较好地预测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结论 :计帧法测定CTFC是一种较好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 ,其结果和心功能、临床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早期给予维拉帕米治疗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 168 例AMI 患者进行直接PCI 术,先行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随机分成两组,A 组(n =86):经抽吸导管向靶病变远端给予维拉帕米100 ~200 μg/次,总量不超过600 μg;B 组(n =82):支架植入发生无复流现象后再通过指引导管向冠状动脉内给予维拉帕米100 ~200 μg/次,总量不超过600 μg.造影评价给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和TI-MI 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评价术后1 h 心电图ST 段下降情况.结果 术后A 组TIMI 3 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B 组(91.86% vs.80.49%,P <0.05);术后A 组TMPG 3 级比例明显高于B 组(88.37% vs.75.61%,P <0.05);A 组心电图ST 段迅速下降比例明显高于B 组(80.23% vs.65.85%,P <0.05).结论 早期经抽吸导管向靶病变远端给予维拉帕米较传统方法进一步减少了AMI 患者P-PCI 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卢乃棉 《临床荟萃》2010,25(7):556-559
目的 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ST段抬高患者住院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172例首次诊断为前壁AMI并接受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将AMI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n=64)和非心力衰竭组(n=108),并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心力衰竭发生的关系.结果 心力衰竭组和非心力衰竭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胸痛到PCI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Ⅰ(TnⅠ)峰值、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2级、ST段回落率(ST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63.0±9.7)岁 vs (55.7±11.9)岁、LVEF(37.6±9.1)% vs (48.4±7.3)%、胸痛到PCI时间(6.7±1.4)小时 vs (4.1±1.3)小时、CK-MB峰值(524.1±119.9)U/L vs (326.5±135.1)U/L、TnⅠ(87.2±34.9)mg/L vs (37.9±24.1)mg/L、WBC(10.8±5.9)×109/L vs (9.0±4.6)×109/L、CRP(42.2±10.2)g/L vs (24.7±6.5)g/L、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21.9%vs 66.7%、STR 65.6% vs 1.9%(P<0.01或<0.05);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与心力衰竭的发生明显相关(P<0.01或<0.05);同时,CK-MB峰值、TnⅠ峰值、WBC、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STR与CRP之间存在明显相关(P<0.01或<0.05).结论 胸痛到PCI时间、CK-MB峰值、TnⅠ峰值、WBC、CRP、PCI后TIMI血流分级≤2级、STR<50%是前壁AMI后心力衰竭的预测因素,提示炎症反应广泛参与了AMI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方江  张强  李清 《中国综合临床》2010,27(12):394-39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快速荧光免疫测定法检测50例AMI患者PCI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并与50例保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术前2组患者BNP[(480±140)ng/L和(458±123)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第6天BNP[(190.2±98.9)ng/L]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t=39.433,P<0.01),且与对照组下降幅度相比存在明显差别(t=4.419,P<0.01);对照组治疗后第6天BNP[(328.4±197.8)ng/L]低于治疗前(t=29.248,P<0.05).结论 检测AMI患者PCI术前后BNP的变化可以评估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远端血栓保护装置PercuSurge Guardwire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高危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预防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7例在急诊PCI过程中联合应用PercuSurge Guardwire装置(PercuSurge组),平均年龄(61.4±7.1)岁;另45例进行常规无PercuSurge Guardwire保护的急诊PCI(对照组),平均年龄(64.9±8.3)岁.比较两组急诊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TIMI血流及院内、3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植入血管支架并放置PercuSurge Guardwire保护装置.平均阻滞球囊直径(4.5±0.5) mm,平均阻滞时间(8.7±5.9)min.PercuSurge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74与86.67%,P<0.05),无血流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0%与6.67%,P<0.05).并发症包括血管夹层1例(2.13%),远端小血管血栓栓塞1例 (2.13%).随访全部患者,PercuSurge组院内及30天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13%与13.33%,2.13%与8.89%,P值均小于0.05).结论联合应用 PercuSurge Guarwire远端保护装置在AMI患者的急诊PCI过程中可安全有效地预防远端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术后TIMI 3级血流率,显著降低无血流事件发生率,从而显著降低患者院内及3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及654-2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654-2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后无复流现象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21例AMI直接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存在无复流患者,男14例,女7例,年龄62.3±9.3岁。从症状开始至PCI术开通IRA时间7.14±2.32 h,术后平均TIMI血流1.76±0.43级,以硝酸甘油200μg冠状动脉内注入,10 min后以654-2 500μg冠状动脉内注入,于给药后第1、3、10分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应用TIMI血流计帧法和QCA分别测定硝酸甘油和654-2冠状动脉内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IRA血流速率帧数和管腔直径。结果①术后基础对照与硝酸甘油给药第1、3分钟时CAG血流帧数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83.80±9.40 vs 78.33±10.39帧、83.80±9.40 vs 77.47±10.51帧,P均>0.05);654-2给药后第1、3和10分钟时CAG血流帧数分别较给药前减少58.3%、56.2%和54.6%(P均<0.001);②冠状动脉内给予654-2后3 min时IRA管径亦较前略有增加(3.20±0.26 mm vs 3.30±0.25 mm,P>0.05);③654-2冠状动脉内给药后10 min内连续监测冠状动脉内压、外周血压、PR间期、QT间期和QRS时限各参数,与给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应用654-2 500μg可改善AMI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且安全易行,可作为治疗IRA开通后无复流现象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邯郸市中心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术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TFC明显减少(31.4±5.8)帧vs(22.9±7.3)帧(P0.05),术后TMPG 3级比例增高(87.5%vs 62.5%,P0.05);观察组LVEF和LVEDD均好于对照组(58.62±7.13)%vs(45.38±5.28)%;(47.52±3.12)mm vs(57.56±2.68)mm(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可显著增加老年AM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与冠状动脉血流受损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122例因患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并施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的病人进行分析,以入院血糖≥7.8 mmol/L(140 mg/dL)作为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比较有或无应激性高血糖两组病人的冠脉血流TIMI分级情况.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PCI术前梗死血管血流TIMI 3级的患者与正常血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5.0%vs16.1%,P<0.05),应激性血糖升高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血流受损明显相关.结论:高血糖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冠脉血流受损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影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研究的方法,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99Tcm-MIBI SPECT静息显像及18F-FDG SPECT心肌代谢显像的检查结果分为梗死区心肌有存活组和无存活组,对比两组患者病史及各项临床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梗死区无存活心肌组相比,梗死区仍有心肌存活组患者ECG表现ST段抬高的导联数较少(4.30±1.63vs5.22±1.97,P=0.025),ST段抬高总数值较低(0.93±0.64vs1.42±1.17,P=0.02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梗死相关冠脉(IRA)距症状开始时间在6小时以内的患者比例较大(68.9%vs41.2%,P=0.021),PCI前冠脉血流TIMI0或1级的人数比例较低(57.7%vs88.2%,P=0.003),侧支循环0级患者比例较少(44.4%vs70.6%,P=0.024),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导联数及ST段抬高总数值、症状距IRA开通时间、PCI前冠脉血流TIMI分级及侧支循环分级是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存活相关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关系。方法入选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检测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依据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将患者分为中性粒细胞未升高组(≤6.4×109/L)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组(>6.4×109/L),根据PCI后冠脉造影血流速度分级,将患者分为冠脉血流正常组(TIMI分级=3)和无复流组(TIMI分级≤2),进一步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无复流发生关系,以ROC曲线评估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无复流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中性粒细胞升高组患者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未升高组(33.3%vs.17.2%,P<0.05)。无复流组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7.9±4.3)×109/L vs.(6.2±3.0)×109/L,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40,95%CI为1.18~5.15,P=0.023),但是ROC曲线分析表明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不能作为诊断无复流的单项检验指标。结论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不能作为单一生物标记物用于预测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在常规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基础上,应用Diver CE抽吸导管能否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肌灌注水平.方法 58例AMI患者纳入研究,30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血栓负荷较大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时采用Diver CE导管对梗死相关血管内血栓进行抽吸,观察抽吸前后的血栓负荷和血流情况,以同期急诊PCI的28例AMI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3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大量血栓征象,抽吸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负荷明显降低;Diver CE PCI组与单纯PCI组比较,血流心肌梗死试验性溶栓疗法(TIMI)分级及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均明显改善,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明显降低,CK(1 512.7±75.5)U/L vs(1 769.2±83.6)U/L,CK-MB(148.5±32.2)U/L vs(237.5±28.7)U/L(P<0.05),ST段回落幅度大,(67.2±28.1)%vs(42.1±34.2)%(P<0.05),近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P<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与常规PCI比较,在血栓负荷较重的AMI患者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能有效地减少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内的血栓负荷,显著改善患者术后即刻的远端心肌血流灌注,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70例行PCI术治疗的高危ACS患者和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血清cTnI和hs-CRP水平。结果术前ACS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AMI组、UA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AMI组血清cTnⅠ、hs-CRP水平均高于UA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清cTnⅠ和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561,P=0.001)。结论 PCI术后血清cTnⅠ和hs-CRP水平升高。cTnⅠ和hs-CR可能会做为PCI术后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 STI)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至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时间与左室(LV)功能改善的关系,探讨ST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61例经PCI治疗的首发AMI患者PCI术前、术后7d及术后30 d时的左室图像并准确记录入院至PCI治疗的时间,分析得出左室峰值纵向应变(LPSS),以术后30 d较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ΔLVEF)≥5%分为心功能改善组和非改善组.结果 与非改善组相比,改善组的入院至PCI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P <0.001),术后7d梗死节段LPSS(P<0.005)、术后30 d LVEF(P<0.001)、整体LPSS(P<0.001)和梗死节段LPSS( P<0.001)明显增高;PCI术后7d梗死节段LPSS与入院至PCI治疗时间存在相关性(r =0.290,P<0.05),术后30 d的LVEF(r=0.303,P<0.05)和整体LPSS(r=0.300,P<0.05)与入院至PCI治疗时间存在相关性,梗死节段LPSS与入院至PCI治疗时间相关性更高(r=0.590,P<0.001).结论 与LVEF和整体LPSS相比,梗死节段LPSS能更好地预测左室功能的早期改善,是临床上评价入院至PCI治疗时间对AMI患者左室功能早期影响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