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1岁.因"经量增多、经期延长2年余"于2011年4月11日入院.患者两年前开始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伴痛经,自觉乏力、头昏.既往体健,孕3产1流2.入院后查体:贫血貌.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如孕2月余大小,质中偏硬,活动欠佳,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明显包块、无压痛.B超:子宫增大(大小73 mm×76 mm×64 mm),子宫后壁低回声结节(大小35 mm×36 mm×23 mm),病理性质待定,肌瘤?血常规:血红蛋白78 g/L.  相似文献   

2.
腹泻案     
倪××,女,25岁,工人.罹患腹痛泻下5年余,诊断为:慢性肠炎,经反复治疗不愈而前来中医就诊.1981年12月31初诊:自述腹痛作泻五年之久,现右小腹疼痛,肠鸣,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日大便3~5次不等,纳差,食后脘肋胀痛痞满.形  相似文献   

3.
某女,28岁,G0P0,因"经量增多、经期延长3 年,发现盆腔包块1 年"入院.患者于3年前因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但周期正常,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子宫增大、软,行诊刮术,术后病检示:增生期宫内膜.4 月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且渐进性加重,未予特殊处理.1 年前,自触及下腹正中有拳头大包块,今来院就诊,超声示:子宫141×108×74mm,宫腔内见93×58mm增强回声光团夹蜂窝状液性暗区,肌壁回声不均质,以"子宫肌瘤"收入院.  相似文献   

4.
我院从1995年底开始用Svate-3—精制蝮蛇抗栓酶(由大连司威特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治疗脑出血亚急性期,至1996年6月底共25例.本文所有病例均经本院CT证实,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长×宽×层面×π/6计算.其中资料完整18例,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室壁瘤为心肌梗塞所导致的一种局限性心室壁膨出.作者在象山县工作时发现巨大心室壁瘤一例,经X线透视、平片、计波摄影、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等证实.该患者经观察10年,仍健在,特报道如下: 患者顾××,男性,56岁,象山县人.1970年5月7日因胸骨后剧烈疼痛,伴头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持续1小时左右,急诊入院.心电图检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治疗25天后好转出院.出院时在象山县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摄胸片(片号70-148)示:左心室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又称"Waldenstr?m病".国内有少数病例报告.我院从1973年以来发现3例,其中有2例系经免疫球蛋白测定加以确诊,并经系统治疗后获得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例1:石××,男,60岁,住院号194706,1973年12月5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出现乏力、倦怠,特别活动后明显.在院外查肝功能及尿异常,曾诊断为"肝肾综合征",经治疗无效,并渐消瘦.近半年来,活动后感到心慌、憋气、咳嗽,并有面色苍  相似文献   

7.
自1978年5月以来,我们对3例颌面部因肿瘤切除后产生组织缺损之病例,采用了额部皮瓣进行修复.本文对额部皮瓣的临床应用,作一初步探讨.临床资料例1:王××,男性,32岁.因右颊部4×4厘米大小之肿块,于1973年3月住院,经病理证实为颊部扁平苔癣,作局部肿块切除,游离植皮.1978年3月,因肿块复发,  相似文献   

8.
病历摘要 患者男,64岁,贵州省农民.因发热咳嗽20 d伴肝区痛加重3 d.于2003年3月17日入院.于入院前20 d因咳嗽发热,外院胸片示:"右下叶片状浸润阴影".B超:右肝内约3.8 cm×2.5 cm低回区声区.白细胞:4.2×109/L、血红蛋白70 g/L、红细胞平均体积106 fl、血小板75×109/L,经抗感染抗炎、维生素B12、叶酸支持治疗.咳嗽好转.  相似文献   

9.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3岁,因"绝经后5年,阴道排液1年余,不规则阴道出血2个月"于2011年5月19日入院.2009年超声检查宫腔内稍低回声包块29mm×18 mm,可疑黏膜下肌瘤.2011年4月盆腔彩色B超:子宫后壁光团59 mm×41 mm×51 mm、内见较多小液性及长条性暗区,内见血流信号PI:0.96,RI:0.62,宫腔线前移,内膜显示不清,考虑子宫肌瘤.2011年5月经阴道超声:宫腔低回声占位74 mm×55 mm×69 mm,欠均质,子宫边缘欠光滑,肌层较薄,回声欠均匀,考虑内膜病变.盆腔CT:①升结肠上段及结肠肝曲肠壁不规则环形增厚,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考虑肠癌,侵犯浆膜并系膜淋巴结转移;②子宫增大,官腔内见球性低密度影.  相似文献   

10.
超声检查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帮助较大,而翻阅手边国内资料,尚未见专文报道.我室自1972年~1979年行超声检查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者3例,以后经手术证实,报告分析如下:例1 李××,女,44岁,住院号228184.上腹部肿块逐渐增大已6个月.伴有恶心、呕吐、上腹隐疼不适.曾在外院及我院门诊拟诊为肝癌,经我室超声检查提示诊断为肝海绵状血管瘤而入院.查体:上腹部隆起,可触及肿块,其下界于右肋下及剑突  相似文献   

11.
郝萍  杨仁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24):2230-2230,2234
患者,女性,39岁,于1989年体检时CT检查发现胰尾部占位,考虑良性肿瘤,胰岛细胞瘤可能性大,连续2年复查病灶无明显变化.1997年5月患者出现腹泻,为稀水样便,经抗感染、止泻等内科治疗症状无好转,于1997年11月11日行"胰尾及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胰尾部胰岛细胞瘤,大小9 cm×5 cm×4 cm,部分区域可见被膜浸润;脾脏大小14 cm×7 cm×5 cm,包膜可见浸润.术后患者腹泻缓解.  相似文献   

12.
肾小管间质性肾炎中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小管间质性肾炎(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TIN)患者血清中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及其意义.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2000年至2002年经肾穿刺活检确诊为TIN患者46例.抗肾小管基底膜抗体检测用Westem-blot方法.人肾小管来源于肾肿瘤切除肾脏的正常肾皮质,并经不同目数的筛网获得.肾小管基底膜(tubular basement membrane,TBM)经超声粉碎细胞后得到,在经6 mol/L盐酸胍处理后即为TBM可溶性抗原.分别对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其中11人检出抗TBM抗体,可识别34×103、55×103、61×103、72×103、85×103、94×103、119×103蛋白条带,其中识别55×103的患者最多,占63.6%.抗TBM抗体阳性率在急性TIN患者中为29.6%,慢性TIN患者中为21.1%,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急性TIN患者抗TBM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相比,其血沉和血清IgG、IgM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其它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血红蛋白、补体C3、IgA、血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等差异均无显著性.慢性TIN患者上述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部分TIN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TBM抗体,提示自身免疫因素有可能参与了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王微  王树楼 《吉林医学》2007,28(18):2005-2005
1 病历摘要 患者36岁,2年前曾经患妊高症,经治疗后产下一女婴,健康.该患者半年以来月经不规则,2个月前发现下腹部包块,妇科检查:子宫肥大,子宫前位,不规则增大约孕15周大小,无触痛,宫体活动度良.B超提示:子宫增大,约6.7×5.1× 5.9cm,诊断为子宫肌瘤,慢性宫颈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表达结核分枝杆菌Mr 16×103和Mr 38×103重组蛋白,测定其抗原性和特异性. 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自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DNA扩增Mr 16×103和Mr 38×103抗原基因,经测序鉴定后克隆于pGEX-4T-2表达载体,转化于大肠杆菌BL21菌株进行诱导表达,利用GSTrapFF蛋白柱纯化表达产物,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其抗原性与特异性. 结果:携带重组质粒的菌株经诱导产生的表达量分别为42%和18%;Mr 16×103和Mr 38×103蛋白量分别为:688 mg/L和217 mg/L. 其中Mr 16×103蛋白作为包被抗原ELISA法检测的灵敏度为67.0%, 特异性为100%, 准确性为84.0%;Mr 38×103蛋白作为包被抗原ELISA检测的灵敏度为79.8%,特异性为99%,准确性为89.7%. 结论:以Mr 16×103,Mr 38×103重组蛋白为抗原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结核分枝杆菌诊断方法的建立及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5.
阑尾粘液囊肿比较少见,术前诊断颇不容易.现将经X线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例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5~65岁.临床症状:发现肿块时间5天~20年,其中4例肿块在无意中发现.以往有右下腹无规律性隐痛及腹胀史.另2例分别在半年与1年前因腹痛、发热伴右下腹肿块拟诊急性阑尾炎,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但肿块依然存在并逐渐增大.体征:右下腹均可扪及肿块,质硬、边界清、表面光滑有轻压痛、活动度较大.最大肿块10×4cm,最小如拇指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4.9×  相似文献   

16.
病例姓名:盛××性别:男年龄42岁籍贯:福建工作单位:福建省光泽县水泥厂病史 1976年患过胸膜炎.1978年曾经因持续发热住××医院二个月,寒热退而出院。当时诊断和治疗情况不详。1979年2月因全腹剧痛.于南正××医院怀疑胃穿孔,行腹部手术。手术中发现是  相似文献   

17.
心悸气喘案患者郑××,女,66岁,1975年4月21日就诊.主诉:因风寒湿邪侵袭,周身关节疼痛,心慌气喘,身困浮肿无力.经上级医院检查,X线见左心房室扩张,合并心房纤颤,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长期用高渗糖及毛地黄治疗,仍反复发作.又经中医诊为气血俱虚,用大剂量参芪归地等药治疗,反而有所加重;继服活血化瘀药物六十余剂,亦无效,并出现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例1:男,29岁.因语言含糊伴左侧腭部肿痛1月于1980年6月12日入院.体检:全身无异常.左侧软腭部呈椭圆形膨隆,境界清楚,触诊有实质感,软腭运动轻度受限.颈部未扪及包块.鼻腔及鼻咽部均正常.入院后在局麻下经软腭切口完整摘除肿瘤,火小为2×2×2.5cm.术后痊愈出院.病理报告为神经鞘瘤.随访lO年未见复发.例2:女,50岁.因自觉咽部有肿物伴吞咽不畅5月余于1981年1月20日入院.体检:心肺正常.左侧咽壁见鸡蛋大小赘生物,基底部呈索条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21岁.因面部皮疹半年,前胸、腰骶部疼痛2周于2003年11月入院.患者半年前无诱因面部出现数个痤疮样皮疹,后逐渐增多并融合成片,经皮肤科诊为"暴发性痤疮".行多种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无好转.入院前2周左侧胸痛,服芬必得0.3 g,2次/d,3 d~4 d后疼痛好转.后出现发热,体温37℃~38.2℃.查血常规:WBC 12.8×109/L,PLT 348×109/L;尿常规示:WBC 20~30个/HP.予可乐必妥0.1 g,2次/d口服,服药4 d后复查血常规:WBC 12.1×109/L,PLT 372×109/L;尿常规无异常,停可乐必妥.  相似文献   

20.
病历摘要 患者女,71岁,主因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0年,白细胞增高1个月,于2008年1月9日再次入院.患者曾于1998年8月因拔牙后出血不止,当时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2×109/L、血红蛋白127 g/L、血小板1300×109/L,入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经骨髓检查诊断为ET,予羟基脲治疗,血小板接近正常后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