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的解剖特点和方法,为手术入路寻找标志点,测定相关解剖数据,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5例(10侧)的新鲜颅骨标本,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测定相关骨性解剖数据,寻找手术入路的解剖标志点。结果鼻小柱下缘到蝶窦口下缘是(61.2±1.6)mm,蝶窦开口下缘到鼻口上缘为(22.3±2.8)mm,鼻小柱下缘到蝶腭孔下缘为(62.8±2.3)mm,鼻小柱下缘到翼管前口下缘为(75.4±3.3)mm,鼻小柱下缘到腭蝶管前口下缘为(64.6±2.4)mm,鼻小柱下缘到后鼻孔上缘为(66.5±3.3)mm,翼管前口下缘腭蝶管前口上缘为(2.14±0.7)mm,圆孔下缘到翼管前口上缘为(7.57±0.7)mm,腭蝶管长度为(6.43±0.5)mm,翼管长度为(13.3±1.2)mm。结论用内镜经鼻、上颌窦、翼突入路至Meckel囊区是可行的,Meckel囊前方区域为四边形,它的内侧为斜坡旁段颈内动脉,下方为岩骨段颈内动脉,上方为外展神经,外侧方为上下颌神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模拟内镜下经双鼻孔至Meckel腔手术入路,对Meckel腔及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内镜下Meckel腔手术提供解剖学及形态学资料。
方法 对10具(20侧)动静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头标本,完全模拟经双鼻孔至Meckel腔的手术入路逐层显微解剖,对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观察、分析、拍摄和测量。 结果 该入路可分4步,即寻找上颌窦口,进入上颌窦,进入翼腭窝和进入Meckel腔。鼻小柱距上颌窦口的距离为(45.07±2.01)mm,与蝶腭孔的距离为(64.84±3.00)mm,距翼管前孔距离为(71.34±2.99)mm。以鼻小柱至鼻后棘的连线为底边,其与鼻小柱与上颌窦口连线的夹角为(38.81±1.72)。其与鼻小柱与蝶腭孔连线的夹角为(25.92±2.05) °。蝶腭动脉及翼管动脉平均外径分别为(2.21±0.24)mm和(1.07±0.27)mm。翼腭窝区结构复杂,其内上颌动脉及其终支蝶腭动脉和腭降动脉变异较大,沿蝶腭动脉逆行解剖有助于寻找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结构。解剖分离翼腭窝内神经、血管等结构,追踪翼管神经血管束,依据翼管后端正对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的特点,解剖分离四方形空间可较直接进入Meckel腔。结论 侵犯Meckel腔肿瘤的入路选择应该个体化,应依据肿瘤主体在Meckel腔的位置及范围等决定选1种或联合入路;内镜下经双鼻孔至Meckel腔入路可较直接地暴露Meckel腔的前下内面及翼腭窝区域的解剖结构;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为蝶腭孔、翼管神经、翼管和上颌神经;翼腭窝中浅部血管结构的解剖有助于深部神经结构的保护,深部神经结构(如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和其穿行的骨孔有助于在颅底辨别和控制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3.
翼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  江凯  王新东  张彬  何勇 《解剖学报》2015,46(2):227-231
目的 探讨翼管神经血管束的解剖结构及其作为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256例慢性鼻炎患者的蝶窦冠状位CT中翼管与蝶窦底壁的位置关系,三维重建26例患者蝶窦CT片,测量翼管相关解剖数据;解剖6具湿性成人尸头,观察翼管神经血管束周围解剖结构关系,评价翼管神经血管束等作为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 结果 翼管完全突入蝶窦内为18.8%(48/256),半突入蝶窦腔内为32.8%(84/256),完全走行蝶窦底壁骨质内为48.4%(124/256)。翼管前口及圆孔内径分别是(4.6±0.5)mm、(2.7±0.7)mm,翼管前口边缘至圆孔边缘、蝶腭孔边缘和破裂孔间距分别为(6.0±2.4)mm、(3.6±0.9)mm和(16.9±1.9)mm。翼管神经是翼腭窝内寻找蝶腭神经节、上颌神经的重要标志;翼管位于蝶窦底壁及外侧壁交界处,翼管神经血管束指向颈内动脉膝状部,也是海绵窦前部和Meckel腔的标志。 结论 翼管神经血管束作为解剖标志对于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这些解剖标志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手术相关的骨性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鼻内镜颅底外科提供翼腭窝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30侧成人干颅骨标本,观察翼腭窝的形态、组成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翼上颌裂缘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翼上颌裂宽度与长度,蝶腭孔形态、其前缘到前鼻棘的距离,在鼻内镜下观察蝶腭孔与翼管前口形态。结果:翼腭窝通过7个孔道与周围相通。翼上颌裂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为(33.6±6.0)mm。蝶腭孔70.0%(21侧)位于中鼻甲后端的上方,30.0%(9侧)被中鼻甲分为上下两部分,未见蝶腭孔在中鼻甲水平以下者。经鼻内镜下咬除上颌窦骨性开口后份腭骨垂直部以及上颌窦后壁内侧骨质,可窥见翼腭窝全貌。结论:翼腭窝解剖结构复杂,鼻内镜下可以显露完整翼腭窝,有助于对翼腭窝立体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蝶腭孔、翼管前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为鼻内窥镜翼管神经切断术等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15个30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头颅标本,经正中矢状面剖开,解剖观察测量蝶腭孔、翼管前口及穿过的血管、神经。结果 19例(63.33%)蝶腭孔位于中鼻甲后端前方平均8.09mm;11例(36.67%)位于在中鼻甲后端前上方平均7.24min。蝶腭孔呈圆形24例,直径平均3.25mm;呈卵圆形6例,最大径平均4.92mm穿过蝶腭孔的动脉有蝶腭动脉,或其分支鼻后外侧动脉和鼻中隔后动脉。翼管前口位于蝶腭孔后方约7mm,呈圆形漏斗状,横径约3mm,略向外下方开口,距离鼻小柱平均71.72mm,有翼管神经和翼管动脉穿过。结论 经鼻腔暴露翼管前口及翼管神经,以及进入翼腭窝处理上颌动脉末端的分支时,蝶腭孔及其周围骨质菲薄的部位是理想的手术入路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翼腭窝及其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人干性颅骨标本20个(40侧),在手术显微镜及鼻内镜下观测蝶腭孔、筛骨嵴、圆孔、翼腭管、翼管的形态、大小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结果 翼上颌裂高度为(15.30±0.43)mm,蝶腭孔的前后径和上下径分别为(5.10±1.84)mm和(5.09±1.53)mm,蝶腭孔到中线的距离为(12.49±1.51)mm,前鼻棘至蝶腭孔前缘的距离为(51.32±3.28)mm,圆孔的直径为(3.14±1.26)mm,圆孔至中线的距离为(19.95±2.79) mm,前鼻棘至圆孔的距离为(61.86±3.67)mm,翼管至中线的距离为(10.82±2.98)mm,前鼻棘至翼管的距离为(59.47±3.42)mm。结论 熟悉翼腭窝、蝶腭孔、圆孔和翼管等解剖关系,有助于有效安全地开展鼻内镜下翼腭窝手术。  相似文献   

7.
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相关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选用30例(6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对翼腭窝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并模拟鼻内镜手术入路,观测翼腭窝区穿行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翼腭窝内有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以及翼腭神经节等重要结构;②由蝶腭孔至前鼻棘的距离为(52.99±4.95)mm;③上颌神经出圆孔处至前鼻棘的距离为(62.90±3.81)mm;④翼管神经至前鼻棘的距离为(58.83±3.91)mm。结论:熟悉翼腭窝区穿行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对经鼻内镜翼腭窝区手术的开展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的解剖标志,并将其应用于神经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方法:8具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鼻腔、蝶窦和鞍底分阶段观察并测量解剖标志;指导临床实施内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10例.结果:内镜下经蝶入路可清晰显露各阶段解剖标志,蝶窦开口下缘距后鼻孔上缘为(15.4±1.8)mm;蝶窦开口中心点至鞍底中心点相距(13.4±2.1)mm;双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连线中点至鞍底中心点距离(11.0±2.8)mm;鞍底均位于中线部位,以鞍底为中心,可看到鞍底前外方的视神经隆突,侧下方的颈内动脉隆突,前上方可见鞍结节,后方可见斜坡凹陷.10例内镜经蝶垂体瘤手术患者,肿瘤全切除7例(70%),次全切除3例(30%);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熟悉蝶鞍区结构的内镜下解剖关系有助于手术中准确定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三维高分辨率CT(HRCT)重建的方法,观察经鼻内镜至翼腭窝(PPF)的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结构,探讨翼管(VC)、圆孔(FR)和蝶腭孔(SPF)这些重要解剖标志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及1例尸体标本的HRCT扫描数据。在CT三维重建的影像中,观察SPF、VC和FR的形态以及SPF和VC之间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结果三维测量SPF,VC,和FR的平均直径分别为(6.26±1.59)mm,(2.35±0.77)mm和(2.75±0.77)mm。VC和SPF后下缘之间的平均距离为(4.03±1.15)mm。三维立体CT重建影像中VC和FR之间的平均垂直和水平距离分别为(4.94±1.35)mm和(9.22±3.07)mm。VC的全部或部分边缘92%(33/36)位于SPF的下缘以上,97%(35/36)位于SPF内缘外侧。结论深入理解SPF、VC和FR之间的三维空间立体关系,有助于安全实行内镜下经鼻至翼腭窝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内镜下经翼突联合上颌窦前壁上咽旁间隙的解剖,为临床上内镜经鼻处理上咽旁间隙的病变提供解剖学标志。 方法 在新鲜头颅标本上进行内镜经翼突联合上颌窦前壁入路暴露上咽旁间隙,测量翼内板、翼外板与茎突之间的距离;测量蝶骨棘、翼外板与颈动脉管入口之间的距离。 结果 共完成10例(20侧)新鲜头颅标本的内镜下上咽旁间隙的解剖,翼内板与茎突之间的距离为(28.1±3.3)mm, 翼外板后缘距离茎突的距离为(18.9±4.9)mm;翼外板与蝶骨大翼交界处距离颈内动脉管入口的距离为(14.1±3.7)mm,蝶骨棘位于颈动脉入口的前方为(6.7±1.5)mm。咽颅底筋膜、腭帆张肌和翼内肌是上咽旁间隙重要的软组织标志。 结论 内镜下经翼突联合上颌窦前壁入路处理上咽旁间隙病变中,可使用骨性标志翼外板根部和蝶骨棘协助定位颈动脉管外口,从而有助于咽旁段颈内动脉的定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使用三维高分辨率CT(HRCT)重建的方法,观察经鼻内镜至翼腭窝(PPF)的手术入路中的重要解剖结构,探讨翼管(VC)、圆孔(FR)和蝶腭孔(SPF)这些重要解剖标志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及1例尸体标本的HRCT扫描数据。在CT三维重建的影像中,观察 SPF、VC和FR的形态以及SPF和VC之间的三维立体空间关系。 结果 三维测量SPF,VC,和FR的平均直径分别为(6.26±1.59)mm,(2.35±0.77)mm和(2.75±0.77)mm。VC和SPF后下缘之间的平均距离为(4.03±1.15)mm。三维立体CT重建影像中VC和FR之间的平均垂直和水平距离分别为(4.94±1.35)mm和(9.22±3.07)mm。VC的全部或部分边缘92%(33/36)位于SPF的下缘以上,97%(35/36)位于SPF内缘外侧。结论 深入理解SPF、VC和FR之间的三维空间立体关系,有助于安全实行内镜下经鼻至翼腭窝的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手术中具有导向价值的一系列解剖学标志。方法:在148例显微手术中,观察相关的重要解剖结构,分析它们在手术导向中的定位价值。结果:中鼻甲、上鼻甲、蝶窦粘膜开口、后鼻孔、蝶窦前壁轮廓、鼻中隔骨部与软骨交接区、蝶窦前壁骨质形态特征、蝶窦前壁的滋养动脉、蝶窦分隔、鞍底隆起等均是手术径路上的重要"路标",其形态均有一定变异,但总体方位大体一致,它们组成了经鼻蝶手术的路线图。结论:找到蝶窦口是准确进入蝶窦的金标准,经鼻中隔粘骨膜间隙进路时所见的"船头"征是导向蝶窦骨性开口的重要标志,探测蝶骨平板的方位可以辅助确定不太隆起的鞍底。准确识别、合理运用标志性解剖结构,可以使手术更为微创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扩大经鼻手术入路中的几个重要解剖标志,为经鼻颅底外科手术入路方案的制定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对10 例尸头标本进行扩大经鼻入路神经内镜解剖, 操作方法为双鼻孔入路,颅底开放范围包括后组筛窦、蝶窦及中上斜坡,外侧完整暴露两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斜坡段。 结果 确认了筛前、筛后动脉的正常解剖位置,探明了视神经-颈内动脉隐窝(OCR)的解剖构成,内镜下观察重新对海绵窦进行解剖分区,并从经鼻内镜视角对展神经进行解剖分段。 结论 熟悉上述经鼻入路重要解剖标记,对于提高该手术入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强  李强  丁永忠  谢民  周旺宁  段磊 《解剖学报》2014,45(2):263-266
目的通过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海绵窦解剖研究,进一步明确海绵窦内神经血管关系,为海绵窦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8具成人尸头(共16侧海绵窦)上应用0度和30度柱状硬性内窥镜,模拟扩大经鼻入路进行海绵窦区解剖研究。结果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内结构;相关解剖标志有利于解剖定位。结论神经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是海绵窦区解剖及手术的最佳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Meckel腔及毗邻结构的显微外科解剖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相关疾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人尸头标本10例(20侧),采用手术显微镜观察Meckel腔及毗邻结构。 结果  Meckel腔是颅后窝向颅中窝后内侧突入的硬脑膜凹陷,内有三叉神经运动根和感觉根、三叉神经节及三叉神经池,腔前后长(14.53±0.98)mm,内外宽(15.24±1.29)mm,上下厚(4.95±0.54)mm。三叉神经孔至Dorello管开口(9.25±1.14)mm,至内耳道开口(15.30±1.14)mm。Meckel腔内侧壁为各壁中比较薄的,内侧壁后部与颞骨岩尖部岩蝶韧带相贴,毗邻Dorell管;下壁前方隔岩舌韧带与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相邻。 结论 Meckel腔内侧壁的硬膜脑膜层较为菲薄,并直接与海绵窦静脉腔隙相邻,可能是肿瘤侵入海绵窦的薄弱点之一。岩蝶韧带和岩舌韧带可以作为前部经岩手术识别展神经和颈内动脉破裂孔段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至鞍上区和第三脑室的解剖特点,寻找手术入路中各阶段的解剖标志点,并探讨从鞍上区进入第三脑室的不同方法.方法 4具福尔马林固定的和1具新鲜成人头颅标本,采用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暴露鞍上区,0°和30°镜头观察视交叉下间隙和视交叉上间隙,然后分别通过视交叉下间隙及视交叉上间隙进入第三脑室,观察第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对视神经管和眼眶的解剖研究,为内镜经鼻入路视神经管减压和治疗眼眶内病变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国人尸头5例,采用大体解剖和内镜下经鼻入路两种方法,观察重要的解剖标志;使用内直肌内移技术,观察视神经管和眼眶内结构的暴露情况以及重要结构的位置、毗邻、走行等。结果钩突位于中鼻甲的前下方;筛泡在钩突的后方,切开筛泡可进入筛窦;筛前后动脉是筛窦内的重要解剖标志;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和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突(OCR)是蝶窦内重要的解剖标志;纸样板位于筛窦的外侧壁,切开纸样板可暴露眶内容物;在眶内,可从内直肌与下直肌之间的通路暴露视神经。在本次10侧标本中,9侧眼动脉起自于颈内动脉的床突上段;1侧眼动脉起自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7侧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走行于视神经的下外侧;2侧走行于视神经的正下方;1侧走行于视神经的下内侧。结论内镜下经鼻入路可以进行视神经管和眼眶内侧部分的暴露。钩突、筛泡、筛前后动脉及后组筛窦是本入路重要解剖标志。视神经管隆突、颈内动脉隆突及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隆突(OCR)是进行视神经管减压的重要标志。眼动脉及其眼眶内分支、筛前后动脉和颈内动脉是重要的血管结构。眼内直肌内移技术可以有助于暴露眶内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