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主要与肾精亏损、脾胃虚弱、肝血亏虚、瘀血阻络四个因素有关,其中肾精亏损是本病最根本的病因。治疗上应当辨证求因,标本兼治,综合运用益肾填精、健脾益胃、补肝养血、活血化瘀等方法,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是社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属于中医"骨痿""骨痹"范畴。骨质疏松证的中医辨证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本文通过对目前已经发表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分布有关的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归纳,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涉及的脏腑有肾、肝、脾,在证候分类表现形式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证候以"肾精亏虚证"为主,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总以"肾虚"为主,但在具体辨证过程中与患者的年龄、骨密度相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以"肾虚血瘀"为主,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证候表现主要突出原发疾病的证候。临床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以补肾为主,兼以滋补肝阴、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对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进行临床观察,以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线索。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诊治并且同意参加本项研究的1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自拟"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调查量表"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内容包括:舌苔、脉象、年龄、身高、体重、饮食习惯等。参考《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血瘀证诊断标准》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数据,探索出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包括主证、兼证。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0例患者中,23例肝肾阴虚,占23%;77例脾肾阳虚,占77%;7例脾肾阳虚兼气虚血瘀,占7%;3例脾肾阳虚兼心阳虚,占3%;1例脾肾阳虚兼气血亏虚,占1%。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与年龄、体重、锻炼、日照、营养因素关系密切(P均0.05)。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有两个主证和一个重要兼证。围绝经期女性以肝肾阴虚为主证,其余绝经时间较长、年龄较大女性以脾肾阳虚为主证,高龄女性合并严重的脆性骨折多以脾肾阳虚兼气虚血瘀。由于3例兼有心阳虚患者合并有呼吸循环系统疾病,1例兼有气血亏虚患者合并有左股骨颈骨折并进行全髋置换,术后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故心阳虚及气血亏虚不作为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兼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在临床上的证素分布及证素组合规律。方法:检索1994—2017年关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文献,对其进行证型证素的整理和提取,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及SPSS 16.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构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病位证素有4种,以肾为主,其次为脾、肝、胃;病性证素有8种,以气虚为主,其次为阳虚、阴虚、血瘀、气滞、血虚、精亏、痰浊。结论:运用证素辨证可提高辨证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疗效。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本,脾虚为标,血瘀为病理产物和加重因素。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应用补肾益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复方及针灸等中医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症,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今后要完善对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化、规范化、定量化的研究,制定统一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使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更具科学性及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杨霓芝教授认为"气虚血瘀"是慢性肾炎发病、进展的关键病机,强调"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慢性肾炎。同时主张扶正祛邪,防治并重;主张中医辨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相结合;主张中医辨证施治与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对血脉的认识论治动脉粥样硬化,有痰湿致病、血瘀致病、脏腑虚弱致病。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等;治疗应多法联用,综合调治,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8.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病机及治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涉及多个脏腑,与肾肝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血瘀进一步促进本病的发生。从肾肝脾论治为主,并强调活血化瘀,是中医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总体精神。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整理中医药辨证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文献和流行病学调查文献基础上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常见辨证分型,为提高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文献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07年1月-2016月12月为主,辅以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2007年1月-2016年12月)。以"骨质疏松"为主题词检索,筛选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文献和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证型研究文献。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文献进行整理,并按照采用频数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累积频率25%以上的证型由小到大依次为: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脾胃虚弱、肾阳虚、肝肾阴虚、肾虚血瘀、血瘀气滞、肾精亏虚。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常见证型分别为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脾胃虚弱、肾阳虚、肝肾阴虚、肾虚血瘀、血瘀气滞、肾精亏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基本病机是肾阴亏虚。  相似文献   

10.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药防治思路,针对目前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应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开展预防研究;完善疗效评价体系,研制具有中医辨证特色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量表;设计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11.
名医余瀛鳌432例调肝法医案辨治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基于"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挖掘名医余瀛鳌调肝法的辨治规律.方法 以余老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门诊部医案为数据源,筛选调肝法为主要治法的相关医案,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研发"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V1.1.5)",构建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确定余老调肝法的核心药物组合,用药模式,应用病证及合并治法.结果 通过分析432份门诊病案后认为,余老常运用调肝法治疗月经不调、肝癖、胁痛等;辨证多为肝郁气滞、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肝肾亏虚;治疗时常合并通络法、育阴法等治法;核心药物配伍为柴胡-香附.结论 运用"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可发掘余老调肝法的临床诊疗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相当于中医中的"骨痿",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肾虚、肝虚、脾虚、血瘀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病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需遵循补肾、健脾、活血调肝的治疗原则。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丰富中医药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常见类型,随着人类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中医药治疗显示出较大优势。中医治疗主要从肾虚、脾虚、肝郁、血瘀等病因入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进行辨证论治。本文通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论治方向进行综述,以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补肾活血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绝经有关的代谢性骨病 ,肾虚血瘀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机理。运用张氏“补肾活血法”治疗绝经期后骨质疏松症 ,是以“肾虚血瘀论”为理论依据 ,进行辨证施治 ,收到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对于改善骨痛、腰背痛症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必须将补肾活血法有机结合。发病初期 ,活血对病变发展的防治作用较好 ,而随着疾病的发展 ,补肾法在治疗中渐占优势。因此 ,在完整的治疗法则中 ,早期可偏重于活血化瘀 ,病久则重于补肾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73-275
目的:论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证型,是以肾虚为主,脾虚、肝阴虚、血瘀、气滞、寒痰湿,为辅的常见证型。方法:从中医理论角度研究出发,论述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肾虚、脾虚、肝阴虚、血瘀、气滞、寒痰湿证型的临床表现、中医病机分析、西医病理阐释、治疗方法,以及各证型与肾虚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主,也可以见到脾虚、肝阴虚的虚证和血瘀、气滞、寒痰湿邪等实性证型。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运用补肾膏方来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观察其骨密度、中医证候疗效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嘉兴市中医医院门诊诊断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并辨证属脾肾阳虚证或肾虚血瘀证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选  相似文献   

17.
张卫红  殷玉莲  周悦  陈红风 《河北中医》2016,(11):1752-1756
从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2个方面论述绝经后乳腺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绝经后乳腺癌骨质疏松症病位在骨,涉及多个脏腑,主要与肝、肾、脾相关。其病因复杂,病机主要以肝肾亏虚、脾虚血瘀为主,根据其病机治疗以补益肝肾、健脾活血为主。本文探讨绝经后乳腺癌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及中医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老年糖尿病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病机、防治现状、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对老年糖尿病妇女骨质疏松症进行综合干预4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及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骨痛及易于骨折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根据临床症状该病属于中医学"骨痹""骨痿"等范畴,古籍中记载其发病机制大多与肝、脾、肾等脏腑相关,对于其治疗大多以补肾健脾益肝为主。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明显,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中医对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名、病因病机、分型及中医治疗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辨证治疗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以证候为内容的骨质疏松症中医疗效评价方法,并验证其可靠性. 方法 以100 mm刻度法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为数学工具,以综合集成研讨厅为研讨方式,共取36个中医症状量化分值为底层指标,定性证候的各个症状或症状组合为第二层次指标,以精亏、气虚、阴虚、阳虚、血瘀证5个定性证候为第三层次指标,以证候总评价为顶层指标;计算权重,建立优选矩阵,确立各层次指标计算公式,初步构建以证候为内容的骨质疏松症综合疗效评价体系;并通过证候总评分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临床验证. 结果 分别按100 mm刻度法、三级、二级、一级赋分法量化了骨质疏松症36个常见中医症状;确立了精亏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各证候及中医证候总评分量化计算公式.临床验证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与骨密度、生存质量均有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42、0.826.结论 构建的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法可反映骨质疏松症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临床验证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