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芍药汤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究其对UC大鼠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采用TNBS诱导制作UC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和芍药汤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7 d。观察大鼠一般状况、体质量、结肠组织大体形态、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IL-1β、TNF-α、IL-4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CMDI评分、血清和结肠组织IL-1β、TNF-α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IL-4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芍药汤组和美沙拉嗪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5),结肠组织一般形态和病理变化显著改善,CMDI评分、血清和结肠组织IL-1β、TNF-α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IL-4含量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芍药汤能有效改善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一般状况及病理变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IL-1β、TNF-α及IL-4等细胞因子的含量和蛋白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蜚蠊提取物PABA2对异体抗原联合醋酸诱导大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家兔结肠抗原致敏联合醋酸建立大鼠UC模型,分别灌胃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肠炎宁及PABA2高、中、低剂量药物,连续给药14 d,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病理组织学评分(HS),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4、IL-8、IL-17、CRP、IgG、IFN-γ及结肠中MPO、EGF、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ABA2各剂量组具有降低大鼠DAI评分、CDMI评分和HS评分的趋势,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中高剂量组降低明显(P0.01);PABA2各剂量组能降低大鼠血清中IL-8、IL-17、CRP、IFN-γ、IgG及结肠组织中TNF-α、MPO等炎性因子的表达(P0.01或P0.05),增加血清中IL-4的表达及结肠组织中EGF的含量(P0.01)。结论 PABA2对慢性UC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炎性相关因子IL-8、IL-17、CRP、IFN-γ、TNF-α、IgG、MPO的表达,上调IL-4、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单味黄连、厚朴及配伍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结肠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及炎性细胞因子等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2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黄连2.00,1.00,0.50 g·kg~(-1)组,厚朴2.00,1.00,0.50 g·kg~(-1)组,黄连-厚朴配伍4.00,2.00,1.00 g·kg~(-1)组,共12组,每组10只。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TNBS/乙醇)制备UC模型,造模24 h后,均按10 mL·kg~(-1)灌胃,1次/d,并观察造模后各组大鼠的精神、活动状态、毛发光泽、大便性状和便血情况;连续给药6 d,末次给药24 h后取结肠组织和脾脏,计算结肠质量长度比和脾脏指数,根据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标准评价结肠损伤程度,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空白组、模型组,优选的黄连2.00 g·kg~(-1)组,厚朴2.00 g·kg~(-1)组,黄连-厚朴配伍4.00 g·kg~(-1)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萎靡少动,结肠质量长度比、脾脏指数,CMDI,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极显著增加,血清TNF-α,IL-6,MPO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而血清IL-10表达水平则极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胺吡啶组,黄连2.00,1.00 g·kg~(-1),厚朴2.00 g·kg~(-1),黄连-厚朴配伍3个剂量组大鼠结肠重量长度比,CMDI均明显降低(P0.05,P0.01),黄连0.50 g·kg~(-1)组,厚朴0.50,1.00 g·kg~(-1)组结肠质量长度比,CMDI指数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黄连、厚朴0.50 g·kg~(-1)组比较,黄连-厚朴配伍1.00 g·kg~(-1)组结肠质量长度比极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胺吡啶组,黄连2.00 g·kg~(-1),黄连-厚朴配伍4.00 g·kg~(-1)组脾脏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胺吡啶组,黄连2.00,1.00 g·kg~(-1),厚朴2.00 g·kg~(-1),黄连-厚朴配伍3个剂量组可明显改善组织病理学损伤、组织坏死的深度和范围;与模型组比较,优选的黄连2.00 g·kg~(-1)组,厚朴2.00 g·kg~(-1)组,黄连-厚朴配伍4.00 g·kg~(-1)组血清TNF-α,IL-6,MPO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血清IL-10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结肠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优选的黄连2.00 g·kg~(-1)组,厚朴2.00 g·kg~(-1)组,黄连-厚朴配伍4.00 g·kg~(-1)组结肠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单味黄连、厚朴及黄连-厚朴配伍可能通过下调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和促进抗炎因子的释放而改善TNBS/乙醇诱导的UC模型大鼠的病理损伤,发挥保护结肠黏膜组织的作用,黄连与厚朴配伍效应有优于单味药、黄连有优于厚朴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乌梅丸拆方对TNB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乌梅丸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不同治法的作用机制及该方寒热并用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配伍意义。方法:以UC大鼠为研究对象,ELISA测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等)及炎性因子(PGE2等)含量,比色法检测结肠组织和血清SOD活性,测算脾指数、结肠指数等。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组、寒热并用组大鼠死亡率、体温、脾指数均降低,体质量升高,结肠组织TNF-α、IL-1、PGE2含量减少(P0.05),IL-10含量增多(P0.05);温热组结肠组织PGE2、TNF-α、IL-1含量减少(P0.05),IL-10含量增多(P0.05);寒凉组大鼠体温、脾指数降低,结肠组织TNF-α、IL-1含量减少(P0.05);补益组大鼠死亡率、脾指数、体温降低,体质量升高,结肠组织TNF-α、IL-1含量减少(P0.05)。结论:寒热配伍是乌梅丸方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配伍形式,其主要机制为调节细胞因子间平衡,减少炎性介质等;乌梅丸各拆方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溃疡性结肠炎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久泻灵冲剂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异种异体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法和乙酸局部灌肠相结合的方法制造动物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久泻灵冲剂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14d,末次给药后24h,大鼠股动脉取血并分离血清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4、TNF-α含量及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FN-γ含量。结果:UC模型大鼠血清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1),久泻灵高、中、低剂量组血清IFN-γ含量低于模型大鼠(P<0.01 orP<0.05);UC模型大鼠血清IL-4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久泻灵高、中剂量组血清IL-4含量高于模型大鼠(P<0.01 orP<0.05);UC模型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久泻灵高、中剂量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模型大鼠(P<0.01 orP<0.05)。UC模型大鼠结肠粘膜匀浆IL-4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久泻灵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结肠粘膜匀浆IL-4含量高于模型大鼠(P<0.01 orP<0.05);UC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炎症反应的影响,从NF-κB信号通路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穴位敷贴组、穴位敷贴组及柳氮磺吡啶(SASP)组。采用番泻叶、腺嘌呤分阶段灌胃结合外因干预,并予2,4,6-三硝基苯磺酸与乙醇复合物灌肠制备U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穴位敷贴组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足三里""天枢""肾俞""脾俞""大肠俞""膈俞",非穴位敷贴组予溃结宁膏敷贴臀部肌肉丰厚处,SASP组予SASP溶液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干预28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IκB激酶-α(IKKα)、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MDI评分明显升高(P0.01),血清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1,P0.05),结肠组织NF-κB p65和IKK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IκBα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穴位敷贴组和SASP组大鼠CMDI评分明显降低(P0.05,P0.01),血清IL-1β、IL-6及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结肠组织NF-κBp65和IKK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IκB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溃结宁膏穴位敷贴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IKKα、NF-κB p65和IκBα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IL-1β、IL-6及TNF-α的含量,抑制结肠黏膜炎症反应,进而控制UC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浊清解愈溃煎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p38MAPK、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的影响。方法清洁级Wistar雄性大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空白组8只,其余大鼠均为造模组。采用TNBS/乙醇联合造模法构建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混悬液0.42 g/kg)及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予化浊清解愈溃煎中药混悬液,剂量分别为22、11、5.5 g/(kg·d),每日灌胃1次,疗程14 d。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内p38MAPK的蛋白表达量。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内TNF-α、IL-4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一般情况较差,血清中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IL-4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结肠组织中p38MAPK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各剂量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改善明显,血清中TNF-α含量下降,IL-4含量明显升高,尤以中药高剂量组和西药组疗效显著(P<0.05)。结论化浊清解愈溃煎高、中剂量可改善UC大鼠一般生存状况,并通过调节血清中IL-4含量,下调TNF-α表达水平和结肠组织中p38MAPK蛋白表达水平而达到保护结肠黏膜和治疗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有效部位组方通痹四味方(TBSWF)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治疗作用及小鼠体内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CA,5 mg·mL~(-1))0.05 mL进行AA大鼠造模,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雷公藤多苷组(LGT,40 mg·kg~(-1)),腰痛宁组(YTN,150 mg·kg~(-1)),腰痹通组(YBT,380 mg·kg~(-1))及TBSWF高、中、低剂量组(140,70,35 mg·kg~(-1))。考察AA大鼠关节炎指数(AI)、足跖肿胀度及胸腺、脾脏系数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AA大鼠血清中的前列腺素E_2(PGE_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采用小鼠皮肤迟发性过敏反应模型和炭粒廓清模型分别考察TBSWF对小鼠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效果。结果与模型组比较,TBSWF高剂量组AA大鼠继发肿胀度、AI值显著降低(P0.05,P0.01),且抑制继发性肿胀的效果优于YTN组和YBT组(P0.05);TBSWF高、中剂量组的大鼠体质量增加值明显增高,而脾脏系数、胸腺系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BSWF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中PGE_2、IL-1β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TBSWF高、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显著低于YTN组和YBT组(P0.01)。小鼠皮肤迟发性过敏反应中,与空白组比较,TBSWF高、中、低剂量组的耳廓肿胀度均明显降低(P0.01,P0.05),且TBSWF高剂量组的脾脏系数亦明显降低(P0.05);小鼠炭粒廓清实验中,TBSWF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的炭粒廓清指数K和校正廓清指数α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SWF能抑制AA模型大鼠的继发性足跖肿胀和关节炎病变,改善大鼠机体功能,降低AA大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并对正常小鼠特异性免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对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20,(7)
目的探究美洲大蠊提取物对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建立2,4,6-三硝基苯磺酸诱导UC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300 mg/kg)、肠炎宁组(600 mg/kg)及美洲大蠊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于UC模型建立第8天进行相应药物灌胃治疗,1次/d,连续14 d。实验期间对大鼠进行DAI、CMDI、HS评分,检测血清IL-4、IL-17、TNF-α、IFN-γ水平和结肠组织TGF-β1、EGF、MPO水平。结果以DAI评分为依据,将轻中度炎症大鼠纳入实验,占造模大鼠比率为93.75%。与模型组比较,美洲大蠊提取物可降低DAI评分、HS评分(P0.01),下调血清IL-17、TNF-α、IFN-γ及结肠组织MPO水平(P0.01),降低结肠指数和CMDI评分(P0.05,P0.01),增加血清IL-4及结肠组织TGF-β1、EGF水平(P0.01)。结论美洲大蠊提取物对UC大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IL-4、EGF、TGF-β1水平,下调TNF-α、IL-17、MPO、IFN-γ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丁氏溃结灌肠液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髓过氧化酶(MPO)、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m RNA、脂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通过DSS诱导建立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美沙拉秦灌肠液组(简称美沙拉秦组)和溃结灌肠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肠14d,另取正常大鼠作为空白组,空白组自由喂养。14d后处死全部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取结肠标本观察肠黏膜变化情况,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测定结肠组织MPO含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大鼠结肠组织IL-6、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 NOS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大鼠结肠组织PPAR-γ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结肠黏膜评分以及结肠组织MPO、IL-6、TNF-α含量,iNOS m 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P0.01),PPAR-γ的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丁氏溃结灌肠液各剂量组和美沙拉秦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P0.05,P0.01)。在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inos基因、PPAR-γ蛋白表达的改善方面,丁氏溃结灌肠液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1)。结论:丁氏溃结灌肠液可以上调UC模型大鼠PPAR-γ水平,减少脂质氧化产物MPO的产生,抑制炎症介质TNF-α、IL-6和炎症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从而减轻结肠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肠炎宁合剂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炎宁合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及其初步机制.方法:采用免疫加局部刺激的方法复制大鼠UC模型,分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肠炎宁合剂高、中、低3个剂量组及西药对照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用药21d,评价大鼠结肠粘膜损伤指数(CMDI),检测结肠组织过氧化物酶(MPO)、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并作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肠炎宁合剂3个剂量组明显降低模型组大鼠结肠显著升高的CMDI评分、MPO活性及NO、TNF-α的含量.结论:肠炎宁合剂灌胃明显缓解免疫加局部刺激诱导大鼠结肠损伤,机制与抑制过量NO、TNF-α和一定的抗炎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荆芥、防风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大鼠结肠黏膜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4和AQP8表达的影响。SD雄性健康大鼠共3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风药(荆芥、防风免煎颗粒1∶1)低、中、高剂量组(6,12,24 g·kg~(-1)·d~(-1)),每组7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3%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连续自由饮用复制UC大鼠模型,造模10 d后予以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均予以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0 d,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分别于10 d后结束实验时采集结肠组织,测量各组大鼠结肠长度,评估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结肠病理变化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IL-1和IL-8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内AQP4和AQP8蛋白表达情况,PCR法检测结肠黏膜AQP4和AQP8 mRNA的表达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长度明显短缩(P0.01),CMDI及病理评分显著增加(P0.01),血清IL-1和IL-8含量明显增加(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蛋白表达较低,颜色为淡黄色或棕色,AQP4和AQP8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风药组CMDI及病理评分、血清IL-1和IL-8含量明显降低(P0.01,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蛋白表达较强,颜色为棕褐色或深褐色,结肠长度及AQP4和AQP8 mRNA表达增加(P0.01,P0.05)。荆芥和防风对UC模型大鼠症状及病理组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促进肠黏膜修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结肠AQP4和AQP8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腰痛宁(YTN)有效部位减毒拆方祛风四味方(QFSWF)对佐剂性关节炎(AA)继发性病变、相关炎症因子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探究QFSWF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及其作为风湿骨病候选中药复方的可行性。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LGT,40 mg·kg~(-1)),YTN组(150 mg·kg~(-1)),QFSWF低、中、高剂量组(20,40,80 mg·kg~(-1)),于大鼠左后足跖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CFA,10 mg·m L~(-1))0.1 m L进行模型复制,观察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及关节炎指数(AI);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A大鼠血清中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前列腺素E_2(PGE_2)的水平;摘取大鼠脾脏、胸腺,观察药物对AA大鼠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QFSWF组的大鼠脾脏指数及胸腺指数显著降低(P0.05,P0.01),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P0.01),QFSWF组、YTN组和LGT组的大鼠继发性病变显著受抑制,大鼠血清中的炎症因子IL-1β,TNF-α以及PGE2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且QFSWF组抑制IL-1β,TNF-α释放水平的活性显著优于YTN组(P0.01)。结论QFSWF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而对佐剂型关节炎产生疗效,总体治疗指标优于YTN,可作为治疗风湿骨病候选中药复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防治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建立大鼠NAFLD模型,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东宝甘泰(CMCB 0.35 g·kg-1)组、粗叶悬钩子总生物碱(RAP)低、中、高剂量(0.36,0.72,1.44g·kg-1)组.给药4周后,计算大鼠肝脏指数,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血清中AST,ALT,TNF-α,IL-6,MDA,SOD的量,肝脏组织中MDA,SOD,TNF-α,IL-6的表达变化.结果:RAP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减轻,高剂量组肝脏系数明显降低(P<0.05),中、高剂量组血清中AST,ALT,TNF-α,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高剂量组肝组织中SOD,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3个剂量组肝组织中TNF-α,IL-6 mRNA的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RAP对大鼠NAFLD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 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减少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天枢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20只,其中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TNBS溶液灌肠造模,造模后电针组给予针刺双侧天枢穴电针,空白组和模型组动物每天同一时间放置笼中固定。通过光镜下观察大鼠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记录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qRT-PCR法检测肠粘膜NF-κB p65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1),血清IL-1、IL-6、TNF-α明显升高(P0.05),NF-κB p65mRNA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损伤指数明显降低(P0.05),血清IL-1、IL-6、TNF-α明显降低(P0.05),NF-κB p65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天枢穴可以抑制肠道炎症反应,降低NF-κB的表达,从而达到改善UC炎症状态及免疫应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解口服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血清和回肠组织中IL-6、TNF-α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共6组,每组8只。各组均预先灌胃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2天后,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舌下静脉注射8μg/g脂多糖(LPS)复制MODS大鼠模型。观察大鼠生命体征(心电图、体温、呼吸幅度和频率)、血清指标(AST、ALT、CK、Cr)及血清和回肠组织IL-6、TNF-α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率、体温、呼吸频率、血清指标(AST、ALT、CK、Cr)及血清和回肠组织TNF-α、IL-6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大鼠心率、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呼吸频率、血清指标及回肠组织中IL-6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高剂量组呼吸频率、血清指标、血清及回肠组织中TNF-α、IL-6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剂量组血清指标、血清及回肠组织IL-6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低剂量组C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清ALT、AST、TNF-α、IL-6及回肠组织中IL-6含量,中剂量组的血清ALT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阳性组比较,低剂量组AST、ALT含量,高剂量组血清及回肠组织中IL-6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通解口服液可有效降低脂多糖诱导的MODS大鼠血清及回肠组织中IL-6、TNF-α水平,且与其剂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黄牡丹汤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设正常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大黄牡丹汤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长度、脾脏指数、结肠组织HE染色、结肠病理损伤评分、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血清及结肠IL-1β含量观察大黄牡丹汤对UC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显著升高,结肠明显缩短,结肠显著增厚,炎症性细胞浸润明显,多灶溃疡,隐窝减少,肠腺减少,病理组织学评分显著升高,脾脏指数显著上升,结肠MPO活性、血清及结肠IL-1β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牡丹汤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UC小鼠DAI评分,改善小鼠的疾病状态。大黄牡丹汤中、高剂量组能还能防止结肠组织增厚,维持其结构的完整,降低其病理组织评分,抑制脾脏指数升高,降低结肠MPO活性及血清、结肠IL-1β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黄牡丹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21,(6)
目的观察党参多糖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对结肠上皮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嘧啶(SASP)阳性对照组(0.3 g/kg)、党参多糖高剂量组(9 g/kg)、党参多糖低剂量组(3 g/kg),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联合灌肠制作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给药21 d后,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及结肠组织形态,生化法及ELISA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MDA(丙二醛)、白介素IL-6、IL-10和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RT-PCR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0、TNF-α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测定结肠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结果党参多糖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UC大鼠DAI评分、CMDI评分,改善结肠黏膜形态,降低结肠组织中MDA、IL-6、TNF-α水平,提高结肠组织中SOD活性和IL-10水平(P0.01),抑制IL-6、TNF-α mRNA表达,促进IL-10 mRNA表达(P0.01),抑制NF-κB蛋白表达(P0.01)。结论党参多糖具有保护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及血清中相关因子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及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以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灌肠法制备UC大鼠模型,同时,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原药材11、22、44 g/kg剂量灌胃,SASP组按0.3 g/kg剂量灌胃,灌胃体积均为10 mL/kg,空白组、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持续3周.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并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4水平.结果 HE染色显示,各治疗组结肠组织病理形态明显改善;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IL-4含量显著下降(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痛泻要方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水平降低,而IL-4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痛泻要方通过下调促炎因子IL-lβ、TNF-α的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4的表达,调节肠道异常免疫反应、抑制炎症反应,修复溃疡,进而防治U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参芪蛭龙汤对膜性肾病大鼠血清中IL-2、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用尾静脉注射阳离子牛血清白蛋白(C-BSA)的方法建立膜性肾病大鼠模型。将3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等量蒸馏水)、参芪蛭龙汤低剂量组(4 g生药/d)和参芪蛭龙汤高剂量组(4 g生药/d)。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后,腹主动脉取血,观察大鼠血清中IL-2、IL-6和TNF-α含量变化情况;取胸腺和脾脏组织称重,计算内脏指数;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参芪蛭龙汤低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血清TNF-α含量呈下降趋势(P 0. 05);血清IL-2含量显著升高(P 0. 05);血清IL-6含量未见明显变化(P 0. 05)。参芪蛭龙汤高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血清TNF-α含量显著降低(P 0. 05);血清IL-2含量显著升高(P 0. 01);血清IL-6含量未见明显变化(P0. 05)。与模型组比较,参芪蛭龙汤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肾脏组织中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变薄,电子致密物沉积明显减少。结论:参芪蛭龙汤对膜性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与调节血清中IL-2、TNF-α含量、降低免疫器官重量及指数、改善肾小球超微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