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手术后12~45天恢复胃动力并痊愈出院。结论: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胃管减压、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医等非手术治疗,胃瘫均治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大兴区人民医院普外一科2008年1月-2013年8月1046例腹部手术中26例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前长期流出道梗阻、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及术后低蛋白血症、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发病率较高。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采用心理指导、营养支持、促动力药物及中医针灸在内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3.
胃瘫综合征是一种腹部手术后的非机械性梗阻,是以胃排空迟缓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2%~3%的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胃瘫[1].胃瘫发生后,通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处理不当,将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2001-2011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16例,取得满意疗效,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及上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7年12月,17例食管及上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各2例,胃切除术后8例,门脉高压症术后4例,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1例,均发生于术后第5~8天,主要表现为上腹胀、呕吐、胃引流量增加,本组胃瘫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均治愈,最短9d,最长50d。经过保守治疗后胃动力一般在术后4周内恢复。结论该病是一种功能性疾病,一旦诊断明确,采取促动力药物在内的保守治疗是治疗的有效方法。采用非手术治疗均可治愈,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6年6月25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行胃手术16例,非胃手术9例(门奇静脉断流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小肠部分切除加粘连松解术1例,结肠癌根治术2例,胆总管探察加切开取石术1例);临床表现为术后进食或夹闭胃管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胆汁样胃液或胃管日引流量不减少,并经胃肠造影、胃镜等检查证实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经禁食、胃肠减压、加强肠内外营养、促胃肠动力等保守治疗后全组患者得到治愈。结论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胃肠造影、胃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采用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胃瘫)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西南医院临床诊治25例施行腹部手术后发生术后胃瘫病人的外科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长期流出道梗阻或恶性肿瘤的病人,行不伴胃切除的胃空肠吻合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率较高;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及核素胃排空试验;经肠外营养支持为主的保守治疗后18例(72%)胃肠动力在术后4周内恢复,22例(88%)术后5周内恢复,2例(8%)在手术7周后恢复者均为再次手术的病人。结论 采用肠外营养联合促胃肠动力药物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术后胃瘫的有关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7.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在腹部手术后出现的以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我院1997年7月-2005年12月共收治14例胃瘫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85~2005年20例腹部大手术后发生的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胃切除术后发生胃瘫15例,非胃手术后发生胃瘫5例,均发生于术后5—8d。主要表现为上腹胀、呕吐,胃引流量增多。非胃手术后胃瘫多发生于病情复杂、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的病人。19例非手术治愈,1例再次手术加行胃肠或肠肠吻合仍未缓解,继续内科治疗。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肠功能恢复比肠外营养支持者提前。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可靠方法。采用非手术疗法均可治愈,肠内营养有助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胃轻瘫是指以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过去认为,术后胃轻瘫多与胃的手术有关,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胃轻瘫不但发生在胃手术后,还可见于其它腹部大手术后,其发生率在0.4%~5.0%。腹部手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一方面通过抑制性胃肠神经丛的兴奋性神经元抑制胃动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近12年来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碘油或稀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 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1.
胃瘫,即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是一种非机械性梗阻,以残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1].胃瘫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腹部手术后数日肛门曾恢复排气,胃肠减压解除后不久即出现腹胀呕吐,进食后症状加重,再禁食水、胃肠减压后症状缓解,经1项或者多项检查提示无机械性硬阻征象.此症状持续10 d以上无改善即可诊断胃瘫[2].大多文献报道,胃瘫病人一般于3~4周可恢复,极少超过4周.我院收治1例胃癌术后胃瘫85 d的患者,本病例属极少见的时间接近3个月的胃瘫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4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4—12天.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1—37天恢复并痊愈出院.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体质差、糖尿病、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3.
赵世明  王浩  马庆久 《吉林医学》2011,32(25):5258-5259
目的:分析胸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常用胃动力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外科及胸外科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PGS)临床药物治疗效果资料。结果:本组34例PGS病例,腹部手术后30例,胸部手术后4例均经保守治疗康复,术后胃肠功能完全恢复时间18~27 d,平均21 d。结论:合理组合应用胃肠动力药能快速治疗PGS。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瘫2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发病、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的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23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瘫发病时间为术后4~13d,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6W内恢复正常。结论各种腹部手术后都可以发生胃瘫,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并注重心理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赵海涛 《四川医学》2013,34(3):392-394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机制、诊断要点、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2年1月24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例胃瘫综合征患者经治疗后17~40d全部治愈,胃液引流量明显减少,腹部症状体征消失,胃排空功能恢复正常。对所有患者复查胃部造影检查,结果显示胃蠕动波正常,造影剂排空正常,造影剂可顺利通过吻合口。13例(54.17%)患者治疗2~3周后症状恢复;7例(29.17%)患者治疗3~4周症状恢复;3例(12.5%)患者治疗4~5周症状恢复;1例(4.17%)患者治疗后5~6周症状恢复。结论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部手术的术后近期并发症,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及胃镜和消化道造影等辅助检查,经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但对于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不能完全排除机械性梗阻者,应考虑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6.
①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瘴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诊断及其治疗方法.②方法 对6例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 本组6例均经非手术治疗10~50天后恢复胃动力而痊愈,无一例再手术.④结论 注意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围手术期的处理、术式的选择,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应坚持非手术治疗,多数患者1个月左右可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 年10 月-2011 年1 月收治的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胃瘫的患者15 例,均给予保守治疗,包括禁食,3%温盐水洗胃,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治疗,促胃肠动力药,地塞米松等.结果 15 例患者于术后1 周-5 周恢复了胃肠系统动力,患者胃肠系统恢复的平均时间为21.6d.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2-10 个月,平均时间为7.1 月.随访期间没有出现复发.结论 胃瘫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治疗多以保守综合治疗为主,可以有效地治疗胃部手术后的胃排空障碍,避免手术治疗,促进患者的全面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均于术后10~48天恢复胃动力,痊愈出院。结论:胃镜检查及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采用胃肠减压、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予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医疗法等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我科发现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后的治疗,探讨胃手术后胃瘫的病因、预防措施和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胃手术后胃瘫患者采取持续胃肠减压、禁饮食,营养支持,给予综合非手术治疗措施,如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及促进胃肠蠕动药物等。结果 14例患者的胃肠功能经过2~4周的非手术治疗,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均顺利恢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14个月,一般情况良好,患者均痊愈,无1例复发。结论胃手术后4~6 d患者开始进食之后,胃瘫通常易发生。胃瘫缓解的标志是色泽转清、胃管引流液量减少。确诊后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由综合因素所致的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尽量避免手术,主张综合性治疗,保守治疗,减轻患者痛苦。预防胃手术后胃瘫,术后有效的饮食指导和胃肠减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肠道营养方式对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收集腹部手术后出现胃瘫综合征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进行全肠外营养(TPN)的患者13例,经过TPN 1周左右后改为肠内营养(EN)的患者10例,单纯进行EN的患者12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及治疗2周时体重(BW)、总蛋白(TP)、白蛋白(ALB)、胃肠减压量以及胃瘫治愈所需时间.结果:单纯EN组患者营养指标、胃肠减压量以及胃瘫恢复所需时间均优于单纯TPN组和TPN+ EN组患者.结论:肠内营养维持了肠道功能,加快了胃瘫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