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抗肿瘤剂氯化两面针碱在碱溶液中的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两面针碱在碱溶液中的反应实验,对文献报道的氯化两面针碱可能存在C(6)=N(5)双键结构高反应活性的抗癌机制提出质疑。方法:在无氧条件下,抗癌生物碱氯化两面针碱与不含某些特定氨基酸的氢氧化钠水溶液反应。结果和结论:在该反应条件下生成等量的5,6-二氢两面针碱和氧化两面针碱。该结果和相关的理论分析基本否定了有关文献提出的氯化两面针碱可能的抗癌机制,并认为其机制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两面针根中的苯并菲啶类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成分分离及精制,并利用1H-NMR、13C-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两面针根乙醇提取液的氯仿部分和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9个苯并菲啶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Ⅰ)、两面针碱(nitidine,Ⅱ)、德卡花椒碱(decarine,Ⅲ)、rhoilbline A(Ⅳ)、二氢白屈菜红碱(dihydrochelerythrine,Ⅴ)、8-乙酰基二氢白屈菜红碱(dihydrochelerythrinyl-8-acetaldehyde,Ⅵ)、氧簕木党花板碱(oxyavicine,Ⅶ)、8-羟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hydroxydihydrochelerythrine,Ⅷ)、8-甲氧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methoxydihydrochelerythrine,Ⅸ)。结论 化合物Ⅰ、Ⅳ、Ⅶ~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明确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的药效物质基础,系统研究秃疮花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普通硅胶柱色谱对秃疮花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利用超导核磁共振等现代光谱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秃疮花中发现11个异喹啉类生物碱,其中2个萘菲啶类、1个吗啡烷类、4个阿扑菲类和4个普罗托品类生物碱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二氢血根碱(1)、6-丙酮基-5, 6-二氢血根碱(2)、青风藤碱(3)、秃疮花红碱(4)、异紫堇碱(5)、紫堇碱(6)、N-甲基莲叶桐文碱(7)、顺式普罗托品季铵盐(8)、反式普罗托品季铵盐(9)、原阿片碱(10)、别隐品碱(11)。结论 除化合物5、6、10和11,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药苦木中生物碱β-咔巴啉衍生物是一种重要生物碱,。通过四氢叶酸模型化合物碘化1,2-二甲基-3-对甲氧苯磺酰基咪唑啉的基团转移反应,合成了此类生物碱衍生物-胡秃子碱衍生物。  相似文献   

5.
研究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MS、UV、IR、NMR等波谱数据及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2个新苯并啡啶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1,3-二(8-双氢两面针碱)丙酮[1,3-bis(8-dihydronitidinyl)-acetone,1]和8-丙酮基双氢崖椒定碱(8-acetonyldihydrofagaridine,2)。结论 化合物1和2均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两面针酮A(nitidumtone A,1)和两面针酮B(nitidumtone B,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镇痛汤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阐明其产生镇痛疗效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结合制备薄层层析,根据化合物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镇痛汤水煎液的氯仿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它们分别为紫堇碱(I)、四氢巴马汀(Ⅱ)、海罂粟碱(Ⅲ)、四氢黄连碱(Ⅳ)、四氢非洲防已碱(V)、氢化小檗碱(Ⅵ)、原阿片碱(Ⅶ)、α-另隐品碱(Ⅷ)、隐品碱(Ⅸ)、苯甲酰新乌头宁(X)、乌头碱(Ⅺ)。结论:11种成分均为生物碱类化合物,且为首次从本复方中分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草药岩黄连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对岩黄连总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岩黄连总碱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生物碱,分别是去氢碎叶紫堇碱(1)、脱氢甲卡维丁(2)、药根碱(3)、脱氢卡维丁(4)、盐酸巴马汀(5)和盐酸小檗碱(6)。结论药根碱为首次从岩黄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骆驼蓬籽萌芽对其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姚志道,马静,顾一炯(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骆驼蓬籽系蒺藜科植物骆驼蓬(Peganumhar-rnala)的成熟种籽,其中骆鸵蓬碱(Hamine,HM)和去氢骆鸵蓬碱(Harmaline,HL)为有效成分,具有细胞毒和...  相似文献   

9.
从约藤Uncariarhynchophylla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5个非生物碱化合物。经光谱鉴定,Ⅸ为新化合物:3β,19α-dihydroxyurs-5,12-dien-28-oicacid,命名为钩藤苷元D;Ⅹ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的化合物:3β,6β,19α-trihydroxy-23-oxo-urs-12-en-oicacid(Ⅹ),3β-hydroxyurs12-en-27,28-dioicacid(Ⅺ);Ⅻ和分别为β-谷甾醇和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scopoletin)。  相似文献   

10.
槟榔(Semen Arecae)是棕榈科植物(Areca Catechu L)的成熟种子,主要产于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槟榔主要成分包括生物碱、鞣质、有机酸、脂肪和多种氨基酸,生物碱含量为0.3%~0.6%,其中以槟榔碱含量居多,占0.1%~0.5%,其次是微量的槟榔次碱(arecaine)、去甲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槟榔次碱(guvacine)和异去甲槟榔次碱(isoguvacine)等。  相似文献   

11.
用正交设计观察了6种中草药有效成分和三氟啦嗪(TFP)对钙调素依赖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aM-PDE)激活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两面针碱(Nit)、槲皮素(Que)和TFP对CaM-PDE激活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其抑制强度:Qne>TFP>Nit;小檗碱(Ber)、麻黄碱(Eph)和鱼腥草素(Hou)对CaM-PDE无明显作用(P>0.05),青藤碱(Sin)对酶的作用可疑;c)Qne与TFP、Nit与TFP之间有协同作用。结果提示Nit和Que可能是CaM拮抗剂,两者的作用位点似乎不同于TFP。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阿朴菲类生物碱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CNKI、Pubmed、CAS、Swiss Target Prediction 等数据库获得阿朴菲类生物碱代表性成分和生物碱抗抑郁的潜在作用靶点。对生物碱成分与抑郁症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分析。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和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并利用分子对接进一步验证其相互作用。结果:阿朴菲类生物碱代表性成分主要包括莲碱(roemerine)、蝙蝠葛林碱(menisperine)、无根藤新碱(cassythicine)等,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基基因(GRIN1)、5-羟色胺(5-HT)转运蛋白(SLC6A4)、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COMT)等靶点。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5-羟色胺能突触以及cAMP 信号通路等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初步预测了阿朴菲类生物碱抗抑郁作用机制,揭示了其多靶点、多通路整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首次从我国特有植物多裂骆驼蓬种子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鉴定了7个,其中6个为生物碱,分别为去氢骆驼蓬碱(Ⅰ),哈尔醇(Ⅱ),哈梅林(Ⅲ),鸭嘴花碱(Ⅳ),鸭嘴花酮碱(Ⅴ),脱氧鸭嘴花酮碱(Ⅵ),另一个化合物为苯甲酸(Ⅶ)。并对主成分Ⅰ进行了K562人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体外细胞毒研究,结果表明去氢骆驼蓬碱对K562白血病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活性指数超过环磷酰胺。  相似文献   

14.
从太白米Notholirion bulbuliferum干燥小鳞茎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甾体生物碱苷,经IR、^13CNMR、MS等方法分别鉴定为茄次碱-3-O-β-D-吡喃葡萄糖苷(solanidine-3-O-β-D-glucopyranoside,I)、茄次碱-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solanidine-3-O-α-L-rhamnopyra  相似文献   

15.
铜山阿魏根中的一个新化合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次从我国特有植物多裂骆驼蓬种子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鉴定了7个,其中6个为生物碱,分别为去氢骆驼蓬碱(I),哈尔醇(Ⅱ),哈梅林(Ⅲ),鸭嘴花碱(Ⅳ),鸭嘴花酮碱(V),脱氧鸭嘴花酮碱(VI)另一个化合物为苯甲酸(Ⅷ)并对主成分I进行K562人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体外细胞毒研究,结果表明去氢骆驼蓬碱对K562白血病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活性指数超过环磷酰胺。  相似文献   

16.
研究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β1-4GT)与受体底物的亲和性、其底物的天线偏爱性以及糖基对亲和性的影响,以及β1-4GT对不同底物的天线特异性(branchspecificity)。用两种荧光标记的底物1(Gnβ1-2Mal-6(Gnβ1—2Mal-3)Mβ1-4Gnβ1—4Gn-PA)和底物2(Gnβ1-2Mal—6(Gnβ1-2Mal-3)Mβ1—4Gnβ1-4(Fucal-6)Gn-PA),用正常雄性大鼠的肝组织的高尔基体作为酶,测定β1-4GT的不同底物的Km值[1]。结果:底物1和2的Km值分别为2.31×10-3mol/L和3.12×10-3mol/L;对底物1,α1,3天线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比α1,6天线的反应性强,形成Gnβ1-2Mal-6(Gβ1-4Gnβ1-2Mal—3)Mβ1—4Gnβ1-4Gn—PA产物是Gβ1-4Goβ1—2MQl一6(Goβ1-2Mal-3)Mβ1-4Gnβ1-4Gn-PA的2.10倍左右;对底物2,α1,3天线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比α1,6天线的反应性更强,形成Gnβ1-2Mal-6(Gβ1-4Gnβ1-2Mal-3)Mβ1-4Gnβ1-4(Fucα1-6)Gn-PA的产物是Gβ1-4Gnβ1-2Mal-6(Gnβ1-2Mal-3)Mβ1-4Gnβ1-4(Fucα1—6)Gn-PA的4.59倍左右。结论:核心岩藻糖对酶与受体底物的亲和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飞龙掌血根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飞龙掌血根中氯化两面针碱和毛两面针素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飞龙掌血根中氯化两面针碱和毛两面针素的含量,同时参照《中国药典》附录相关方法,测定其水分、灰分含量。【结果】 TLC法可对飞龙掌血根中氯化两面针碱和毛两面针素进行鉴别,且斑点清晰,与其他成分分离度好; HPLC测定结果显示:氯化两面针碱在2.84~42.6μg/mL,毛两面针素在25.6~384μg/m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相对标准偏差sR=1.12%)和100%(sR=0.71%);水分含量为75.8~98.9 mg/g,总灰分含量为12.4~33.6 mg/g。【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和准确性良好,可为飞龙掌血根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从萝摩科牛奶菜属植物宣恩牛奶菜(Marsdeniaxuanennisis)有抗生育活性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出2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熔点和波谱数据及对其水解产物的鉴定,分别确定为:12-桂皮酰基二氢肉珊瑚甙元(12-O-cinnamyl-dihydrosarcostin)和大叶牛奶菜甙丁[dihydrosarcostin-3-O-3-O-methyl-6-deoxy-β-D-allopyranosyl(1→4)-O-β-D-oleandropyranosyl(1→4)-O-β-D-cymaropyranoside(mars-dekoisideD)〕。  相似文献   

19.
合欢皮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合欢皮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法和波谱方法对合欢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共得到5个化合物:(-)-丁香树脂酚-4-O-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1)(6R)-2-反式-2,6-二甲基-6-O-β-D-吡喃鸡纳糖基-2,7-辛二烯酸(2)、(6S)-2-反式-2,6-二甲基-6-O-β-D-吡喃鸡纳糖基-2,7-辛二烯酸(3)、5,5′-dimethoxy-7-oxolariciressinol(4)和(-)-丁香树脂酚(5)。结论:化合物2,3和4为首次从合欢皮中分离得到的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RP-HPLC 法同时测定两面针与毛两面针中木兰花碱、橙皮苷、氯化两面针碱、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及毛两面针素含量,对市场收集到的27批两面针商品药材以及2批野生药材进行分析,比较两者间各成分及含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面针与毛两面针5种成分差异较大:前者中主要含生物碱成分,其中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含量较高;后者中均含有这5种成分,毛两面针素、橙皮苷所占含量比重较大;且相同品种间各成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该结果可为两者的质量控制、合理用药及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