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性精神病患者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情感性精神病躁狂相77例患者和抑郁相63例患者脑电图分析,发现躁狂相组与抑郁相组脑电图异常率分别为28.6%和20.6%,其异常改变均以θ波增多为主,尤以前部导联为显,男、女患者脑电图改变相近似。两组比较,发现躁狂相组的α波较抑郁相组频率稍快、波幅较高,α脑电图明显多于抑郁相组;而抑郁相组中有12.7%患者出现低波幅脑电图,而躁狂相组则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通过躁狂相组和抑郁相组分别与神经症组脑电图比较,发现他们的脑电图改变相近似,从而进一步证实情感性精神病患者脑电图异常改变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2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图分析,发现脑电图异常率为22.1%;脑电图异常绝大多数为轻度异常(占异常总数95.7%),主要表现为θ波增多,少数患者θ波弥散出现。脑电图正常者,不规则脑电图明显高于正常人,表现为β波增多,有少数α脑电图者可出现α波慢化趋势和泛化现象。脑电图异常率最高为青春型,最低为偏执型。男、女患者脑电图异常无显著差异。此外通过精神分裂症与神经症患者脑电图比较,发现他们脑电图异常改变相近似,因而进一步证实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图改变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情感性障碍与正常成人在关联性负变(CNV)检测中的不同表现。方法 应用光和声两种成对刺激,对29例情感性障碍患者和22例正常成人的CNV作了检测。结果 躁狂相组患者波幅B增高,抑郁相组患者A-S'_2面积缩小,并且躁狂相组波幅B较抑郁相组(单相)高,抑郁相单相组或双相组A-S'_2面积均较躁狂相缩小。结论 CNV和指令信号后负变化等指标有助于鉴别躁狂相与抑郁相。  相似文献   

4.
分析41例儿童注意缺损障碍(ADD)者的脑电图表现,并与41例性别、年龄相对应的正常儿童脑电图相对照,ADD组脑电图异常率为39.02%,而正常儿童组仅为12.20%,两组间存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提示ADD患者有较高的脑电图异常率。异常脑电图表现为慢波增多、负相锐波的出现、α波幅增高及调幅不良。异常脑电图的发生率与新生儿产伤有关,与患儿的症状严重程度及精神病家族史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应用抗抑郁药治疗的不良后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疾病期表现为躁狂相和抑郁相。最近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抑郁给大多数患者造成的问题比躁狂更为突出。双相Ⅰ型患者一生中有明显抑郁症状的累计时间平均超过30%,而躁狂症状累计时间少于10%。此外,未经治疗的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自杀率为20%,而绝大部分自杀企图发生在抑郁发作期间心。然而,对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相的有效治疗尚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6.
情感性障碍患者的关联性负变变化陈兴时张明岛楼翡璎张明园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情感性障碍29例,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患者。按入院时精神状态分为躁狂相和抑郁相两组。躁狂相11例(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26±6岁,平均病程21个月,Bech...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脑诱发电位(BEP)波幅下降与自杀行为史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美国尼高力公司Spirit脑诱发电位仪,记录了39例抑郁相、22例躁狂相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的3种诱发电位.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抑郁相和躁狂相组均出现诱发电位主成分波幅降低,抑郁相VEP/P2潜伏期延迟(正常对照组(194±19)ms,自杀史阳性组(211±21)ms,自杀史阴性组(209±17)ms, P<0.01).2.两组患者的SEPs改变主要与患者有无自杀行为史有关.结论 诱发电位临床应用价值得到了初步证实,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生物学指标研究中需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情感性障碍与正常成人在条件负变化(CNV)检测中的不同表现.方法 应用光和声两种成对刺激,对29例情感性障碍患者和27例正常成人的CNV作了检测.结果 显示躁狂相组患者波幅B增高(P<0.01),抑郁相组患者A-S'2面积缩小(P<0.01),PINV潜伏期延长(P<0.05),并且抑郁相单相组比双相组的PINV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结论 CNV和指令信号后负变化等提示PINV潜伏期延长可能是抑郁相单相患者的素质标记,而CNV波幅的变化则可能是情感性障碍患者的状态标记.  相似文献   

9.
使用TQ-19叠加仪对24例精神分裂症、7例情感性障碍患者CNV进行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CNV波型变异大,最高峰电位降低28%,PINV时程延长,与情感性障碍和正常对照组间均有显著差别;而情感性障碍患者CNV波幅值和PINV时程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并发现精神疾病患者延长PINV与最高峰电位呈负相关(γ=-0.42)。认为PINV时程和波幅在协助精神科临床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测定25例情感性精神病患者(躁狂15例,忧郁10例)血、尿及脑脊液中环核苷酸并与70名正常人对照。发现治疗前的24小时尿cAMP排泄量,躁狂组增高,忧郁组则减少,治疗后2组均趋于正常。这种变化与其尿量无关,而与尿cAMP浓度的改变有关。cGMP的测定显示了类似的结果。本研究结果似较支持情感性精神病是由于多种胺代谢障碍所致的假说。  相似文献   

11.
服氯氮平后三小时脑电图改变与疗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服氯氮平后三小时脑电图改变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的60例单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样精神病患者,在入组前、给药后3小时、2周及6周末检测脑电图,用BPRS观察疗效。结果服用氯氮平3小时后21.7%的患者有脑电图改变,2周及6周后分别有68.3%和80%的患者有脑电图改变。给药后3小时的脑电图异常率与2周及6周末的脑电图异常率之  相似文献   

12.
情感性精神障碍治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对26例住院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做了治疗前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T3树脂摄取比值(RUR)和游离甲状腺素指数(FT4I)的对照观察,其中躁狂发作19例,抑郁发作7例。同时以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应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躁狂和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治疗前后的T4(142±40和131±37mmol/L)、FT4I(10.6±3.4和10.5±3.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11±22,8.3±2.4mmol/L)。治疗前7例躁狂发作患者的T3(1.09±0.16mmol/L)低于正常组(2.0±0.5mmol/L);抑郁发作的T4(179±31mmol/L)、FT4I(12.5±4.5mmol/L)治疗前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后均恢复到正常范围,BRMS和HAMD评分也随之明显下降。结论提示某些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改变与症状的消长有关,甲状腺素异常是继发于情绪障碍,这种类型可能是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具有某种生物学异常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精神分裂症病人服用氯氮平对脑电图的影响,对34例服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发现34例中轻度异常17例,中度异常9例,高度异常2例,异常脑电图的发生率为82.3%。主要脑电图改变是α节律不规则甚至消失,同时出现明显慢波化,电位增高,有阵发性θ波、δ波出现,均呈弥漫性改变,提示这种改变似与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4.
10省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现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国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精神药物的治疗现状。方法按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10个省市46家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同时进行药物处方方式的调查。结果(1)在558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躁狂相472例(84.6%),抑郁相86例(15.4%);555(99.5%)例患者接受精神药物治疗。(2)主要治疗药物为心境稳定剂(80.7%),404例(72.8%)患者使用了抗精神病药。(3)躁狂相患者以心境稳定剂(84.7%)和抗精神病药(81.4%)单一或联合治疗为主,抑郁相患者单一或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的频率较高(80.2%)。(4)联合两种及其以上药物治疗者占80.2%。(5)145例(26.1%)患者合并使用了苯二氮Zhuo类药。结论国内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处方方式与国内外的指南推荐方案基本相符;双相障碍抑郁相抗抑郁药使用频率较高,有待于将来的临床实践论证。  相似文献   

15.
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睡眠脑电图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睡眠脑电图的特点。方法 对10例躁狂中层得、10例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脑电图进行全夜测试,并与16名正常受试者进行对照。结果 与对组相比,抑郁症组睡眠脑电图改变主要有快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等;躁狂症组实际睡眠时间秒,睡眠效率下降。两组比较,抑郁症组比躁狂症组REM潜伏期更短。而躁狂症组比抑郁症组实际睡眠时间更少。结论 睡眠脑电图中的REM指标有可能是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图改变与病程及治疗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1994-1995年符合CCMD-Ⅱ-R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按首次发病住院和长期或多次住院分为二组,进行脑电图和脑电地形图检查,并对共脑电图电地形图特点及异常改变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两组病人发生α波率偏低,α频带能量在枕区偏低及θ,δ频带能量在额区及前半球增加的程度经卡方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2.长期组脑电地形图异常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双相心境障碍患者135例,其中双相抑郁78例,躁狂5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抑郁相26例,躁狂相19例。疗程32周。前8周为急性期治疗阶段,对照组抑郁相只服选择性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剂,躁狂相只服利培酮;拉莫三嗪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拉莫三嗪;碳酸锂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碳酸锂。后24周为巩固治疗阶段,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只服拉莫三嗪或碳酸锂。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急性期治疗结束后,无论躁狂相还是抑郁相,拉莫三嗪组和碳酸锂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巩固治疗阶段两组相比,拉莫三嗪的抗抑郁作用较好,碳酸锂的抗躁狂作用较强。不良反应发生率,碳酸锂组40%,拉莫三嗪组22%。巩固治疗阶段病情复发率,拉莫三嗪组8%,碳酸锂组1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拉莫三嗪作为心境稳定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与碳酸锂相比,抗抑郁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水痘病毒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改变。方法 对39例水痘脑炎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治疗37例于8—14d痊愈,2例30d后临床痊愈,遗留轻度后遗症。脑电图异常33例(异常率84.6%),正常6例。脑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基本波慢化,θ波δ波增多,均呈弥漫性异常。动态观察发现慢波逐渐减少,脑波频率逐渐变快,直至恢复正常节律。结论 水痘脑炎的脑电图异常率较高,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脑电图逐渐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对321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血清ADA活性测定,发现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患者高干对照组(p<0.01).而神经症患者与对照组无异常(P>0.05),服用与未服精神病药物及家族史阳性与阴性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根据上述结果,推测精神分裂症和情感性精神病患者ADA增高可能与精神病患者免疫功能障碍有关,提高精神病治愈事和纠正免疫功能障碍,注意纠正ADA活性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3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服用维思通前后的自发脑地图比较研究发现,服药后脑地形图异常率为36.4%,以双颞、顶枕、中央区异常为主且与临床疗效无关。β波功率基本在各脑区均明显增高,α1、α2波功率在中央区、顶枕区明显增高,θ波功率在枕区明显增高,α3、δ波功率在服药前后各脑区均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