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解海洛因滥用者对三级预防的认识及其一般情况,用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设计的三份半定式调查表,对71名滥用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一般情况与国内外的其它报道基本一致,我国的一、二级预防尚待完善,同伴压力在初吸和复吸中都起着强大的作用,社会支持不够,没有得到良好的心理社会康复,据此提出改善伙伴关系,提高社会支持的作用,建立“治疗集体”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安钠咖滥用者的社会支持性关系。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安钠咖滥用者(33例)与对照组(正常农民工34例)的社会支持性相关情况对比研究。结果:相对于正常人员,安钠咖滥用者在主观支持分上有显著差异(p〈0.01),尤其在家庭成员中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支持分上有显著差异(p〈0.01),而在总分、客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上无差异。结论:安钠咖滥用者主观上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支持,在心理上不被家庭成员所理解,家庭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甲基苯丙胺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性功能康复和脱毒提供依据。方法: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毒品使用相关情况问卷、性行为情况问卷、男性性功能量表(MSFI)分别对191例甲基苯丙胺滥用者进行问卷调查,MSFI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平均年龄为(30.37±7.88)年,第一次吸毒平均年龄为(24.29±8.04)年。2甲基苯丙胺滥用者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56.02%),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3对74例甲基苯丙胺访谈结果显示:初期对男性性欲、性接触时间有增强作用;4MSFI结果显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性功能的损害程度与滥用毒品总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受教育程度较低、首次吸毒年龄较小、多物质滥用者居多。甲基苯丙胺初期对男性性欲、性接触时间有增强作用,但长期滥用后将造成性功能损害,且吸毒总量对性功能损害程度是加重因素,治疗时应加强对甲基苯丙胺滥用者性功能损害康复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长沙市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1+1”混合滥用的一般情况和特征。方法采用自编《丁丙诺啡“1+1”滥用情况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滥用者的一般情况、滥用方式、特征、滥用的后果以及滥用者对丁丙诺啡“1+1”的认识,对长沙市强制戒毒所的“1+1”滥用者进行调查,调查时点为2005年8月。结果共收到183例有效问卷,61.7%的滥用者滥用“1+1”前有海洛因滥用史,54.9%的滥用者报告有5种以上的躯体或精神上的不良后果,79.2%的滥用者认为“1+1”不属于毒品。结论长沙市丁丙诺啡、东莨菪碱、异丙嗪“1+1”混合滥用形势比较严重,加强相关药品的管理、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有助于控制其蔓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自编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辽宁省9个强制隔离戒毒所247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和社区正常对照人群247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SCL-90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危险因素为精神质(OR=3.27,95%CI:1.32-8.10)、消极应对(OR=2.53,95%CI:1.06-6.04),及与家人关系不和(OR=3.16,95%CI:1.12-8.94),而社会支持总分高(OR=0.50,95%CI:0.30-0.84)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可能与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因素有关,应加强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6.
赤峰市部分地区阿片滥用者流行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问卷方式,对内蒙古宁城县、喀喇沁旗部分地区的阿片滥用者进行了药物滥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该地区阿片滥用一般情况和滥用特征.在调查登记的998例滥用者中,有977例(占总数的97.8%)是以注射方式滥用;滥用者的平均年龄为57.8a,其中55a以上老年占2/3;有833例(占总数的84%)初始滥用原因是“治病”;药物滥用造成的个体身心损害和社会后果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海洛因依赖者与苯丙胺滥用者在医学应对方式、个性特征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差异,为海洛因依赖者的康复治疗及防止复吸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等量表对在院的55例海洛因依赖者及40例苯丙胺滥用者进行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海洛因依赖组与苯丙胺滥用组在回避(16.16±2.75,13.71±3.20)、屈服(9.84±3.29,6.38±2.36)的评分存在非常的显著差异(P<0.01);在神经质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支持总分和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的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海洛因依赖组的医学应对方式“面对”与社会支持利用度正相关;医学应对方式“回避”与内外向、神经质维度正相关;屈服与精神质、神经质维度显著正相关。结论:海洛因依赖者比苯丙胺滥用者更多地采用回避、屈服等消极应对方式,其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社会支持有助于他们采用更多的积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8.
赤峰市部分地区阿片滥用者流行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问卷方式,对内蒙古宁城县、喀喇沁旗部分地区的阿片滥用者进行了药物滥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了该地区阿片滥用一般情况和溢用特征。在调查登记的998例滥用者中,有977例(占总数的97.8%)是以注射方式滥用;滥用者的平均年龄为57.8a.其中55a以上老年占2/3;有833例(占总数的84%)初始滥用原因是“治病”;药物滥用造成的个体身心损害和社会后果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9.
阿片类滥用者及其多药滥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设计的调查表 ,对155例阿片类滥用者及其多药滥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新滋生的滥用者仍在增加 ,女性滥用者比例升高。94.2%的阿片类滥用者为同时合用非阿片类药物的多药滥用者 ,合用的药物以三唑仑、地西泮、曲马朵为主。合用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病痛 ,增强阿片或海洛因的精神效应 ,寻求更强的作用效果 ,延长作用时间。合用的药物主要来源于药店和医院 ,因而应加强对精神药品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丁丙诺啡(“1+1”)滥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长沙市丁丙诺啡滥用者的基本情况及人口学特征,据此评估丁丙诺啡对社会、家庭及滥用者的危害,探讨预防、打击丁丙诺啡滥用的措施。方法采用自编的《丁丙诺啡(“1+1”)滥用情况问卷》,采用不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对长沙市强制戒毒所的丁丙诺啡(“1+1”)滥用者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到151份有效调查问卷,滥用者年龄平均32.35岁,滥用者中男性占68.9%、女性占31.1%,未婚人数占48.3%、离婚人数占28.5%,小学文化程度人数占24.5%、初中文化程度人数占48.3%,无职业者占67.2%、个体职业者占19.3%。结论丁丙诺啡(“1+1”)滥用形势严竣,给社会、家庭及滥用者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打击丁丙诺啡的滥用。  相似文献   

11.
120例吸毒劳教三年后复吸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曾经劳教3年的120例吸毒者复吸的时间和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5.8%的离教吸毒者在1年内复吸。复吸的原因包括毒源存在、心理依赖难消,交往范围依旧和就业困难。提出应制定清除毒源、攻心戒毒和社会关心戒毒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1030例药物滥用者的人口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调查广西若干戒毒劳教所1030例药物滥用者人口学和滥用情况。结果:药物滥用者以男性,青年,文化程度低,无稳定职业和未婚者居多,初吸年龄集中在17-22a。药物滥用者滥用的主要药物为海洛因,主要滥用方式为静脉注射,其中61·70%的人与他人共用注射器。50·10%的人主要滥用场所为居家住所。每日滥用药量为0·498g±s0·44g,滥用花费161·91±s253·73元,滥用资费来源主要为个人收入,也有相当比例的人采用非法手段。复吸原因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影响。结论:针对药物滥用者的人口及流行病学特征,应采取相应预防和干预措施,同时加强心理康复。  相似文献   

13.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药物滥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药物滥用情况 ,为该地区的禁毒、戒毒工作提出建议。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强制戒毒的1281例药物滥用者进行社会人口学特征、吸毒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1281例全部为阿片类滥用者 ,有25.21 %同时滥用大麻 ,21.70 %同时滥用三唑仑 ,11.79 %同时滥用地西泮 ;男性占86.26%;30a以下的滥用者占77.52 % ;其中85.58 %的女性滥用者的年龄在30a以下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8.20%;无业、个体和农民占69.74 % ;个体、无业、单亲、重组家庭及孤儿占73.22 %;药物滥用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和逆反心理。结论··:男性、30a以下、无正当职业、文化程度低、家庭和周围环境欠佳者为药物滥用的易感人群 ,提出我国的禁毒、戒毒工作中应把重点 ,特别是药物滥用的预防工作重点放在该人群。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2005年药物滥用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2005年药物滥用流行情况,为药物滥用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安徽地区监测到的1142例自愿和强制戒毒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安徽地区吸毒群体除具有青年男性、未婚、初中文化程度、无业闲散人员占多数等特征外,与2004年监测的数据相比,还呈现以下流行特征:(1)20a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数比例持续不降;(2)女性吸毒人数比例有所增加;(3)滥用药物种类多;(4)吸毒引发的犯罪比例高;(5)吸毒者中合并性传播疾病的比例有所增高。结论:药物滥用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很大危害。加强毒品危害和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教育刻不容缓。提高戒毒质量,降低毒品危害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区药物滥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药物滥用流行病学情况 ,为药物滥用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2年 -2000年上海地区收治的23730例自愿和强制戒毒者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上海地区吸毒群体除具有青年男性、未婚、初中文化程度、无业闲散人员占多数等特征外 ,近年来呈现以下流行特征 :(1)吸毒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2)18a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数上升速度明显 ;(3)女性吸毒人数急剧增加 ;(4)多药滥用严重 ,毒品种类呈多样化 ;(5)吸毒引发的犯罪呈上升趋势 ;(6)吸毒者中合并躯体疾病比例逐年增高。结论·· :上海地区药物滥用趋势严重 ,给社会、家庭、个人造成很大危害。加强毒品危害和知识的宣传教育 ,特别是对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教育刻不容缓 ,提高戒毒质量 ,降低毒品危害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三种新型毒品流行滥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发生流行性滥用的主要"新型毒品"的滥用现状、滥用特征和对个体身心及社会的危害。方法:自拟调查问卷对北京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2007年8月-2008年3月收治的主要吸食"冰毒"(MA)、"摇头丸"(MDMA)、氯胺酮(ketamine)的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新型毒品"滥用人员268名,其中滥用毒品种类以MA为主139例(51.9%),以MDMA为主62例(23.1%),以氯胺酮为主67例(25.0%);被调查对象的年龄29.2±s6.3 a(最小年龄19 a,最大年龄50 a)。滥用者的职业涉及多种行业,以私营/个体劳动者(37.5%)和无业者(32.2%)为主。三种"新型毒品"滥用方式和滥用场所的特征是:"冰毒"滥用场所以家中(59.7%)为主,主要滥用方式为烫吸(98.6%);"摇头丸"滥用场所主要集中在歌舞厅(66.1%),滥用方式以口服为主(96.8%);氯胺酮滥用场所以歌舞厅为主(55.2%),滥用方式以鼻吸为主(91.0%)。滥用毒品的种类除以上述三种"新型毒品"为主外,该群体中的部分人还有"麻谷"、可卡因、大麻和海洛因滥用行为/经历。该群体95.5%在停止使用后出现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戒断症状/体征,59.0%出现过主动或强迫性寻找和服用"新型毒品"的行为。268例"新型毒品"滥用者滥用"新型毒品"后均出现了涉及重要生命器官和精神系统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体征,使用"新型毒品"后体重平均减轻12.57 kg±s9.25 kg,有4.5%的滥用者发生急性中毒。有27.3%发生与使用"新型毒品"有关的冲动行为、易激惹及打架、吵架等行为,63.6%发生过使用"新型毒品"有关的性冲动,4.9%发生性暴力行为。结论:北京地区"新型毒品"滥用及其产生的健康和社会后果严重,滥用后可产生中度至次重度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精神依赖性强度强于躯体依赖性。由于其特殊的药理/毒理学作用,滥用后不仅损害了个体健康,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隐患。目前北京地区正面临着继海洛因之后多种"新型毒品"流行滥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圳市海洛因滥用者的人口学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0年深圳市收集到的3561例海洛因滥用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海洛因滥用者以男性、中青年、低文化水平、无业和未婚者居多,初始吸毒年龄为26.8 a±s 6.9 a;滥用的方式主要为烫吸(66.1%),其次为静脉注射(35.2%);海洛因滥用者曾经合并滥用的精神活性药物主要为甲基苯丙胺(3.7%);药物滥用原因中满足好奇感所占比例为49.9%,滥用场所中以无固定地点占较大比例(54.6%),药物获得途径中娱乐场所提供所占比例最大(42.5%)。结论:针对海洛因滥用者的人口及流行病学特征,应采取相应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在戒毒所进行艾滋病咨询及心理干预对吸毒人群戒毒的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以面对面询问方式,对戒毒所内的吸毒人员进行干预前后调查。结果261名吸毒者接受了干预前问卷调查,其中132例自愿参与咨询、接受心理干预,并做了干预后调查。干预后吸毒人群对艾滋病防治、性传播疾病、自愿咨询检测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自愿咨询检测利用率、性病就诊行为好转率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在戒毒所开展咨询与心理干预,可以提高吸毒人群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改变相关危险行为,在戒毒所对吸毒人群开展艾滋病咨询与心理干预是预防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2513例药物滥用者HIV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进一步认识与研究静脉注射毒品与艾滋病迅速传播的关系 ,为有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513例海洛因滥用者进行HIV血清抗体检测 ,并采用自行设计的《海洛因滥用情况登记表》及《艾滋病、性病知识调查表》 ,进行问卷调查。结果··:HIV血清学检测抗体阳性反应37例 ,全部为静脉注射毒品滥用者 ,并有经常共用注射器具史 ,所有病例对引发艾滋病传播的途径缺乏认识。结论··:静脉注射毒品已成为我国目前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吸毒群体已成为潜在的HIV感染的高危人群。提出 :加强对高危人群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进行对高危行为的干预 ,将有利于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对吸毒人员进行常规的HIV抗体检测 ,以监控HIV流行趋势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We evaluated 3-month outcomes for reinforcement-based intensive outpatient treatment (RBT), a new relapse pre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for inner city opiate abusers. The therapy provides abstinence-contingent partial support of housing, food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abstinence-contingent access to social skills and job finding group therapy and non-contingent individual counseling, all in the context of a day treatment program. Heroin abusers (n = 52), contacted at a 3-day detoxification unit,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BT (n = 28) or referred to community treatment resources (n = 24) after a staff escort from the detoxification unit. For RBT patients, treatment began on the day of discharge; 61% received partial rent support in a recovery house based on the need for drug-free housing; the remainder were eligible for partial support of utility payments where they lived. Abstinence-based contingencies were in effect for 1 month with three times per week counseling available for an additional 2 months. One month after detoxification, 61% of RBT versus 17% of referral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outpatient treatment (P < 0.01); RBT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likely than controls to have returned to any drug use; and 50% of RBT versus 21% of controls reported 30 days of abstinence from heroin and cocaine with confirmatory negative urine (P < 0.05). RBT patients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cores on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at 1 month (M = 9.0 versus 17.6 for controls; P < 0.05) and showed evidence of less alcohol use and higher rates of employment. These results establish the short-term efficacy for RBT and support continued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is new outpatient behavioral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