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4和IL-12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12和IL-4水平的影响,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尖锐湿疣Th1/Th2的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方法:将6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12和IL-4水平,并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同时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复发率。结果:尖锐湿疣患者血清IL-12水平降低,IL-4水平增高,二者呈负相关(r=-0.287,P<0.05),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IL-12水平增高,而IL-4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IL-12水平和IL-4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χ2=4.356,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卡介菌多糖核酸能提高患者血清IL-12水平,降低IL-4水平;其降低尖锐湿疣临床复发率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和改善尖锐湿疣的Th1/Th2细胞因子免疫失衡,从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BCG-PSN对梅毒血清固定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 方法 采用三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经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30例正常人群的检测结果相对照. 结果 BCG-PSN治疗前,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3 、CD4 淋巴细胞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3 组P<0.001;CD4 组P<0.01),而CD8 淋巴细胞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BCG-PSN治疗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3 、CD4 淋巴细胞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CD8 淋巴细胞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CD3 、CD4 、CD8 淋巴细胞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可通过调节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纠正CD4 /CD8 失衡,起到辅助治疗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穴位注射对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复发性尖锐湿疣(CA)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将70例复发性CA患者随机分为2组,全部病例均运用激光治疗消除疣体后,治疗组用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取穴:①曲池、三阴交;②阳陵泉、太冲.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对照组用卡介菌多糖核酸作肌肉注射,每周2次,连用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作比较.[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CD3 、CD4 、CD8 水平和CD4 /CD8 比值及NK细胞活性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CD3 百分率无明显改变(P>0.05)外,两组患者的CD4 百分率、CD4 /CD8 比值、NK细胞活性均降低,CD8 百分率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经3个月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4 百分率、CD4 /CD8 比值、NK细胞活性均升高,而CD8 百分率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比较,P<0.01);但治疗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1),并基本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穴位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疗法能调节复发性CA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梅毒孕妇产后血清固定者的细胞免疫水平.方法 60例梅毒产妇规范治疗后血清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持续低滴度阳性(滴度≤1 ∶4,时间>2年)且排除HIV感染和神经梅毒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61例治疗后TRUST转阴的女性梅毒患者和63例女性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结果 病例组外周血CD3和CD4淋巴细胞亚群均低于2个对照组(P<0.001),而CD8则高于2个对照组(P<0.05);3组的Th17淋巴细胞亚群、血IL-17和IL-23的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梅毒孕妇产后血清固定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5.
吴建诚  郑晓  陈齐春 《河北医学》2010,16(4):392-394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对血清IgE的影响。方法:将5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每次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mg,im,qod,15次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氯雷他定10mg/d。对照组仅给予口服氯雷他定,剂量及疗程同治疗组。根据患者的风团大小、数量、自觉症状等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0.6%,痊愈率45.1%,对照组分别为42.9%和10.7%。治疗组血清IgE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评价卡介菌多糖核酸在复治肺结核中的作用。方法 71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化疗方案均为2H3R3Z3E3 S3 /6H3R3E3,观察组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3个月,对照组不用卡介菌多糖核酸。结果 观察组痰菌阴转率、病变吸收率分别为88.9%和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6%和77.1%,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空洞闭合好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能改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加快痰菌阴转,病灶吸收的速度,卡介菌多糖核酸可用作复治肺结核病人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方青黛丸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风热血燥型银屑病的疗效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医理论辩证,设风热血燥型患者为观察组,余下银屑病患者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复方青黛丸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8周后观察相关疗效指标。结果复方青黛丸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两组银屑病均有效果,但是观察组整体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DLQI总得分为(9.6±3.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2±4.8)分(P0.05)。观察组的IL-2、IL-8和IFN-γ均低于对照组,而IL-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青黛丸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风热血燥型银屑病患者效果显著,对于其他不符合辩证的银屑病患者,还是要配合其他治疗方法,进一步整体提高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中药治疗扁平疣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中药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 采用单独卡介菌多糖核酸、单独中药及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中药三种方法治疗扁平疣120例,观察2个月,以皮损消退面积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2个月后,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55%、50%、80%.卡介菌多糖核酸组与中药组比较疗效相当(P>0.05),而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中药组与前两者比较则取得了更好的疗效(P<0.05).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中药治疗扁平疣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CO2电灼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在尖锐湿疣(CA)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 :尖锐湿疣患者53例,按开始接受治疗的时间分为两组,治疗前均未接受过其他的治疗措施,治疗组32例,CO2电灼术后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0mg im qod,共30次,对照组除不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外,其他治疗和治疗组相同.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8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2电灼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及对IL-18、25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地氯雷他定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比较两组疗效,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8、25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痊愈28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83.33%,对照组临床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62.50%,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18、IL-2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IL-18(102.18±15.09 ng/L)、IL-25(90.13±12.17 ng/L)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荨麻疹可较好的提高疗效,其干预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血清IL-18和IL-25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鼠抑郁模型的血清细胞因子IL-2、IL-6及IL-10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30只SD大鼠根据行为学评分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郁组,每组15只.运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及孤养模式建立抑郁模型,应激共8周.于建模开始前及每两周末进行大鼠体重测量、液体消耗实验及Morris水迷宫试验,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每组大鼠的血清炎症因子IL-2、IL-6及IL-10的变化.结果 各项行为学指标表明建模成功并呈动态变化.IL-2在0~4周时缓慢上升,至第4周时,抑郁组较对照纽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后缓慢下降;IL-6在第2周时,抑郁组就明显上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4周继续上升(P<0.01),至第6周时下降,但第8周时略上升;IL-10在第2周时,抑郁组略下降,第2~6周时上升,于第6周时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8周时保持较高水平.结论 大鼠抑郁模型的血清细胞因子IL-2、IL-6及IL-10存在异常,并随着应激的推进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左旋咪唑(LMS)对实验性过敏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脊髓内白细胞介素(IL)-1、IL-2及IL-6mRNA表达的影响,为探讨LMS性白质脑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豚鼠全脊髓匀浆免疫wistar大鼠建立EAE模型,EAE+LMS组大鼠分别于免疫后0、24、48hipLMS10mg/kg;大鼠免疫后第16天处死,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大鼠脊髓内IL-1α、IL-1β、IL-2和IL-6mRNA表达的相对量。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EAE组大鼠脊髓内IL-1α(P<0.05)、IL-1β(P<0.05)、IL-2(P<0.01)和IL-6(P<0.05)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EAE+LMS组大鼠脊髓内IL-1α、IL-1β、IL-2和IL-6mRNA的表达量和EAE组相比则分别升高131%(P<0.05)、121%(P<0.05)、95%(P<0.05)和28%(P>0.05)。结论LMS能明显促进EAE大鼠脊髓内IL-1α、IL-2β、IL-2mRNA的表达,提示该作用可能是LMS促发EAE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NO及IL-8、IL-10、IL-18水平与急性胰腺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及ELISA法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轻型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组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组第1、4、7、14天的NO及IL-8、IL-10、IL-18水平。结果急性胰腺炎组的血清NO、IL-8、IL-10及IL-18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症急性胰腺炎组NO、IL-8、IL-10及IL-1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症急性胰腺炎组NO、IL-8及IL-18高于急性胰腺炎组(P〈0.05),但IL-10低于急性胰腺炎组(P〈0.05)。结论 NO及IL-8、IL-10及IL-18与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其血清水平可作为判断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23、IL-17在实验性内毒素诱导葡萄膜炎(EIU)动物模型眼部表达的特点.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EIU模型组.伤寒内毒素致敏诱导大鼠建立EIU模型,于建模后6、12、24、48、60 h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节检查,并根据Hoekzema方法进行眼部炎症评分,RT-PC...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测子前期孕妇血清和胎盘中IL-6和IL-17水平的变化,探讨这两种细胞炎性因子与子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30例子前期孕妇(子前期组)和3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对照组)血清中IL-6和IL-17的浓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子前期组和对照组胎盘组织中IL-6和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子前期组血清中IL-6和IL-17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在子前期组胎盘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7在两组胎盘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17与子前期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洪国强  李朝霞 《海南医学》2007,18(12):149-151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IL-12水平检测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100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含量,再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酶法检测患者血清IL-6、IL-10、IL-12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并与100例正常健康者比较.结果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0、IL-1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IL-6和IL-12水平与ALT呈明显正相关,而IL-10与ALT呈负相关.免疫治疗完全应答组血清HBVDNA含量与IL-6、IL-12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免疫治疗完全应答组IL-6、IL-10、IL-12水平与免疫治疗无应答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L-10和IL-12水平可反应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及肝功能的损害程度,并对预测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扁桃体炎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了25例急性扁桃体炎患者、20例健康人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结果 急性扁桃体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均高于健康人(P<0.05)。结论 三种细胞因子参与了急性扁桃体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脓毒血症患者抗炎、促炎指标动态变化在临床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2010~2011年该院 EIC U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集诊断明确后第1、3、5、7天清晨血清样本,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促炎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抗炎指标(IL‐4、IL‐10)血清浓度,同时动态监测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结果两组 TNF‐α、IL‐1均呈早期上升,病程进展第3天达到峰值水平,之后逐渐下降,在相同监测时间点死亡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5)。两组IL‐4在第5天达到峰值水平后下降,在相同监测时间点死亡组指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IL‐10在第5天达到峰值水平后下降;死亡组IL‐10水平呈现逐渐升高,并维持高位,第3、5、7天IL‐10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APACHE Ⅱ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死亡组则呈上升趋势并维持高评分值。结论 TNF‐α、IL‐1在脓毒血症早期呈迅速升高并达峰值,IL‐4、IL‐10升高并达峰值时间较促炎指标延后,其中IL‐10持续维持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香烟暴露诱导的肺气肿小鼠肺组织中白介素-17A(IL-17A)以及白介素-22(IL-22)的变化以及戒烟、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 IL-17A 和 IL-22的影响。方法采用香烟暴露法建立小鼠肺气肿模型,给予戒烟及 NAC 灌胃干预。采用 ELISA 法检测肺匀浆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7A 和 IL-22浓度。HE 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香烟暴露可使小鼠肺组织发生肺气肿样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肺匀浆及 BALF 中,香烟暴露后 IL-17A 及 IL-22水平升高(P <0.05)。与香烟暴露组比较,戒烟及 NAC 灌胃后 IL-17A 及 IL-22水平下降(P <0.05)。肺匀浆及 BALF中 IL-22与 IL-17A 的比值逐渐降低。结论 IL-17A 及 IL-22与香烟暴露导致的小鼠肺组织中慢性炎症的发生有关。戒烟及 NAC 处理对吸烟导致的 IL-17A 及 IL-22变化有一定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血泉片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清热解毒中药 (血泉 )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孔板培养同位素掺入法、夹心 ELISA法、依赖细胞株法 ,分别检测用药后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率、IL- 1、IL- 2、s IL-2 R水平。结果 :该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增强淋巴细胞转化率 ,使小鼠脾细胞产生 IL- 1 α、IL- 1 β的量增加 ,s IL- 2 R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清热解毒中药 (血泉 )对小鼠免疫功能具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