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89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5例,对照组4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体位摆放、主被动活动和TENS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肌内效贴贴扎方案每次维持24 h,5次(5 d)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FMA)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2.9±0.8)分和(77.8±4.6)mL与对照组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和TENS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SHS I期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式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肿胀程度、肩痛、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B组、C组,每组15例。4组患者均予以康复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I形贴扎,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贴扎,C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排水法计算患者双手体积差,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测量患者双手温度差,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组、B组、C组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评分减少、FMA评分增加(P<0.05)。C组治疗后FMA评分[(27.69±6.91)分]高于对照组[(12.87±3.04)分]、A组[(20.57±6.16)分]、B组[(18.64±5.73)分](P<0.05)。4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复训练和肌内效贴均可有效减小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双手体积差和双手温度差,减轻患肩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还可提高患者患侧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增加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照组接受假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人类白细胞抗原-DR (HLA-DR)水平,用红外热成像系统评定双侧上肢感兴趣区(ROI)温度差异,记录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双侧手部肿胀程度。 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HLA-DR[(36.91±4.19)%]、双上肢ROI温度差值[(0.43±0.24)℃]、FMA-UE评分[(38.76±5.13)分]、VAS评分[(2.88±1.34)分]、肿胀程度[(29.76±8.42)ml]改善较为优异(P<0.05)。 结论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炎症反应,抑制交感神经过度亢进,提高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3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康复护理,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手肿胀程度、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手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肢肌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Barthel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护理新方法能有效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雷火灸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4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予以TENS,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雷火灸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进行VAS评分(患肢被动活动时最大疼痛评分)、手部肿胀分级评定、上肢FMA.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手部肿胀分级、上肢FMA评分有所改善,但不明显(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分级、上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雷火灸结合TENS能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和肿胀程度,在改善疼痛和肿胀的同时,促进了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肩手综合征原发病、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红外/红光局部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经3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评分[分别为(1.56±0.51)分、(2.74±0.79)分]、疼痛评分[分别为(2.62±1.87)分、(4.51±1.43)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1.75±4.52)分、(24.36±3.63)分]及BI评分[分别为(79.16±4.12)分、(73.45±4.5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肢水肿及疼痛症状,促进患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综合康复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早期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老年脑卒中后早期SHS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2组均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手法淋巴引流。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排水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手部水肿程度、患肢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患肢水肿程度、VAS评分、FMA评分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患肢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水肿程度[(146.71±6.22)ml]、VAS[(2.39±1.01)分]、FMA[(59.84±5.99)分]、MBI[(72.04±8.9)分]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法淋巴引流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可显著减轻老年脑卒中后早期SHS患者的水肿、疼痛,并能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患者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治疗。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评定(VAs)、手部肿胀测量、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及手部肿胀体积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歇性气压治疗联合热冷水交替浸浴可明显减轻肩手疼痛、肿胀,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肌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肌内效贴组辅以患肩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肩周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术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0例。2组均接受针对患侧上、下肢的常规康复治疗和躯干控制训练,实验组患者在躯干贴扎肌内效贴后再进行躯干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4周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躯干控制试验(TCT)和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平衡能力、ADL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MBI、BBS、FMA下肢部分和TCT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治疗2周和4周后的MBI、BBS、和TCT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FMA下肢部分评分为(26.07±3.26)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的(21.40±3.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控制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康复,n=20,脱落2例)、白贴组(白贴+康复,n=20,脱落1例)和空白组(康复,n=20,脱落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MAS)量表、手肿胀程度(手体积)、Fugl 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上肢部分、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3周及6周后,3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效贴组FMA评分、STEF评分及手体积差值均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肌内效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应用肌内效贴扎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患手痉挛、肿胀,从而改善手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综合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给予综合康复干预,包括良肢位摆放、主动及被动训练、向心性缠绕、冰水刺激、运动意念训练等,治疗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红外/红光局部照射。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其患侧上肢水肿评分[分别为(1.77±0.54)分、(2.65±0.82分)]、疼痛评分[分别为(1.69±0.49)分、(2.49±0.71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22.11±3.85)分、(19.98±2.72)分]及BI评分[分别为(76.11±3.99)分、(73.23±4.6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红外光或红光局部照射具有协同治疗作用,能进一步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水肿及疼痛病情,促进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作业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VAS评分及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0%、75.0%,P<0.05).结论:作业治疗后可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干预治疗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SHS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原发病常规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运动训练、冷热水交替浸浴治疗、空气波压力治疗、良肢位摆放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服用补阳还五汤。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患肢疼痛及水肿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法(FMA)评定患侧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并于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64±1.21)分]、水肿VAS评分[(1.47±0.25)分]、上肢FMA评分[(58.68±8.91)分]、MBI评分[(71.00±11.54)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47±1.68)分]、水肿VAS评分[(2.55±0.34)分]、上肢FMA评分[(48.31±8.14)分]、MBI评分[(58.82±9.8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皆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治疗组总有效率(95.08%)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70.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干预治疗SHS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32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为33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艾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4周。2组在治疗前后均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改良的Fugl-Meyer量表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偏瘫侧肩痛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在减轻偏瘫侧疼痛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艾灸联合耳穴贴压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RPS)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CRPS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接受rTMS结合肢体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肢体康复治疗和rTMS假刺激。治疗前、治疗4周及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VAS、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6周后VAS评分显著较低(P<0.05)、FMA评分及ADL评分显著较高(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及6周后V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FMA评分、AD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FMA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VAS评分[(4.35±1.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31.95±10.96)分]及ADL评分[(53.45±12.83)分]及6周后VAS评分[(4.65±1.5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33.25±10.90)分]及ADL评分[(53.78±11.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rTMS对脑卒中后CRPS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疼痛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化运动技巧对脑卒中后上肢及手部精细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训练前及训练6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对2组患者的康复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训练前,2组患者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6周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MBI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均大幅度提高(P<0.05)。训练6周后,训练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41.41±15.05)分]、MBI[(83.46±15.65)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7.48±1.55)分]较对照组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30.05±12.98)分]、MBI[(71.59±15.28)分]及Carr-Shepherd手精细功能评分[(4.19±1.52)分]高(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优化运动技巧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部的精细协调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治疗组(n=25),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平衡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扎贴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4周后)进行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FMA)、Berg平衡量表、生理消耗指数(PCI)和10 m最快步行速度(10m MWS)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Berg、10 m MWS、PCI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FMA、Berg、10m MWS、PCI分别为(21.5±5.04)分、(35.44±5.94)分、(27.8±4.96)s、(0.51±0.13),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平衡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步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MT)结合上肢双侧运动训练(BMT)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BMT组22例, MT组20例和联合组21例。3组患者均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向心性加压缠绕、关节的主被动活动训练、物理因子疗法和电针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BMT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BMT训练,MT组增加MT训练,联合组则增加BMT联合MT训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患手肿胀程度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的患肢疼痛程度和手部肿胀程度进行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U-FMA)对3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2周后,3组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联合组的VAS评分较BMT组治疗2周后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2周后的手部肿胀程度较MT组治疗2周后亦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U-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的VAS评分显著优于BMT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的手部肿胀程度与MT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的U-FMA评分为(33.10±15.82)分,显著优于BMT组和M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T治疗结合BMT训练在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疼痛程度和水肿的同时,还可促进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肉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短期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正确的体位摆放、气压治疗、冷热水治疗、主动和被动运动及神经发育疗法,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行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治疗,2组均进行4周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排水法、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量表(FMA)、巴氏指数(BI)评估患者的水肿及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水肿及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在短期内能进一步改善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水肿及疼痛程度,提高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