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刘彬  赵文 《中国骨伤》2021,34(6):514-517
目的: 观察针刺疗法结合手法与单纯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差异,验证手法与针刺疗法针刺的协同效应。方法: 将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分为针刺疗法结合手法组(A组)和手法组(B组)。A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1.37±12.09)岁,病程(23.73±15.54)个月;B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2.40±12.05)岁,病程(25.53±14.33)个月。针刺疗法结合手法组取双侧风池(GB20),完骨(GB12),C2、C4棘突下左右旁开2寸的阿是穴,先针刺疗法,留针30 min,然后在上述穴位上行手法治疗20 min,手法组单用手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治疗5 d间隔2 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的镇痛起效时间、首次治疗后镇痛维持时间;并采用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比较两组首次治疗后以及2个疗程后的疼痛评分。结果: 两组间镇痛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7±3.21) min vs.(7.30±3.97) min,P>0.05]。针刺疗法结合手法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手法组[(12.13±6.34) h vs.(8.17±4.36) h,P<0.05]。首次治疗后两组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ng,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疗程后针刺疗法结合手法组3项评分均低于手法组(均P<0.05)。结论: 针刺疗法可以延长手法治疗的止痛时间,并且可以提高手法治疗的镇痛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脊柱调衡手法与药物治疗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患者的疼痛及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 将38例退变性脊柱侧凸症患者采用掷硬币的方法随机分为脊柱调衡手法组(手法组)和药物组。手法组20例, 其中男9例, 女11例, 年龄58~74岁, 平均(66.63±7.73)岁, 病程3~8个月, 平均(5.65±2.58)个月;采用脊柱调衡手法(依次循经理筋、松解痉挛、整骨扳拿、通络放松法)治疗, 时间30 min,1次/d,4 d为1疗程, 共9个疗程。药物组男8例, 女10例, 年龄57~70岁, 平均(63.51±6.61)岁, 病程3~5个月, 平均(4.82±1.43)个月;予口服塞来昔布加盐酸乙哌立松, 4 d为1疗程, 共 9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脊柱侧凸Cobb角及腰椎ODI评分。结果:治疗后, 手法组VAS评分5.38±0.99与药物组6.36±1.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8,P<0.05);手法组Cobb角(16.51±4.89)°与药物组(19.85±5.0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4,P<0.05);手法组腰椎ODI评分20.20±2.93与药物组26.01±3.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2,P<0.05).结论:采用脊柱调衡手法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症, 能够调整脊柱两侧的肌力平衡, 矫正脊柱冠状面失衡, 恢复脊柱正常序列, 减少和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 缓解腰腿痛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治疗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将符合研究标准的53例股骨大转子疼痛综合征(greater trochanteric pain syndrome,GTPS)的患者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男8例,女21例,年龄38~62(49.96±6.39)岁,病程6~13(8.58±1.99)个月,采用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治疗;对照组,男5例,女19例,年龄39~62(52.79±5.86)岁,病程6~14(9.04±2.51)个月,单纯采用离心锻炼治疗。分别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6个月时髋部疼痛缓解程度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1个月,两组VAS、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时,观察组VAS (3.20±0.81)分低于对照组的(3.87±0.61)分(P<0.05),髋关节Harris评分(81.93±2.43)分与对照组(82.12±2.34)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治疗成功率(58.62%,17/29)高于对照组(29.16%,7/24)(P=0.032);6个月时,观察组VAS (2.24±0.68)分低于对照组的(3.12±0.53)分(P<0.001),髋关节Harris评分(85.10±1.75)分高于对照组的(83.66±1.78)分(P=0.005),治疗成功率(82.75%,24/29)与对照组(62.50%,15/2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结论:聚焦式体外冲击波联合离心锻炼能够显著缓解大转子疼痛综合征患者髋部疼痛症状,改善髋关节功能,安全性可靠,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采用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治疗拇外翻患者31例(42足),其中男3例,女28例;年龄18~76(50.1±4.9)岁。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第1,2跖骨间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第1,2跖骨长度差变化,术后采用美国矫形骨科学会足踝外科学组(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拇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31例(42足)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18(15.1±1.2)个月。HVA、IM分别由术前的(38.5±5.4)°、(13.0±1.1)°矫正到术后的(14.3±4.7)°、(9.1±1.5)°(P<0.05)。术前1、2跖骨长度差为2~-4(-0.59±1.80) mm,术后为0~-6(-3.53±1.60) mm,平均第1跖骨短缩2.9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由术前的(57.8±9.7)分提高到术后的(92.1±9.3)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23足,良16足,可3足。结论: 微创截骨手法整复术手术时间短、切口小、能够有效纠正拇外翻畸形、改善前足功能,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椎扳法治疗青年人颈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变化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的65例(脱落5例,最终符合方案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0~44(29.83±6.99)岁,行颈椎扳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43(31.77±5.93)岁,行坐位牵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C2-C7 Cobb角,弧弦距,T1倾斜角(T1 slope,T1S)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结果: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2±0.3)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RS、C2-C7 Cobb角、弧弦距、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NRS、C2-C7 Cobb角、弧弦距、T1S分别为(1.67±0.76)分、(16.55±6.01)°、(10.95±4.04) mm、(18.95±4.19)°,对照组分别为(1.40±0.86)分、(10.23±5.94)°、(6.11±4.17) mm、(13.34±4.25)°;治疗组患者的C2-C7 Cobb角、弧弦距、T1S优于对照组(P<0.05);NR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2-C7 Cobb角、弧弦距、T1S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NRS为(1.60±0.62)分,对照组为(4.17±0.70)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评分小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扳法、颈椎坐位牵引可以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但颈椎扳法效果更加持久;颈椎扳法可以纠正异常的颈椎矢状位参数。  相似文献   

6.
韩晓东  邓斌  孟祥波  季现忠  孟宪庆 《中国骨伤》2021,34(12):1152-1157
目的:比较Endobutton带袢钛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手术治疗的Rockwood 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8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3例采用Endobutton带袢钛板固定治疗(观察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3~59(36.2±8.1)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1例,Ⅴ型6例。25例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对照组),男17例,女8例;年龄22~54(34.7±6.4)岁;Rockwood Ⅲ型6例,Ⅳ型14例,Ⅴ型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24~51(30.5±6.5)个月。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分别为(71.9±4.0) ml,(8.2±1.6) d;对照组分别为(97.6±13.4) ml,(12.8±1.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4.00±0.39)、(1.58±0.13)分,与对照组(7.32±0.43)、(3.09±0.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Connstant-Murley评分为(59.65±0.15)、(85.97±0.73)分,与对照组(52.77±0.19)、(55.78±0.19)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肩部疼痛1例,异位骨化1例;对照组发生内固定失败1例,肩峰撞击3例,肩部疼痛3例,异位骨化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ndobutton带袢钛板内固定技术相比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具有手术出血少、住院天数短、术后疼痛轻、肩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常玉立  牟新  温建民 《中国骨伤》2015,28(12):1086-1090
目的:探索正骨手法治疗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伴随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12年1 月至2015 年1 月,收治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颈椎病患者320 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0例,男84例,女76例,平均年龄(39.82±10.33)岁,平均血压(149.61±10.75)/(81.01±8.25) mmHg,NPQ评分24.61±8.14;对照组160例,男90例,女70例,平均年龄(41.37±9.42)岁,平均血压(151.48±11.32)/(79.65±9.32) mmHg,NPQ评分25.78±9.53.治疗组予颈椎屈顶旋锁定正骨手法治疗,每2日1次,连续20 d;对照组予坐位颈椎旋转复位法治疗,每2日1次,连续20 d.于治疗前后测量血压及填写NPQ量表以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收缩压,治疗组分别为(149.61±10.75) mmHg和(129.67±12.26) mmHg,对照组分别为(151.48±11.32) mmHg和(132.02±11.73) mmHg,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治疗组收缩压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舒张压,治疗组分别为(81.01±8.25) mmHg和(78.15±10.34) mmHg,对照组分别为(79.65±9.32) mmHg和(76.89±9.79) mmHg,两组舒张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NPQ 评分,治疗组分别为24.61±8.14和12.46±7.94,对照组分别为25.78±9.53和14.17±8.86,两组治疗后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伴颈椎病患者早期行正骨手法治疗效果显着,颈椎屈顶旋锁定正骨手法效果较传统坐位颈椎旋转复位法疗效更佳,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手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1~63(45.05±8.70)岁;对照组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5~68(45.00±9.44)岁。观察组行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治疗,对照组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技术组手术时间(65.24±5.36)min,较锁骨钩钢板组(48.81±4.72) min长(P<0.05)。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测定显示,术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73.29±2.15)、(85.43±1.47)、(93.86±1.24)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S评分为(2.76±0.62)、(1.71±0.64)、(0.57±0.51)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例肩部疼痛;对照组术后5例肩部疼痛,2例肩关节活动受限,1例肩峰下骨质吸收,两组均未出现复位丢失。结论: 双纽扣钢板联合加强锚钉治疗完全性肩锁关节脱位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无须取出内固定,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改善情况优于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金婕 《中国骨伤》2020,33(11):1063-1067
目的:比较传统腓骨皮瓣联合异体骨移植与复合骨皮瓣移植联合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患者68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4例与研究组34例。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软组织及骨组织缺损,研究组34例采取复合骨皮瓣移植联合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男22例,女12例;年龄32~46(39.18±6.01)岁;受伤至治疗时间(16.69±5.11)h;致伤原因:爆炸伤28例,火器烧伤6例;骨缺损长度(12.10±2.34)cm;左侧16例,右侧18例。对照组34例采取腓骨皮瓣联合异体骨移植治疗,男24例,女10例;年龄31~47(38.93±5.81)岁;受伤至治疗时间(17.10±5.63)h;爆炸伤30例,火器烧伤4例;骨缺损长度(11.96±2.51)cm;左侧19例,右侧15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Fugl-Meyer分值(FMA),术后6个月的治疗满意度、疗效和并发症。结果:肢体功能:术前两组FMA分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FMA分值较术前增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疗效: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4.12%)高于对照组(76.47%)(P<0.05)。术后6个月患者治疗满意度: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4.12%)高于对照组(76.47%)(P<0.05)。并发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4.71%),对照组(2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取复合骨皮瓣移植及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治疗满意度较高,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填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7月行Ⅰ期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2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27~63岁,平均(49.8±9.2)岁;病程5~18个月,平均(10.7±3.2)个月;累及L5椎体者1例,L5S1间隙者8例,L5或S1椎体及L5S1间隙者23例。通过VAS评分、ESR、CRP、腰骶角、L5S1椎间高度和神经功能ASIA分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39个月,平均21.6个月。手术时间120~260 min,平均175 min;术中出血量700~1 450 ml,平均1 050 ml。术前VAS评分为8.4±1.6,术后3个月为3.5±0.8(P<0.05),末次随访时为1.7±0.6。术前ESR和CRP分别为(48.8±10.2)mm和(58.6±5.6)mg/L,术后3个月降至(35.6±6.9)mm和(22.5±4.3)mg/L(P<0.05);末次随访时均降至正常范围内。术前L5S1椎间高度及腰骶角分别为(7.7±0.4)mm和(19.3±1.2)°,术后3个月恢复至(10.3±0.3)mm和(22.4±1.5)°(P<0.05),末次随访时无明显丢失。术前ASIA分级:C级8例,D级19例,E级5例;至末次随访时,除1例仍为D级外,其余均为E级。结论:后路经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有效地清除结核病灶、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安全,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1.
罗建昌  郎伯旭 《中国骨伤》2018,31(6):504-509
目的:观察改良跖筋膜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为主治疗跟骨骨刺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此方法的优点。方法:将115例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诊断为跟骨骨刺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58例,男21例,女37例;年龄26~73岁,病程6~51个月;采用改良手法牵伸配合针刀松解治疗。对照组57例,男22例,女35例;年龄31~75,病程7~58个月;采用常规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分别于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进行足跟痛NRS评分,采用"Foot and Ankle Ability Measure(FAAM)"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3个月,疼痛NRS评分3.89±0.96,2.46±0.95,均优于对照组的4.52±1.21,4.73±1.11;治疗组FAAM得分率(3.89±0.96)%,(2.46±0.95)%,均优于对照组的(4.52±1.21)%,(4.73±1.11)%;总体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跖筋膜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能定位牵伸力点,对跟骨骨刺综合征患者疗效显著,相比传统牵伸手法配合针刀松解有较高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张万义  陈献韬  王笑青  张蕾蕾  罗姣 《中国骨伤》2021,34(11):1020-1024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口服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骶髂关节影像学进展,寻找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18~50(34.50±9.60)岁。30例患者治疗前MRI上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骶髂关节骨髓水肿情况。3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15例,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和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治疗组1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电子聚焦式高能体外冲击波。对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及治疗前后血沉、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加拿大脊柱骨关节研究协会(spondyloarthritis research consortium Canada,SPARCC)评分系统分别评估骶髂关节疼痛及骶髂关节结构损伤情况,同时计算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结果:所有病例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1)治疗1个月后VAS、SPARCC评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1个月后,BASDAI、血沉、C-反应蛋白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所有患者治疗后的VAS、BASDAI、SPARCC评分及血沉、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电子聚焦式高能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在快速缓解疼痛、改善疾病活动度、阻止影像学进展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安全性高、无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孙益  许淑怡  李象钧 《中国骨伤》2019,32(4):321-326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采用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再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0例,根据术中是否采用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再固定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74.1±5.4)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肱二头肌长头腱进行切断再固定。对照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73.8±4.5)岁,采用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采用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4.5±3.6)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肩关节脱位3例,对照组肩关节脱位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92±1.10、5.88±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Neer评分分别为77.88±5.70、73.68±4.90;术后3个月分别为85.88±5.30、79.88±3.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Ne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根据Neer评分,治疗组优9例,良14例,差2例;对照组优4例,良18例,差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中采用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再固定的方法有利于减少患者疼痛,加快肩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腘绳肌腱移植包埋法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复发性髌骨脱位67例,其中男28例,女39例;年龄10~42岁,平均22岁。临床表现为膝关节不稳感,"打软腿",髌骨错位感,膝前疼痛等。67例均行腘绳肌腱移植包埋法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及Q角变化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术后6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7.5±13.4)个月。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无髌骨脱位或半脱位发生。Lysholm评分由术前76.35±2.86提高到术后82.71±2.29;Q角从术前(18.75±2.33)°降至术后(13.28±1.75)°。结论:腘绳肌腱移植包埋方法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可以提供足够的张力,恢复髌骨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Cobb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纳入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将67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6.09±8.26)岁,病程(13.79±15.50)个月,采用杠杆定位手法治疗。对照组33例,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6.48±7.81)岁,病程(12.82±15.68)个月,采用腰椎斜扳法治疗。两组每周均治疗3次,隔1 d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通过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的变化;参照临床评定标准对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总体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各有1例脱落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分别是18.56±4.81,18.61±3.72,治疗后分别为9.41±5.19,13.55±3.68,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总体疗效有效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06%、75.76%,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有变小(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Cobb角分别为(17.95±4.45)°,(18.14±3.59)°,治疗后分别为(18.14±3.59)°,(15.49±1.75)°,治疗组Cobb角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杠杆定位手法与腰椎斜扳法两种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均有疗效,但杠杆定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对Cobb角的影响更为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Lapidus手术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老年足拇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17年10月采用Lapidus手术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老年足拇外翻患者53例(87足),男12例(18足),女41例(69足);年龄65~92(76.3±4.8)岁。观察手术截骨固定时间,术前及术后26个月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足部疼痛缓解程度评分,并采用AOFAS评分进行功能评定,比较负重位X线片测量拇外翻角(HVA角),第1、2跖间角(IMA角),跖楔角(MCA角)变化情况。结果:53例(87足)获得随访,时间12~42(26.0±2.7)个月。所有患者第1跖楔关节于6~8个月达到骨性融合,平均4.7个月。术前VAS评分8.06±1.44,与术后26个月2.14±1.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OFAS评分53.90±7.89,与术后26个月92.80±2.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VA(38.60±2.72)°、IMA(21.90±1.91)°、MCA(20.90±2.20)°,与术后26个月的(17.80±1.94)°、(9.70±2.56)°、(11.70±0.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OFAS评分,优74足,良11足,可2足。结论:Lapidus手术结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老年足拇外翻临床疗效满意,缩短了术中截骨固定时间,保护了截骨端周围的软组织和将骨端融合在最为满意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双股掌长肌腱联合人工韧带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4月至2009年6月采用自体双股掌长肌腱联合人工韧带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18~60岁,平均35岁;急性损伤26例,慢性损伤5例。术前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肩部疼痛、活动受限、肩锁不稳,X线提示肩锁关节脱位。结果:术后切口愈合好,无一例血管及臂丛神经损伤。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时间23个月,JOA评分术前(38.8±1.5)分,术后1个月(73.2±1.1)分,末次随访(93.5±0.8)分。本组优28例,良2例,一般1例。结论:应用自体双股掌长肌腱联合人工韧带重建喙锁韧带同时行锁骨远端部分切除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邱俊钦  林任  林伟  黄显贵  熊国胜 《中国骨伤》2015,28(12):1095-109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Ⅰ期异体肌腱重建并结合关节外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48例膝关节脱位患者,排除腘血管损伤,采用关节镜下Ⅰ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并结合关节外微创技术修复膝关节韧带损伤。男38例,女10例;年龄20~59岁,平均35.6岁;左膝22例,右膝2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 d~2周。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及后外侧复合体(PLC)损伤2例,ACL、PCL及MCL损伤36例,ACL、PCL及PLC损伤10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4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 评分以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2±6.3)个月,患者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明显改善,Lysholm评分由术前40.3±4.1提高为随访时87. 0±6.4.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肌腱Ⅰ期重建膝关节脱位并多韧带损伤,能较好地恢复关节稳定性,保留关节功能。术前训练指导及术后个体化康复是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