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摘要 目的:观察成对关联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缺血半暗带区NogoA、NgR、RhoA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PAS组,每组又分为7d、14d、28d三个亚组(n=10)。模型组和PAS组大鼠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其余操作与模型组和PAS组相同。PAS组于术后第1d开始给予0.05Hz、共90对脉冲的PAS治疗,每日1次,每次持续30min;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各时间点治疗结束后取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缺血半暗带NogoA、NgR、RhoA蛋白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结果:术后第7、14、28d,假手术组NogoA、NgR、RhoA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最低,模型组在各时间点NogoA、NgR、RhoA含量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PAS组术后各时间点NogoA、NgR、RhoA的含量高于假手术组(P<0.05),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P<0.05),PAS组NogoA、NgR、RhoA蛋白在术后28d 的含量低于同组第7d、14d(P<0.05)。 结论:PAS可抑制NogoA/NgR/RhoA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可能是PAS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再生,改善脑缺血大鼠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内在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感觉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可塑性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9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PAS组,每组又分为7 d、14 d、28 d 3个亚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PAS组大鼠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其余操作与模型组和PAS组相同。PAS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0.05 Hz、共90对脉冲的PAS治疗[其中周围神经电刺激(PNS)脉冲波宽200 μs、刺激强度6 mA;经颅磁刺激(TMS)强度120%静息运动阈值(RMT)],持续30 min,每日1次;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术后第1、7、14、28天采用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评定大鼠感觉运动功能,各时间点治疗结束后,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 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在各时间点均无神经功能损伤的体征。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PAS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均较低(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PAS组术后7 d、14 d、28 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均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1 d比较,模型组、PAS组术后28 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显著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7 d比较,仅PAS组术后28 d的Garcia神经功能评分较高(P<0.05)。与假手术组同时间点比较,模型组、PAS组GAP-4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低(P<0.05)。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PAS组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7 d比较,PAS组术后14 d 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组内术后14 d比较,PAS组术后28 d GAP-43、MAP-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 结论 PAS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缺血半暗带区MAP-2、GAP-4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的影响,并从神经元自噬的角度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随机选取20只纳入假手术组(n=20),另40只大鼠采用经典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各20只)。治疗组自术后1 d起进行为期14 d的PAS治疗,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分别于术后第1、7和14天,对各组大鼠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mNSS)评分和提尾试验(EBST)评分;于术后第7天和第14天的治疗结束后行脑组织取材, 以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半暗带区LC3Ⅰ、LC3Ⅱ、Beclin 1和Cathepsin B蛋白含量;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观察缺血半暗带区LC3与NeuN的共表达情况。 结果 ①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模型组和治疗组的mNSS和EBST评分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治疗组mNSS和EBST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模型组(P<0.05),且治疗组术后第14天的mNSS评分低于术后第7天(P<0.05);②术后第7天和第14天,治疗组和模型组的LC3Ⅱ/Ⅰ比值均较假手术组高(P<0.01),且治疗组的LC3Ⅱ/Ⅰ比值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的Beclin 1蛋白含量较假手术组高(P<0.01),而治疗组Beclin 1蛋白含量在术后第7天和14天均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P=0.229,P<0.01);模型组 Cathepsin B含量较假手术组高(P<0.05),治疗组Cathepsin B含量亦较假手术组高(第7天时P<0.05,第14天时P=0.059);术后第14天治疗组的Cathepsin B含量较同时间点模型组低(P<0.01);③模型组和治疗组缺血半暗带区的LC3阳性细胞数均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且治疗组较同时间点模型组减少(P<0.05);模型组和治疗组LC3阳性表达的神经元数量与神经元总数量的比值均较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且治疗组较同时间点模型组减少(P<0.05)。 结论 PAS治疗可抑制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神经元的自噬活性,促进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半胱天冬酶12(Caspase-1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大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米诺环素干预组(Minocycline组),每组12只。采用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Caspase-12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反应法(RT-PCR)检测Caspase-12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缺血半暗带凋亡神经元数增加(P〈0.05),Caspase-12表达增加(P〈0.05);米诺环素处理后显著缓解凋亡细胞数的增加,抑制Caspase-12的表达(P〈0.05),但仍高于Sham组(P〈0.05)。结论:抑制Caspase-12介导的Caspase介导的级联反应凋亡途径的激活是米诺环素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游泳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及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 方法共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及训练组。采用线栓法将对照组及训练组大鼠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h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制模期间不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训练组大鼠制模后给予游泳训练,每日1次,每次持续10min,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制模后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于制模后3d、7d及14d时采用Bederson评分法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量。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术后无神经行为缺陷,制模后3d、7d及14d时训练组大鼠Bederson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时相点对照组水平(P<0.05),高于同时相点假手术组水平(P<0.05),并且制模后14d时训练组Bederson评分[(1.20±0.45)分]亦显著低于制模后3d及7d时水平(P<0.05)。训练组各时相点缺血侧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假手术明显增强(P<0.05);随着时间进展,制模后14d时训练组NGF及NT-3 mRNA含量[分别为(0.66±0.07),(0.79±0.06)]均较制模后3d及7d时明显提高(P<0.05)。 结论游泳训练能上调脑梗死大鼠缺血脑皮质NGF及NT-3 mRNA表达,这可能是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组织中突触结构的影响,探讨神经功能可塑性的机制。 方法选用SD雄性成年大鼠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56只,于造模后24 h随机抽取8只作取材定位组,其余48只5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24只,2组再分10,20,30 d组,每组8只。训练组给予运动训练,对照组仅在笼中安静饲养。观察运动训练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突触结构参数的影响。 结果电镜下观察到各期训练组缺血半暗带组织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活性区宽度、突触后膜曲率和穿孔性突触百分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20,30 d组改变更明显(P<0.01)。相应行为学检测训练组的20,30 d组在Y迷宫分辨学习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测试中记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运动训练可明显促进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突触结构的变化,以提高突触传递效率,增强记忆力。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康复训练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星形胶质细胞(AS)及新生神经元的影响,研究康复训练对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元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1d康复组、1d对照组、7d康复组、7d对照组、14d康复组、14d对照组。各组大鼠造模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评分结果作为各自的0d组。脑缺血后24h开始对大鼠实施康复训练,20min/次/d,于训练后1d、7d、14d进行大鼠运动功能检测和脑组织取材。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大鼠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半暗带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皮质素(DCX)及神经源性分化因子(NeuroD1)的表达。 结果:比较各组前后行为学评分发现,7d康复组、7d对照组、14d康复组、14d对照组有差异性,训练后较0d组评分明显降低(P<0.001);组间比较提示7d康复组行为学评分较7d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GFAP表达发现,14d康复组较14d对照组GFAP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空白组相比,1d康复组GFAP表达明显增高(P<0.001),14d康复组GFAP表达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DCX表达发现,14d康复组DCX表达较14d对照组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14d康复组DCX表达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NeuroD1表达发现,1d、7d康复组较相应对照组NeuroD1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1d、7d、14d康复组NeuroD1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MCAO大鼠的运动功能,活化缺血半暗带区的星形胶质细胞,并使局部新生神经元增多,且新生的神经元有可能是在神经源性分化因子NeuroD1的调控下由星形胶质细胞转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对大鼠脑缺血后早期半暗带区Caspase-3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造模组及电针组。采用手术方法将造模组及电针组大鼠制成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大鼠给予相同处理,但不梗塞大脑中动脉。分别于脑缺血后24 h,48 h及72 h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侧缺血半暗带区Caspase-3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偶见Caspase-3阳性细胞,造模组和电针组大鼠缺血侧半暗带区在各观察时间点均可见大量Caspase-3阳性细胞,且阳性细胞数量均以脑缺血24 h时最多;造模组、电针组缺血侧半暗带区阳性细胞数量在各观察时间点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造模组半暗带区Caspase-3阳性细胞在缺血24 h、48 h时均较电针组明显增多(P<0.05);在缺血72 h时,发现造模组、电针组半暗带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实验大鼠脑缺血后半暗带区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存在时间规律性,电针刺激可有效减少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皮质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并试图探讨黄芪和益母草发挥脑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四血管结扎法制作再灌注模型。运用电子显微镜摄像和微观计量方法,观察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黄芪益母草注射液组大鼠皮质神经元GrayⅠ型突触的结构和突触活性区长度,突触致密物质厚度,突触小泡数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突触结构模糊,线粒体肿胀,突触活性区长度,突触致密物质厚度,突触小泡数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显著增加;黄芪益母草注射液组突触结构较清晰,结构相对完整,3项突触微观指标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下降。结论:缺血后大鼠皮质神经元GrayⅠ型突触结构遭破坏,黄芪益母草可能是通过保护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基本完整,抑制脑缺血后神经毒性作用,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达  朱杰  王斯闻  贾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312-7314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心肺复苏后大鼠海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呼吸心跳骤停模型,然后行心肺复苏术(CPR)。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3组:手术对照组(A组)、心肺复苏组(B组)、心肺复苏+EPO(C组)。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复苏后12 h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NGF及BDNF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A组)相比心肺复苏组(B组)大鼠海马神经元NGF、BDNF表达明显降低(P〈0.05),凋亡细胞明显增加(P〈0.01);心肺复苏+EPO(C组)NGF、BDNF表达明显增加,高于B组和A组(P〈0.01),凋亡细胞明显降低(P〈0.05),低于B组。结论 EPO能促进神经元NGF、BDNF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对缺血、缺氧性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神经结构与突触素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7日龄SD大鼠分为HIB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采用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于脑缺氧缺血后1,4,7,14,28 d采集脑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及神经超微结构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脑皮质及海马CA1区突触素的表达.结果 HIBD组脑损伤后神经元突起呈灶性坏死,突触数量减少、结构破坏;同时突触素的表达逐渐增高,至7 d达到高峰;而后开始下降,至28 d明显低于相应对照组(P〈0.001).假手术对照组突触素表达水平则随日龄增加逐渐增高(P〈0.001).结论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可影响发育期脑组织神经结构与突触素的表达,损伤后两周内脑神经具有较强的突触可塑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B(GB)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及P-AKT(ser473)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只SPF级新生7日龄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缺氧(HI)组及GB组,每组30只。采用经典Rice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其中GB组分别于术后0h、24h按每千克体重10mg经腹腔注射GB。各组均于术后不同时间点(包括术后6h、12h、24h及48h)随机处死6只大鼠,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凋亡关键执行分子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发现GB抑制凋亡最显著的时间点为缺血缺氧后24h;然后增加大鼠并纳入GB+LY294002组,于制模后给予GB及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预干预,进一步探讨缺血缺氧后24h时PI3K-AKT通路在GB抗凋亡中的作用。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皮质结构变化,采用TUNEL法检测脑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AKT(ser473)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HI组和GB组Caspase-3 mRNA表达于缺血缺氧后6h开始增高,于缺血缺氧后12h进一步上升,于缺血缺氧后24h时达到峰值,随后开始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HI组和GB组Caspase-3 mRNA表达于缺血缺氧后6h、12h、24h、48h均明显增高,另外GB组Caspase-3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HI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缺氧后24h时HI组、GB组及GB+LY294002组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表达增强、凋亡阳性细胞增多、P-AKT(ser473)表达减弱,其中HI组和GB+LY294002组Caspase-3表达及凋亡细胞数量均明显超过GB组,P-AKT(ser473)蛋白表达则明显弱于GB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银杏内酯B具有明显抗神经元凋亡作用,且以缺血缺氧后24h时对神经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最强;此外PI3K-AKT信号通路在GB抗缺血缺氧诱导脑神经元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超微结构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42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及rTMS组,其中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又细分为80%运动阈值(MT)组、100%MT组及120%MT组。将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rTMS组各亚组大鼠于制模24 h后分别给予不同强度20 Hz rTMS刺激,假刺激组大鼠给予假性磁刺激,模型组于制模后未给予其他特殊处理。于实验进行14 d后采用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WB)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半暗带超微结构及BDNF表达。 结果通过电镜观察发现,rTMS组各亚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轻于模型组及假刺激组;通过WB技术检测发现,100%MT组和正常组BDNF光密度值均较假刺激组明显增高(P<0.05),正常组和rTMS组各亚组BDNF光密度值虽然也高于模型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发现,各组大鼠BDNF阳性光密度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20 Hz、特定强度(尤其是100%MT)rTMS能促进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超微结构修复及BDNF表达,这可能是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是否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是否增加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SYN)-微管相关蛋白2(MAP2)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方法 选用清洁级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每组大鼠30只。安慰刺激组和电刺激组应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3组大鼠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再分为治疗3、7、14 d 3个亚组,每组10只大鼠。于造模成功后第7天开始,电刺激组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假手术组和安慰刺激组给予假刺激,每日1次,每次30 min。功能性电刺激3、7和14 d后,应用Morris水迷宫评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3组大鼠处死后,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SYN和MAP2蛋白的表达。 结果 功能性电刺激14 d后,定位导航测试的第3、4、5天,安慰刺激组的逃逸潜伏期显著长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第6天的空间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安慰刺激组的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短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3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海马CA1区BDNF mRNA的含量与假手术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治疗7、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MAP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电刺激组(P<0.05)。治疗7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14 d后,安慰刺激组的SYN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和假手术组(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上调BDNF-SYN-MAP2通路中的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恢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EA)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SPF级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均为20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电针患侧“曲池穴”和“足三里穴”30min,1次/d,至动物处死。蛋白免疫印记杂交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大鼠左侧皮质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 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升高(P<0.05);②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DNF蛋白和基因表达均增高P<0.05)。 结论: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的BDNF短暂应激性表达增高,这可能是电针能够增强缺血性脑卒中BDNF的脑保护作用的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视黄酸通过视黄酸核受体α(RARα)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 采用维生素A缺乏饲料和维生素A正常的普通饲料分别构建视黄酸缺乏(RAD)和视黄酸正常(RAN)新生SD模型大鼠,随机选取24只RAD新生模型鼠作为RAD组,选取48只RAN新生模型鼠随机分为RAN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RAN组和RAD组采用经典Rice法进行分离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建立HIBD模型,假手术组只做颈部皮肤切开缝合。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7天,采用TUNEL法检测脑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于术后第7、14、21和28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体外分离培养原代神经元,建立缺氧缺糖损伤(OGD)模型,将原代神经元细胞分为对照组、OGD组、视黄酸OGD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ARα、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ARα基因小干扰RNA重组腺病毒(Ad-si RARα)感染原代神经元,将原代神经元分为沉默组和阴性对照组,检测RARα、GDNF、Caspase-8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①RAD组和RAN组大鼠在缺氧缺血后第3天到第7天,皮质凋亡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加,且RAD组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多于RAN组;RAD组大鼠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高于RAN组(P<0.05)。②视黄酸OGD组神经元的RARα、GDNF mRNA表达水平[(1.49±0.05)、(0.61±0.02)]均高于OGD组[(0.51±0.04)、(0.21±0.02)],Caspase-8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OGD组[(1.13±0.09) vs (1.79±0.11)],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神经元的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基本一致。③沉默组神经元的RARα、GDNF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RARα(1.07±0.12) vs (2.33±0.08),P<0.01];GDNF[(0.11±0.01) vs (0.13±0.01),P<0.05],沉默组神经元的Caspase-8 mRNA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组高[(2.92±0.20) vs (2.40±0.18),P<0.01];各组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基本一致。 结论 视黄酸可通过RARα上调GDNF表达,下调Caspase-8的表达,进而抑制HIBD后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高压氧预处理(HBO-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8);对照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组(n=8);实验组:HBO-PC+MCAO组(n=32)。实验组再按不同的HBO-PC压力分为1.5ATA(0.15MPa)、2.0ATA(0.20MPa)、2.5ATA(0.25MPa)和3.0ATA(0.30MPa)4个亚组,每组8只。按不同治疗压力,每次吸氧1h、隔天1次、共5次,10d完成。最后一次HBO-PC24h后,根据Zea-Longa线栓法制作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末端脱氧核糖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假手术组和对照组不进行HBO或常压氧治疗,10d后处理同实验组。结果:实验组动物行为改善,脑梗死灶缩小,脑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数和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阳性细胞数不同程度降低,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不同水平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2.0ATA和2.5ATA压力条件相比较1.5ATA和3.0ATA上述凋亡指标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但2.0ATA和2.5ATA间,1.5ATA和3.0ATA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过下调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线粒体途径的凋亡水平,HBO-PC可以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内比较2.0ATA和2.5ATA下HBO-PC优于1.5ATA和3.0ATA。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CDK4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方法: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再灌注1d、3d、7d、14d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不造成缺血状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中CDK4的表达。结果:缺血侧皮质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的CDK4的表达在再灌注7d、14d后表达上调,与假手术组比较有差异(P<0.05);大脑皮质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比较发现,神经元中的CDK4在假手术组、再灌注7d组的表达水平高于星形胶质细胞(P<0.05)。结论:脑缺血后,缺血侧皮质区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CDK4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丰富环境对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rk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48只7日龄Wistar大鼠幼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丰富环境组,每组再分为14 d和28 d两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采用Rice方法制作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进行处理,丰富环境组在造模24 h后应用丰富环境进行刺激。造模后14 d和28 d,采用TUNEL法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海马区BDNF、TrkB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14 d、28 d,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海马区TUNEL阳性细胞数、双标记阳性细胞数以及海马BDNF和TrkB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t 27.214, P 0.001),丰富环境组TUNEL阳性细胞数、双标记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模型组(t 12.687, P 0.001),丰富环境组造模后28 d海马BDNF和TrkB阳性细胞数显著高于模型组(t 137.998, P 0.001)。结论丰富环境刺激可以降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上调BDNF、TrkB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控制性脑皮质撞击法(CCI)制备大鼠颅脑创伤(TBI)后长期认知功能障碍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可能病理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10)、对照组(n=10)及CCI组(n=40)。CCI组大鼠应用控制性皮质撞击法制作双侧额叶打击TBI动物模型;假手术组大鼠进行开颅去骨瓣手术,未给予皮质打击;对照组大鼠未给予任何特殊处理。于CCI制模8周后进行水迷宫测试;于水迷宫测试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脑组织进行尼氏染色及前额叶、海马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TrkB)基因测定。 结果CCI组大鼠死亡率为12.5%,死亡率较低。Morris水迷宫测试结果可见CCI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CCI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占总时间百分比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P<0.05)。尼氏染色结果可见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脑皮质基本正常,而CCI组额叶皮质缺损明显,额叶皮质及海马CA1区尼氏体数量均显著减少。基因检测结果显示CCI组前额叶及海马区BDNF、TrkB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减弱(P<0.05)。 结论应用CCI造模法可制作大鼠TBI后长期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具有稳定性好、死亡率低、可重复性佳等优点。CCI造模可损害TBI大鼠长期认知功能,且诱发TBI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前额叶及海马区BDNF、TrkB基因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