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陆燕凤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131-13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对川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9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IVIG1g/kg单次静脉滴注;B组给予IVIG静脉滴注0.4g/(kg·d),连用5天;C组仅给予阿司匹林(ASP)(50—80)mg/(kg·d)口服,比较三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及A、B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①冠状动脉病变:A、B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C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②临床症状:A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或P〈0.01)。结论两种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对于川崎病的治疗均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但在症状的缓解速度上,单次应用1g/kg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12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 A、B 组,给予 B 组患者生长抑素治疗,给予 A 组患者生长抑素、大承气汤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A 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腹痛、发热、呕吐)开始缓解时间均早于 B 组(P<0.05);A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高于 B 组80.3%(P<0.05),A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与 B 组8.2%比较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发挥迅速,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安全性。(2)方法:偏头痛患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阿司匹林组(A组),口服阿司匹林75mg(首剂0.5g),1次/d,连服2个月,星状神经节阻滞组(B组),1%利多卡因10ml 维生素B12500μg行患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双侧交替阻滞),每周3次,2周为一疗程,隔1周行下1疗程,共3疗程;联合组(C组),用A、B组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每例患用上述方法首次治疗后门诊留置3h,观察头痛,恶心,呕吐缓解情况。治疗开始后每隔2周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次。全部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观察复发情况。(3)结果:首次治疗3h后,A、B不痛缓解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和66.7%,与C组的93.3%相比,差异均非常显(P<0.05);90例患PT均未超出正常范围;全部治疗结束后1年内,C组预防复发的总有效率为90.0%,与A组的53.3%相比,差异非常显(P<0.01),与B组的63.3%相比,差异显(P<0.05)。(4)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王庆 《铁道医学》2002,30(1):25-27
目的:探讨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变应原免疫治疗(AIT)对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将202例变应原皮试阳性的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中度以下患分成两组。A组104例,每天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BDP)600μg;B组98例,每天吸入BDP300μg,同时采用AIT;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两组分别测定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乙酰甲胆碱气道反应性(MCHPD20-FEV1),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浓度(ECP),血清IgE,并进行症状计分。结果:治疗前A、B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无显性差异;A组治疗前后FVC,FEV1,PEF,MCHPD20-FEV1,ECP比较差异有显性(P<0.05),B组则有极显性差异(P<0.01);A组治疗前后血清IgE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B组差异则有极显性(P<0.01);A组治疗第3个月开始临床症状计分有显降低(P<0.01),B组至第6个月才有显降低(P<0.01),但到第12个月时,B组症状计分明显低于A组。结论: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AIT对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较大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脾清化方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脾虚湿盛证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3例中医辨证属脾虚湿盛证的 CHB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79例,对照组74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 针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健脾清化方治疗,每日1剂,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在对患者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便溏或黏滞不畅、腹胀、气短乏力等症状,以及对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的改善均有一定的效果,且治疗组在改善上述症状及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在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 <0.05);治疗组在治疗后 CD3+、CD4+均升高,CD8+下降, CD4+/CD8+比值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健脾清化方可改善 CHB 脾虚湿盛证患者细胞免疫紊乱状态,提高干扰素抗病毒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狼疮肾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临床对比研究,探讨应用环磷-酰胺冲击治疗(IV-CTX)狼疮肾炎(LN)的最佳方案。方法将92例LN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IV-CTX每2周1次,每次(8~12)mg/kg,连用2天,B组,IV-CTX每月1次,每次(0.5~1.0)g/m2;C组,IV-CTX每3个月1次,每次(0.5~1.0)g/m2。3组均同时口服波尼松。结果A组起效时间显著比B组与C组快;病情缓解率A组也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1);病情活动性积分下降至25%、50%和75%时,3组CTX累积量无显著差异(P>0.05);3组间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V-CTX治疗LN应根据狼疮活动程度选择。在急重症LN,应用A组2周1次方案有利于及时控制狼疮活动,提高疗效,保护肾功能;在LN病情基本控制后,改用B组每月1次方案可以巩固疗效;在LN病情完全控制后,应用C组3个月1次方案可以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加味柴平(JWCP)颗粒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肝郁脾虚型)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按3:1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75例,用加味柴平颗粒剂治疗;对照组25例,用莫沙比利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4.7%,80.0%;对照组分别为28.0%,7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K(P〉0.05)。两组各单项症状减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柴平颗粒剂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肝郁脾虚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6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B组单给予干扰素治疗,对治疗结束及随访6月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进行对比。结果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结束及随访6个月A组HBeAg转阴率分别为73.3%和70%,B组分别为25%和21.4%(P〈0.01);治疗结束及随6个月A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76.6%和66.7%,B组分别为42.8%和35.7(P〈0.05);随访6个月ALT复常率A、B两组分别为83.3%和42.8%(P〈0.01),两组HBeAg转阴率、HBVDNA转阴率、随访6个月ALT复常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复常率治疗结束时A、B组分别为86.7%和7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协同作用,增加持续应答。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3种用药方案进行临床疗效与成本一效果分析,从而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指导临床更合理地选择和用药。方法:选择14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48例,A组给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3.0g,qd;B组给予头孢呋辛钠1.5g,tid;C组给予头孢曲松钠1g,qd,均静脉滴注,疗程为7d。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A、B、C组成本分别为1116.50、488.46及1300.88元(P〈0.051;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42%、79.17%及81.25%(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3.07、6.17、16.01。结论:从药物经济学的观点分析。B方案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较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姬统理  王小平  闵婕  李刚 《医学争鸣》2003,24(5):475-476
目的:通过病例对比,研究手术前新辅助化疗及手术化疗对改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生存率的影响。方法: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62例A组(32例)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B组(30例)术后行辅助化疗,结果:中位生存时间A组29mo,B组27mo,A组1a生存率81.2%(26/32),2a生存率46.8%(15/32),3a生存率37.5%(12/32);B组分别为83.3%(25/30),46.6%(14/30)和33.3%(10/30),A、B组相应指标比较,均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并不能改善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术后1,2和3a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影响,以此研究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方法:2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氟西汀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通过连续14天慢性束缚应激建立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于每天上午束缚前分别灌服逍遥散混悬液(0.006 1 g·g-1)以及氟西汀(0.002mg·g-1),正常组和模型组灌服去离子水。第15天,观察各组大鼠的宏观表征、体质量变化、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第16天,用ELISA方法测定大鼠血清的IL-1β、IL-6、TNF-α的变化。结果:实验第15天模型组的行为学均明显变化。体质量: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分别为(353.14±5.80)g、(334.17±5.18)g、(353.95±8.00)g、(355.65±4.92)g,模型组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分别为(1.151±0.50)min、(3.48±0.53)min、(1.29±0.25)min、(1.85±0.25)min,模型组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P0.01);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进入次数的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分别为(3.86±0.67)次、(1.28±0.68)次、(4.28±0.94)次、(3.86±0.85)次,开放臂停留时间的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分别为(15.46±6.72)s、(0.17±0.11)s、(12.38±4.27)s、(11.33±2.01)s,与正常组比较,开放臂进入次数与开放臂停留时间的逍遥散组及氟西汀组大鼠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除氟西汀组开放臂停留时间以外,其余3组大鼠的开放臂进入次数与开放臂停留时间均高于模型组(P0.05);正常组IL-1β、IL-6、TNF-α分别为(28.20±7.53)ng·L-1、(26.70±8.86)ng·L-1、(67.65±6.73)ng·L-1,模型组IL-1β、IL-6、TNF-α分别为(91.50±28.70)ng·L-1、(112.21±33.30)ng·L-1、(97.62±10.23)ng·L-1,逍遥散组IL-1β、IL-6、TNF-α分别为(41.30±6.12)ng·L-1、(50.98±9.02)ng·L-1、(73.00±9.44)ng·L-1,氟西汀组IL-1β、IL-6、TNF-α分别为(37.91±8.76)ng·L-1、(41.03±6.20)ng·L-1、(63.10±5.25)ng·L-1,与正常组相比,逍遥散组及氟西汀组3个血清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的3个血清指标低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逍遥散可降低慢性束缚应激肝郁脾虚证焦虑模型大鼠IL-1β、IL-6、TNF-α,对焦虑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逍遥散防治肝郁脾虚型黄褐斑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研究逍遥散预防和治疗肝郁脾虚型黄褐斑小鼠皮肤模型HMB45标记的皮肤黑色素细胞的病理形态,统计逍遥散防治肝郁脾虚型黄褐斑的疗效,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皮肤黑色素细胞NOS的表达和原位杂交法测定皮肤酪氨酸酶mRNA表达,探讨该药的作用机理。结果模型组HMB45标记的小鼠皮肤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颗粒的阳性面积比例、IOD、MOD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逍遥散治疗和预防组有明显下降趋势,表明逍遥散对于肝郁脾虚型黄褐斑小鼠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其中治疗作用优于预防作用。预防组和治疗组中,NOS的表达与酪氨酸酶mRNA表达阳性细胞较模型组均有一定的减少。结论逍遥散对于肝郁脾虚型黄褐斑小鼠模型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预防皮肤黑色素细胞的NOS和酪氨酸酶mRNA表达,以减少皮肤黑色素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鼻渊舒丸治疗脾气虚弱型慢鼻渊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脾气虚弱型慢鼻渊患者分为3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口服鼻渊舒丸联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对照组口服通窍鼻炎颗粒联合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基础对照组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均连续服用1个月.结果 在改善脾气虚弱型慢鼻渊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上治疗组及对照组明显优于基础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鼻渊舒丸对脾气虚弱型慢鼻渊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有明显改善作用,临床辨证用药效果优于未辨证分型用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总结山广志教授治疗脑瘤的临床经验,阐述其治疗脑瘤的学术思想。山教授认为脑瘤多是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在病因上重视"风"与"痰";在临证中不仅要重视辨证施治,也要结合辨病,配合应用抗肿瘤药、虫类药及引经药等,从而收到良好疗效;既重视中医药治本之功,也不忽略西医在急症治标上的优势作用;同时山教授临证亦重视调摄患者饮食、生活及情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观察《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大补肾汤加减方治疗肾阴虚型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7例肾阴虚型眩晕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大补肾汤加减方)29例及西药治疗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28例,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暂停服用其他具有缓解晕眩或镇静作用的药物,2组治疗疗程为2 w。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依据自己的症状表现填写眩晕临床症候评价量表及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分别得出眩晕症状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后,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定疗效。结果:中药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的眩晕症候评分水平明显下降。结论:大补肾汤加减方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有助于从多方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胃黏膜象,以探求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宏观及微观的诊断要点.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慢性胃炎患者9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三组,各30例.观察各组脘腹疼痛、面色、口渴、饮食、出汗、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镜下不同的胃黏膜象,并作病理活检.结果: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胃脘隐痛、食后胀闷、痞塞、纳呆少食、便溏或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淡白或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胃黏膜象为:胃黏膜白相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色多清白,胃壁蠕动减弱,或有黏膜水肿;病理检查结果:脾气虚证组浅表性胃炎(CAG)、中重度萎缩性胃炎(CAG)分别占46.67%、33.33%,明显高于胃阴虚证组的20.00%和10.00%、脾胃湿热证组的13.3%和3.33%(P<0.05).结论:脾气虚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温中健脾立法的复方中药治疗高寒地区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脾胃虚寒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给予经验方(人参、白术、肉桂、砂仁、连翘、枳壳、厚朴、当归、山药、炙甘草)治疗,对照组口服抗癌平丸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后复查胃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显效26例(61.90%),有效12例(28.57%),无效4例(9.52%),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显效22例(50%),有效16例(36.36%),无效6例(13.64%),总有效率为86.3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黑龙江省地处高寒,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虚寒型居多,治以温中健脾和胃可改善症状和促进胃黏膜修复,减轻活动性炎症及肠化和非典型增生等病理变化,对防治胃癌的发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开胃理脾口服液治疗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8例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服用开胃理脾口服液,对照组服用开胃理脾丸,观察比较两组胃肠运动功能疗效、临床症状疗效、综合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记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治疗组〈0.01,P对照组〈0.05)。单个临床症状记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胃脘或脘腹胀满、胃脘疼痛、餐后早饱、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嗳气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意图治疗分析(ITT)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36%。依从方案受试者分析(PPA)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出现不良事件,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事件。结论开胃理脾口服液对改善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功能、临床症状方面有较好疗效,可作为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归脾汤化裁配合耳针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的效果。方法:将160例被辨证为心脾两虚证的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进行评估。结果:通过应用归脾汤化裁配合耳针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归脾汤化裁配合耳针疗法治疗失眠心脾两虚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IgA肾病中医证型特点及激素治疗证型变化,分析中医证型与激素疗效关系。方法: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IgA肾病患者140例,按统一标准进行中医分型。根据24h蛋白尿定量水平,分为实验1组(n=68;24h尿蛋白定量〉3.5g)、实验2组(n=72);1g≤24h尿蛋白定量≤3.5g。实验1组予口服强的松1mg/(kg·d),实验2组予口服强的松0.5mg/(kg·d);常规减量,观察时间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主要症状、舌象、脉象变化及检测24h尿蛋白水平、肾功能。结果:IgA肾病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者,在使用激素治疗前,以脾肾两虚证多见,其次为脾虚湿困,肾虚夹瘀相对较少;脾虚湿困、脾肾两虚证对激素治疗有效,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证型缓解率前者超过60%,后者超过50%,且与蛋白尿减少相一致;肾虚夹瘀证仅1/3使用激素治疗证型能缓解,同时蛋白尿控制不佳;治疗无效或肾功能下降者,可见乏力、舌淡、苔白、舌边齿痕等脾虚症状或舌黯、脉沉涩等瘀血阻络表现,阴虚者少见。结论: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脾虚湿困、脾肾两虚证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肾虚夹瘀证疗效不佳;大剂量激素所致阴虚阳亢者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