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神经内镜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AC)的影像学分类、手术适应证和神经内镜治疗。方法 对22例IAC病人行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cistemography,CTC),选择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noncommunicating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NCIAC)病例,硬质内镜行NCIAC-脑池交通术或脑室广泛造瘘术治疗,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经CTC检查,22例病人中15例确诊为NCIAC病人,有确切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神经内镜手术后NCIAC病例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本组病人无手术死亡,仅1例病人术后3个月并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术治愈。9例NCIAC病人CT随访示囊腔明显缩小,脑组织复位。结论 (1)CTC对IAC病人具有诊断特异性,运用CTC可将IAC病人分为交通性蛛网膜囊肿(communicating 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CIAC)和NCIAC。(2)症状性NCIAC具有神经外科手术指征。(3)神经内镜下NCIAC-脑池交通术,操作简便,微创,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CT脑池造影在颅内蛛网膜囊肿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脑池造影(CTC)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23例IAC患者.其中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NCtAC)患者采用神经内镜造瘘并部分囊壁切除手术治疗,交通性蛛网膜囊肿(CIAC)患者采用保守治疗,通过患者手术前后CT、MRI及CT脑池造影(CTC)检查,分析CTC在鉴别诊断CIAC和NCIAC、评价手术治疗NCIAC的效果中的作用. 结果 CTC证实本组患者中17例为NCIAC即真性囊肿,6例为CIAC即假性囊肿;随访术后NCIAC患者CT或MRI检查显示1例囊肿消失,13例囊肿有不同程度缩小,3例无明显变化.随机抽取8例NCIAC患者行CTC检查显示囊肿与脑池沟通良好. 结论 CTC对颅内囊性病变的诊断,尤其是对CIAC和NCIAC的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尤为重要,CTC检查为颅内囊性病变是否手术治疗提供明确指征,并且术后CTC检查可初步评价囊肿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采用神经内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两家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IAC)患者。其中未使用神经内镜的单纯显微外科手术(A组)24例,直接或配合使用神经内镜手术(B组)18例。通过临床病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比是否使用神经内镜(A,B两组间)对患者手术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临床症状的改善、术后随访囊肿复发或变化等方面产生的相关统计学差异。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均采用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依据是否使用神经内镜又可分为2组:未使用神经内镜(A组),直接或配合使用神经内镜(B组)。术后大部分病人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控制,复查颅脑CT或MRI均显示囊腔较前有所缩小,手术疗效明显。B组术式在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囊肿复发率及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方面较A组有明显优势。结论神经内镜技术适应性广,疗效确切,是微创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发展趋势,可以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IAC复发率,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神经导航辅助,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的手术方法。方法我科在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应用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神经内镜经侧脑室行透明隔囊肿造瘘6例,三角区入路1例,额角入路5例;单侧造瘘2例,双侧造瘘4例。结果本组患者无术后并发症。6例术后2周复查头颅CT,囊肿均明显缩小,随访3个月,全部病例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5例完全消失,1例仅偶有头晕。结论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已经逐渐成为治疗透明隔囊肿的首选方法,将神经导航与神经内镜结合起来对病灶准确定位,不但弥补了神经导航术中移位的缺陷,而且扩大了内窥镜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5.
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方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1例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囊肿壁部分切除并脑池开放术26例,其中12例同时行癫痫手术;囊肿一腹腔分流术11例,神经内窥镜下囊肿造瘘术14例。结果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复查头颅CT,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者41例,无改变10例。随访3个月~8年,症状消失或改善45例,无改变5例,加重1例。12例行致痫灶切除术患者症状控制满意。结论神经内镜囊肿一脑池或脑室造瘘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对于伴有癫痫的患耆,采取开颅囊肿壁切除并脑池开放同时行致痫灶切除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6例I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CT、MRI及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21例行囊肿壁部分切除术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1例行囊肿-脑室引流术,2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行显微外科囊壁全剥离术。结果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有显著改善,CT复查囊肿有所缩小或消失。术后0.5~5.5年,随访的21例症状和体征进一步好转或消失。结论 CT及MRI为IAC诊断最主要和可靠的方法,对小囊肿及近中线旁的深部囊肿,MRI检查优于CT。对IAC手术应依其大小、部位及临床症状不同而综合考虑,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损伤者均应手术,手术时应尽可能切除囊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囊壁全剥离的关键,目的是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的交通。  相似文献   

7.
侧脑室内囊肿的神经内镜下辅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侧脑室囊肿的神经内镜手术治疗。方法采用小切口、小骨瓣开颅皮层造瘘神经内镜切除侧脑室内囊肿,同时可行囊肿脑室或脑池造瘘手术,以打通脑脊液循环,共治疗侧脑室囊肿患者52例,术前术后均行头部MRI检查,术后进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结果神经内镜全切侧脑室囊肿37例(71%),部分切除和行造瘘术15例(29%)。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5例(67%),好转13例(25%),总有效率92%,无效4例(8%)。术后病理证实神经上皮囊肿43例,其中蛛网膜囊肿28例,脉络丛囊肿3例,室管膜囊肿12例,其他类型的囊肿9例。结论应用神经内镜治疗侧脑室内囊肿,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增加了病变的全切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透明隔囊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透明隔囊肿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症状性透明隔囊肿19例,应用神经内镜技术行囊肿脑室造瘘术,对伴有脑积水的病人行室间孔再通术。结果 16例头痛、晕厥等症状消失,3例有癫痫发作者术后未再发作;复查CT或MRI显示囊肿均缩小,脑积水的病人侧脑室有不同程度回缩。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透明隔囊肿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症状性透明隔囊肿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和疗效.方法 对16例神经内镜单侧造瘘治疗症状性透明隔囊肿患者随访分析.结果 以颅高压症为表现者13例(4例伴癫痫)中,10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偶有头晕;7例癫痫发作者,4例坚持口服抗癫痫药手术后3例未发作、1例偶发,3例未规律服药癫痫1例偶有发作、1例频发.复查CT或MRI透明隔囊肿缩小<50%4例,50%~90%9例,>90%3例,2例脑积水均消失.结论 对症状性透明隔囊肿应用神经内镜行囊肿壁单侧造瘘术具有微创、安全、颅高压症状摔制满意等优点,但癫痫症状缓解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内镜治疗不对称性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对称性脑积水的原因、诊断、治疗和愈后。方法全部病例应用神经内镜治疗,19例行囊肿壁电凝切除或行囊肿脑室造瘘术,5例行室间孔肿瘤切除术,7例行透明隔穿通造瘘术。结果侧脑室内囊肿切除及囊肿脑室造瘘术19例,一侧室间孔肿瘤切除术并打通室间孔5例,室间孔粘连闭塞行透明隔造瘘7例;全部病例获得良好的近远期效果,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神经内镜治疗不对称性脑积水既解除梗阻的原因,也能建立新的脑脊液的循环通路,且为微创性手术,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神经外科综合治疗位于视丘下部附近区域的囊性颅咽管瘤之方法。方法选择16例囊性或以囊性为主的颅咽管瘤,在CT介导立体定向内窥镜下切除部分囊壁或肿瘤实质,排除囊液减压后囊内置入Ommaya管,术后经反复抽吸囊液,并反复注入小剂量博来霉素30~40次。结果16例经治疗后视力、视野障碍明显好转,7例有颅内压增高者术后缓解。CT显示瘤腔缩小,无手术死亡,术后视丘下部功能紊乱反应轻。14例获随访2~3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该疗法安全、简便、有效,是采用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段治疗颅咽管瘤的有效方法,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手术切除和放疗后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阳性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应用替尼泊甙(VM26)+甲基环亚硝脲(MeCCNU)联合治疗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我科2005.01-2008.10年收治的资料较完整、全切肿瘤22例,MRI增强扫描未见肿瘤征像,术后病理证实免疫组化MGMT阳性的弥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后窝蛛网膜囊肿(posterior fossa arachnoid cyst,PFAC)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颅后窝蛛网膜囊肿的临床资料。术前出现症状30例,无症状6例。单纯神经内镜手术24例,内镜控制下显微镜手术5例,单纯显微手术3例,未手术观察4例。结果30例术前出现症状病人中,术后症状消失13例,明显好转12例,无变化5例。32例病人术后随访3个月-5年。囊肿完全消失2例,不同程度缩小23例,无明显变化7例。结论CT或MR是诊断PFAC的有效方法,CT蛛网膜下腔-脑池造影(CTC)对区别真性囊肿与假性囊肿具有特异性。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颅后窝囊肿的有效、微创、并发症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明确诊断的10例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5.43岁,病程2个月。7年。肿瘤分别位于脑桥小脑角区(5例)、顶叶(1例)、鞍结节(1例)、颈静脉孔区(1例)、小脑幕(1例)和侧脑室(1例)。首发症状与病变部位相关,主要表现为头痛(4例)、步态不稳(2例)、耳鸣或听力减退(2例)或视力下降和饮水呛咳(各1例)。结果CT平扫病灶主要呈高密度(6例)、等密度(1例)和等或高混杂密度(1例)。T1WI主要呈等信号(4例)、低或等混杂信号(4例)和高信号(2例);T:WI呈高或等混杂信号(7例)、低信号(1例)、等信号(1例)和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强化(2例)或明显强化(8例)。病灶周围可伴水肿(7例)、硬脑膜尾征(5例)、囊性变(7例)、钙化(3例)、骨膜增厚(1例)或骨质破坏(5例)。7例肿瘤病灶经手术全切除、3例获次全切除;术后随访11~120个月,5例复发,平均复发时间为55.62个月。结论颅内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临床少见,好发于青年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脑桥小脑角区为好发部位。影像学表现为病灶明显强化、肿瘤灶周围组织水肿、囊性变及骨质破坏。患者预后与手术全切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囊肿全切除23例,大部切除14例,部分切除加脑池交通术5例。术后复查CT,29例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平均随访1年,患者症状与体征均改善。结论 显微手术治疗蛛网膜囊肿疗效满意。充分建立囊腔与脑池和蛛网膜下腔的交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连续治疗126例听神经瘤的体会,探讨选择性采用手术或γ-刀治疗听神经瘤的效果。方法对选择性采用手术或γ-刀治疗的126例听神经瘤病例(127个肿瘤,包括1例双侧听神经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104例,行γ-刀治疗23例(1例双侧听神经瘤行以上两种治疗)。手术全切88例(84.6%),大部切除14例(13.5%),术后死亡2例(1.9%)。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64例(61.5%),随访后面神经功能保留73例(70.2%)。γ-刀治疗面神经功能保留7例(30.4%)。结论听神经瘤的治疗应根据症状、体征、肿瘤大小、肿瘤生长情况及患者全身状况,个体化的选择治疗方式。选择性采用手术或γ-刀治疗听神经瘤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腔蝶窦入路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的方法。方法全麻下经单鼻腔蝶窦导入神经内镜行26例鞍区病变切除,必要时辅以显微镜。结果24例肿瘤病人中20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术后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1例垂体脓肿和1例空蝶鞍均临床治愈。随访6-25个月,10例视力恢复至5.0,6例月经恢复正常,11例内分泌水平恢复正常。结论经鼻腔蝶窦入路神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其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科1998年5月至2003年5月间,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病例.结果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多见于中年,影像学表现为: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MRI 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MRI增强后见肿瘤无明显强化.手术全切11例,次全切除1例.随访9例,均无复发.结论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好发于中年.临床上遇到较长的病史,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MRI T1WI像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CT、MRI增强后见无明显强化,位于侧脑室内肿瘤,应该考虑侧脑室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诊断.手术全切肿瘤,预后好,术后无需放疗.  相似文献   

19.
立体定向^32P内放射治疗老年颅咽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32P内放射治疗对老年颅咽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老年颅咽管瘤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性核素囊内置入内放射治疗。26例中,12例行无框架立体定向囊液抽吸+32P内放疗术,14例行有框架立体定向囊液抽吸+32P内放疗术,其中10例结合伽玛刀治疗肿瘤实体部分。结果立体定向穿刺抽出囊液1.5~27ml(平均11.3ml)。11例患者术后当日即出现视力及视野不同程度的改善。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手术死亡。共有22例获得12个月至6年(平均55个月)的随访。4例死亡。18例中,肿瘤有效控制率为83.3%。10例结合伽玛刀治疗者,9例得到随访,对实体部分的有效控制率为88.9%。结论老年颅咽管瘤患者,不能耐受开颅手术治疗或手术后残留、复发的,可采用立体定向囊液抽吸+32P内放疗,对有实性部分者,联合伽玛刀治疗,是治疗老年颅咽管瘤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磁神经导航技术在脑膜瘤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在电磁导航辅助下手术治疗的37例脑膜瘤病例。凸面或窦镰旁脑膜瘤直径≤2.5 cm者13例,导航下标记肿瘤在体表的投影,采用直形切口,骨瓣直径4-5cm。凸面或窦镰旁脑膜瘤直径2.5 cm或/及较长硬膜尾征者21例,采用马蹄型切口,骨瓣直径5~8 cm。脑室内脑膜瘤3例,根据肿瘤与周边脑功能区的毗邻关系选择手术入路。结果37例患者图像注册到成功标记肿瘤用时9~22分钟,平均12±4.7分钟;图像注册误差0.62~2.0 mn,平均:1.44±0.4mm。simpson I级切除29例,8例窦镰旁脑膜瘤行slmpsonⅡ级切除。结论电磁神经导航引导下的脑膜瘤微创手术具有用时少、定位精确、切口小、创伤小、病变全切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