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在切除颅咽管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采用经额底纵裂入路和46例采用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经额底纵裂入路与翼点入路患者的肿瘤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额底纵裂入路组44例患者的肿瘤全切除,全切率为83.0%;翼点入路组36例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5-02我院收治的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的颅咽管瘤临床资料。评价该手术入路及显微操作的优缺点。结果术中肿瘤全切41例;次全切除8例,保留垂柄(完全或部分保留)31例,因肿瘤完全侵蚀垂体柄将其与肿瘤一并切除14例,4例术中为见垂体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电解质紊乱及体温调节紊乱。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鞍上颅咽管瘤具有操作空间大、安全性好、视角佳等优点,可作为切除鞍上颅咽管瘤的有效入路。  相似文献   

3.
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附83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的颅咽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性颅咽管瘤33例。术中行双额冠状切口,右额开颅,牵开额底纵裂,暴露鞍结节-胼胝体膝部区域,根据肿瘤位置可经终板、视交叉-前交通动脉间隙及视交叉前间隙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1例(97.6%);保留垂体柄58例(69.9%),未见垂体柄2例(2.4%),因肿瘤已完全侵蚀垂体柄,将其与肿瘤组织一并切除23例(27.7%)。视力改善68例,未改善15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多饮多尿81例,电解质紊乱79例。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是治疗颅咽管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手术治疗的23例鞍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额底外侧入路12例,额底纵裂入路7例,眉弓入路4例。病灶全切除19例(82.6%),次全切除4例。术后病理结果示垂体腺瘤7例、鞍结节脑膜瘤5例、颅咽管瘤6例、嗅沟脑膜瘤1例、嗅神经鞘瘤1例、Rathke囊肿3例。21例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出现发热10例、电解质紊乱15例、尿崩8例,无死亡病例。23例术后3个月至1年;肿瘤复发4例,其中2例垂体腺瘤、1例颅咽管瘤,再次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鞍区占位性病变,良好的手术入路及解剖暴露可提高手术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经额部纵裂入路术中切断前交通动脉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经额部纵裂终板入路切除鞍区和视交叉后部肿瘤,前交通动脉切断后以利于肿瘤切除,探讨切断前交通动脉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额部纵裂入路切除鞍区和视交叉后部肿瘤14例,术中切断前交通动脉以利于肿瘤的显露和切除.结果 8例颅咽管瘤全切除.3例视神经胶质瘤:1例大部切除,1例近全切除,1例全切除.1例嗅沟脑膜瘤近全切除,1例鞍背脑膜瘤大部切除.1例生殖细胞瘤做活检.14例没有手术死亡.1例前交通动脉的宽度为3 mm被切断,术后双侧大脑前动脉区和右侧基底节区缺血,病人呈浅昏迷状态.余13例的前交通动脉宽度4~10 mm,切断后没有缺血改变.结论 经额部纵裂终板入路,当前交通动脉妨碍肿瘤的显露和切除时,且前交通动脉的宽度在4咖以上时.可以安全地切断前交通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额底纵裂终板入路切除鞍后、鞍上区及第三脑室前部肿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鞍后、鞍上区及第三脑室前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咽管瘤28例,生殖细胞瘤1例,垂体瘤3例。均经额底纵裂终板入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21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5例;双侧嗅神经均保留29例,垂体柄保留24例。随访30例,时间2个月~2年,仅2例肿瘤大部分切除病人复发再次手术。结论经额底纵裂终板入路适合于切除向鞍后、鞍上区及第三脑室前部生长的肿瘤,术野显露充分,便于保留下丘脑、垂体柄等重要结构,肿瘤全切率高,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切口右额开颅经纵裂入路磨除鞍结节,切除鞍内部分颅咽管瘤的手术技巧、疗效与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采用冠状切口右额开颅经纵裂入路全切的颅咽管瘤病例资料。手术步骤:冠状切口右额骨瓣开颅,分离纵裂,切除肿瘤鞍上部分,然后磨除鞍结节、蝶骨平台及蝶鞍前壁骨质,扩大视交叉前间隙,显露并切除鞍内肿瘤,修补鞍底。结果全切23例,脑脊液鼻漏1例,无颅内感染及死亡。随访1~25个月,1例术后9个月复发。结论对于侵入鞍内的颅咽管瘤病例,磨除鞍结节,扩大手术视野,有助于达到全切肿瘤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区中线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2003年4月经额外侧入路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中线部位病变患者128例,其中垂体腺瘤57例、颅咽管瘤34例、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前床突脑膜瘤6例、拉克囊肿4例以及其它病变12例。结果128例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颅内感染,无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死亡。肿瘤全切除者中垂体腺瘤52例(91.2%)、颅咽管瘤30例(88.2%)、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100%)、前床突脑膜瘤6例(100%)、拉克囊肿4例(100%),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夹闭顺利。手术所用时间比常规翼点入路缩短20~30min。结论额外侧入路显露鞍区中线部位病变的效果与翼点入路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区中线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9年10月~2003年4月经额外侧入路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中线部位病变患128例,其中垂体腺瘤57例、颅咽管瘤34例、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前床突脑膜瘤6例、拉克囊肿4例以及其它病变12例。结果 128例患手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颅内感染,尤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死亡。肿瘤全切除中垂体腺瘤52例(91.2%)、颅咽管瘤30例(88.2%)、鞍结节和蝶骨平台脑膜瘤15例(100%)、前床突脑膜瘤6例(100%)、拉克囊肿4例(100%),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例夹闭顺利。手术所用时间比常规翼点人路缩短20~30min。结论 额外侧入路显露鞍区中线部位病变的效果与翼点入路并无差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鞍区中线巨大肿瘤的手术策略技巧、优势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采用额底纵裂入路切除鞍区中线巨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直视下切除肿瘤25例,神经内镜辅助下直视切除3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近全切除5例;完整保留垂体柄19例,切除垂体柄5例,未见垂体柄4例。术后病理: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9例,脑膜瘤6例,视神经胶质瘤4例,颗粒细胞瘤1例。术后暂时性尿崩及电解质紊乱15例,下丘脑功能轻度低下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MRI复查发现肿瘤复发1例。结论额底纵裂入路对胼胝体膝部至鞍结节范围内的鞍区重要解剖结构均可良好暴露,可为术者提供安全广阔的手术视野,在直视下切除鞍区中线肿瘤,易于保护邻近重要结构,术后并发症少,效果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介绍一种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病变的手术技术。方法 对近期所收的12例鞍区占位的病人采用经眉眶上锁孔入路进行治疗。结果 所有病变全切除,无死亡病例,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对病人面容保护效果好。结论 经眉眶上锁孔人路治疗鞍区病变,切口小,骨窗小,术时短,无需输血,病人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前额纵裂入路切除儿童鞍区肿瘤100例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目的 探索前额纵裂入路切除儿童鞍区肿瘤的适应证,方法及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小儿组1997年5月至2001年5月经前额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肿瘤100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87例,大部分切除13例;其中双侧嗅神经保留84例。结论 前额纵裂入路是切除向鞍抽,鞍上及三脑室前部生长肿瘤比较好的方法,手术在直视下操作,手术盲区小,便于保留重要结构。肿瘤全切率高。  相似文献   

13.
鼻窦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目的总结鼻窦镜辅助下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显微手术切除术的经验及初步体会.方法鼻窦镜辅助下,经单侧鼻腔,严格中线入路打开蝶窦前壁,暴露鞍底.然后在神经显微镜下行垂体瘤切除,最后鼻窦镜下鞍底重建.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一次手术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巨大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腺瘤大部分切除,后经改良翼点入路二次手术切除,1例巨大催乳素(prolactin, PRL)腺瘤分2次经蝶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症状均改善.尿崩2例,分别于术后7 d、15 d停止;脑脊液漏1例,保守治疗2周治愈.结论耳鼻喉科医师解剖熟悉,鼻窦镜下显露鞍底准确充分,神经外科医师显微镜下可克服内镜单手操作的不便,二者结合有利于减少经单鼻孔入路垂体瘤切除的创伤,提高安全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经验、手术方法与技巧。方法对52例鞍区病变均采用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此52例鞍区病变中,垂体腺瘤22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7例及前循环不同类型动脉瘤15例。结果37例鞍区肿瘤中,肿瘤全切除31例(83.8%,31/37),次全切除或部分切除6例(16.2%,6/37)。15例动脉瘤均准确完全夹闭瘤颈,预后优良者13例(86.7%13/15)和轻残2例(1313%,2/15)。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及重残,且术前原有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内镜辅助的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清楚显露鞍区病变与周围结构,创伤小,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效果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7年10月手术治疗的11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经单侧鼻蝶 窦入路85例,标准翼点入路24例,右眉弓锁孔入路4例,冠状瓣纵裂入路3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92例,次全切除20例,大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 术后发生一过性尿崩12例,脑脊液漏6例,明显垂体功能低下5例。结论 经单侧鼻蝶窦入路是目前首选的手术方法,但对于侵袭性生长的垂体腺瘤需 根据肿瘤影像特点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进行内镜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的解剖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手术经验。方法 10例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内镜辅助经单鼻孔-蝶窦手术入路,并进行显微解剖学观察;临床16例垂体瘤经该入路手术切除。结果 内镜辅助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对蝶窦、鞍区等结构显露良好,内镜可弥补显微镜的盲区。临床16例垂体瘤中,手术全切13例,近全切3例,效果满意,无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解剖及临床应用表明内镜辅助下行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具有对鞍区结构显露良好、肿瘤全切率高、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切除垂体瘤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颅咽管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前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4例,1例因肿瘤大片钙化并粘连严重仅行部分切除。术中保留垂体柄12例,被肿瘤完全侵蚀的垂体柄切除4例,未见垂体柄或垂体3例。术后视力改善11例、恶化1例。术后1例出现额叶血肿行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16 d死于重度肺部感染。术后16例出现尿崩、电解质紊乱,14例出现垂体功能障碍,均给予对症治疗。15例术后随访3~36个月,肿瘤复发2例。结论对于以中线生长为主、无明显偏侧生长的大型和巨大型鞍区颅咽管瘤,前纵裂入路可获得良好的术野暴露,手术安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鞍膈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开并探讨鞍膈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8年间经手术厦病理证实的鞍膈脑膜瘤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岁。根据肿瘤与鞍膈的关系可分为3型,即鞍上型、鞍内型和鞍内鞍上型。10例均采用Yargil切口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10例中8例行肿瘤全切除,2例行肿瘤大部分切除,7侧痊愈,2例好转,仅1例死亡。结论:鞍膈脑膜瘤为发生于鞍膈及其附近的肿瘤,肿瘤可向鞍内或鞍上生长,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而内分泌功能障碍却很少见,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磁其振成像(MRI)检查见鞍内用鞍上有肿块阴影,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治疗有益于肿瘤全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0例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按Simpson手术切除标准分级: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例,Ⅱ级8例,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癫痫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脑膜瘤。术后随访8~3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病情加重病例。结论 经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