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009年5月15日-12月20日我院收治的6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孕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相关资料。结果6例年龄22.27(24.7±2.1)岁;发病时孕周25~36(30.5±3.5)周,均为妊娠晚期发病;4例痊愈出院,2例死亡。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咳血痰。HGB和ALB明显下降,LDH、d~HBDH和CRP均明显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计数均下降。6例均合并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vndrome,ARDS),其中4例接受机械通气治疗,3例同时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3例行急诊剖宫产手术,1例因胎死宫内后自行分娩出死胎,其余2例继续妊娠。结论甲型H1N1流感可能导致孕妇病情加重,妊娠晚期患者易进展为危重症。危重症特征性表现为咳血痰和呼吸困难。合并肺部感染和ARDS的危重症患者大多需要机械通气治疗,其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新型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型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人类对该病毒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全球的发病人数及其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不断增加。现对我院治愈出院的39例感重症和危重症甲型流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叶永康 《内科》2009,4(6):930-932
营养支持是危重患者治疗的重要环节,早期适当的营养支持降低了住院病人病死率,并且显著降低了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的支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continuous blood purlfication terapy,CBPT)广泛地应用于急性肾损伤、脓毒症、急性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危重症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新型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2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死亡组、危重症组和重症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变量Log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因素。结果死亡组和危重症组的起病确诊时间长于重症组。死亡组的K离子水平明显高于重症组和危重症组,死亡组和危重症组的Ca离子水平明显高于重症组。与重症组比较,死亡组的AS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肌酐(CR)、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血糖(GLU)高,总蛋白低;危重症组ALT、AST、总胆红素、ALP、ALB、LDH、GLU水平高;死亡组BUN、LDH高于危重症组。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是低钙血症(P=0.043,OR:0.018,95%CI:0.000—0.880)。结论低钙血症及肝肾功能损害是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应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以期降低重症和危重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60例、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另选健康人(NC)30名为正常对照组.从静脉采取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中HIF-1α的浓度.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HIF-1α表达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25.46±10.39比20.89±12.9、12.38±6.9、10.96±7.29,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HIF-1α浓度与cTnI、CK、CK-MB均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性期外周血HIF-1α的表达明显增加,可能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硬化斑块不稳定,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治疗甲流H1N1流感相关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经验,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2010年1月期间甲流H1N1流感相关性ARDS14例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4例患者,12例行无创通气,2例有创通气,所有病例均获痊愈出院。通气后4h与通气前及通气后24h与通气后4h比较,呼吸频率(RR)明显下降、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H、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能迅速改善甲流H1N1流感相关性ARDS的氧合状态,临床应正确把握机械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7.
31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患者临床特点和救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1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治疗及转归等资料。结果重症与危重症组患者均有发热、咳嗽、咳痰及乏力等症状,可闻及湿哕音、哮鸣音,白细胞计数尤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血清钙降低。危重症患者突出表现为呼吸困难,少数出现胸痛、发绀及咳血痰,人院后生命体征变化较明显,血氧分压及氧合指数下降,心肌酶及血乳酸升高,临床表现为重症肺炎、低氧血症甚至呼吸衰竭,其中4例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最终死亡。结论重症与危重症患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病情演变及治疗转归等方面存在差异,病情轻重缓急亦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救治策略。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2009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点,为今后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收治的271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来源、年龄及时间分布。结果 1.271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男∶女为1.09∶1,随着病情加重发病年龄逐渐增加,病程亦逐渐延长;2.轻症患者均无基础疾病,危重症患者基础疾病较重症患者多且重;3.绝大多数患者年龄在10~30岁(211例,77.87%),轻症及重症中无≤2岁及≥65岁的患者,危重症中≥65岁者2例;4.疫情早期(5~9月)患者均为轻症,以输入病例为主(52例,19.19%),疫情后期以本土暴发病例为主(9月以后)有危重症出现。结论新发传染病疫情早期以轻症、输入病例为主,后期随着社区聚集性疫情,有重危症患者出现;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是该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1(s VAP-1)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患者90例(病例组),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脑梗死轻、中、重度组分别为21、25、1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0例(TIA组);随机抽检健康查体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外周血清IMA、s VAP-1的水平。结果病例组IMA、s VAP-1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脑梗死重度组血清IMA、s VAP-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中度组及TIA组(P均〈0.05)。病例组中IMA与s VAP-1呈正相关(r=0.597,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患者血清IMA、s VAP-1水平协同升高。  相似文献   

10.
救治湖南省新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儿的临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型甲型H1N1流感是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新发急性感染性疾病,全球的发病人数及其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不断增加,因此,认真总结我国危重症患者救治经验十分重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于2009年10月成功救治了2例具有不同基础疾病的重症患儿,其救治经验可为我国"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的修订提供素材,同时对临床医生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甲型H1N1流感肺炎危重病例的临床特点及危重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承德市第三医院2009年9~12月收治的51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对重症病例和危重症病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危重症患者均有呼吸困难,氧合指数为(188.4±68.5) mm Hg,APACHEⅡ评分为12.5±4.5.其中10例(41.7%)出现咳痰带血,6例(25.0%)发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危重症组在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降低、血糖升高、痰培养阳性及应用奥司他韦(300 mg/d)、美洛培南、丙种球蛋白、近期康复者血浆、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比例上较重症组高(P值均<0.05);危重症组受损肺野数量、咽拭子转阴时间、住院时间上较重症组高(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症状有咳痰、发病到应用奥司他韦时间>48 h、伴随基础疾病是易于发展至危重症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181、19.596、7.437,P值均<0.05).结论 首发症状有咳痰、发病到应用奥司他韦时间>48 l、伴随基础疾病的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易发展至危重症;危重症患者受损肺组织广泛且部分合并细菌感染,病毒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长,部分患者进展至ARDS.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具有不同临床特征的抗GQ1b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疾病谱。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抗GQ1b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45例(男24,女21)抗GQ1b抗体阳性患者中,抗GQ1b抗体综合征32例,抗GQ1b抗体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BS)10例,抗GQ1b抗体阳性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3例。平均年龄(49.8 ±11.5)岁。血清抗GQ1b-IgG阳性40 例,抗GQ1b-IgM阳性5例,神经节苷脂抗体重叠阳性19例。抗GQ1b抗体综合征分为:经典型Miller-Fisher 综合征(MFS)12例(43.8%),Bickerstaff脑干脑炎(BBE)3例(9.4%),伴有眼肌麻痹的GBS 5例(15.6%),不完全形式的MFS 12例 [(43.8%,包括无共济失调的急性眼轻瘫(AO)8例,急性瞳孔扩大2例,急性球麻痹1例,急性前庭综合征1例)]。10例抗GQ1b抗体阳性GBS与抗体阴性的GBS在临床经过及症状体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例抗GQ1b抗体阳性CIDP中,抗GQ1b-IgM阳性2例,临床表现为经典CIDP。结论:抗GQ1b抗体综合征是一组血清抗GQ1b抗体阳性、临床表现多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连续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血清核富集转录体1(NEAT1)、微小RNA-206(miR-206)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损伤及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本院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6个月后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及术后随访12个月是否发生MACE,分为心肌损伤组(32例)和心肌未损伤组(70例),MACE组(24例)和非MACE组(7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中miR-206、NEAT1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miR-206水平与NEAT1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NEAT1、miR-206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及MACE的价值。结果 与心肌未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血清NEAT1水平较高(P<0.05),血清miR-206水平较低(P<0.05);与非MACE组相比,MACE组术后肌钙蛋白I(cTnI)、术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NEAT1水平较高(P<0.05),血清miR-206水平较低(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miR-206水平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及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3、0.824,血清NEAT1水平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及MACE的AUC分别为0.851、0.876,二者联合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的AUC为0.908,二者联合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MACE的AUC为0.926;心肌损伤组及MACE组患者血清miR-206水平与NEAT1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心肌损伤患者血清NEAT1表达上调,血清miR-206表达下调,miR-206、NEAT1可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及MACE,且二者联合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AP、hs-CRP及CPIs三个指标在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中数值变化,评价它们在重症及危重症HINI患者病情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00例危重甲型H1H1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并比较这些指标在死亡组和生存组的差异及变化情况。结果入院第1天死亡组hs-CRP,NAP,CPIs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存活组,三项指标随着治疗的深入,呈逐渐减少,hs-CRP与CPIs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609,P〈0.01)。结论联合检测CPIs和hs-CRP对于判断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病情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MERS)的病原同为冠状病毒,目前针对COVID-19的治疗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但其使用有可能带来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如何适时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一直是针对这类疾病治疗的争论焦点之一。本文对既往SARS、MERS等病毒性肺炎治疗中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COVID-19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院于2009年9月10日接受了一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治疗期间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现将该病人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Wnt-1和Dickkopf-1(DKK-1)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年龄〈40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77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STEMI组,67例)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组,46例);选年龄相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40例)。ELISA法测定血清Wnt-1和DKK-1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与病情严重程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UAP组、NSTEMI组和STEMI组血清Wnt-1水平分别为63.9-471.3(平均153.8)、46.9-392.4(平均118.2)和31.2~311.8(平均90.7)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4.9-302.6(平均203.1)ng/ml(P〈0.05)。血清DKK-1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Wnt-1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明显负相关(r=-0.266,P〈0.01)。结论血清Wnt-1水平与早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有相关性,可以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住院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且衰竭器官的数目与病死率成正比,有报道每增加1个衰竭器官,病死率增加20%。积极治疗MODS是危重症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方跃平  许日波  韦彩云 《内科》2011,6(5):511-512
目的探讨对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12月入住隔离病区的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卫生部的诊断标准)患者56例为对照组,按常规进行隔离、抢救、治疗护理;从2010年1月至3月住院的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卫生部的诊断标准)患者51例为观察组,按照设计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病人及家属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覆盖率,对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起到帮助作用,同时在今后有危重传染病护理起到指导及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心脏损害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期间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172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症组,重症组,危重症组,并收集非甲型H1N1流感患者21例作为对照。大部分患者接受分子生物学检测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C反应蛋白,并接受胸部X线摄片检查,计算心胸比。结果甲型H1N1流感多发生于青壮年患者,轻症患者较重症患者更年轻( P<0.05)。在危重症患者中,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胸比均较其他组高( P<0.05或P<0.01)。1例死于心肌损害。结论与既往研究相符,2009甲型H1N1流感可以导致心肌损害,特别是在危重症患者中心肌损害较显著,从而将导致心脏扩大等损害,导致死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