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痉挛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伤病后常见的并发症,是上位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的痉挛常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有时则成为功能障碍的主要问题。目前治疗痉挛的措施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口服或注射)和手术治疗等,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近年来,在痉挛的药物治疗特别是注射治疗方面又有许多新近展。讨论痉挛的评定以及治疗措施,重点总结各种治疗方法的特点以及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并强调在选择治疗前应充分考虑痉挛对每个具体患者的实际影响,分析其利弊,掌握功能优先考虑和治疗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2.
肢体痉挛是康复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运动功能障碍,其治疗选择多样化,主要包括口服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治疗、矫形器具治疗、神经调控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近年来以经颅磁刺激(TMS)为代表的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已经成为康复领域治疗肢体痉挛的技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该文对TMS技术的分类与作用,以及TMS在脑卒中、多发性硬化及脑瘫等肢体痉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鞘内注射巴氯芬(Baclofen)是一种食品药物管理改进对痉挛状态的治疗。虽然动物研究巴氯芬沿脊柱注射时有止痛的特征,但是鞘内注射巴氯芬还没有用于治疗人类的疼痛。并且那些研究的大多数已验证它用于与脊髓损伤相关的根性疼痛。我们已发现鞘内注射巴氯芬在一些患不与痉挛状态相关的慢性疼痛病人提供持续性止痛。这个药物多选择用于临床上的那种其他治疗失败或者产生不能耐受的副作用时有效,它不仅在动物的研究有效,而对鞘内注射吗啡产生耐受的病人也有效,并且注射后不产生运动功能障碍的止痛。这里我们显示一系列病例报道,附表显示了这些病例的摘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均接受BTX-A注射治疗,治疗后进行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物理疗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作业治疗及家庭训练。在治疗前与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AS)评定患侧上肢肌张力、关节量角器法测量患侧腕关节主动背伸角度、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PDMS-II)进行患侧手精细运动商(FMQ)的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估ADL 能力以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患儿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结论BTX-A注射治疗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明显降低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36例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1)肌肉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对36例血管病后肌痉挛患用国产BTX-A注射,注射剂量、位点根据受累肌肉大小多少程序个体化用药,观察注射前后肌力肌张力变化分别以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随着注射部位肌肉痉挛程度降低,配合康复治疗对痉挛性肌张力增高患较前明显改善。结论:BTX-A肌肉注射配合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后肌痉挛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寻求及验证一套防治脑卒中病人中功能障碍的最佳方案。方法:用自行设计以良姿体位,针刺促通术,抗痉挛运动模式,主动被动运动为主的一套方案,结果:经临床62例脑卒中患的验证,该方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肩部功能障碍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同时对方案制定依据进行讨论,结论:针刺促通术,抗痉挛模式,运动疗法综合方案综合方案早期介入,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病人肩部功能障碍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肌肉痉挛的疗效。 方法选择上肢肌肉痉挛的脑性瘫痪儿童20例,分为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组(注射组)和单纯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其中注射组在彩色超声引导下,将BTX-A准确注射到患儿上肢痉挛肌群,注射后次日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2周、4周、8周、12周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和Fugl-Meyer评估量表进行相关评价。 结果注射组在注射后第2,4,8,12周肌肉痉挛的改善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注射前(P<0.01),并且痉挛程度在注射后第2周改善最明显。注射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在超声引导下BTX-A注射治疗脑性瘫痪儿童上肢肌肉痉挛,定位准确、安全,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多由痉挛引起, 它是影响患者功能和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目前, 临床上用于治疗痉挛的方法有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鞘内注射巴氯芬(IBT)作为一种有效的缓解痉挛的方式在国外应用广泛, 在国内则应用较少。本文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就IBT治疗痉挛型脑瘫(SCP)的可能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并发症的应对措施等展开综述, 旨在为国内SCP的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A型肉毒毒素对痉挛型脑瘫的解痉效果及功能预后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A)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3例脑瘫儿童采用BTA神经阻滞治疗肌痉挛,上肢肌群注射BTA的起始剂量为1-2U/kg,下肢肌群的BTA注射的起始剂量为3-U/kg。结合康复治疗和下肢支具。结果:经BTA注射后的肌张力有明显降低,关节活动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改善了患进行的运动功能。结论:BTA对脑瘫儿童肢体痉挛肌群进行神经阻滞注射,有缓解肌痉挛、改善站立和行走等运动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禁用杀鼠剂急性中毒的护理措施。以及有效地控制痉挛对患病情的影响。方法:选择景德镇市三所综合性医院1999年度按急性中毒常规护理救治的32例患为对照组,另用二琉基丙磺酸钠或解氟灵,控制痉挛等护理措施救治的46例患为观察组比较医护的疗效.结果:通过对比。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显性差异.结论:禁用杀鼠剂急性中毒采用观察组的医护措施,有利于救治成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采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BTX-A,肌肉选择腓肠肌、比目鱼肌和内收肌群,剂量为每次3-4U/kg,术后结合康复治疗。结果:经BTX-A注射后,被动运动中足背屈角、腘窝角和内收肌角的活动范围有显著增加,随意运动中足背屈角活动范围有显著性扩大。用改良Ashworth测评肌张力有明显降低。开始起效时间平均34.2±16.01h,疗效持续时间平均16.8±4.13周。副作用有注射点疼痛。结论:应用神经阻滞绝缘针注射BTX-A治疗痉挛型脑瘫有定位性较准确,解痉见效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在全球是高致死率的疾病。而痉挛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约20%—40%脑卒中患者可出现痉挛[1]。长期痉挛可引起肌肉短缩、关节活动受限、姿势异常及疼痛等,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并限制其日常生活[2—3]。目前,痉挛的治疗主要通过肉毒毒素注射、牵伸、热敷及电刺激。近年来,振动治疗被证实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肌肉痉挛[4—5]。尽管改良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 scores,MAS)是目前最常用的痉挛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书写痉挛症发病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写痉挛症是由于职业因素长期从事手部精细动 ,导致手部肌肉痉挛 ,出现以书写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种症状群 ,表现为患者在持笔时或开始写字时困难。系统阐述书写痉挛症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脊髓水平、基底节和丘脑水平、大脑皮层水平 )和治疗 (包括口服药物治疗、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和外科治疗 )。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向脑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以探讨A型肉毒毒素对其上肢肌肉痉挛及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共选取32例脑卒中患者,其偏瘫侧上肢屈肌痉挛Ashworth评级为2~3级,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选择肱二头肌、前臂屈肌群注射A型肉毒毒素,随后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未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仅单纯进行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6周及12周时进行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指标包括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Fugl—Meyer上肢功能检测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偏瘫侧上肢肌痉挛情况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肌痉挛改善幅度以治疗后第2周时最为显著,随后改善幅度有所减缓,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一直持续至治疗后第12周;同时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与对照组各相应疗效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可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痉挛上肢肌张力,并对改善患肢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其疗效至少持续12周左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患肢肌张力出现早晚对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按脑梗死后10d内出现或不出现肌张力,将50例急性脑梗死患分为A,B两组,对两组患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和Barthel指数(BI)积分,及出院时行走能力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积分和BI积分,以及出院时步行能力有显性差异。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肌张力出现越早,其运动功能恢复越好,但要特别注意肌张力出现后及时应用抗痉挛手法防止痉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归纳躯干控制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缓解肢体痉挛方面的意义。方法痉挛是中风后最常见的问题,通过临床治疗中,对处于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痉挛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法及结果的观察,发现并分析在康复治疗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24周后躯干和肢体的痉挛均有明显缓解,分离运动比较容易诱发,运动功能改善明显;48周时观察,Brunnstrom分级普通提高1级或2级,对患侧肢体的感觉增加,对使用患侧支撑时的恐惧感减少,对患侧的控制意识和自理能力增加。结论重视躯干功能的早期训练对增加患侧躯体意识、预防患者忽略、预防健侧过度代偿、预防痉挛的发生以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田法与Bobath法治疗偏瘫儿童上肢痉挛期的疗效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偏瘫儿童痉挛期在临床康复训练中降低患侧上肢肌张力,促进患肢及手的功能发育的方法。方法 32例符合条件的偏瘫儿随机分为上田组和Bobath组,每组16例,并在训练前1周进行功能检查评测,然后分别用上田法与Bobath法降低患侧上肢肌张力,抑制异常姿势痉挛控制后,两组均进行有选择的、不引起痉挛的作业活动来诱发和促进患肢及手的功能恢复,疗程为3个月。以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法的详细分级与Burnnstrin偏瘫手的功能评价法进行评测。结果 通过治疗前后对照,上田组患肢肌张力降低程度和患肢及手的功能提高均明显优于Bobath组。结论 上田法在降低偏瘫儿童痉挛期上肢肌张力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针刺加康复训练对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肌肉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组(治疗组)50例和单纯康复训练组(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nh量表、Fugl-Mever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定其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痉挛程度均减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康复训练能明显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痉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9.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应用简易血浆置换促进肌力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简易血浆置换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肌力恢复的作用,选择8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采取简易血浆置换、注射免疫球蛋白和常规治疗方法,结果简易血浆置换的起效时间及治疗效果与注射免疫球蛋白相当,均优于常规治疗,是一种简单且经济有效地促进患肌力恢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肌肉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200例,A型肉毒毒素注射组(注射组)和单纯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各100例。其中注射组将A型肉毒毒素准确注射到患儿痉挛肌群,注射后次日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共12周)。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及医师等级评价量表进行相关评价。结果:注射组在注射后各观察时点肌肉痉挛改善程度和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注射前(P<0.05),注射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痉挛;注射治疗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康复训练,更有助于提高运动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