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脆性骨折的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期间在该院连续接受随访的550例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脆性骨折发生情况,调查既往饮酒史、吸烟史、脆性骨折史、生活饮食习惯、每日运动情况、初潮年龄、绝经年龄、怀孕次数、分娩次数以及母乳喂养时间等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550例绝经后女性中,发生脆性骨折94例,脆性骨折发生率17.09%;②单因素分析:骨折组患者既往饮酒史、吸烟史、脆性骨折史、生活饮食习惯不良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每日坚持运动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472~68.694,P0.05);骨折组患者初潮年龄、怀孕次数、分娩次数、母乳喂养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绝经年龄明显小于对照组(t=5.029~6.283,P0.05);③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饮酒史、吸烟史、脆性骨折史、生活饮食习惯不良、初潮年龄大、绝经年龄小、怀孕和分娩次数多、母乳喂养时间长是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每日运动是脆性骨折的保护因素(β=-1.104~1.429,OR=0.217~5.584,95%CI=0.134~6.294,Waldχ~2=10.496~23.285,P0.05)。结论吸烟、饮酒、生活习惯、运动情况以及妇科情况是绝经后女性脆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应采取健康教育和营养、运动干预等预防措施化解发生脆性骨折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山西白求恩医院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年龄将2017-06/2019-06于山西白求恩医院体检或门诊绝经妇女分为38~49岁,50~59岁,60~69岁,70~岁,采用PASS 11.0软件估算总样本量为1 004例,假设中途退出率为5%,最终纳入样本量为1 05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各年龄组进行单纯随机抽样。根据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利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症绝经妇女骨折发生率和一般资料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中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7-06/2019-06该院体检或门诊骨质疏松绝经妇女骨折总发生率为3.98%,与38~59岁骨质疏松症绝经妇女比较,60岁以后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年龄(OR=1.374,95%CI:1.154~1.636)、BMI(OR=1.213,95%CI:0.342~1.597)、饮酒史(OR=3.845,95%CI:1.658~8.919)、绝经年龄(OR=5.896,95%CI:2.247~15.468)、绝经时长(OR=2.010,95%CI:1.408~2.869)为骨质疏松症绝经妇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结论山西白求恩医院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患病率较高,高龄、高BMI、饮酒史、绝经年龄早、绝经时间长为其高危因素,可将高危因素作为筛选指标给予相应干预措施促进绝经女性骨骼健康,同时应加强60岁以上绝经妇女钙剂的补充以降低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杨国安  吴涤  张伟  孙洪英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046-4048
目的:探讨Ⅳ型胶原蛋白(COL4A2)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COL4A2基因型,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COL4A2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间的关系。结果:绝经前后女性骨质疏松组及骨量流失组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COL4A2基因CC基因型与绝经前后女性骨量流失及骨质疏松有统计学相关性(OR=18.375,95%CI:5.189~65.065,P=0.000;OR=15.369,95%CI:3.224~73.269,P=0.001)。结论:COL4A2基因CC基因型是女性骨量流失和骨质疏松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分析儿童意外骨折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接受诊治的447例意外骨折的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查骨折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47名骨折患儿中共发生并发症53例,发生率为11.9%。女孩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5%,高于男孩的9.1%(χ2=28.714,P=0.000),3~6岁儿童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4%,高于其他年龄组(χ2=27.661,P=0.000),农村地区发生骨折的儿童并发症发生率为8.9%,显著低于城镇儿童的18.8%(χ2=30.283,P=0.000);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小心过度(OR=2.005,95%CI=1.179~5.912)、年龄(OR=1.316,95%CI=1.011~2.529)、溺爱(OR=1.316,95%CI=1.088~2.915)和父母文化水平(OR=1.072,95%CI=1.004~1.980)为骨折患儿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遵医嘱及时康复锻炼(OR=0.511,95%CI=0.221~0.810)为骨折患儿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儿童意外骨折的主要并发症为缺血性肌痉挛和神经麻痹,小心过度、年龄、家庭溺爱及父母文化为主要危险因素,遵医嘱及时康复锻炼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痛风性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和骨保护素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96例(痛风性关节炎组),其中伴骨质疏松38例(骨质疏松组),无骨质疏松58例(无骨质疏松组);选取同期90例男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腰椎L2~L4、两侧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转子的骨密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瘦素、骨保护素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IL-6、TNF-α水平。结果痛风性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率为39.58%(38/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1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性关节炎组患者腰椎L2~L4、两侧股骨颈、Ward三角区、大转子的平均骨密度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瘦素水平(192.68±15.71)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骨质疏松组,骨保护素水平(76.08±10.97) 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无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骨质疏松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保护素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无骨质疏松组,无骨质疏松组血清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瘦素与IL-6、TNF-α呈正相关;血清骨保护素与IL-6、TNF-α呈负相关。结论痛风性关节炎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瘦素和骨保护素含量异常,IL-6、TNF-α与血清瘦素呈正相关,与血清骨保护素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咖啡饮用习惯对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上海市陆家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406名绝经女性人群骨密度资料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检结合的调查。运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骨质疏松患病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咖啡摄入量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关系。结果饮用咖啡组绝经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与不饮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饮用组骨质疏松发病率比少量、中量和大量饮用组较高,且随着咖啡摄入量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有降低趋势(P=0.01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量饮用咖啡可以分别降低35%和45%的腰椎和股骨颈骨质疏松患病风险[OR=0.65,95%CI(0.44,0.96);OR=0.55,95%CI(0.36,0.84)]。结论绝经女性咖啡饮用者骨质疏松患病率较不饮用者显著降低,且随咖啡摄入量的增加患病率有下降趋势。咖啡饮用是绝经女性骨健康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义乌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5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并统计观察组患者年龄、维持透析时间、原发病等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95例患者中有48例发生骨质疏松,占50.53%,其中轻度骨质疏松28例(58.33%)、重度骨质疏松20例(41.67%),均纳为骨质疏松组;47例未发生骨质疏松,占49.47%,纳入非骨质疏松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体质指数(BMI)、VitD缺乏症、低运动量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1.021,95%CI=1.005~1.037)、VitD缺乏症(OR=1.076,95%CI=1.017~1.138)、低运动量(OR=5.235,95%CI=1.362~20.121)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围绝经期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BMI较低、患有VitD缺乏症、低运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更年期女性骨密度(BMD)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此人群骨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在兵器工业521医院体检的484例更年期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记录基本资料,双能X线BMD检测仪检测腰椎、髋部、前臂的BM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患者的相关因素。结果 484例调查对象中骨质疏松(OP)者95例(19.62%),低骨量者146例(30.17%)。骨质疏松组产次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t=2.547,P<0.05),而豆制品、海产品、牛奶及鸡蛋摄入率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χ~2值分别为14.072、14.228、5.375、6.108,均P<0.05),且户外运动、钙剂补充及使用绝经激素治疗(MHT)率均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χ~2值分别为6.605、21.121、4.191,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次生产是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1.654,P<0.05),豆制品摄入、海产品摄入、牛奶摄入、鸡蛋摄入、户外运动、钙剂补充、使用MHT是保护因素(OR值0.274~0.580,均P<0.05)。绝经前组女性腰椎、髋部及前臂BMD均显著高于绝经后组(t值分别为2.908、2.774、2.853,均P<0.05),而低骨量和OP患病率均显著低于绝经后组(χ~2值分别为8.717、7.657,均P<0.05)。结论更年期女性骨健康受生育次数、生活习惯、钙剂补充、绝经状态及MHT等多种因素影响,此人群应监测BMD,尽早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密度和血清中骨代谢指标水平与患者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健康体检的70例老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检测,所有患者均抽血检测患者骨代谢相关指标;根据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观察组(17例)和未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对照组(53例),对比2组骨密度和骨代谢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探讨影响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腰椎、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三角区骨密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钙(Ca)、活性维生素D3[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磷(P)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果提示PTH、维生素D3、股骨颈骨密度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是骨质疏松骨折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220例,根据有无骨折分为骨折组(n=100)和无骨折组(n=120),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收集其空腹血样本用于血糖、血脂、尿酸、HbA1c等检测。结果骨折组BMI、TG、FBG、HbA1c水平高于无骨折组(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MI、TG、FBG和HbA1c是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根据BMI、TG、FBG和HbA1c三分位数将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分成3组,结果提示随着BMI、TG、FBG和HbA1c水平的升高,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结论在绝经后女性T2DM骨质疏松患者中,BMI、TG、FBG和HbA1c是其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乙酰半乳糖氨基转移酶3(GALNT3)和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关联性。方法纳入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绝经后无骨质疏松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女性的腰椎L2~L4、近端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BMD),采用Taq Man基因分型技术检测GALNT3和VDR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tag SNP),比较骨转换标志物(BTM)、血钙和磷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GALNT33个位点和VDR 1个位点tag SNP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_3]、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和血钙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磷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得出:4个tag SNP均是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指标。结论 GALNT3和VDR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医院》2017,(4):566-568
目的研究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合并偏头痛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防治H型高血压患者偏头痛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到我院治疗的H型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有偏头痛分成偏头痛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病史、高血脂病史、糖尿病病史以及血浆Hcy、CRP和IL-6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122例H型高血压患者中偏头痛患者52例,发病率为42.6%;其中男18例(34.6%),女34例(65.4%);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偏头痛组患者血浆中Hcy、CRP和IL-6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女性(OR=0.175,95%CI=0.057~0.539,P=0.002)、血浆CRP水平(OR=0.572,95%CI=0.454~0.720,P<0.001)和血浆IL-6水平(OR=0.968,95%CI=0.952~0.985,P<0.001)是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偏头痛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女性、血浆CRP水平及血浆IL-6水平升高是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偏头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与血脂、骨代谢指标等的关系。方法选取山东省立医院2017年收治的检查化验资料比较齐全同时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的115名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单侧前臂远端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36例,骨量减少组(B组)42例和骨质疏松组(C组)37例,采用χ~2检验比较三组患者间病程、血脂、骨代谢指标以及内脏脂肪面积、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血清白蛋白(GA)等的差异,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检验各指标在3组间的线性趋势,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估计各指标对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95%CI),并逐步调整协变量控制混杂因素(年龄和病程)。结果三组患者间病程、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内脏脂肪面积、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白蛋白、总1型原胶原N端前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骨密度分组间存在线性趋势(P for trend0.05),随病程增加,患者骨~([1])密度逐渐降低;随着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内脏脂肪面积、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逐渐增高,甘油三酯和总1型原胶原N端前肽逐渐降低,骨密度减低。经调整年龄和病程等协变量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内脏脂肪面积、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增高与骨质疏松风险增加有关,其OR(95%CI)分别为7.99 (3.21~19.90),1.52 (1.27~1.83),1.02 (1.00~1.03),1.13 (1.10~1.48),1.14 (1.03~1.27)。而甘油三酯、总1型原胶原N端前肽越高,骨质疏松风险越低,其OR(95%CI)分别为0.58(0.40~0.85),0.84(0.79~0.90),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结论对于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长,小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内脏脂肪面积、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增高者,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自2017年1至12月收治的180例绝经后因子宫内膜增厚(≥4mm)接受内膜活检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绝经后有无阴道异常出血(AUB)分为AUB组和无AUB组各90例。分析两组组间及组内多个临床指标与内膜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AUB组内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确定绝经后内膜增厚且不伴AUB的女性人群内膜癌筛查的最佳预测值。结果①AUB组和无AUB组组内最常见的子宫内膜良性病理检查均是绝经期内膜(33.34%vs.48.90%),其次为内膜息肉(17.78%vs.24.44%)和内膜单纯性增生(14.44%vs.17.78%)。AUB组的内膜癌发生率显著高于无AUB组(χ^2=18.127,P<0.05),无AUB组的绝经期内膜发生率高于AUB组(χ^2=6.763,P<0.05)。②AUB组患者的平均内膜厚度为(10.01±5.69)mm,显著高于无AUB组患者的内膜厚度(7.59±3.34)mm(t=17.516,P<0.05)。③AUB组的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初潮年龄≤12岁、绝经年龄≥50岁、不孕史均是AUB组内膜恶变的影响因素(χ^2值分别为6.731、5.494、4.935、6.732,均P<0.05),AUB组中恶性内膜的平均内膜厚度显著高于良性内膜(t=-4.163,P<0.05),而绝经年限≥25年的患者发生内膜癌的几率低于绝经年限<25年的患者(χ^2=5.400,P<0.05);多因素分析:内膜厚度(OR=1.254,95%CI:1.094~1.436)、年龄≥60岁(OR=7.775,95%CI:1.550~39.003)、初潮年龄≤12岁(OR=6.123,95%CI:1.780~20.926)及绝经年限≥25年(OR=0.100,95%CI:0.011~0.881)均是AUB组患者发生内膜恶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④在无AUB组,仅发现恶性病变患者的平均内膜厚度高于良性病变(t=-3.085,P<0.05),其他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⑤在已绝经人群中子宫内膜增厚且不伴AUB者,ROC曲线上约登指数最高时的临界点为9.50mm时,AUC最大,为0.808(95%CI:0.785~0.904,P<0.0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0%、95.35%、42.85%、98.80%。结论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且无AUB的人群,内膜活检大多数为内膜良性疾病,当内膜厚度≥9.50mm时,建议行内膜活检排除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MD)情况以及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0年10月期间220例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健康体检的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清25 (OH)D水平,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水平,比较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分析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骨量者占20.00%,骨量减少者占39.09%,骨质疏松者占40.91%;骨质疏松组患者年龄≥60岁、维生素D缺乏、体质指数(BMI)24 kg/m~2、吸烟、饮酒、运动量不足及日照时间1 h/d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维生素D缺乏为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普遍存在骨密度降低,且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年龄大、低BMI及维生素D缺乏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股骨的骨密度(BMD),计算其BMD与正常年轻人的骨峰值比值(以t值表示),并按照骨密度值将120例患者分为63例非骨质疏松组和57例骨质疏松组.选用瑞士罗氏诊断公司COBAS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骨代谢标志物总骨I型前胶原N端肽(PINP)、血清骨钙素(N-MID)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的水平.结果:PINP、N-MID和β-crosslaps水平骨质疏松组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两组患者的BMD、PINP、N-MID和β-crosslaps水平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的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关系密切,血清中P1NP、N-MID、B-Crosslaps可作为诊断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理想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于2013年10—11月选取四川成都2个社区645名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收集人口基线数据,疾病史、运动习惯、膳食情况等数据;采用身高体重计测量身高和体重;利用Metriscan骨密度仪对调查对象非优势手的第2、3、4手指中节进行骨密度测量。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中,年龄(OR=1.110,95%CI=1.076~1.145)、性别(OR=11.128,95%CI=5.366~23.075)、既往骨折史(OR=1.895,95%CI=1.177~3.049)、身高(OR=0.910,95%CI=0.873~0.949)、体重(OR=0.964,95%CI=0.873~0.949)、经常运动(OR=0.398,95%CI=0.173~0.915)、饮用奶制品(OR=0.547,95%CI=0.315~0.948)与骨质疏松症有相关性(P﹤0.05)。结论高龄、既往骨折史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症;高身高、重体重、经常运动、饮用奶制品是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老年职工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分布特点,为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炼化公司40岁以上的体检职工5 113人,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血清Hcy水平和HHcy检出率及HHcy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联性。结果各年龄组男性血清Hcy水平及HHcy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HHcy检出率均随年龄增加呈增高趋势(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3.99,95%CI:3.12~5.10)、年龄大(OR=1.02,95%CI:1.01~1.03)、有高血压(OR=2.56,95%CI:2.04~3.22)、收缩压高(OR=1.01,95%CI:1.01~1.02)和BMI值大(OR=1.40,95%CI:1.04~1.89)是HHcy独立危险因素;而肌酐清除率高(OR=0.39,95%CI:0.31~0.49)是保护因素。结论年龄大、收缩压高、BMI值大和肌酐清除率低与Hcy水平有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电焊工尘肺哨点监测,探讨电焊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根据《重点职业病监测技术方案》共纳入研究对象845人,同时选择非职业危害因素接触史310人作为对照组,依据统一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和相关的健康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回归分析。结果接触组的高血压患病率、血红蛋白异常率、尿蛋白阳性率和心电图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和对照组两组肺部检查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89,95%CI:1.16~3.08)、年龄(30~岁)(OR=1.48,95%CI:0.86~2.56)、年龄≥40岁(OR=3.65,95%CI:2.05~6.48)和不经常佩戴防护用品(OR=2.31,95%CI:1.36~3.90)为危险因素,工龄(5~年)(OR=0.52,95%CI:0.33~0.84)、工龄≥10年(OR=0.34,95%CI:0.17~0.65)为保护因素。结论电焊作业易导致作业人群心血管的损伤;女性职工随着年龄增长更易对肺部造成损害;经常佩戴防护用品是预防电焊工尘肺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生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为防制脑梗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 525例脑梗死住院患者及8 151名体检正常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清晨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酶循环法和酶法进行血清Hcy和血脂水平检测,根据血脂检测结果计算动脉硬化指数(ASI),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正常组男性4 952人,女性3 199人,平均(45.65±10.77)岁;脑梗死组男性1 590例,女性935例,平均(65.47±12.16)岁。正常组共检出高Hcy血症360人,检出率为4.42%,脑梗死组共检出高Hcy血症268人,检出率为1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147,95%CI:1.140~1.154)、高Hcy(OR=1.022,95%CI:1.010~1.035)、高总胆固醇(OR=2.815,95%CI:2.603~3.045)、高ASI(OR=1.914,95%CI:1.794~2.042)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OR=0.694,95%CI:0.606~0.697)是脑梗死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Hcy、总胆固醇水平及ASI升高可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定期检测血清Hcy及血脂水平有助于及早发现和预防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