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性激素以及人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1月至2021年6月中山市博爱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1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吸收检测仪(DXA)检测腰椎2-4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定人体成分,根据测定结果分为正常组(n=83)、骨量减少组(n=59)和骨质疏松组(n=20).比较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和肌少症的患病率,探讨BMD与性激素、人体成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 162例研究对象中骨质疏松20例(12.35%),肌少症15例(9.26%),不同年龄组骨质疏松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9,P<0.05),>60岁年龄组患病率显著高于40~50岁和51~60岁年龄组(χ2值分别为4.993、5.198,均P<0.05),不同年龄组肌少症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4,P>0.029).三组不同骨密度患者血清FS H、L H、E2、DHEA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216~4.357,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FSH、LH水平均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t值为3.794~5.218,P<0.05),而骨量减少组患者血清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2.425、2.963,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E2、DHEAS水平均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t值为2.890~5.002,P<0.05),而骨量减少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组(t值为2.786、2.976,P<0.05).三组患者人体成分BFM、BFP和BM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2.657、2.598、3.509,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t值为3.012~4.063,P<0.05),而骨量减少组患者均显著低于正常组(t值为2.379~2.954,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BMD与FSH、LH、BFM、BFP、BMC均呈显著负相关性(r值为-0.603~-0.811,P<0.05),而均与DHEAS、SMM、E2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563~0.6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绝经、产次(≥2次)、肌少症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值为2.035~3.014,P<0.05).结论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伴有不同程度的BMD下降,且与性激素、人体成分存在明显相关性,此人群易患骨质疏松和肌少症,女性如无绝经激素治疗禁忌证,应适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冠心病(CHD)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在兵器工业521医院就诊的129例疑似冠心病的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最终诊断分为冠心病组(68例)和非冠心病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冠心病患者中以胸痛为首发症状者39例(57.35%),其余29例(42.65%)患者表现为胸闷、心慌、心悸、气短、出汗、黑朦或晕厥、心前区憋闷不适。68例冠心病患者ST段压低和T波平坦、双向或倒置者36例(52.94%),房颤、房性或室性早搏10例(14.71%),心率异常或各种房室传导阻滞22例(32.35%)。冠心病组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t值分别为2.425、2.909、2.546,均P<0.05),且吸烟比例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χ^2=5.080,P<0.05),而绝经激素治疗(MHT)使用率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χ^2=5.753,P<0.05)。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冠心病患者的各组病变血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值0.908,0.118,0.834,0.398,均P>0.05),而绝经后组患者冠脉三支病变比例显著高于绝经前组(χ^2=4.91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腹型肥胖、吸烟、糖尿病、绝经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823、1.226、1.058、2.035、1.037,均P<0.05),使用MHT是保护因素(OR=0.674,P<0.05)。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部分女性冠心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应结合心电图和冠脉造影避免漏诊,绝经后此类患者冠脉病变较为严重,除了关注其危险因素外,应注重MH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绝经激素治疗(MHT)对不同绝经年龄和绝经方式女性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绝经后女性869人为研究对象,按照绝经年龄将其分为40~44岁组(n=127)、45~49岁组(n=348)、50~54岁组(n=305)、55~59岁组(n=89);按照治疗方式将其分为MHT组(n=521)与非MHT组(n=348),再根据治疗时间分为<1年组(n=94)、1~<3年组(n=258)、3~<5年组(n=110)、≥5年组(n=59)。观察研究对象的腰椎(L1~L4)BMD、股骨BMD、T值,分析MHT对不同绝经年龄、绝经方式、治疗时间女性BMD的影响。结果 不同绝经年龄组的腰椎(L1~L4)BMD、股骨BMD、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05、3.807、4.558,P<0.05),绝经年龄越早BMD越低。40~44岁组、45~49岁组手术绝经者的腰椎(L1~L4)BMD、股骨BMD、T值均明显低于自然绝经者,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90、2.550、2...  相似文献   

4.
尚金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4,(31):5113-511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密度(BMD)与雌二醇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392例女性,对其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水平及腰椎、总髋部、股骨近端的BMD进行测量。结果:绝经后女性各骨骼部位的BMD均明显低于绝经前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低骨量组女性体重及体重指数(BMI)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女性,FSH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骨量组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后女性腰椎BMD从51岁起开始降低,股骨颈BMD从56岁起开始降低,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女性雌二醇水平从46岁起明显降低,FSH水平从46岁起明显升高,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女性雌二醇水平从51岁起明显降低,FSH水平从51岁起明显升高,与之前年龄段女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水平、体重与BMD呈正相关;FSH水平、年龄、绝经时间与BMD呈负相关。结论:雌二醇和FSH水平均与BMD密切相关,绝经后FSH水平与BMD进一步丢失有关,而低雌二醇水平不再是继续影响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者股骨的骨密度(BMD),计算其BMD与正常年轻人的骨峰值比值(以t值表示),并按照骨密度值将120例患者分为63例非骨质疏松组和57例骨质疏松组.选用瑞士罗氏诊断公司COBAS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骨代谢标志物总骨I型前胶原N端肽(PINP)、血清骨钙素(N-MID)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的水平.结果:PINP、N-MID和β-crosslaps水平骨质疏松组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两组患者的BMD、PINP、N-MID和β-crosslaps水平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的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关系密切,血清中P1NP、N-MID、B-Crosslaps可作为诊断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理想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女性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血清UA水平的检测,依据三分位法将其分为低UA组(2.32~3.35 mg/dl)、中UA组(3.41~4.98 mg/dl)及高UA组(5.04~7.18mg/dl),每组40例。对比3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学指标及各骨密度(BMD)相关指标的差异;依据双能X片报告t值,将t值降低1~2.5个标准差定为低骨量,降低2.5个及以上标准差的为骨质疏松,将120例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低骨量组、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BMD组间UA水平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UA与各部位BMD间的关系。结果不同UA组间在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骨钙素(OC)、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X)、腰椎BMD、股骨颈BMD、Ward’s三角区BMD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UA水平低于低骨量组及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UA水平又低于正常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与BMI、HbA1C、OC、腰椎BMD、股骨颈BMD、Ward’s三角区BMD呈正相关(P<0.05),与CTX呈负相关(r=0.445,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UA、BMI均为腰椎、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质疏松的保护性因素,CTX为危险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女性T2DM患者较高的UA水平可能与较高的BMD、较少的骨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木豆叶等中药和福善美、骨松宝治疗绝经后骨密度降低的疗效。方法将78例绝经后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女性患者随机分为A组(38例),B组(40例)。A组服用福善美、钙尔奇D、骨松宝;B组服用福善美、钙尔奇D、骨松宝加木豆叶等中药。A、B组均服药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BMD),雌二醇(E26 III),骨钙素(OCN)值的变化。结果A组与B组治疗前后的BMD值均差异显著(p<0.01);E26 III均有差异(p<0.05);OCN亦有差异(p<0.01;p<0.05)。A与B组之间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BMD、E26 III、OCN均无差异(p>0.05)。结论福善美、骨松宝、钙尔奇D联合治疗绝经后骨密度降低患者(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有明显疗效,E26 III水平升高,BMD和OCN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徐州市贾汪区居民骨量低下的危险因素。方法于2013年9月3日—9月30日对徐州市贾汪区1 979名40~69岁居民进行统一问卷调查,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进行骨密度测量,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骨折史、绝经年数、豆制品摄入、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知晓情况、预防骨质疏松均衡饮食知晓情况及骨健康基本补充剂知晓情况可能与骨量低下有关(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骨折史和绝经年限长是女性骨量低下的危险因素(P均<0.05);年龄大、豆制品食用频次低是男性骨量低下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绝经年限长对女性骨量低下的贡献较大,年龄大是男性骨量低下的主要危险因素,适量食用豆制品可以降低男性发生骨量低下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红蛋白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及其性别差异。方法共收集207例70岁以上老年人,采用DXA法检测L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段的骨密度(BMD),根据BMD水平分为骨量正常组(n=41)、骨量低下组(n=78)和骨质疏松组(n=88),记录年龄、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检验血红蛋白含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样本统计量描述及分析。结果三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的身高、体重、BMI、L1-4的BMD、左侧股骨颈BMD、左侧股骨上端BMD均低于骨量低下组、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的身高、体重、L1-4的BMD、左侧股骨颈BMD、左侧股骨上端BMD均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的BMI和骨量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骨质疏松组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05),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之间的血红蛋白含量无差别(P0.05);骨质疏松组男女之比为22比66,与骨量正常组、骨量低下组的性别构成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含量与L1-4、左侧股骨颈和左侧股骨上端BMD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0、0.286、0.279,P0.05),所纳入老年女性的血红蛋白含量低于老年男性(P0.05)。结论血红蛋白含量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呈正相关,老年女性血红蛋白含量低于老年男性血红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观察并比较绝经后骨质疏松几种常用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将136例绝经后以骨痛为主诉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4组并使用不同的疗法治疗,观察症状和骨密度(bonemineral density,BMD)改善情况。结果 136例患者均治疗达10个月,其中A组BMD值和疼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B组、C组治疗后的BMD值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D组治疗前、后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B、C组治疗后的BMD值明显高于D组(P<0.05),A组治疗后的BMD值显著高于D组(P<0.05)。综合评价:A组效果显著,B、C组有效,D组无效。结论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应首选雌激素替代治疗,治疗骨质疏松症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远期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心理干预联合绝经激素治疗(MHT)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市东方医院妇产科2016年8月到2017年4月期间的81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进行心理干预联合MHT,对照组采用单纯M HT,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症状及心理状态.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56%和8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98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Kupperman症状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10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1个月、3个月Kupperman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3.890、4.112、2.786、3.124,均P<0.05),而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的Kupperman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722、8.699,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0.223、0.304,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774~3.218,均P<0.05),而治疗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924、5.828、2.673、5.214,均P<0.05).结论 心理干预联合MHT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具有显著的疗效,有效缓解了临床症状,改善了不良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马文兰  唐锦屏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9):2996-2998
目的:调查绝经前后妇女的体成分与绝经年龄、身高及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设计方法,将196例妇女分为绝经期前未用维生素D和钙剂者和用维生素D和钙剂者两组,采用米尺和磅秤测量两组妇女的身高和体重,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两组妇女的骨质疏松值,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检测两组妇女的左侧跟骨的超声速度、骨硬度指数和低骨量。观察两族妇女体内骨密度指标。结果:绝经前后不同年龄组妇女体质指数、超声速度、骨硬度指数、低骨量及骨质疏松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的妇女骨密度较未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的妇女同年龄组相比,骨质疏松值有所下降。结论:绝经前后妇女合理应用维生素D和钙剂安全、有效,可早期预防骨质疏松,值得推荐,特别适用于绝经后妇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围绝经期女性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变化规律与其腰椎、髋部、股骨颈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44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绝经前组(220例)和绝经后组(220例)。测定两组血清E2、FSH水平及其腰椎、髋部、股骨颈BMD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绝经后组妇女血清E2与绝经前组比较明显减少,而血清FSH与绝经前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组妇女腰椎、髋部、股骨颈BMD值与绝经前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低骨量组和绝经后低骨量组血清E2水平均较正常骨量组明显减少,而血清FSH水平均较正常骨量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2水平与腰椎BMD、髋部BMD、股骨颈BMD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血清FSH水平与腰椎BMD、髋部BMD、股骨颈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BMD明显减少,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骨代谢,应引起临床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城市中老年女性社区居民患骨质疏松症(OP)的影响因素,为OP的社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年7月到2015年6月,以宣传发动和自愿参与的形式招募东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40~89岁中老年女性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骨密度(BMD),共332名女性参与研究。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的影响因素,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MD的影响因素。结果 332名女性中未绝经10名,平均年龄(48.2±4.8)岁;绝经322名,平均年龄(62.7±8.3)岁,平均绝经年限为(12.6±8.5)年。检测出OP患者143例(43.07%),骨量减少146例(43.98%),骨量正常43例(12.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年限长(OR=1.13,95%CI:1.09~1.17)和肉类食用频率高[肉类食用以2次/周为参照组,≥5次/周OR值为2.38(95%CI:1.16~4.85)]是患OP的危险因素;高体质指数(BMI)是保护因素(OR值为0.85,95%CI:0.78~0.9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骨颈BMD与绝经年限、初潮年龄和骨折史呈显著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473、-0.114和-0.102,P0.01),与BMI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309,P0.01),与肉类摄入、睡眠时间及坚果摄入也呈一定关联(P0.05);腰椎BMD与绝经年限呈显著负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318,P0.01),与BMI呈显著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为0.263,P0.01),与肉类摄入及睡眠时间呈一定关联(P0.05)。结论应加强对绝经年限长、初潮年龄晚、肉类摄入频率高的老年女性进行OP防治,提倡适合的睡眠时间并适度摄入坚果预防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与糖脂代谢、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代谢性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2月在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5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绝经后女性。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L1~L4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BMD),按T值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和非骨质疏松症组,测定糖脂代谢、甲状腺功能等相关生化指标及骨代谢指标。对比骨质疏松症组与非骨质疏松症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腰椎、股骨颈BMD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骨质疏松症组相比,骨质疏松症组体质量指数(BMI)、促甲状腺激素(TSH)、血钙、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偏低(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腰椎BMD和双侧股骨颈BMD与BMI、TSH均呈正相关,腰椎BMD与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呈负相关(均P<0.05)。以是否骨质疏松症为因变量,筛选出BMI、TSH、血钙、糖化血红蛋白(HbA1C)、PⅠNP与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特殊序列(β-cross)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较高者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小(OR=0.762,P<0.05),正常范围内TSH水平较高者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小(OR=0.381,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随着BMI降低,骨质疏松症风险上升,TSH水平越低,BMD越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密固达对武汉地区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为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增加骨密度,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及改善骨代谢指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入该院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更年期女性患者2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钙剂和Vit D3,观察组联合密固达(唑来膦酸盐5 mg)静脉滴注1次;对比两组治疗后1个月全身骨密度(BMD),血清骨转换标志物包括碱性磷酸酶(ALP)、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和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S-CTX)水平和血生化指标包括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和Vit D3水平,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疼痛、骨折和脊柱变形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MD值均较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BMD恢复正常百分比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骨转换标志物水平无变化,但观察组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PTH和Vit 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随访观察组疼痛、骨折和脊柱变形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固达治疗更年期女性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厦门市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至12月在厦门第二医院行健康体检的本市户籍年龄≥45岁居民1 290例,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诊断为骨质疏松480例(骨质疏松组),骨量正常810例(骨量正常组)。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居民的基线资料和膳食情况,现场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本市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7.2%(480/1 290),骨质疏松组居民年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身高、体重、BMI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文化程度、骨折史、饮用酒水饮料、鱼虾肉摄入、谷薯类摄入在骨质疏松组与骨量正常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文化程度、每日运动≥1 h、鱼虾肉摄入达到推荐值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年龄增加、女性、有骨折史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本市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发生率处于国内平均水平,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居民应重点加强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和筛查工作。  相似文献   

18.
绝经前后健康妇女骨钙素和骨矿的水平与骨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检测骨代谢的免疫、生化指标和骨矿(BMD)的水平,判断健康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的状况,为更年期妇女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化学法、放射免疫法、骨矿分析测定仪,分别测定绝经前后健康妇女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雌二醇(E2)、骨钙素(BGP)、尿钙、磷(P)含量及BMD的水平.结果各组之间血清E2、BGP、P、尿钙相差非常显著(P<0.01),血清Ca、BMD相差显著(P<0.05),ALP、尿磷相差不显著(P>0.05).结论妇女进入围绝经期后,血Ca、E2的浓度降低,伴随BGP、尿钙显著升高,未来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9.
Liu Z  Lai J  Gu X  Gong J  Zhu R  Liu H  Yan S  Yan X  Wang Y 《卫生研究》2011,40(6):723-726
目的研究中老年女性膳食维生素A的摄入情况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招募250位45~66岁之间的中老年妇女,进行基本体检、血样采集、膳食调查和BMD检测。血清视黄醇和β-胡萝卜素(β-C)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血清中骨转化标志物[骨碱性磷酸酶(BSAP)、骨钙素和25-(OH)D3)]和其他血尿指标用试剂盒进行检测。将调查对象按照BMD高低分组,比较两组之间膳食视黄醇当量(RE)摄入和血清视黄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人群平均RE的摄入量为455.8μg(n=169),达到RNI的65.1%。正常BMD组的血清视黄醇和血清β-C水平都略高于低BMD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正常BMD组维生素A摄入量低于低BMD组53.0μg,而类胡萝卜素高于低BMD组107.6μg。在摄入的RE中,正常BMD组来源于类胡萝卜素的RE比例高于低BMD组。BMD和膳食视黄醇当量水平的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在数值上有微弱的负相关趋势(P=0.203,r=-0.140)。正常BMD组和低BMD组之间年龄、骨矿物质含量、体质指数(BMI)和BSAP有显著差异(P<0.001或P<0.01)。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和BMD显著相关的因素有年龄(P<0.001,r=-0.380),绝经年龄(P<0.05,r=0.244),BMI(P<0.001,r=0.394),体重(P<0.001,r=0.434)。基本情况、血清指标和膳食摄入情况与BMD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重、绝经年数和BSAP进入回归方程(R2=0.552,F=24.661,P<0.001),与BMD显著性相关。结论 (1)人群视黄醇当量摄入量未达到RNI,膳食补充剂的服用情况不是很普遍(32.5%)。(2)人群奶类及奶制品、豆类及豆制品摄入量偏低,钙摄入量不到AI的50%。(3)在正常浓度范围内,较高的血清视黄醇水平可能有利于维持BMD。(4)RE摄入水平过高,可能与BMD降低有关,特别是股骨BMD。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雌激素联合钙剂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女性患者钙磷代谢及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杭州市临安区人民医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女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治疗期间均常规口服碳酸钙D3咀嚼片,观察组患者联合复方雌孕片口服,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骨钙素(BGP)、血钙(Ca2+)、降钙素(CT)、血磷(P+)水平、骨密度(BMD)及T值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BGP、Ca2+、CT及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GP、Ca2+及C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腰椎BMD、股骨BMD及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BM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MD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值均低于治疗前,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女性患者给予雌激素联合钙剂治疗有助于减轻钙磷代谢的紊乱,并降低骨质疏松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