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3篇
预防医学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电焊工尘肺哨点监测,探讨电焊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根据《重点职业病监测技术方案》共纳入研究对象845人,同时选择非职业危害因素接触史310人作为对照组,依据统一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和相关的健康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回归分析。结果接触组的高血压患病率、血红蛋白异常率、尿蛋白阳性率和心电图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和对照组两组肺部检查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89,95%CI:1.16~3.08)、年龄(30~岁)(OR=1.48,95%CI:0.86~2.56)、年龄≥40岁(OR=3.65,95%CI:2.05~6.48)和不经常佩戴防护用品(OR=2.31,95%CI:1.36~3.90)为危险因素,工龄(5~年)(OR=0.52,95%CI:0.33~0.84)、工龄≥10年(OR=0.34,95%CI:0.17~0.65)为保护因素。结论电焊作业易导致作业人群心血管的损伤;女性职工随着年龄增长更易对肺部造成损害;经常佩戴防护用品是预防电焊工尘肺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蓝绿光LED产业链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程度, 探讨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结合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理论, 对LED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进行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
结果 蓝绿光LED产业链生产过程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氨、氯、硫酸、氟化氢、盐酸、氢氧化钠、丙酮、异丙醇、丙烯酸、丁酮、噪声、X射线等。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淀(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OCVD)区、干法刻蚀区、特气供应室、废水处理室等车间存在氨、氯气、氟化氢等高毒物质。LED芯片生产车间化学品存储点、机台自动操作点2个检测点硫酸浓度超过国家限值标准, LED封装企业空压机房(一楼)的噪声声级超标。
结论 蓝绿光LED产业链上游生产外延片的MOCVD区、中游生产芯片的干法刻蚀区、化学区、特气供应室、废水处理室以及下游封装的公用工程空压机房为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识别、评价、控制某纸尿裤厂建设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收集某企业相关资料、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危害因素检测及健康体检,结合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职业防护水平,对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结果该厂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卫生辅助用室设置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生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其他粉尘、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乙醇、噪声、高温、工频电场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粉尘、毒物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而部分噪声作业岗位噪声强度超标。结论该厂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但部分岗位仍需加强治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噪声作业人员喉部疾病的患病情况。方法调查某大型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对象4 106人,用间接喉镜检查喉咽部,按是否接触噪声分组比较喉部疾病患病情况。结果接触噪声组3 023人,患病率12.14%;非接触噪声组1 083人,患病率2.68%;两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工龄是重要影响因素,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喉部疾病的患病率与噪声作业有关,应针对噪声环境下的作业工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期低水平铅接触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某蓄电池厂男性作业工人295人为铅接触组(从中选取叠片、灌粉、铸造、打磨、烧焊等生产岗位工人86人作为高铅组,选取巡检、维修、化成等辅助岗位工人74人作为低铅组),随机选取同地域男性非铅接触工作人员339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铅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蓄电池厂工人体内不同铅负荷对心血管相关功能影响。方法:选择某蓄电池厂职工为研究对象,进行体检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工人体内不同铅负荷和血红蛋白(r=0.159,P<0.01)、红细胞(r=0.139,P<0.01)、ZPP(r=0.492,P<0.01)显著相关。不同的铅负荷,对有关心血管功能的损伤也不尽相同。结论:应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工人体内的血铅水平,减少由此可能带来的人体损害。  相似文献   
7.
汞及其化合物对人体多个器官具有毒性作用。一方面,归纳分析了汞及其化合物毒性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抗氧化系统的破坏在汞对人体的毒理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细胞或分子水平发现了蛋白质或酶活性受损、基因异常调控、神经活性物质循环通路障碍、免疫损伤等汞毒性效应;另一方面,归纳分析了全身应激反应、周围神经损伤、皮肤病变等在职业性汞中毒病例中的特征性表现。最后,对汞中毒的防治和职业性汞中毒诊断标准的修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某铅蓄电池企业工人铅接触浓度及工人血铅水平,为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现场开展铅烟尘浓度监测,对铅作业人员进行血铅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资料。结果现场监测铅尘合格率44.44%,铅烟合格率62.5%;224名铅作业工人中有5人血铅超过限值;是否直接接触铅岗位工人血铅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企业铅作业工人的血铅水平与工种有关,建议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9.
蓄电池厂工人血铅水平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铅作业工人体内血铅水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扬州市某蓄电池厂从事涂膏、打磨、铸造、化成、总装、装配等男性铅作业工人130人,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吸烟、饮酒等生活和卫生习惯进行调查记录,测定其血铅含量,并对其工作岗位空气中铅浓度进行现场检测。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检测在正常生产时进行,共设检测点32个,合格点4个,合格率12.5%。铅尘最高超过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174倍(叠片岗位),铅烟最高超标17倍(烧焊岗位);工人的平均血铅水平(238.08±6.71)μg/L,范围64.96~505.80μg/L。单因素分析显示工人是否吸烟、饮酒、每天饮水量、进食饮水前洗手习惯和平时所从事体力劳动的强度、工作时空气中的铅浓度高低均可对血铅水平产生一定影响(P<0.20);进一步对铅接触工人铅中毒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随着工作场所铅浓度的升高,血铅值也随之升高,吸烟者的血铅值亦比不吸烟者要高。结论该厂的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合格率低,工人血铅水平普遍较高;工作场所空气中铅浓度较高和吸烟是工人血铅水平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在职业危害现状评价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选择扬州市某蓄电池厂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危害因素检测,应用单项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整改前:铅尘点合格率为57.1%,最高超标3.2倍(涂片岗位);铅烟点合格率为37.5%,最高超标3.67倍(铸焊岗位);噪声点合格率为90.9%,最高超标3.1dB(A)(制粉岗位);氢氧化钠、硫酸、苯、甲苯、二甲苯等项未超标;综合指数I=1.63,职业危害等级为IV级,该项目卫生工程防护措施不合格。整改后:铅尘合格率为85.7%,最高超标0.92倍(涂膏岗位);铅烟合格率为75.0%,最高超标0.67倍(拉网岗位);I=0.81,职业危害等级为I级,该项目卫生工程防护措施合格。结论单项指数和综合指数法适合于超标点数较少且超标水平不高,依据目前的工艺设备、控制措施及防护条件不能或很难达到职业有害因素全部合格的项目评价,评价过程中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综合作出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