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比较小儿与成人患者在静脉诱导后注射罗库溴铵时的回避动作反应。方法:选择120例全身麻醉患者,不用术前药。根据年龄分为两组,小儿组4-14岁共60名;成人组16-40岁共60名。观察比较硫喷妥钠诱导后10s内注毕罗库溴铵注药时的手、上肢和头部等的体动反应频率与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无性别差异,有年龄和体重的显着性差异。小儿组患者与成人组患者的回避反应频率和回避反应程度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小儿静脉注射罗库溴铵时的肢体不自主回避反应,需要医务人员给患儿有更多的关怀和监测。  相似文献   

2.
气管内麻醉期间小儿呼吸系统总顺应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57例正常心肺功能的小儿于气管内麻醉期间采用恒定的潮气量(10ml/kg)作机械通气时测定呼吸系统总顺应性(Crs)。结果显示Crs与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和年龄等因素均有非常显著相关关系,尤以身高相关最显著(r=0.9177),各年龄组间比顺应性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故比较小儿与成人的Crs应采用比顺应性。临床上婴幼儿可以体重进行Crs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Ebstein畸形矫治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Ebstein畸形矫治术的麻醉处理19例。成人患者术前口服安定10mg,肌注东莨菪碱0.3mg,吗啡10mg;而12岁以下小孩诱导前肌注氯胺酮6~7mg/kg、东莨菪碱0.01mg/kg。全麻诱导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1—0.03mg/kg,依托咪酯0.1~0.3mg/kg,芬太尼5-10μg/kg,哌库溴铵O.1mg/kg麻醉诱导,吸入1MAC异氟醚。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0.8—2μg/ml;间断给予芬太尼5~10μg/kg,哌库溴铵0.05mg/kg。结果麻醉平稳,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围术期无一例死亡。结论采用复合麻醉药物的处理.对Ebstein畸形矫治术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4.
小儿寰枢关节不稳定之解剖学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寰枢椎关节不稳定的解剖依据。方法 对16例小儿和8例成人尸体的枕寰枢复合体进行解剖、观测,比较成人和小儿枕寰枢复合体的解剖学差异。结果 小儿组横韧带和翼状韧带较成人组小,而枢椎上关节面的弧度大于成人组,两组枕寰枢关节中滑膜皱襞大小不同。结论 小儿和成人的寰枢关节在解剖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两组间关节稳定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5.
862例肾移植患者应用他克莫司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长期应用他克莫司(FK506)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选取1997至2005年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FK506的患者862例,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儿童组(〈18岁)18例,成人组(≥18岁,≤60岁)692例,高龄组(〉60岁)152例;根据术前是否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64例)和非糖尿病组(698例),比较各组间1、3、5年的人/肾存活率、排斥反应率及毒副反应发生率。(2)选择上述应用FK506的糖尿病患者164例(FK506组),另选同期肾移植术后应用环孢素A(CsA)的糖尿病患者126例(CsA组),比较两组1年内高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的应用情况。结果 (1)儿童组、成人组和高龄组的1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3.8/93.8、98.8/97.2和97.8/95.7;3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1.7/83.3、96.5/87.3和94.7/93.3;儿童组1、3年人/肾存活率略低于成人组和高龄组,但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有3例患者均带肾存活超过5年,成人组和高龄组的5年人/肾存活率(%)为87.5/84.4和90.4/85.7。糖尿病组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5/94.4、91.5/84.1和88.2/82.4,非糖尿病组为98.2/97.3、97.1/89.1和89.7/8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62例患者的1、3、5年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9%、12.69%和16.07%;3、5年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25%和12.5%。FK506的毒副作用有肝功能损害、肾中毒、感染等,其发病率分别为7.54%、5.33%和12.41%,神经、精神毒性和脱发的发生率为15.89%和4.76%。非糖尿病组的糖代谢紊乱发生率为16.7%。(2)FK506组术后1个月有112例(68.3%)使用胰岛素,平均剂量为32.72IU/d,术后1年有63例(38.4%)使用胰岛素,平均剂量为13.46IU/d;CsA组术后1个月有78例(61.9%)使用胰岛素,平均剂量为29.08IU/d,术后1年有40例(31.79/)使用胰岛素,平均剂量为12.29IU/d。结论 肾移植术后长期应用FK506可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移植肾存活率。FK506是一种安会有效的基础免疫抑制剂,也适用于儿童和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儿与成年人在全麻诱导后,继以罗库溴铵静脉注射时的回避反应。方法:选择60例择期手术全身麻醉患者,年龄2岁至65岁,按年龄大小分为两组;小儿组,2-10岁,共30名;成人组,20—65岁,共30名。在硫贲妥钠静脉诱导后,继以罗库溴铵静脉注射(10秒),观察注药期间肢体不自主回避反应的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无显着性差异,年龄、体重均有显着性差异。小儿组患者与成人组患者的回避反应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有显着性差异。结论:小儿患者在罗库溴铵注药时的回避反应发生频率与严重程度较成人患者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气管内硬膜外联合麻醉下,硬膜外给药时间不同、全麻诱导药物不同对术后镇痛产生的影响。方法 开腹行切除肝癌、胃癌的病人120例,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30例。A组:在T8-9经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液6~8ml,再经硬膜外注入含吗啡2mg、氟哌利多2.5mg的生理盐水10ml;全身麻醉诱导药物为芬太尼3μg/kg,异丙酚1~1.5mg/kg,琥珀胆碱2mg/kg。B组:诱导药物中不使用芬太尼,用利多卡因1~1.5mg/kg代替,术中也不使用芬太尼,其余条件同A组。C组:在T8-9行硬膜外穿刺,之后行全身麻醉诱导,诱导药物为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2.5mg/kg,琥珀胆碱2mg/kg,必要时可加芬太尼2~3μg/kg。切皮后90min,经硬膜外注入1%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6~8ml,再经硬膜外注入含吗啡2mg、氟哌利多2.5mg的生理盐水10ml。D组:诱导药物中不使用芬太尼,用利多卡因1~1.5mg/kg代替,术中也不使用芬太尼,其余条件同C组。分别于术毕后4、8、24、48h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药消耗量、恶心、呕吐、瘙痒等指标。结果 A组的药物消耗量最少、镇痛效果最好;B组和C组次之;D组的药物消耗量最大,镇痛效果最差。结论 硬膜外复合气管内麻醉时,硬膜外麻醉与芬太尼同时使用,术后镇痛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寰枢椎关节不稳定的解剖依据。方法 对16例小儿和8例成人尸体的枕寰枢复合体进行解剖、观测,比较成人和小儿枕寰枢复合体的解剖学差异。结果 小儿组横韧带和翼状韧带较成人组小,而枢椎上关节面的弧度大于成人组,两组枕寰枢关节中滑膜皱襞大小不同。结论 小儿和成人的寰枢关节在解剖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两组间关节稳定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1aparoscopic herniorrhaphy,LH)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ASAI~Ⅱ级择期行LH息儿60例,年龄1~5岁,随机分为骶麻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组(C组)和气管内插管全麻组(G组)各30例。检测术中不同时点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并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检测动脉血气,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及麻醉费用。结果:C组气腹后各时点Cor、NE、E、ACHT水平与气腹前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气腹后上述各指标显著高于气腹前(P〈0.05),且显著高于C组同时点(P〈0.05)。与气腹前比较,C组气腹后MAP及HR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G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息儿气腹30min后PaCO:均显著增加(P〈0.05),停气腹后恢复至气腹前水平。C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快于G组[(14,7±4.9)minvs(22.1±5.4)min,t=-5.583,P=0.000];C组术后镇痛需求率显著低于G组(5/30vs13/30,x^2=5.079,P=0.024),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6/30vs11/30 ,x^2=2.052,P=0.152);C组麻醉费用比G组明显减少[(599±62)元vs(1964±238)元,t=-30.504,P=0.000]。结论:骶麻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可有效抑制小儿LH围术期的应激反应且经济安全,患儿术毕苏醒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0.
7例小儿眼科手术麻醉严重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小儿麻醉的安全性一直是临床麻醉中的重要课题。本院自1988年至今共实施小儿眼科手术麻醉资料完整的计385例,其中发生严重并发症7例(占1.8%)。本文就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临床资料本组共7例,详见表1。回病房后出现了呼吸困难等喉水肿症状。2.小儿呼吸道内径小,呼吸道的轻微炎症或少量分泌物即可造成严重的呼吸道梗阻。因此,对手术前有合并症患儿的麻醉更应重视。例6术前有呼吸道感染,由于是急诊,匆匆上台,术中患儿有明显的痰鸣音,反复吸痰都不能保持性比成人低,普鲁卡因的清…  相似文献   

11.
小剂量氯胺酮咪唑安定合剂小儿基础麻醉850例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改进小儿基础麻醉法,笔者研究了小剂量氯胺酮,咪唑安定合剂的临床效果与副作用,观察850例ASAI-Ⅱ级,年龄3d-14岁,行中小手术的病人。合剂由氯胺酮100mg(2ml)与咪唑安定15mg(3ml)配制而成,剂量为0.10-0.13ml/kg,咪唑安定0.30-0.39mg/kg),手术均在基础麻醉与区域阻滞配合不下完成。结果显示,此方法有给药方便,效果迅速而确切,苏醒快及副作用小等优点,比硫  相似文献   

12.
回肠切除后小儿胆囊结石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比成人明显为低,引起小儿胆囊结石的原因很多,但与回肠病变有一定的关系。我院2年中收治继发于回肠切除术后小儿胆囊结石3例,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9、10、13岁。3例均出现胆绞痛,经B超确诊,住院均行胆囊切除而愈。3例均有因回肠病变而行回肠切除病史(因小肠扭转肠坏死行回肠广泛切除1例,肠套叠行回肠远端切除1例,美克尔氏憩室穿孔行回肠部分切除1例),分别于术后7、8、10个月继发胆囊结石。小儿胆囊结石的病因迄今不清楚。文献报道小儿胆囊结石与回肠病变和胆囊畸形有关,另外有易引起小儿胆石症的倾…  相似文献   

13.
小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小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tc cholecystectomy,LC)的特殊性。方法1992年10月~2003年12月54例小儿行LC,CO2流量(2.0L/min,气腹压力(10mmHg,腹壁3个操作孔的位置选择均应较成人位置稍低2cm。结果胆囊管冗长扭曲8例,胆囊管与肝总管异位汇合4例,肿大淋巴结压迫胆囊管l例。全组均成功实施LC。手术时间10~30min,平均24min。术中出血量15~80ml,平均35ml。住院时间4~7d,平均5.3d。48例随访7个月~5年,平均38个月,1例因胆总管结石,行T型管引流术,余47例均无并发症,无一例复发。结论低气腹压、腹壁操作孔的位置低与胆管解剖变异为小儿LC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麻醉管理对活体肝移植供体右半肝切除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了2007年5月-2007年11月连续完成的67例成人-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供体右半肝切除的麻醉管理。术前对供体全身一般情况和重要脏器功能行全面检查和评估。测定整个肝脏及右半肝的体积,术前计算切除右半肝的体积和质量。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04mg/kg,舒芬太尼1μg/kg,异丙酚1-2mg/kg,维库溴铵0.1mg/kg。术中静脉间断注射舒芬太尼和维库溴铵持续泵入异丙酚,间断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常规监测包括心电图,血氧饱和度,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呼末二氧化碳分压,尿量,体温等。所有患者术后带静脉镇痛泵回ICU。结果:手术时间(653±133)min。12例患者术毕拔管返ICU,其余监护室拨管。平均带管时间(8.6±1.8)h,平均ICU停留时间(17±09)d,平均住院时间(25±8)d。平均失血量(494±199)ml,4例患者输自体回收血400ml,术中输液包括晶体、胶体、输液总龌(4050±943)ml,其中醋酸盐林格氏液(2142±643)ml,聚盟胶肽(1933±485)ml,晶胶比1:1,尿壁(1648±868)ml。术前、术毕及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149±14)g/L,(129±18)g/L,(137±17)g/L,术前,术毕及术后第1天血乳酸含量分别为(1.5±09)mmol/L,(64±29)mmol/L,(27±10)mmol/L。切肝开始CVP(2.7±1.4)mmHg,术毕CVP(6.1±1.2)mmHg。切除右肝体积837(534-1430)cm^3,右肝重量728(540—1258)g,GBWR(0.92—1.68)%。所有供体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成人-成人间活体肝移植供体右半肝切除麻醉方法是安全的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围术期无供体死亡及与麻醉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MPCNL)与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 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 ,URL)联合封堵器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的疗效。方法我院2011年4月~2013年7月收治单侧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89例,42例行MPCNL,47例行URL碎石。结果2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分别为97.6%(41/42)、95.7%(45/47),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7.5%(40/41)、95.6%(43/45),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3/42)、8.5%(4/47),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手术时间分别为(80.2±11.9) min和(65.1±10.9) min,有统计学差异( t=6.248,P=0.000);住院时间分别为(7.3±1.5) d和(3.5±1.5)d,有统计学差异(t=11.931,P=0.000)。结论术中注意手术技巧,MPCNL与输尿管镜联合封堵器处理输尿管上段结石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小儿与成人对肌松药的反应不同。由于不同年龄范围小儿的神经肌功能不同,婴儿和儿童的肌松药用量及药效也存在差异。儿童一般较婴儿和成人达到同样效果所需的肌松药的剂量偏大。儿童肌松恢复的时间比其他任何年龄的病人都迅速。在小儿麻醉中肌松药的追加剂量应根据个体需要进行调整。新型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和米库氯铵现已在小儿麻醉中得以安全和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小儿麻醉期间心搏骤停的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儿麻醉与成人麻醉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发生心搏骤停的原因也不完全同于成人;现代麻醉的发展也使小儿麻醉期间心搏骤停的原因有所改变。尽管小儿麻醉期间心搏骤停的发生率不高,但其后果相当严重,因此了解和认识它的病因,有助于我们在临床麻醉中加强麻醉管理和监测,提高小儿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一般认为小儿硬膜外麻醉(EA)时血液动力学稳定,但与成人相比,硬膜外麻醉对婴儿心排出量(cO)的血液动力学影响研究较少。方法本研究使用经食管多普勒监测CO,前瞻性地研究了14例拟行腹部外科手术、体重小于10埏的婴儿。在七氟烷全身麻醉期间,用0.25%布比卡因和1:200000肾上腺素的复合液以0.75ml/kg给予腰部EA,麻醉前后用经食管多普勒监测CO。分别在施行硬膜外麻醉前、麻醉后5、15和20分钟测量CO、动脉血压和心率。结果七氟烷和舒芬太尼麻醉患儿接受EA后心脏每搏量增加29%(P〈0.0001),心率降低13%(P〈0.0001)。同时EA使收缩期动脉压、舒张期动脉压、平均动脉压和全身血管阻力分别明显降低11%、18%、15%和25%。相反,CO保持不变。结论观察到的每搏量增加可能是由于EA 引起的交感神经阻滞使后负荷最佳化的结果。本研究证实体重小于10kg的婴儿实施EA时血液动力学稳定,此结果支持队在小儿群体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0岁,因食欲差、尿黄、皮肤及巩膜黄染1周入院。谷氨酸氨基转移酶61U/L,总胆红素49.5μmol/L,直接胆红素39.6μmol/L,间接胆红素9.9μmol/L,尿素氮4.14mmol/I.,血红蛋白79g/L。该患者有帕金森综合征病史11年,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癌,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10mg,  相似文献   

20.
为观察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术后对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对57例术后不同时期患儿和51例正常对照小儿血样进行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维生素A、D、E分别为576.25±170.93ng/ml、13.21±2.20ng/ml及7.34±1.96ng/ml;术后组血清维生素A、D、E分别为501.59±120.64ng/ml、11.66±1.81ng/ml及6.16±1.18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但术后10年以上组上述三种维生素值均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说明胆道重建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而术后10年以上这些影响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