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对视力和生命有严重的威胁。现将我院1985年7月~2005年7月收治的36例临床诊断为Rb而行眼球摘除,病理诊断为非Rb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B超声像图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超声图像特征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旨在提高RB超声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本文采用法国产BVI眼科专用A/B超声诊断仪,对98例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超声探查,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逐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全病例超声图像与病理诊断完全相符,即声像图显示玻璃体腔内实质性肿块回声的93例(93/98,94.9%)病变部位瘤细胞丰富排列较紧密;86例(86/98,87.8%)可见散在的斑点状强回声,部分伴有声影,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明显钙化;49例(49/98,50.0%)声像图显示在肿物回声的后方有一线样的强回声带,与肿物发生粘连,为继发性视网膜脱离;38例(38/98,38.8%)肿物回声团内出现形态不规则的弱回声或无回声区(暗区),为细胞稀少或有坏死、液化表现;27例(27/98,27.6%)可探及眼球后壁回声欠清,视神经回声带增宽,则提示肿瘤有向眶内或颅内转移的可能;5例(5/98,5.1%)肿瘤呈囊性型回声。则多提示晚期病灶。结论 B超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Coats病即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于1908年由George Coats首先描述,它是以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内黄白色渗出以及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为特点的眼底病。本病须与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鉴别。过去,我院病理科几乎每年都会有将Coats病误诊为RB而作眼球摘除的病例,但近20多年来,无一例错摘事件发生,这应归功于我们对Coats病与RB认识的加深和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母细胞瘤28例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28例(28眼)RB的CT、临床、手术病理检查资料。结果RB瘤体内钙化斑点是特征性CT表现,C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6%(27/28);眼外期5眼CT诊断为视神经增粗提示球外转移,C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5/5);临床误诊率14%(4/28),CT误诊率4%(1/28)。结论CT扫描不但在诊断、鉴别诊断RB上有重要价值,而且在决定治疗方案和预后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视网膜核层原始细胞的恶性肿瘤,预后不佳,以眼球摘除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此病75%的患者在3岁以前发病,偶见于成人,成人RB病例相关报道比率极小。我科于2006年3月21日成功治疗了1例52岁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措施。方法19例(20只眼)患者临床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对其中15例(15只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施行眼球摘除术病例进行回顾与追综观察,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临床随访观察5个月~6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临床上已确诊且尚未发生眼外转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手术治疗在目前仍然不失为疗效较为确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 简称RB)是原发于视网膜组织的恶性眼肿瘤。好发年龄为出生至7岁。多单眼患病,但也有30~35%可双眼同时或先后患病。在我国整个人群中发病率为1∶34000~1∶16000之间。本文就我院1960~1987年27年间收治的190例中经病理诊断为RB 的154例做临床及病理分析。其中对146例可查到病理片的进行了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8.
误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非视网膜母细胞瘤(NRb)与视网膜母细瘤(Rb)的鉴别诊断及误诊原因,回顾分析了24例病理检查为NRb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NRb占临床诊断Rb总病例的12.8%,病理诊断主要为Coats病、转移性眼内炎、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等。除仔细收集临床资料,密切结合辅助检查外,必要时细针抽吸活检和应用染色体、分子生物学技术以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根据是否有RB1基因的变异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两类,前者具有较高的发生非眼部肿瘤的危险性。本研究报道了1951年至2004年间英国1927例RB患者非眼部肿瘤的发生情况,旨在鉴别所发生肿瘤的类型并分析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Coats病12例临床分析(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ats病12例临床分析(与视网膜母细胞瘤鉴别)上海医科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丁文天,陈钦元,殷汝桂Coats病在临床较少见,易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相混淆。我院1977年至1993年共有12例临床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而经病理证实为Coats病的病例,现报...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4.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17.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分析对临床筛查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56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记录其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分钟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重症ROP与孕周(GA)、出生体重(BW)、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 m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756例早产儿,严重ROP发生3.3%。各因素中,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是重症ROP的高危因素,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严重ROP的发生受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影响。特别是GA≤28周或BW≤1000 g早产儿患严重ROP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建议重点对此类早产儿进行及时筛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白内障囊外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2种不同的截囊方法的术后效果。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A、B2组,A组38例41眼,采用开罐式截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32例37眼采用信封式截囊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3mo~2a,比较2组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术后ld视力>0.1者,A组70.7%,B组81%,术后3mo~2a视力≥0.5者,A组90.24%.B组94.6%,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B2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3.6%和13.5%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信封式截囊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优于开罐式截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  相似文献   

20.
方建华  吴鸥 《实用防盲技术》2011,6(3):117-118,120
目的分析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原因并探讨再次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患者予以再手术治疗,随访半年至一年。结果复发原因:泪囊未完全切开2例,骨孔过小或位置错误4例,吻合腔或骨孔内肉芽组织增生堵塞5例;10例术后流泪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占90.91%,1例流泪减轻,泪道冲洗基本畅通,占9.09%。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再次手术重建泪道,是治疗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