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运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测定冠脉病变血管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共46支冠状动脉血管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IVUS测量狭窄段血管直径和截面积、斑块性质,与相应部位定量的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的结果比较。结果QCA检出偏心性狭窄25处(54.3%);IVUS检出偏心性狭窄32处(69.6%)(P<0.05)。IVUS发现30处(65.2%)靶血管病变钙化,而CAG检出18处(39.1%)血管病变钙化(P<0.01)。CAG和IVUS检出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62.15%和74.35%(P<0.01)。46处(100%)靶血管完成IVUS检查,34处血管介入后复查,其中1处IVUS导管无法通过支架,IVUS检出不理想支架释放8处(24.2%)。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以上,未发现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IVUS可以准确地识别冠状动脉管腔形态、斑块性质,有助于冠脉介入手术策略的选择,是对CAG的有效补充,IVUS检查本身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31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33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术后及球囊扩张后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CAG低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38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33处,IVUS指导植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植入的位置,支架植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超声技术对冠心病介入性诊疗中临床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10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152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67处血管段于术后及21处于高压球囊扩张后进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血管造影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152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67处,IVUS指导置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置入的位置,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高压球囊扩张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显著性,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能准确选择支架置入的适应症、帮助选择支架大小,支架置入后可精确评价支架扩张是否充分。血管内超声是目前指导支架置入和评价支架置入效果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CHD病人208例,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接受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引导下PCI治疗的病人93例为IVUS组,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引导下PCI治疗的病人115例为CAG组,比较两组血管造影情况、支架置入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 IVUS组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管腔直径最大获得值及PCI后最小管腔直径均大于CAG组(P0.05),PCI后残余狭窄率明显小于CAG组(P0.05)。置入术后分别采用IVUS与CAG检查评价即刻效果,IVUS显示28处支架开放不理想,需再次行高压球囊扩张,CAG显示2处置入不理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US组心绞痛住院和亚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AG组(P0.05)。结论 IVUS技术可指导PCI手术获得较大的管腔直径,从而指导球囊选择和介入治疗过程,减轻术后残余狭窄,降低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中的显像特征。方法对经CAG发现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2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AG发现,偏心性狭窄26处,向心性狭窄16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29.06±7.20)%;IVUS发现,偏心性斑块34处,向心性斑块8处,易损斑块28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37.37±6.50)%,面积狭窄率为(41.51±7.50)%。IVUS所测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明显高于CAG(P<0.05)。结论 CAG低估血管内病变情况,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15%~20%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然而其治疗效果仍然堪忧[1]。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能提供关于分叉病变处解剖变化、斑块位置和支架位置等信息,但对于复杂病变行PCI,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优于CAG。IVUS证实左冠状动脉分成两个不对称的分支(即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管腔直径越来越小,近端主血管与其两个(或多个)远端分支直径的关系为:近端主血管=(远端主血管+侧分支)×0.67[2]。欧洲分叉俱乐部将分叉病变定义为发生在邻近和(或)涉及重要分支起源的冠状动脉狭窄[2]。左主干是冠状动脉最大的分支,为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在轻中度冠脉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CHD)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结果 ①56例共83处血管段,CAG示钙化性斑块12处,IVUS示钙化性斑块42处(P<0.01)。CAG示偏心性斑块25处,IVUS示偏心性斑块58处(P<0.01)。CAG示面积狭窄率为(55.09%±6.74%),IVUS示面积狭窄率为(72.00%±5.87%),P<0.05。②IVUS与CAG示面积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3,P<0.01)。③CAG显示56例83处血管段均未达到支架置入指征,IVUS检测43处血管段需置入支架。④CAG显示43处血管段手术效果均理想,IVUS显示5例内膜撕裂严重者需进一步处理。结论 IVUS对于冠状动脉轻中度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有较高的价值,且优于CAG。  相似文献   

8.
张鑫  杜润  刘珊珊  王海容  邱建平 《山东医药》2012,52(12):48-50,56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大剂量和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并观察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狭窄程度在50%~70%的临界病变的冠心病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00例,每位患者均行IVUS检查并选取1处狭窄为50%~70%的粥样斑块病变为靶病变,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80 mg/d的大剂量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20mg/d的常规剂量对照组,9个月后再次行CAG和IVUS,比较治疗前后斑块体积、管腔体积和血管体积的变化。结果 100例均完成了临床随访,62例完成了整个服药过程及CAG和IVUS复查。结果显示,9个月后对照组斑块体积增大(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遏制初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冠脉临界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冠脉)弥漫性斑块患者进行检查,比较IVUS与冠脉造影(CAG)对冠脉弥漫性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CAG发现冠脉弥漫性狭窄或可疑的39例患者(39支冠脉血管,其中左前降支16例,左回旋支12例,右冠脉11例)同时进行IVUS检查,对照这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AG显示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面积狭窄率)及斑块累及长度明显低于IVUS所示的结果,而IVUS显示斑块累及范围明显大于CAG结果[(39.48±9.33)mm∶(30.26±8.57)mm],在弥漫性斑块累及冠脉的狭窄率上IVUS高于CAG[(67.2±8.1)%∶(60.3±7.3)%],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无法显示冠脉内形态及斑块性状,而通过IVUS可以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与性状。结论:对于冠脉内弥漫性斑块,CAG低估了病变程度,IVUS可以直接看到冠脉的横截面,从而明确冠脉狭窄的性状和严重程度,相对于CAG来说,IVUS是评价弥漫性斑块的一种精确方式。  相似文献   

10.
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用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临床拟诊冠心病(CAD)者,经冠脉造影(CAG)发现无明显狭窄(直径狭窄率〈50%)者22例行IVUS检查,根据CAG结果对罪犯血管行IVUS检查。分别分析血管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血管面积随斑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成线性相关;(2)当斑块面积〈50%时,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成线性正相关(r=0.47,P〈0.01)。当斑块面积1≥50%时,管腔面积与斑块大小不相关(r=0.43,P〈0.05)。结论 冠脉造影无明显狭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面积、管腔面积与斑块面积存在一定相关性。斑块面积大小对血管重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选择性冠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96例患者的110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根据IVUS测定的最小管腔面积≤4.0 mm2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标准,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分析病变的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结果:110处临界病变的平均最小管腔面积为(4.83±2.24)mm2,46处最小管腔面积≤4.0 mm2 的病变成功置入冠脉支架;IVUS显示干预组的最小管腔面积小于未干预组(3.47±0.44)mm2 比(5.69±1.57)mm2,(P<0.05);同时干预组的斑块负荷大于未干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50±5.98)%比(62.89±7.69)%,(P>0.05).两组的定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行IVUS检查可进一步明确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和病变的性质,指导下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方法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的临界病变患者60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QCA组和IVUS组,分别应用QCA和IVUS测量两组病变血管的参考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及最小管腔面积并进行比较。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随访1月、6月和12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冠状动脉成形术、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IVUS组冠状动脉的管腔直径狭窄率[(57.80%±8.18%)比(51.73%±7.91%)]及面积狭窄率[(67.01%±10.41%)比(57.07%±10.71%)]均高于QCA组(P<0.05),而最小管腔面积[(3.90±0.79) mm2比(4.14±0.60) mm2]则低于QCA组(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但自随访第1月开始至12月随访结束,IVUS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QCA组(7.7%比26.7%,P<0.05)。结论 IVUS检查与QCA相比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检测出的狭窄率更显著,并能更有效地发现“不稳定性”病变并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支架的植入,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经CAC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8例,而IVUS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斑块形成;CAG、IVUS的平均直径狭窄率分别为71.21%±9.81%、74.77%±8.58%,P<0.01;CAG、IVUS的平均面积狭窄率74.36%±10.75%、80.88%±7.77%,P<0.01.提示CAC可能低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IVUS可作为有益补充,协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病变特点及IVUS在冠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就诊的6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均接受IVUS检查,同时对照组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实施冠脉支架置入术,观察组经IVUS指导实施冠脉支架置入术。统计分析冠脉病变IVUS检查特征、治疗前后病变血管最狭窄部位最小血管直径(MLD)、斑块负荷、直径狭窄率(DS)变化情况、支架置入率及达标率,并于1年后随访,统计对比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IVUS检查可知68例患者中,冠脉狭窄程度70%者占11.76%,最小管腔面积4 mm~2者占50.00%;治疗后两组MLD较治疗前增加,斑块负荷及DS较治疗前减小,且观察组MLD高于对照组,斑块负荷及DS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支架置入率94.12%及达标率88.24%高于对照组(70.59%、64.71%,P0.05);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11.76%低于对照组20.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IVUS检查可有效检出冠心病冠脉病变特征,于其辅助下实施冠脉支架置入术效果显著,可有效增加血管直径,减小斑块负荷,提高支架置入率及达标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超声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随着PCI的发展,介入医师需要对冠脉内的解剖结构及病理生理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指导介入治疗,单纯冠脉造影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而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脉进行切面显像,不仅可观察到管壁结构和管腔形态,还可准确地测量血管直径、管腔面积和斑块面积,明确斑块的性质和偏心程度,明确血管造影中等程度冠脉狭窄病变的性质、严重性和稳定性,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已被广泛应由于临床。本研究主要对IVUS技术及其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2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平均(60.6±7.7)岁,年龄范围51~69岁。所有患者分别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包括冠脉病变最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斑块性质、病变血管节段的狭窄程度。结果 29例冠心病患者共计55处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对55处血管段的狭窄程度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冠状动脉病变最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的结果均显著高于冠脉造影,[(2.42±0.27)mm vs.(2.26±0.34)mm]、[(42.6±7.4)%vs.(36.8±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内超声检查诊断偏心性斑块40处(72.73%)显著高于冠脉造影的29处(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对55处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软斑块31处、纤维斑块10处、钙化斑块8处、混合斑块6处。结论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病变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诊断优于冠脉造影检查,对于指导临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老年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和OCT检查,比较二者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情况:包括病变结构、管腔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等,根据造影及OCT结果参照病人临床表现对于狭窄较重(造影直径狭窄率〉70%),或造影中等程度狭窄(直径狭窄率介于50%~70%),但OCT狭窄相对较重(OCT管腔面积狭窄率〉60%)并伴有不稳定斑块的病变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并用OCT评价支架植入后的即时效果。结果与冠脉造影相比,血管内OCT能直观、清晰、实时地显示病变冠脉的管腔狭窄程度、微观组织结构、斑块组成性质及支架植入后靶病变血管及支架的形态特征。结论OCT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操作安全易行,能够精确测量病变血管狭窄程度、清晰观测管腔微观结构特征,明确斑块特征,指导支架植入及观测支架植入后的即刻效果,对老年冠心病人介入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左冠脉前降支及左主干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包括20例左主干病例,前降支近段20例,前降支中段20例)为标准,分析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价值。结果:与CAG检查比较,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平均直径狭窄率均显著升高[左主干:(65.31±7.81)%比(75.28±8.89)%,前降支近段:(66.67±8.79)%比(78.89±7.88)%,前降支中段:(71.55±6.83)%比(75.31±7.81)%,P均〈0.01]。CAG和IVUS检查在斑块钙化及斑块破裂的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前降支近段,IVUS可对CAG作有效的补充,并且提高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弥补了CAG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在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院的102例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造影组(PCI术中行常规冠脉造影)与IVUS组(PCI术中行IVUS)。观察比较两组PCI治疗指标、冠脉左主干最小管腔面积(MLA)、最小管腔直径(MLD)、面积狭窄率(AS)、置入支架参数及随访12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造影组比较,IVUS组冠脉左主干MLD[(1.63±0.75)mm比(2.18±0.61)mm], MLA[(2.50±0.96)mm~2比(4.95±1.21)mm~2],置入支架直径[(3.35±0.29)mm比(3.55±0.28)mm]、长度[(12.10±4.21)mm比(14.43±5.03)mm],治疗后扩张球囊直径[(3.78±0.39)mm比(3.98±0.51)mm]、压力[(14.45±2.48)atm比(17.05±2.81)atm]均显著升高,AS[(77.34±7.41)%比(63.25±8.16)%]显著降低,P0.05或0.01。随访12个月,IVUS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造影组(13.73%比37.25%,P=0.006)。结论:IVUS能显著提高冠脉左主干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精准性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指引下直接进行PCI的适用性及可行性.方法 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例,入选标准为冠状动脉狭窄≥75%.PCI前后分别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在行PCI时,直接进入指引导管而非常规造影导管,并仅注入10 ml左右的造影剂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结果 在11例患者中,对其中的1例患者进行了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例患者仅进行了PTCA,其余9例进行了PTCA+支架置入术.分别用冠状动脉CT、造影和IVUS检查测量其PCI前靶血管管腔直径,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置入支架后出现狭窄.1例患者CT检查并未发现支架变形,但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发现支架内再狭窄;另1例患者CT检查可见支架膨胀不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轻度狭窄,IVUS检查证实支架膨胀不全.CT显示冠状动脉前降支明显钙化,造影显示前降支高度狭窄,导管无法通过,最后行旋磨治疗.所有患者的IVUS检查都有轻、中度斑块,4例患者冠状动脉几乎完全闭塞,CT可见闭塞段的软组织影及血管,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也均得到证实.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节省10 min操作时间和50 ml造影剂.结论 双源64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准确性并不亚于侵入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64层CT结果进行直接PCI是可行的.CT引导下的直接PCI策略,可节省时间和造影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