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传统腮腺浅叶全切除术与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35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术式组(n=17)与改良术式组(n=18)。其中传统术式组采用腮腺浅叶全切除术,改良术式组采用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肿瘤复发情况以及面瘫、面部畸形、涎瘘、耳大神经损伤、Frey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各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大于改良术式组,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的手术创伤,保留腮腺的功能以及面部组织的完整,极大地减少了面瘫、面部畸形、涎瘘、耳大神经损伤、Frey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及改良的手术径路应用,保留了部分腺体功能,不破坏面部外形。方法腮腺浅叶良性肿瘤26例,瘤体直径<2.0cm,选用改良的“S”形切口18例,改良手术径路美容切口8例,在距离瘤周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结果26例患者术后创口均Ⅰ期愈合,改良切口术区瘢痕不明显,患侧局部未见明显的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4例,均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经1~6年随访,未见腮腺区肿瘤复发。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及改良手术径路,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切口隐蔽,效果良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行改良手术切口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26例,瘤体直径≤ 2cm,采用改良的"S"形切口18例,改良手术美容切口8例,在距肿瘤周1.0cm处的正常腺体内切除。结果: 26例术后创口均一期愈合,改良切口术区瘢痕不明显,患侧局部未见明显的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4例,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经1~6年随访,未见腮腺区肿瘤复发。结论: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及改良手术径路是一种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切口隐蔽、效果良好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胡玉坤  聂攀  后军  张令达 《安徽医学》2013,34(4):428-431
目的探讨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首诊腮腺浅叶单发良性肿瘤病例51例,肿瘤直径均≤3.0 cm,采用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重建腮腺咬肌筋膜的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 cm处的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个月~2年,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涎瘘及味觉出汗综合征,无永久性面瘫,其中5例出现暂时性面瘫。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在体积较小(≤3.0 cm)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志亮 《当代医学》2021,27(26):57-59
目的 评价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应用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66例,依据术式不同分成改良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各33例.传统手术组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治疗,改良手术组患者实施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复发率.结果 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手术组住院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12%,低于传统手术组的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切口愈合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改良手术组无肿瘤复发患者,传统手术组肿瘤复发率为9.09%,改良手术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应用改良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切口愈合效果理想,能保证美学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陈松军  章功杰 《浙江医学》2009,31(5):640-641
腮腺浅叶切除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类肿瘤及部分低度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经典式腮腺浅叶切除术需要结扎腮腺主导管,术后存在较多并发症。为提高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我科对腮腺肿瘤患者施行保留腮腺深叶和主导管的改良式腮腺浅叶切除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采取功能性腮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山县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52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功能性腮腺切除术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给予功能性腮腺切除术,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全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观察组行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术分别为(83.45±2.13)min、(40.17±3.45)m L、(6.26±1.67)cm和(1.66±0.36)支,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2、6.89、7.60、8.37,P<0.05);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或涎瘘、暂时性面瘫、耳垂麻木、面部畸形、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44%、11.11%、17.78%、0%和8.89%,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4、6.89、8.93、7.69、7.15,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结论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临床疗效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恢复,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腮腺部分切除术与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效果理想,手术创伤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改良术式)对腮腺浅叶肿物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7例腮腺浅叶肿物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术式组(34例)和经典术式组(33例),分别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结果术后对比发现,两组均无一例复发,而改良术式组耗时短,术后并发症如面瘫、积液与涎瘘、味觉出汗综合症等发生率明显低于经典术式组。结论改良术式在缩短术程与降低并发症方面优于经典术式,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病理类型与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1~ 2 0 0 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腮腺肿瘤 10 2例临床资料。结果 良性肿瘤保留面神经 ,行区域性切除术 ,81例无复发 ;恶性肿瘤未侵犯面神经 ,行保留面神经全腮腺切除 ,侵犯面神经时应牺牲面神经 ,行根治术 ,术后放疗或化疗 ,2 1例中 4例复发 ,2例死亡。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应保留面神经功能 ,在正常组织内切除肿瘤 ;恶性肿瘤宜行根治术 ,术后放疗或化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观察腮腺恶性肿瘤术后放射治疗的作用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40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恶性肿瘤(Ⅰ期7例,Ⅱ期19例,Ⅲ期9例,Ⅳ期5例),术后采用60Coγ线和直线加速器电子束或kv级X线进行放射治疗,并随访满3年.结果 全组5年生存率66.8%,5年局控率为77.6%.术后放疗以50~60GY剂量组较好,5年生存率为92.7%.病理类型中腺癌、鳞癌较差.手术后30d内放疗最好,5年生存率87.4%.结论 腮腺恶性肿瘤应提倡手术加放疗综合治疗.放疗采用光子束和电子束或kv级X线混合射线照射,肿瘤量以50~60GY为宜.手术后应小于30d放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切除术改良术式的特点.方法 将220例腮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传统和改良术式,对术后复发、畸形、面神经麻痹、味觉出汗综合征、涎瘘等指标进行4个月至3年的随访.结果 术后复发、畸形、面神经麻痹、味觉出汗综合征等指标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改良术式能有效减少腮腺术后多种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混合瘤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据国内六所院校口腔病理室统计资料表明,混合瘤占全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50%以上,占其全部良性肿瘤的87%以上,而腮腺是混合瘤的最好发部位,约占其发病率的85%左右。该瘤膨胀性生长影响容貌,多次复发有恶变可能,可危及生命。因此研究该病的生物特性、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腮腺混合瘤研究方面的文献,重点对腮腺混合瘤的各种治疗及预防复发、并发症的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MRI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17例共21个病灶的MRI特点。结果17例患者中单发14例,多发3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4.5岁。21个病灶中14个位于腮腺下后极。T1WI上20个病灶为等、稍低信号,局部见更低信号,1例病灶为高信号;T2WI上13个病灶表现等、低信号,7个病灶表现稍高信号,1个病灶表现为稍低信号。增强扫描19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为等于或稍高于正常腮腺。结论腮腺腺淋巴瘤MRI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资料应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陈建钢  范崇德 《医学新知杂志》1997,7(4):149-150,156
为探讨人类乳头状病毒与腮肿瘤关系,采用PCR技术检测18例石蜡包埋的腮腺良、恶性肿瘤标梧HPV6.11和HPV16.18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15例多形性腺瘤和3例恶性肿瘤标本中,HPV6,11均为阴性反应,HPV16,18阳性反应各1例。提示HPV16,18有高度致癌性。考虑到腮腺与口腔组织所处的环境差异,HPV16,18的致癌作用可能表现为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进行研究,并对其相应的临床病理结构进行分析,提高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该院在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经过病例确诊的27个腮腺腺淋巴瘤病灶,对所有病灶的超声声像图和相应病理结构进行对应性分析.结果:在收集到的27个腮腺腺淋巴瘤病灶的超声表现中,18个表现为均匀性低回声结节或者网格状无回声结节,并且均匀性回声结节均匀分布在囊性的无回声区;7个表现为不均匀的低回声结节;2个表现为均匀的低回声结节.所有腮腺腺淋巴瘤都有其对应的显著的病理组织学结构特征.结论:具有不同超声表现的腮腺腺淋巴瘤都有其相应的病理结构,将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表现和病理结构二者关系进行对应性认识,对提高腮腺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准确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Sjoegren综合征中腮腺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Sjoegren综合征患者和18例对照者行CT扫描。受检查者年龄为33-65岁。在环齿关节水平对腮腺的密度和大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Sjoegren综合征患者腮腺CT的典型表现为腮腺实质内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患者环齿关节水平腮腺内CT值高于15HU面积/同层腮腺总面积比值,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Sjoegren综合征的检查诊断中,腮腺CT扫描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特征、CT及MRI图像特点。结果 15例病灶均为单发肿块,左侧7例,右侧8例;病灶最大径为3.0cm,10例位于腮腺浅叶,5例位于腮腺深叶;12例呈类圆形,3例呈椭圆形;8例病灶呈实性,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7例病灶伴有囊变,其中2例有壁内结节,增强扫描壁内结节明显强化。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其影像学特征有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过腮腺CT影像色度学定量分析,为腮腺CT图像和其它浓淡图像和彩色图像的定量诊断找到了途径.方法:选取30例经过病理确诊的罹患单侧恶性腮腺肿瘤的CT数字影像片,利用软件Photoshop Extended对患侧和健侧进行伪彩色处理并用直方图方法来测定其浓淡图像的灰度值,这些灰度值不同于CT值,分为0~255共256个灰度级,属于计算机图像灰度值,同时通过SPSS 17.0统计包对腮腺健侧、患侧灰度值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对患侧和健侧进行伪彩色处理后,比较精确地测量得出正常腮腺及患恶性肿瘤腮腺的灰度值.结果显示,正常腮腺与罹患有恶性肿瘤的腮腺图像经过伪彩色处理后,进行数字化直方图测量灰度值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5,P<0.05),供鉴别诊断使用.结论:伪彩色可以对黑白图像进行分层,从而使得人眼能够从经过伪彩色处理的图像中提取更多的图像信息,达到降低人为测量误差、提高判读精度的目的.通过Photoshop Extended伪彩色处理并进行直方图测量后,可以得到正常腮腺及罹患恶性肿瘤腮腺的灰度值均值,临床上对腮腺恶性肿瘤的鉴别有一定指导意义,为腮腺CT图像和其它浓淡图像和彩色图像的定量诊断找到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