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用于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对6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无创颅内压监测。对于伤后3天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测,监测完后进行头颅 CT 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打分,结合无创颅内压值对照表分析 CT 演变过程。结果:由同期头颅 CT 计分结果和患者的无创颅内压值,中型患者要低于重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头颅 CT 计分和无创颅内压值呈显著相关(r =0.92,P <0.05)。有头颅 CT 证实的20例迟发创伤性颅内血肿,以及监测的入院24小时内的无创颅内压值,发现,颅内压力差会随着颅内血肿的增大或颅内一侧的脑挫伤加重而增大。结论: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可以简单、无创以及较准确的反应出无创颅内压值,对早期判断病情有很大的帮助。对临床的研究、治疗以及评估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DC)后出现对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对侧新发颅内血肿的患者病历资料及头颅CT,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对侧新发颅内血肿出现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侧颅骨骨折[OR值6.063,95%可信区间(CI)1.168-31.482)]是去骨瓣减压术后出现对侧新发颅内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创伤发生至手术开始时间、术前GCS评分、术前CT提示有无对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侧颅骨骨折与DC术后对侧新发颅内血肿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CT像计分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SC)的相关性及其临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SCT连续扫描,收集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由2名资深影像诊断医生并对87例患者进行CT像计分,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轻型组(CT像计分≤5分)、中型组(CT像计分6-10分)和重型组(CT像计分≥11分),与GCS评分及临床预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颅脑损伤硬脑膜下血肿外形多为呈现"新月形",血肿在CT图像表现随时间而变化,由高密度、等密度、液性低密度改变,损伤区域局部呈现低密度改变。CT像计分情况:轻型39例、中型19例、重型29例。GCS评分轻度昏迷者30例,中度昏迷者28例,重度昏迷29者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2,P=0.818),颅脑损伤CT像计分与GCS评分呈现正相关性(r=0.76,P0.005);39例轻型CT像计分患者,37例治愈,仅仅2例患者出现轻度残疾;29例重型轻型CT像计分患者出现17例患者轻度残疾,轻度残疾率明显高于轻型CT像计分(P0.05);随着CT像计分严重程度的上升,患者预后出现轻度残疾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34,P0.001)。结论 MSCT可有效显示颅脑损伤典型图像特征,CT像计分与GSC评分存现一定相关性,可采用CT像计分进行患者预后评估,CT像计分越高预后发生轻度残疾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儿童重型颅脑创伤(sTB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158例sTBI患儿,根据是否进行有创ICP监测将其分为监测组(80例)与对照组(78例).监测组术后24 h内安装有创ICP监测,并根据ICP水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对照组通过临床症状并根据经验判断是否需要复查头颅CT与调整治疗方案,伤后3个月按照哥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患儿预后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比较监测组不同ICP水平患儿预后.结果 监测组预后良好率为61.2%,对照组预后良好率为4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不同ICP水平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BI患儿及时安装有创ICP监测能够动态观察ICP变化,及早发现病情改变,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王志利  侯林生 《吉林医学》2012,33(14):3009-3010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在神经外科临床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住院不伴有视通道损伤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8例为治疗组,行无创颅内压监护;另将同期收治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例为对照组,行脑室外引流术并行传统的颅内压监护。结果:无创颅内压检测组患者入院时颅内压80~180 mm H2O(1 mm H2O=0.098 kPa)4例,180~350 mm H2 O 12例,>350 mm H2 O 2例,颅内压有增高趋势的,复查头颅CT颅内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加重;行传统的颅内压监护的患者入院时颅内压80~180 mm H2O 5例,180~350 mm H2O 14例,>350 mm H2O 1例,颅内压过高的复查头颅CT颅内病变亦有不同程度的加重,两组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检测技术具有无创、安全、简便、有效、可在床边监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持续性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治疗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5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行有创颅内压监测,分为监测组(40例)行有创颅内压监测,非监测组(35例)未进行颅内压监测,比较两组的预后、并发症、GOS评分等。结果通过两组比较,监测组死亡率及预后明显优于非监测组,证明通过持续颅内压监测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有较好的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颅内压的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可以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CT表现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CT影像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不同CT影像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96例患者中,急性硬膜下血肿33例,死亡9例,病死率27%,较其他颅内血肿明显增高(P<0.05)。颅内血肿容积>30 mL者,其病死率明显高于<30 mL患者(P<0.05);>50 mL者,其病死率71%。中线结构移位>10 mm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10 mm者(P<0.05),>15 mm者,其病死率达75%。环池、四叠体池重度受压闭塞患者病死率高达82%。结论 CT显示重型颅脑损伤后的颅脑改变与临床预后有关,这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医学》2017,(1):32-33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7—2016-06间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采取有创颅内压监测分为研究组(有创颅内压监测,30例)和对照组(常规监测,30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3.33%)显著高于对照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继发颅内血肿、脑疝、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应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临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图像计分与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及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129例颅脑损伤病人行头颅CT连续扫描,根据CT显示颅内结构改变计分,分为轻型(≤5分),中型(6~10分)和重型(≥11分)。结合GCS及临床转归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2种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P=0.80),CT图像计分各型之间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P=0.03)。结论:CT图像计分与GCS评分在颅脑损伤病情分级存在相关性,能较好评估颅脑损伤的预后,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组织氧分压(PbtO2)联合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治疗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4分的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n=46),将治疗6个月后GOS<4分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16).统计并比较两组PbtO2、ICP平均监测结果,分析PbtO2联合ICP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性,并绘制患者ROC曲线,评估联合监测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PbtO2平均监测结果均低于预后良好组,ICP平均监测结果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PbtO2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均呈正相关(r>0,P<0.05),ICP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均呈负相关(r<0,P<0.05);通过绘制患者ROC曲线得知,PbtO2联合IC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AUC为0.904>0.9,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PbtO2平均监测结果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分呈正相关,ICP平均监测结果与患者预后评分呈负相关,且两者联合监测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预测价值,临床需密切关注患者PbtO2、ICP监测结果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无创颅内压监测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 2013年3月至2013年11月对50例颅脑外伤的患者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ICP)监测,回顾性分析应用方法及护理。结果本组ICP监测有40例颅内压200mmH_2O,颅内高压者发生率为80%,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后共有45例恢复良好并出院,占患者总数的90%。结论对于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无创颅内压监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可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纳洛酮联合应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分别以七叶皂苷钠+纳洛酮、七叶皂苷钠和纳洛酮设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比较3组颅内压、GCS评分和头颅CT脑水肿变化,进行疗效评价及预后评估.结果:3组患者用药后颅内压(ICP)值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2个对照组,且下降趋势明显(P<0.05),而对照1组与对照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2个对照组,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而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脑水肿治疗组较2个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而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纳洛酮联合应用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提高GCS评分和缩小脑水肿范围.  相似文献   

13.
无颅内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临床上缺乏有效的外科治疗手段,对预后估计尚无校系统的指标。我们对34树无颅内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临床、颅内压、CT扫描观察,并对预后进行分析比较,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4例中,男性26例,女性8冽,年龄19~73岁,平均47.3岁。GCS计分均ss分;人院前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双瞳孔散大;入院时所有病例经CT头颅平扫,均无颅内血肿。一例或双侧大脑半球广泛挫裂伤”例,脑干损伤5例;入院后均在局麻下于右额发际内3cm中线旁3。钻孔,将颅内压监护仪的传感器置于硬膜外间隙。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的儿童采用持续有创ICP监测,按照预后评定标准(出院时病死率;哥拉斯哥预后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ICP〈7.5 mmHg者(Ⅰ组)7例;ICP 7.5~20 mmHg者(Ⅱ组)18例;ICP 20~40 mmHg者(Ⅲ组)14例;ICP〉40 mmHg者(Ⅳ组)5例。12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ICP急骤升高,持续超过2 min,急诊复查CT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或对侧颅内血肿,及时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 h内。出院时,Ⅰ组患者存活6例,死亡1例;Ⅱ组患者存活13例,死亡5例;Ⅲ组患者存活8例,死亡6例;Ⅳ组患者5例全部死亡。不同ICP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存活者的平均ICP为(14.91±3.83)mmHg,死亡者的平均ICP为(27.16±5.62)mmHg,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伤后6个月时,不同ICP患者哥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儿童患者,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创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治疗,并可精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90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术前随机分为颅内压(ICP)监护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ICP监护组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常规治疗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结果 ICP监护组术后甘露醇应用时间、剂量及电解质紊乱、急性肾功能损害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应激性溃疡和颅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CP初值对预后评估有指导作用。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持续ICP监护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对降低并发症、改善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臻  汪兵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155-156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加小脑幕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脑疝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大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小脑幕切开术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大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手术后48h头颅CT的改善情况及出院时GOS预后评价。结果治疗组脚间池、环池、四叠体池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恢复良好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脑幕切开术能有效地恢复脑疝情况,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脑损伤患者亚低温(33~35℃)治疗前后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rO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放置ICP脑组织PbrO2光纤探头,持续监测ICP及脑组织PbrO2。结果亚低温治疗24h后ICP逐渐下降,脑组织PbrO2逐渐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改善脑组织氧代谢。降低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内进行性出血(PIH)的发生率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脑创伤后头颅CT比较,颅内血肿量判断,分析性别、年龄、血压、体温、受伤特点及头颅行CT检查时间等因素对PIH发生的影响.结果1 83例颅内血肿患者中,79例(43.17%)出现PIH,其中46例(23.5%)因进行性脑出血量大需急诊开颅行血肿清除术.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PIH发生率近50%,对男性、年龄较大、伤后血压高、有对冲伤史及受伤后第一次头颅CT检查时间短者更应密切注意意识等变化,并早期复查头颅CT.  相似文献   

19.
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常并发颅内血肿或急性脑肿胀,导致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缺氧及脑疝而危及患者生命.颅内压(ICP)监护能及时了解ICP的动态变化,便于指导救治而降低病死率.我科对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进行连续监测,对于早期发现颅内高压及时手术、合理应用脱水剂起到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测技术对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ICP进行动态监护,根据ICP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价ICP监测在术后诊治中的作用及评估患者预后。结果: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ICP重度增高7例(死亡5例),中度增高21例(死亡3例),轻度增高7例,正常4例;其中2例ICP持续增高,经CT证实为迟发性脑内血肿;甘露醇平均使用时间为7天,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8例。结论:ICP动态监测有助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且能直接指导术后脱水剂的应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