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自1978年广州市发现登革热以来,已发生由4个型引起的多次流行。每次均为单一血清型。而1991年该市首次出现两个血清型别的登革热交替流行。4~8月中下旬以散发性的登革Ⅳ型流行为主,8月下旬起为局部流行,病原体为登革Ⅰ型病毒。共发病258例,死亡3例。首例发生于4月28日,终末病例是11月13日,主要集中在9月份,占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1990~200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明确广东省登革热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调查分析1990-2000年登革热病例的分布特征和流行因素,测定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结果 1990-2000年间,广东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974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在0/10万-9.75/10万之间,平均为1.27/10万。流行多呈爆发,疫情涉及13个市(占全省21个市的61.9%)。主要集中在广州,潮州,肇庆和佛山市,呈现高度集中而相对分散特点,敏月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其中1-6月份为散发输入病例,7-12月份为流行期,男性:女性为1.04:1,所有年龄组均易感,四个型别的登革病毒均发生过流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同一年份不同地区也可流行不同型别病毒,广东省12株登革Ⅰ型病毒地方分离株E/NS1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显示广东省登革Ⅰ型代表毒株可分为两个基因亚型。临床表现以典型登革热为主,广东省存在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论 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同国外登革热流行程度相关联。流行呈输入性流行的特征,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九十年代初 ,广州市发生了两次登革热的局部流行 ,发病率低。 1 995年 ,广州市发生了Ⅰ型登革热暴发流行 ,疫情波及七区一县级市 ,病例数达 5 5 0 5例 ,发病率创历史新高。现将九十年代中期广州市登革热发病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1 发病概况九十年代中期第一次局部发病发生于1 994年 9月 ,于广州市某大院发生了一起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小规模暴发 ,罹患率为 1 2 3% (1 3/1 0 6 )。经疫情紧急处理 ,未引起大院外流行。从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到 2株Ⅰ型登革热病毒[1 ] 。第二次流行起于 1 995年4月 ,从首例确诊至 8月中旬 ,市区仅确诊 …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中期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情况综合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90年代初 ,广州市发生两次登革热局部流行 ,每次流行范围局限 ,发病率低。 1995年 ,广州市发生Ⅰ型登革热暴发流行 ,疫情波及 7区 1县级市 ,病例数达 550 5例 ,发病率创历史新高。1 发病概况90年代中期第 1次局部发病发生于 1994年 9月 ,于广州市某大院发生了一起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小规模暴发 ,罹患率为 12 .3% (13/ 10 6 )。经疫情紧急处理 ,未引起大院外流行。从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到 2株Ⅰ型登革病毒〔1〕。第 2次流行起于 1995年 4月 ,从首例确诊至 8月中旬 ,市区仅确诊 4例 ;8月底在番禺沙湾镇发现暴发疫情 ,因疫情报告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西双版纳州2013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西双版纳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和登革热暴发疫情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328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294例,输入性病例34例(老挝19例、缅甸9例、泰国5例、广州1例),年报告发病率为115.30/10万,无死亡病例。发生2起暴发疫情,疫情涉及到全州2县1市。发病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89岁,以20~49岁青壮年为主;男性604例,女性709例;职业以商业服务、家政及待业和离退休人员居多。检出4个血清型登革热病毒,其中本地感染流行株为登革Ⅲ型,境外输入性病例病毒株,老挝为登革Ⅱ型,缅甸为登革Ⅰ、Ⅳ型。[结论]西双版纳州登革热防控形势严峻,存在境外输入传染源和适宜媒介伊蚊生存繁殖的生境条件,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防止登革热疫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查明2004年夏秋季福州市部分地区发生疑似登革热暴发流行的病原。[方法]采用C6/36细胞对患者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应用免疫荧光、RT-PCR方法进行鉴定。[结果]从27份患者血清标本中分离出16株病毒,经鉴定为登革Ⅰ型病毒。[结论]福州市本次暴发流行由登革Ⅰ型病毒所致,系福建省首次从暴发流行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登革Ⅰ型病毒,为登革热流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进一步研究其流行特点和诊断试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广州市2010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今后广州市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广州市登革热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数据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10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81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9例,输入性病例22例,累计发病率为1.57/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全市8个区26个行政街(镇)。检测可疑登革热发热患者血清标本1879人份,其中阳性139人份,阳性率为7.40%;分离到登革病毒29株,其中登革病毒Ⅰ型7株、Ⅱ型2株、Ⅲ型6株、Ⅳ型14株。蚊媒监测结果显示,蚊媒密度在6—10月份达到高峰,布雷图指数(BI)达4.02~6.40,与登革热疫情流行高峰相一致。结论2010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总体上呈现出中等强度、多点散发的流行态势,发病数较2009年明显增多,与广州市历年来登革热流行规律基本一致,属于发病规模较小的登革热暴发年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为今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实验室资料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结果2006年广东省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010例,年发病率为1.10/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发生10例以上的暴发疫情共14起。疫情涉及广州、汕头、佛山等7个市。全省从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共经历3个发病高峰,3个高峰依次降低。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以20~39岁为主(41.5%),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人员、工人、农民、学生为主。14例输入性病例的输入地来自柬埔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实验室检测发现,2006年广东省登革病毒的流行株均为登革Ⅰ型,各1例输入性病例分别分离出登革Ⅰ、Ⅲ型毒株,其与本地检测的流行株无关联。结论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流行呈波及面广、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等特点,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广东省已成为地方性登革热流行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福建口岸输入登革I型病毒E基因序列,为登革热诊断的分子溯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3年福建口岸截获的7例入境Ⅰ型登革热病例资料及血清标本,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提取病毒RNA,用RT-nested-PCR扩增包含E基因全长的核酸片段,扩增产物经纯化、测序,用生物学软件进行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用C6/36细胞从7例登革热病例血清中成功分离出7株登革病毒株,经RT-nested-PCR证实均为DENV-Ⅰ型,构建E基因全长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株与新加坡、越南和菲律宾等地的病毒株同源性最高,与病例入境时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完全吻合。结论从分子水平证明登革热病例血清中分离到的毒株为DENV-Ⅰ型病毒,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均为输入性感染病例,最有可能来源于东南亚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