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评估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H2株)一针接种后的15年血清学和流行病学保护效果.方法 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选择220名免前抗甲肝抗体阴性儿童(年龄1~3岁)作为血清免疫学追踪观察对象,分别于接种H2株疫苗后的2个月、12个月、6年、10年和15年观察抗甲肝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分析该观察区1~15岁儿童组疫苗接种率和甲肝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及整个人群15年流行病学效果观察.血清学检测方法采用ELISA法(用WHO标准品校正)和ABBOTT(美国)AxSYM mEIA法.结果 在血清学追踪观察人群中疫苗接种后2个月和接种后15年,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8.6%和81.3%,抗体阳转率下降缓慢;15年后抗-HAV-IgG的GMT为128 mIU/ml,显著高于WHO专家建议的20 mIU/ml保护水平.随着疫苗接种率的逐年提高,1~15岁年龄组儿童的甲肝发病率明显下降,二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Kendall-Rank 相关性检验,τ=-0.931,P<0.01).疫苗接种者连续15年累计观察236 413人年,未发生一例甲肝;而未接种者累计观察27 206人年,发生甲肝4例,疫苗保护率为100%;儿童大规模免疫接种为整个人群建立了良好免疫屏障,甲肝发病率下降幅度达96.7%.结论 甲肝减毒活疫苗(H2株)一针接种后的血清学和流行病学保护效果持久,可达15年.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连续观察和评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免疫接种人群10年后的流行病学和血清学效果.方法 在浙江省龙游县以村为单位,16~60岁健康者按接种和对照各半的原则随机分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特异性IgG荧光抗体,用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测中和抗体,以抗体滴度评价血清学免疫效果和用疫苗保护率评价防病效果.结果 接种前血清抗体阴性者全程接种后2周荧光抗体阳转率为100%(67/67),95%CI:96.3%~100%,中和抗体阳转率为44.4%(8/18),95%CI:22.0%~69.0%,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72.1和4.6.1年后进行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前、免疫后2周,加强免疫后1、1.5、2、3和5年,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8.6%、83.3%、75.0%、53.1%、22.6%、10.0%、55.0%;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8%、55.6%、35.0%、31.3%、26.0%、10.0%、50.0%.基础免疫后10年,荧光抗体阳性率下降到7.1%.但是现场流行病学保护效果很好,人群保护率达100%.结论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长期免疫效果良好,流行病学防病效果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免疫针次,提高疫苗接种率,观察双价出血热肾病综合征(HFRS)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对姬鼠型疫区防病效果,为制定西安市出血热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率大于15/10万以上乡镇高危人群进行普种,年龄16~60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观察接种率、疫苗干预前后EHF发病率。对疫苗接种率、抗体阳转率进行检测,观察接种反应。结果EHF高发乡镇疫苗接种率提高了38.92%,优化免疫针次前后疫苗接种率有明显差异。高发乡镇EHF发病率下降了58.60%,疫苗干预前后EHF发病率有明显差异。高发乡镇疫苗接种率为85.25%。加强后14 d疫苗抗体阳转率为83.10%,接种双价疫苗人群无一例发病,疫苗的安全性良好。结论双价HFRS沙鼠肾细胞灭活疫苗接种率有大幅度提高,防治EHF有明显效果,应在其他乡镇推广接种。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姬鼠型高发疫区大面积人群接种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Ⅰ型灭活疫苗后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流行病学防病效果。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T)检测特异性IgG抗体 ,用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 (MCPENT)检测中和抗体滴度。结果 共接种 10 460人 ,全程接种者占 97.3 0 % ,对照 1615 9人。全程接种后 2周荧光抗体阳转率为10 0 % ( 67/67) ,中和抗体阳转率为 44 .44 % ,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 72 .14和 4.63。加强免疫后血清抗体迅速回升 ,1年后又逐渐下降。预防接种后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轻微。接种组无发病 ,对照组发病 2 6例 ,死亡 3例。疫苗流行病学防病效果良好 ,人群保护率达 10 0 % ( 95 %CI :96.3 0 %~ 10 0 % )。结论 HFRS疫苗安全性良好 ,流行病学防病效果明显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流行性出血热 (EHF)沙鼠肾细胞双价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 以高发疫区现场青壮年为对象 ,基础免疫 3针 ,一年后加强 1针。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检测接种后荧光抗体和中和抗体 ,重点观察部分接种者免疫后 72h内的全身体温反应和局部副反应。结果 基础免疫后 2周 ,荧光抗体阳转率及几何平均滴度 (GMT)分别为99 .0 4%、2 4.5 1± 2 .0 6 ;中和抗体阳转率及平均滴度对 76 118(Ⅰ型 )为 91.30 %、18.2 7± 2 .2 1,对UR(Ⅱ型 )为 88.41%、12 .47± 2 .16。基础免疫后 1年 ,荧光抗体阳转率下降为 37.34% ,中和抗体总阳转率近 80 %。加强后 2周 ,荧光抗体和中和抗体阳转率均为 10 0 % ,中和抗体滴度对Ⅰ型为 37.0 9±2 .2 4,对Ⅱ型为 32 .6 1± 2 .0 5。接种后全身体温反应发生率为 0 .46 % ,局部反应发生率为 1.98% ,未见严重副反应发生。结论 流行性出血热双价灭活疫苗近期免疫效果良好 ,接种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卢湾区人群麻疹免疫水平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 了解卢湾区近 10年人群麻疹免疫水平与麻疹发病情况的关系。 [方法 ] 对卢湾区 1989~1999年人群麻疹免疫水平和麻疹发病情况资料进行分析 ,并计算抗体阳转率、发病率。 [结果 ] 历年接种率维持在97%以上的较高水平。免后抗体阳性率为 99.42 %,几何平均滴度 (GMT)为 39.96。人群麻疹抗体总阳性率为99 .49%,近几年麻疹年均发病率在 0 .19/ 10万以下。 [结论 ] 在保持高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的基础上 ,流动儿童和成人是当今控制麻疹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免疫效果及免疫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报告了肾综合征出血热(Ⅰ型)鼠脑纯化灭活疫苗及沙鼠肾组织培养灭活疫苗在陕西省高发病乡、高发人群的免疫效果。鼠脑疫苗全程接种后2周,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78.57%,几何平均滴度9.38,接种组发病1例,发病率8.17/10万;对照组发病24例,发病率167.97/10万,保护率95.13%,效果指数20.56。沙鼠肾疫苗接种后血清中和抗体阳转率73.08%,几何平均滴度13.39,接种组发病1例,发病率为6.02/10万;对照组发病66例,发病率340.73/10万,保护率98.23%,效果指数56.60。两种疫苗接种反应轻微或无反应,无异常反应,表明疫苗安全性好,近期免疫防病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泉州市2009年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效果,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MV强化免疫接种率、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和2006~2010年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泉州市8个月-14岁儿童1231987名,MV强化免疫接种率为99.04%。强化免疫后麻疹抗体阳性率上升到100%,几何平均滴度(GMT)由1∶6918.31增长到1∶11220.18;经过一年流行病学观察,麻疹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4月~2010年3月发病率下降到0.09/10万,比前三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下降了98.74%。结论泉州市2009年MV强化免疫效果显著,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是迅速控制麻疹发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钩端螺旋体外膜疫苗免疫效果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钩端螺旋体(钩体)外膜疫苗的大规模人群使用进行免疫学效果的进一步观察,采集观察对象(6~12岁小学生)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6个月、1年的4份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测定抗体.以抗体滴度≥110为阳性判别标准.黄疸出血群的赖型免疫前抗体阴性者和七日热群的七日热型免疫前抗体阴性者接种疫苗后血清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GMT),均在免疫后6个月左右达到高峰,其阳转率分别为96.2%和95.7%,血清抗体GMT分别为187.7和147.48%.免疫后1年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分别为53.9%和29.0%,血清抗体GMT分别为126.43和119.03.钩体外膜疫苗接种1针可至少维持1年,第2年是否加强接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灭活疫苗在黑线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使用的安全性、血清学及流行病学效果。方法  1994年 7月至 2 0 0 0年 7月在HFRS高发区 浙江省建德市采用HFRS (Ⅰ型 )灭活疫苗免疫接种 ,逐年测定抗体和观察发病情况。结果 疫苗基础免疫后抗体阳转率为 5 0 % ,1年后抗体阳转率和平均滴度均明显下降 ;5年后未能检出中和抗体 ,荧光抗体阳性率为 10 %。免疫后 7年内未发现病例 ,与对照组比较 ,保护率为 82 49%。结论 HFRS (Ⅰ型 )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和现场流行病学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88~1990年,对野鼠型和家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区7145人进行了隐性感染定群研究。1989年和1990年抗体阳转率,野鼠型疫区以20~49岁、农民最高,男女之比为2.1~2.2:1;家鼠型疫区各年龄组无显著性差别,家庭妇女最高,男女之比为0.9:1。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之比,野鼠型疫区为1:22.6,家鼠型疫区为1:42,表明HFRS是一种以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在人群中主要呈潜在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核苷(酸)类似物(NAs)序贯/序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建库至2017年3月25日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纳入NAs抗病毒治疗产生病毒学应答后,序贯/序贯联合Peg-IFN治疗CHB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治疗结束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sAg阴转率。结果最终纳入9个研究,NAs序贯Peg-IFN研究4个,NAs序贯联合Peg-IFN研究5个。治疗结束时,与单用NAs相比,NAs序贯/序贯联合Peg-IFN治疗可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31.2%vs 11.7%,OR=3.69,95%CI为2.43~5.60,P0.01),提高HBsAg阴转率(11.5%vs 0.5%,OR=9.31,95%CI为2.72~31.89,P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NAs序贯Peg-IFN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对照组[25.3%(42/166)vs 10.0%(17/170),OR=3.1,95%CI为1.66~5.79,P0.01];NAs序贯联合Peg-IFN治疗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对照组[36.8%(63/171)vs 13.5%(23/171),OR=4.24,95%CI为2.41~7.46,P0.01]。序贯/序贯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多见,大多数可耐受或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HBeAg阳性CHB抗病毒治疗中,应用NAs产生病毒学应答后,序贯/序贯联合Peg-IFN治疗48周可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HBsAg阴转率。  相似文献   

13.
Individuals developing an HIV seroconversion illness may experience rapid disease progression. Information on seroconversion illness is rarely collected in most cohort studies, thu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value of the HIV test interval (the time between last negative and first positive HIV tests) as a proxy for seroconversion illness. Among 8229 seroconverters, test intervals ranged from 0-5282 days, and varied by gender, risk group, age and calendar year of seroconversion. Those with intervals < or = 31 days had an increased hazard of AIDS (RH 1.42, P = 0.07), which was reduced slightly after adjusting for baseline factors, calendar year of follow-up, treatment and the declining CD4 count, but there was no effect on survival. Thus, it appears that if information on acute seroconversion illness is not available, then analyses of progression to AIDS in seroconverter studies could use a short test interval as a proxy measure.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国产地鼠肾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后的血清学效果,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体,观察了疫苗免疫后的抗体阳转率。共检测188人,免前抗体均阴性,狂犬病疫苗5针免疫后,156人阳转,阳转率为82.98%。免后14-18天、4~6周和2~4个月的阳转率依次为74.19%,86.51%和77.42%,5针全程免疫失效者,再增加2针,5人中有4人抗体阳转,说明增加针次能提高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5.
《Vaccine》2022,40(31):4174-4181
In studies on monoclonal IgG antibodies (mAbs) from long-term non-progressors (LTNPs), our laboratory has previously described highly mutated Abs against a complex conformational epitope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both gp41 the N terminal and C terminal heptad repeat helices. Despite using the VH1-2 gene segment, known to contribute to some of the broadest neutralizing Abs against HIV, members of these Abs, termed group 76C Abs, did not exhibit broad neutralization.Because of the high number of mutations and use of VH1-2, our goal was to characterize the non-neutralizing functions of Abs of group 76C, to assess if targeting of the epitope correlates with LTNP, and to assess the maturation of these Abs by comparison to their predicted common ancestor. Serum competition assays showed group 76C Abs were enriched in LTNPs, in comparison to VRC-01. Specific group 76C clones 6F5 and 6F11, expressed as recombinant Abs, both have robust ADCC activity, despite their sequence disparity. Sequence analysis predicted the common ancestor of this clonal group would utilize the germline non-mutated variable gene. We produced a recombinant ancestor Ab (76Canc) with a heavy chain utilizing the germline variable gene sequence paired to the 6F5 light chain. Competition with group 76C recombinant Ab 6F5 confirms 76Canc binds HIV envelope constructs near the original group C epitope. 76Canc demonstrates comparable ADCC to 6F5 and 6F11 when using gp41 constructs of both clade B and clade C. The functional capability of Abs utilizing germline VH1-2 has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vaccin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与肺部低剂量CT(LDCT)联合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案。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216例COVID-19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剂量CareDose模式的80150mAs组、低剂量CareDose模式的2150mAs组和人工固定低管电流模式的20mAs组,每组72例。3组患者扫描图像由AI阅片,并由3位高级职称的放射专家双盲评判图像质量和检出符合率;对比分析3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2150mAs组图像主观评分和诊断符合率接近80150mAs组,且明显优于20mAs组。2150mAs组CTDIvol、DLP和ED均显著低于80150mAs组,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14.05,F=589.02,F=246.96;P<0.05)。结论:AI联合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能够显著降低COVID-19患者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且不影响诊断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如何简单快捷的对胸腔积液病因作出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收治的150例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历,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检测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癌胚抗原(CEA)、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结核性胸腔积液组临床以发热、胸痛为突出症状,ADA≥45 u/L(阳性)92.9%,明显高于恶性组33.3%和其它组20.0%;恶性组CEA≥10μg/L(阳性)88.9%,明显高于结核组3.2%和其它组。结论胸腔积液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和胸腔积液腺苷脱氨酶(ADA)、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就能在患病初期作出病因诊断,从而尽早进行病因治疗,此法准确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佝偻病患病情况及X线与血25(OH)D3水平关系。 【方法】 2010年1月在省绥化市5所幼儿园和2所学前班儿童中随机抽取150名进行体检、病史采集、采血化验、拍左腕骨正位片,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50名儿童中佝偻病患儿52例,患病率为34.6%。患病率与性别及年龄无关。佝偻病患儿中15例出现X改变,其平均血清25(OH)D3水平与无X线改变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学龄前儿童佝偻病仍存在,但均为轻度患者;在所调查的150名学龄前儿童中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情况;血清中25(OH)D3水平越低越可能出现X线骨骼改变。  相似文献   

19.
夏华  李可军  那妍  娄宪芝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39-2340,2343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对照组51例。治疗组口服替比夫定600mg,每日1次,疗程48周;对照组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日1次,疗程48周。观察两组治疗12、24、36、48周时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24、36、48周时,两组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服药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陈巧珊 《中国校医》2020,34(12):901
目的 观察血清胱抑素C(CysC)、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微量白蛋白(mALB)联合检测在糖尿病(DM)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本院治疗的106例DM患者临床资料,并依据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RE)将其分为DM无肾病组(UARE<20 μg/min,35例)、DM早期肾病组(UARE:20~200 μg/min,37例)、糖尿病肾病(DN)组(UARE>200 μg/min,34例)。检测并比较各组CysC、β2-MG、RBP、mALB水平,计算各指标单项及联合检出阳性率。结果 DN组CysC(1.79±0.65)mg/L、β2-MG(3.74±0.80)mg/L、RBP(113.69±32.87)mg/L、mALB(271.63±45.28)μg/min>DM早期肾病组(1.33±0.54)mg/L、(3.21±0.60)mg/L、(79.18±15.30)mg/L、(45.98±12.22)μg/min>DM无肾病组(0.88±0.26)mg/L、(1.59±0.37)mg/L、(63.52±14.76)mg/L、(11.83±5.10)μ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β2-MG+RBP+mALB检出阳性率(89.62%)高于较各单项(65.09%、58.49%、67.92%、7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β2-MG+RBP+mALB联合诊断AUC值可达0.887,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论 CysC、β2-MG、RBP、mALB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敏感指标,且将各指标联合检测有利于及早诊断肾损伤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