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在《素问·痹论篇》中"五体痹"与"脏腑痹"的基础上提出的,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脏腑,或通过官窍而直中脏腑,而人体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使邪气伏留,久则成为伏邪盘踞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则病情加重的一类疾病。仝小林教授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提出一类因感受风寒湿邪发病的血脂异常治疗新思路,注重透邪外出,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拟定散寒除湿,温阳补肾;健脾渗湿,化脂降浊;清热利湿,降脂泻浊;祛痰化浊,活血化瘀等治则治法,以期为血脂异常的中医治疗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扩张型心肌病是世界性疑难病症,因病因未明尚无特效疗法。揭示扩心病发病机理,提高该病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是目前的重要方向。特别是中医中药,存在很大的潜力和广阔前景。1传统的中医辨证本病多属于中医"怔忡"、"喘证"、"水肿"、"心痹"等范畴。传统中医辨证认为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内侵,传入于脉,久而化热或风湿热邪直犯,内舍于心,乃致心脉痹阻,血脉不畅,血行失  相似文献   

3.
雷诺病是发生于肢端的一种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常因情绪紧张或遇冷而发作或加重,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寒湿内伏"与本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这恰好也符合仝小林教授所提之"脏腑风湿"学说。其发病部位在四肢末端皮肤处,此时风寒湿邪虽尚未侵袭脏腑但形成脏腑风湿病,往往在阳气虚弱的情况下,反复感受风寒而发生,亦因感受风寒而反复或加重,此过程中伏留的寒邪与瘀、热、湿等病理产物胶着,寒邪内伏,痹阻血脉,进而与痰瘀相杂,损耗阳气,亦可在外邪的引动下使疾病复发。并结合朱仁康、赵炳南、黄春生等名家医案,从"脏腑风湿"的角度来阐释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散邪、透邪,温阳法加减化裁在该病治疗当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六淫邪气皆可内伏致病,但自《内经》以降,特别是明清时期,暑燥火之类的伏气温病发展尤速,而在伏邪致病中占有很大比例的"伏寒""伏湿"学说却销声匿迹。何况现代社会风湿免疫类疾病众多,而这些疾病又多与"寒湿内伏"密切相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证"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在流转中气的同时,运用升散、清上、透表、发汗、散寒、逐风、渗湿等方法,适时透邪是该类疾病的治疗大法。该学说的提出为风湿免疫类疾病及脑瘤等诸多疑难杂病的临床辨治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乘虚侵袭,造成经脉气血不荣,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或累及脏腑为特殊的一类疾病.包含了西医一些风湿病(结缔组织病).兹结合中医临床及现代研究对“痹病必夹湿”作一分析.1 痹病临床常见证与湿证的关系1.1 风寒夹湿 《内经?痹病》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风寒并不是单独致病,而是往往与湿邪相兼为病.风为百病之长,擅行而数变,往往与它邪夹杂为病,最常见的是风以湿邪为载体而留滞人体肌肉经络关节,从而导致风湿痹证;寒为阴邪,湿亦为阴邪,二者同气相求,易于兼杂为病而成寒湿痹阻.  相似文献   

6.
“痹”也称“痹证”,《金匮要略》称为“湿痹”、“风湿”、“历节病”等。其形成是由人体营卫不和,气血凝涩,脏腑功能下降,腠理不固,外感风寒湿邪;或因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正邪相搏,闭阻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相似文献   

7.
仝小林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痹病"理论,提出了"脏腑风湿"学说,即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通过五体而内传,或通过官窍而直中,使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伏于脏腑而成痼疾。每于复感、伏邪引动造成疾病的加重或反复,因脏腑风湿所致的疾病称为脏腑风湿病。另外,仝小林教授基于现代解剖学,将顶焦从三焦中剥离出来,建立了四焦八系的辨治体系。顶焦包含颅腔与髓腔,是指挥、调节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中枢。按照现代解剖学划分,颅腔内为脑,因脑主管人的思维意识活动,主要控制中枢神经,故称其为神系;髓腔内为与脑相通的脊髓,主要支配周围神经系统,因此称为髓系。顶焦中髓系比较接近现代医学中的周围神经系统,但又不完全对应,依此理论提出的髓系脏腑风湿的辨治方法,为临床中医治疗难治性周围神经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脏腑风湿理论出发探讨皮肤病病因病机,认为风寒湿邪为皮肤病始动因素,从肌表、肺表、胃肠表三种途径侵袭人体,伏于脏腑,每逢外感引动伏邪,风寒湿邪蕴阻肌表,化火化毒化燥,其中红色皮疹与风寒郁热有关,水疱渗出与寒湿束于胃肠有关,干燥皮疹与痰湿阻滞有关。从脏腑风湿角度论治皮肤病当以透邪贯穿始终,后期加以扶正,且因皮肤损害病在皮肤、多兼瘙痒的特点,决定以因势利导的汗法统领他法为治疗纲领,兼有胃肠表感邪则用渗湿、散寒之法驱邪外出。  相似文献   

9.
心痹辨析     
心痹首见于《内经》。现代医家有把它与心痛等同者。笔者通过对《内经》等文献的研究,结合临床,对心痹作如下浅述。 心痹属五脏痹证之一,由脉痹日久,反复感受外邪,侵及心脏而致心之气血痹阻所发。反复感受风寒湿邪,为心痹之外因;素体虚弱,思虑心虚是心痹发病的内因;血瘀水阻是心痹发病的重要病理。  相似文献   

10.
"脏腑风湿"是仝小林教授基于《内经》的"伏邪"和"痹证"理论提出的新学说,该学说指出风寒湿邪可通过"内传"和"直中"的途径侵袭脏腑,进而形成多类疑难杂症。依据该学说运用疏风、散寒、祛湿等方法透邪外出的治疗原则,临床运用乌头汤、五积散、麻黄升麻汤、小续命汤等经典名方,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颅脑术后慢性头痛、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脏腑风湿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正>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又称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后期症状迭出,病理繁复,往往治疗上颇为困难.朱师在近五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对该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朱师辨证用药特点介绍于下.辨治要则风心病祖国医学中虽无此病名,但据其有心悸、气急、浮肿和咯血等主要临床表现,大致归属于中医的心痹范畴.朱师认为风心病主要因反复受邪所致.其病理之根本在于"心",重点在于心脉痹阻之"瘀血".正如《素问·痹论篇》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因此对本病  相似文献   

12.
<正> 痹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病。痹症的发生,由于腠理空疏,营卫不固,风寒湿邪得以乘虚侵袭所致,所以《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也。”但人体的素质各有不同,风寒湿邪也各有偏胜。风寒湿邪侵袭后,若偏于风胜者,为行痹;偏于寒胜者,为痛痹;偏于湿胜者,为着痹。如素体阳盛,内蕴化热,也可以成为热痹。痹证迁延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而侵及脏腑。即《内经》所谓“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的演变过程,故本病日久,除可出现心痹外,又通常存在着肝肾不足的证候,使病情较为顽固难治。  相似文献   

13.
论脏腑风湿     
痹病包括五体痹和五脏痹,外感风寒湿邪和脏腑功能不足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在《黄帝内经》痹病基础上,提出脏腑风湿的概念,涵盖了以外感风寒湿等外邪为始动因素的多种疾病,强调外邪伏留致病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祛邪外出是脏腑风湿的首要治则.其论治范围较五脏痹和五体痹更为广泛,不仅风湿系统疾病可从脏腑风湿论治,诸多免疫相关性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1型糖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以及一些疑难杂病如原发性脑瘤、病毒性心肌炎等,其发病与外感病邪,邪气伏留密切相关,而一些祛风湿及解表祛邪药如雷公藤、防风、细辛等也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原发性脑瘤等.因此,以上诸多疾病可从脏腑风湿论治.脏腑风湿概念的提出为一些疑难顽症的治疗提供了审因论治的思路,尤其在病机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情况下,从脏腑伏邪论治,给宿邪以出路,或可收佳效.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原因未明、常见的高发病及高致残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正气为邪所阻,气血运行不畅,痹阻不通而成痹。为了探讨活血化瘀法治疗痹病的作用机理,我们用三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谭福天 《中医杂志》1993,34(3):143-144
考风湿性心脏病属中医“心痹”范畴,其发病多由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由表入里,犯及血脉,累及心脏所致。心脉受侵,则主血失调、血循失度,致使心脉瘀阻,久之累及肺、脾、肾,产生复杂的病理机转和错综的临床表现。笔者多年根据风心病“心脉瘀阻”这一病理基础,以活血  相似文献   

16.
董康  吕圣爱 《光明中医》2008,23(11):1747-1748
痹证乃气血为病邪阻闭而致之疾病。凡人体肌表、经络、骨骼遭受风寒湿邪不断侵袭,久而久之使气血周流失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僵硬、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证,皆称其痹证。临床常分为风寒湿痹及尴痹二种。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痹”之害人,轻则累及肌肤、经络,影响生活与运动,重则损伤筋骨、脏腑,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振卿  陈桂花 《光明中医》2007,22(11):33-35
类风湿性关节炎,笔者认为多数患者属于热痹.至于形成热痹的发病机理可分三个方面:①风湿热毒之邪,直中肌肤经络,滞留于筋肉骨节之间,引起关节筋肉的肿胀疼痛而发为热痹.②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感邪诱发"阳气多,阴气少"这是热痹的病理基础之一.脏腑经络生有蓄血,再感受风寒或风热之邪,即可酿成热痹.③风寒湿邪,郁久化热.在临床实践中可以见到一些风寒湿痹的病例,日久可以转化成为热痹的实例,这正是由于这一病机所造成的结果.根据以上病因病机的分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总的治疗原则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通络.其基本方(自拟方)消痹汤;外用抗风湿膏,内外结合达到治疗之目的,据临床统计学处理,总有效率89.1%.结论:说明用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张甦颖 《河南中医》2009,29(7):625-626
仲景论述湿病,有湿痹、风湿、湿家、寒湿等不同称谓。湿痹,即湿邪痹阻之意;风湿含义有二:一指病因,二指证候名称;湿家指素患湿病之人,重浊粘滞之湿邪痹阻筋脉关节日久,必见身体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或持续不已;寒湿,亦湿痹证型之一,乃寒与湿相合,流注关节,痹阻气血而致。称谓不同,含义有别,不可不辨也。  相似文献   

19.
夏俊杰 《陕西中医》1997,18(2):73-74
<正> 我院主任中医师朱晓鸣擅治风湿痹证,独具匠心,组方用药注重活血散瘀,临床疗效卓著,兹就跟师学习期间朱老师活血散瘀法用药规律介绍如下。 1 常用药物 风湿痹证的发生,是因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肌肉、筋骨、关节等处疼痛或肿大,因此,治疗此病,既要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又要活血通络,才能气血畅通,驱除病邪,故处方用药多配伍活血药物,如川芎、红花、当归、鸡血藤、乳香等。 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无论风寒湿盛或风湿热邪所致,均可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金匮要略》以湿邪致痹理论辨治"风湿"、"湿痹"、"风湿相搏"、"历节病"等痹证的学术思想。对于因湿邪留著病位之深浅以及与风寒热邪不同组合而导致的,以身重、一身尽疼、骨节烦疼、关节不可屈伸、脚肿如脱等为表现的多种"风湿"、"历节"等,进行了详细方证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