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录李永明在美国中医学院博士班讲课期间与巩昌镇就李永明的针灸理论展开的一系列关于美国针灸医学发展的对话。该部分讨论了比较优势理论、"心身针灸"、安慰剂效果、微针疗法等。在肥大细胞基础上建立的泛穴理论如同经济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针灸疗法包括了心身疗法,统称为"心身针灸",有利于对临床试验结果做出正确的解读,有利于提高针灸疗效。针灸疗法是相对最好的非药物镇痛疗法,针灸界应主动推进评估方法的进步,同时行使监督和批评的权利。针灸有安慰剂作用,但不可将针刺特异穴以外的所有针灸疗效都归为安慰剂作用。全息概念是微针疗法的传统理论基础,宋氏肥大细胞理论是微针系统的组织细胞学基础。微针理论也与取类比象思维有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循证针灸研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也揭示了一些前所未知的针灸的现象。泛穴现象、硬针灸和软针灸、针灸的愈合作用以及解释针灸复合作用的"气球理论"是在回顾分析大量随机对照试验数据后,于2011—2015年提出的假说。现分析表明,假说提出后发表的前瞻性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现象的可重复性和临床价值。这些新的循证理念可以解读针灸研究中的困惑,将误读为阴性的试验结果还原为阳性,丰富针灸理论,指导针灸研究,并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西方用现代临床试验方法研究针灸引出一些令传统针灸界十分困惑的难题,其中包括如何确认针灸适应症,穴位是否有特异性,为何东方临床经验同西方研究结果迥异等问题。笔者试图以“针灸愈合作用”、“泛穴现象”及“硬针灸和软针灸”3个假说解释西方报道的大量临床研究数据同中国传统针灸理论和实践的差异。相信,采用科学方法对这些假说的证实或否定,将促进对传统针灸的重新认知和现代针灸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633-2635
四十年前,辽宁中医学院(现辽宁中医药大学)组胚教研室的宋继美老师首先提出皮肤肥大细胞与经穴现象相关的假说,认为肥大细胞可能是经穴"感传"和"得气"现象的细胞学基础。后经多个科研机构的独立实验验证,先后有上百篇中英文相关科研论文发表,近年有多项国家针灸课题聚焦肥大细胞研究,目前已经有足够证据表明肥大细胞的确在经穴的结构和功能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此,肥大细胞与经穴关系的假说被命名为"宋氏理论"(Song's Theory),此理论将继续指导针灸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索。文章简要介绍了"宋氏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辽宁中医学院研究人员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针灸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都支持针灸治疗有特异性的组织和细胞靶点。除了已知的神经和血管等固定组织外,笔者通过分析皮肤其他常驻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提出皮肤肥大细胞较符合针灸的移动靶点,并提出针刺的仿生原理假说,以解释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愈合系统对针刺反应的生物学原理。皮肤肥大细胞在人体分布呈"行于端,聚于窍"的特征,其密度与穴位密度及微针系统高度相关。这些证据都支持肥大细胞是针灸的移动靶细胞,可解释针灸的部分现象及原理,还可作为穴位组织标识之一。  相似文献   

6.
记录李永明在美国中医学院博士班讲课期间与巩昌镇就李永明的针灸理论展开的一系列关于美国针灸医学发展的对话。该部分通过解读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的两篇针灸临床试验报告,分析了针灸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和对针灸医学发展的意义。李永明认为临床试验对针灸的价值是巨大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揭示了许多过去不曾知晓的问题,引发思考和革新。吴效科等发表的针灸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效的论文,李永明认为该针刺对照组(假针灸)的疗效完全可以解释为"软针灸"和泛穴效应,结论应是两种针灸治疗方法(针刺和对照针刺)都有效。澳大利亚哈曼等发表的针灸治疗慢性膝关节疼痛无效的论文,李永明认为该结论是根据"试验后假设"得出的,将原设计中的阳性对照针刺治疗改成被需要验证的疗法,错误地使用假激光作为针刺治疗对照,是无效的试验、错误的结论。正确解读临床试验报告,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促进了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有关肥大细胞与针灸的研究历史起源,介绍了1977年宋继美提出的皮肤肥大细胞与经穴现象相关的假说,该学说首次提出肥大细胞是经穴"感传"和"得气"现象的细胞学基础。后经多个研究机构的独立实验验证,目前已有足够证据表明"宋氏理论"(Song’s Theory)的科学性,及其对针灸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潜在重要价值。最近的研究发现皮肤肥大细胞可能接受中枢信号和穴区刺激双向控制,具有交互调节作用,可产生"敏化"现象。本文简述了近40年的研究证据,指出了肥大细胞系统同"经穴现象"相关的15个生物特征,同时提出了明确肥大细胞在人体皮肤的分布及其与经络和穴位的整体关系等10个未来研究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和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8.
穴位的特异性、介入时机是针刺效应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针灸临床选穴组方,重视循经取穴,因其针刺效应优于非循经取穴和非穴,且优于循经非特定穴。针刺效应还受时机的影响,选择最恰当的时机介入,其效应更佳。重视和把握经穴及时机与针刺效应的相关性,不仅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同时为从新的角度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针灸素据穴对血压影响的临床观察刘宏伟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穴,素捷/针灸效应血压/针灸效应素捷是督脉经位于鼻尖处之穴位,具有急救升压、开窍苏厥的作用。为探讨针刺和艾灸该穴的治疗效果,将血压降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并设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现报...  相似文献   

10.
经穴特异性与针刺效应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针刺效应作用是反映经穴特异性存在的重要内容,也是针灸有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影响针刺效应的体内外因素来阐明针刺效应作用与经穴特异性理论密切关系及针灸治病的部分作用机制,以丰富经穴特异性理论,从而有利于将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191-194
特定部位刺法,是以针刺的方式来诊治全身特定部位疾病的各种针刺方法的总称,是现代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永明博士经过多年临床、科学研究发现:特定部位刺法涉及的皮肤穴区都存在肥大细胞富集现象,而人体会阴部也同样为肥大细胞富集区,但尚未形成特定针刺疗法。李永明教授与王富春教授共同提出:会阴部存在特定部位刺法,可用于治疗癫、狂、痫等神志病以及会阴部相应疾病。现结合两位专家多年临床、科研经验,依据会阴部生理解剖特点、与经络穴位的关系、肥大细胞分布趋势等方面,总结出会阴针分区与操作应用,并结合相关临床医案,对这一针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指导针灸临床治疗最重要的依据。但是,穴位特异性科学基础至今仍不明确,严重制约着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并影响到针灸学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穴区不同组织结构在决定和影响穴位效应特异性中的关键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由于不同经穴穴区组织结构不同,针刺不同的经穴或同一经穴不同深度的组织结构,将因刺激不同组织内的不同感受器而兴奋不同类别的传入纤维,进而引起不同性质或不同程度的内脏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3.
穴位处胶原纤维在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晓佳  丁光宏  姚伟  詹睿  黄猛 《中国针灸》2008,28(3):207-213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捻转或提插手法对针刺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破坏胶原结构后2种手法的镇痛效果明显削弱,且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穴区胶原纤维与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胶原纤维参与了针刺信号由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过程,而肥大细胞脱颗粒则始终与针刺镇痛效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肯定,但在穴位选取上表现出多样性,而穴位的选取与针灸疗效密切相关。因此文对近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选穴基础的实验研究概况加以总结,以期为研究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特异性效应提供实验资料,为临床针灸取穴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疗效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技术研究针刺对正常和溃疡大鼠的胃组织蛋白质表达谱,为深化针灸效应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阐明针灸疗效的现代生物学机制。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胃溃疡大鼠模型采用捆绑加水浸应激的方法进行模型复制,各组大鼠依照分组各取不同的穴位。结果和结论:针刺足三里穴或针刺中脘穴以及针刺合募配穴(足三里穴配中脘穴)对应激性胃溃疡都有作用,但合募配穴效果优于单穴针刺,合募配穴效果具有一定的效应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6个例子讨论了中医针灸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医、中药、针灸具有无限发展空间;麻仲学、赵软金、郑永奇等海外中医治疗肿瘤的思路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很大的思考和探索空间。李永明气球模型理论具有提高针灸疗效的潜在价值;冷三华在C神经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创建了逆向刺激疗法,补充了五体刺法在触诊技术上的缺失。针灸肌痛点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将无规则、无定性、无定量的穴位范畴发展成了一个有规则、有定性、有定量的穴位系统以及相应的针刺技术。  相似文献   

17.
记录李永明在美国中医学院博士班讲课期间与巩昌镇就李永明的针灸理论展开的一系列关于美国针灸医学发展的对话。该部分讨论了最近为"气球理论"提供证据的研究、针灸适应证假说、针灸治疗的通道、复合针灸疗法、针灸发展问题等。针灸治疗疼痛及"气球理论"的5层疗效可能是经不同途径作用于大脑对疼痛的不同反应区域而产生疗效,研究针灸"治愈"疼痛的重点是对大脑的影响和作用。复合针灸疗法要优于单一疗法。经络实质是身体各部之间的反射联系,无须特殊的管道系统存在。针灸疗法是通过增强人体的自愈机制改善、治疗或预防各种病症,所以针灸适应证广泛。针灸的复合作用很难用一个统一的通道来解释,但研究针灸治疗的通道可以解释针灸的科学基础,推广针灸的应用。在实践中很难区分针灸临床上的5层疗效,将针灸的5个主要因素建立一个"针灸五行疗效"的模型更能表现针灸复合疗法。针灸的科学证据和市场需求会获得主流医学界的进一步认可,有助于针灸的发展。针灸科研依赖中医界自身的努力和参与,要用坚实的数据证明针灸对常见病症的有效性,并提供合理的生物医学解释。  相似文献   

18.
从四总穴探讨经脉的体表特异性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总穴歌是针灸临床治疗的经典歌赋,是穴位循经远治的经典范例,同时也是经穴效应特异性的集中体现,尤其体现在基于经脉循行路线的穴位与其主治部位之间的体表特异性联系,基于大量四总穴的相关临床与实验研究支持这种体表特异性联系的客观事实,提示穴位与主治部位的体表直接联系或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中介的间接联系可能是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重要生物学基础。既往关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多聚焦于穴位与内脏的相关性研究,实际上,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是一个十分重要却被忽视的研究领域,对于全面、深刻地揭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内涵,促进针灸理论与临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超声针灸的研究进展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针灸是将一定的超声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腧穴,以达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上世纪末就已运用于临床。本文在回顾国内外超声针灸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超声针灸的研究现状主要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阐述,机制探讨则从三个方面展开:1)超声生物效应,2)超声对细胞的溶解效应和非溶解效应,3)超声针灸对穴区肥大细胞的作用。在"肥大细胞激活产生的炎性反应是针刺效应产生的始动环节之一"的观点基础上,认为超声针灸的疗效与超声生物效应及超声引起的细胞效应尤其是肥大细胞激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收集近10年针灸、推拿疗法临床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相关内容,比较两种方法用穴的特点,探讨穴位特异性与治疗方法的关系,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各自的用穴特点及两者相同选穴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不同方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取穴不同,穴位的作用与刺激方法有关,提示穴位刺激方法可能是穴位特异性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