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为深入探讨其病因病机和高血压辨证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2013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东城区38个社区卫生中心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06例,充分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各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肾精不足证。各证型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证型患者间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痰湿壅盛证的总胆固醇、尿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痰湿壅盛证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瘀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火上炎证的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其他证型,其中与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瘀血阻络证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最高,其中与阴虚阳亢证、肝炎上炎证、气血亏虚证、痰湿壅盛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阴虚阳亢证在高血压患者中所占比重最高;各证型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普遍高于正常水平;痰湿壅盛证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程度高于其他证型,且血尿酸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特点及其与年龄、高血压病分级、病程等因素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的11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制定调查表,统计分析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特点.结果:成都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其次为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从病程与证型的关系来看,随着病程的延长,肝火亢盛、痰湿壅盛型呈下降趋势,瘀血阻络、阴阳两虚型呈上升趋势.结论:高血压病部分中医证候因素的分布受年龄、高血压病分级、病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与年龄、性别和高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762例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高血压病条件下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证型分布规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肝阳上亢,与非脑梗死比较,证型分布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主要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肝阳上亢和气阴两虚为主,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较非脑梗死患者更多见瘀血阻络证;随着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的不同,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出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查的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分析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找出其与脉压及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方面,481例高血压病患者中,以痰湿壅盛证最多,占 54.5%(262/481),其他从高到低依次为阴阳两虚证[占 26.8%(129/481)]、肝火亢盛证[占12.7%(61/481)]和阴虚阳亢证[占6.0%(29/481)]。(2)性别、年龄、脉压及高血压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方面,不同性别、年龄、脉压的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不同高血压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性别方面,除阴阳两虚证外,各中医证型的男性患者分布比例均高于女性患者;在年龄方面,以肝火亢盛证的平均年龄最低,阴虚阳亢证的年龄最高,而痰湿壅盛证与阴阳两虚证组的年龄无明显差异;在脉压方面,由大到小依次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在高血压分级方面,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均为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3)脉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宽脉压组和非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3.0%(223/354)及47.2%(60/127),宽脉压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宽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型分布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面,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分别为42.6%(26/61)、57.6%(151/262)、71.3%(92/129)、48.3%(14/29),其中阴阳两虚证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最为常见,性别、年龄、脉压等因素对其中医证型分布存在一定影响,宽脉压组及阴阳两虚证患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颈动脉粥样硬化、年龄分布。方法选择全国七省市1 311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观察老年高血压病症候特点、分级分布、证型分布规律,比较各证型动态血压曲线分布、颈动脉硬化分布、年龄分布。结果中医辨证共4个主要证型,共736例(56.15%),分别为痰湿壅盛(210例,16.02%)、阴虚阳亢(177例,13.50%)、肝肾阴虚(79例,6.03%)和气阴两虚型(252例,19.22%),另有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两个亚型。211例患者完成24 h动态血压检测, 152例(72.38%)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型多见;660例主要证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测,痰湿壅盛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阻络和痰瘀互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82例(27.58%)和322例(48.79%);60~79岁的患者以阴虚阳亢型为主,而80岁以上患者以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型为主。结论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是老年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不同中医证型血压昼夜节律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年龄分布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脂与川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检测四川泸州及附近地区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血压、血脂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4种证型在上述指标中,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T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阳亢证与痰湿壅盛证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及阴阳两虚证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各证型中HDL在痰湿壅盛证下降最明显,且各证型与正常组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与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在中医各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升高明显,且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甘油三酯(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2)LDL-C升高可以作为阴阳两虚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3)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中,痰湿壅盛型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风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群丽  刘福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59-86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无症状者、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证型不明确者,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痰湿壅盛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组(P0.05),阴阳两虚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明显低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组(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运动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方法:170例分成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4种证型,观察运动前血压(SBP、DBP)以及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min、4min、6min的血压变化。结果:阴阳两虚证和阴虚阳亢证与痰湿壅盛证和肝火亢盛证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min、4min、6min的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变化幅度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大于肝火亢盛证(痰湿蕴结证),且运动前后SBP的变化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9.
陈分乔  许文忠  董旭  梅建强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322-1322,139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变化及观察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程度。方法将10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型,检测各个证型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TC/HDL的比值。结果痰湿壅盛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三型相比,TG有显著差异(P0.05);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型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相比,TC/HDL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较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型有更高的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和更多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统计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辨证施治及心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140例患者,进行病例采集及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是否单身等,并测量血压。根据抑郁自评量表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及非抑郁组,研究影响高血压合并抑郁发病率的相关因素;将高血压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个证型。比较各证型抑郁的发病率,总结高血压合并抑郁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文化程度、是否单身、中医证型与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有显著相关性;(2)高血压病患者各证型间抑郁发病率差异较大,阴虚阳亢证最高,痰湿壅盛证次之,肝火亢盛证最低。结论:高血压病合并抑郁症的高危人群为单身、文化程度较高、证型为阴虚阳亢和痰湿壅盛证者。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 对70例高血压病Ⅱ期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并根据血瘀证定量诊断标准,分别统计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在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频率,及中医证型在血瘀证及非血瘀证组中的分布频率。结果 高血压病Ⅱ期各型构成依次为阴虚阳亢(40%)→痰湿壅盛(30%)→阴阳两虚(18.6%)→肝火亢盛(11.4%)。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在瘀血证组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显著高于肝火亢盛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将585例EH患者,按照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析不同证型与年龄、病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血清尿酸(SUA)等的关系。结果阴虚阳亢证189例(32.3%)、痰湿壅盛证177例(30.3%)为主要证型;年龄与病程变化趋势相同;痰湿壅盛型TG升高和HDL-C降低明显,阴阳两虚型LDL-C升高明显;不同中医证型间SUA水平: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痰湿壅盛组血清CRP平均水平显著增高。结论 EH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血脂、C反应蛋白、血尿酸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中医辨证标准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证(10例),痰湿壅盛证(14例),阴虚阳亢证(28例),肝火亢盛证(8例)及3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应用高分辨力超声对颈总后壁的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测量,同时注意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高血压病各证型与正常对照组的IMT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高血压病组各证型之间IMT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IMT值比较,阴阳两虚、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斑块积分值比较,痰湿壅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结论: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法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血压分级、病程与血浆Hs-CRP、HCY的相关性。方法:148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辨证为4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血压分为1、2、3级,病程按10年、10年、20年、30年分为4组,测定患者血浆Hs-CRP、HCY水平,并按证型、血压分级、病程分别统计,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分析。结果:4个证型组中血浆Hs-CRP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证组水平最高,与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3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CY水平在4个证型组中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Hs-CRP、HCY水平在血压组中为:3级组2级组1级组,3级组血浆Hs-CRP、HCY水平明显高于1级、2级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1级、2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组中血浆Hs-CRP、HCY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血浆Hs-CRP水平可作为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肝火亢盛证的辨证敏感指标。②Hs-CRP、HCY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危险因子,血浆浓度水平越高,血压严重程度越重。③病程与血浆Hs-CRP、HCY水平之间无确切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相关客观指标的比较,探讨H型高血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差异性特征。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将90例H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4型。比较各证型间年龄、性别、病程、血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大小及性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心脏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等指标。结果:各证型间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病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型患者年龄小于其余3型,病程短于其余3型。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男性患者居多。阴虚阳亢型患者体重指数低于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各证型间合并心律失常者所占百分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阳两虚型患者更多见合并有心律失常。各证型间高血压病1级者所占百分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阳两虚型中高血压病1级最少见。各证型间混合斑所占比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痰湿壅盛型更多见混合斑。各证型间左右两侧PWV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型患者PWV较其他证型更高。各证型间TG、TC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火亢盛型患者TG、TC较其他证型更高。结论:H型高血压病的肝火亢盛型更多见年轻、初发者,且肝火亢盛型患者PWV、TG、TC较其他证型更高;痰湿壅盛型更多见混合斑,阴阳两虚型更多见合并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高血压病证型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特点及其与年龄、病程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 10 64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按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证型归类 ,并统计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证型构成为阴虚阳亢 2 9.51%、阴阳两虚 2 1.0 5%、肝火亢盛 19.17%、痰湿壅盛 17.67% ,不能纳入以上分型者 12 .59%。不能纳入以上分型患者症状特点 ,为舌有紫斑或淤点 ,脉弦涩或细涩或结代 ,面色或唇色稍暗等血淤症状。随着年龄及病程增长肝火亢盛证发病率呈下降趋势 ,而阴阳两虚证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P<0 .0 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宜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淤血内阻 5型 ,辨证分型与高血压病患者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高血压中医证候类型、证候因素,地域及时间变迁及老年高血压的角度,对近20年间国内高血压病相关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1993—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的高血压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医证型,证候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变化规律及老年高血压的证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37篇,病例43626例,覆盖全国24个省市地区,证候类型常见的有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肝火亢盛、阴阳两虚、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瘀血阻窍证,老年高血压阴阳两虚证的比例明显上升,证候因素以阴虚、阳亢、痰、火、阳虚、血瘀多见。近年来肝阳上亢证、瘀血阻窍证的患者显著增加,实性证候因素所占比例也不同程度的升高。东北地区阴虚阳亢、肝火亢盛及阴阳两虚证证型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华北地区则以痰湿壅盛证居多,瘀血阻窍证型西北地区占首位,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分别以华中、西南地区最多。结论:高血压病机以本虚标实多见,本虚以阴虚、阳虚为主,标实以阳亢、痰、火多见,近年来血瘀等实性证候因素在高血压证候中所占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耳穴压豆疗法对多证型原发性高血压即时降压效果比较。方法 :9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痰湿壅盛型组、阴阳两虚型组,并运用耳穴压豆疗法,观察治疗后各证型高血压患者即时血压下降情况。结果:各组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肝火亢盛型组、阴虚阳亢型组血压下降幅度较痰湿壅盛型组、阴阳两虚型组明显。结论:耳穴压豆疗法对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即时降压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FINS和Hs-CRP与川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对四川泸州及附近地区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测量血压,检测血浆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超敏CRP。结果: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浆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超敏CRP的关系:FINS和IR在各证型中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间痰湿壅盛证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组(P<0.05),FINS在肝火亢盛证与阴阳两虚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者之间I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个证型中Hs-CRP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个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RP浓度增高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中普遍存在,且在痰湿壅盛证中CRP水平增高,从四个证型整体分析来看实证重于虚证。高血压病各证型中FINS基本呈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趋势。在各证型中IR基本呈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的趋势。因此,以上几个指标可以作为判断高血压中医证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确诊的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共分为四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血脂异常的发病情况与证型无直接联系;痰湿壅盛证TC水平较其余三组相比更高(P0.05),其余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TG、HDL-C在四个证型间两两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具有更高的LDL-C水平;血脂异常组痰湿壅盛证分布最广。结论: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总胆固醇水平可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依据之一,对于指导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