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高中生早餐食用频次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为引导高中生养成每天吃早餐习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在重庆某区选取1所高中,对其中3个年级的学生3 283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危险行为对早餐食用频次的影响。  结果  高中生每天吃早餐的有2 064名(62.9%),不吃或有时吃早餐的有1 219名(37.1%)。不同性别、年级、生源地、能量饮料饮用、吸烟、饮酒、赌博、网络成瘾的高中生不健康早餐食用报告(不吃或有时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0,53.97,8.10,23.79,7.89,16.31,3.93,17.96,P值均<0.05),男生(36.1%)高于女生(33.3%),饮用能量饮料学生(41.2%)高于不饮用学生(31.7%),吸烟学生(40.9%)高于不吸烟学生(34.4%),饮酒学生(40.3%)高于不饮酒学生(33.3%),赌博学生(39.7%)高于不赌博学生(34.3%),网络成瘾学生(40.0%)高于不成瘾学生(3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能量饮料饮用(OR=1.32,95%CI=1.12~1.55)、饮酒(OR=1.24,95%CI=1.02~1.51)、网络成瘾(OR=1.42,95%CI=1.19~1.68)与高中生不健康早餐食用频次呈正相关(P值均<0.05)。  结论  社会、家庭、学校应加强引导高中生养成每天吃早餐的习惯,避免不吃早餐与危险行为聚集出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大学生网约性行为现状及与感觉寻求、危险行为的关系,为高校开展学生性教育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21年9—10月在重庆市某高校抽取1 923名大学生完成网约性行为、感觉寻求和危险行为的问卷调查。  结果  大学生性行为发生率为26.7%,其中,网约性行为发生率为12.3%。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不同年级,不同赌博、饮酒、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0,3.29,19.63,3.66,P值均 < 0.05),大一年级(9.1%)、不赌博(12.0%)、饮酒(8.4%)、无网络成瘾倾向学生(11.8%)低于大二和大三年级(14.4%,13.1%)、赌博(19.7%)、不饮酒(15.1%)、有网络成瘾倾向学生(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饮酒(OR=0.45,95%CI=0.33~0.62)与网约性行为发生呈负性相关,感觉寻求(OR=1.08,95%CI=1.03~1.13)、赌博(OR=2.15,95%CI=1.19~3.88)与网约性行为发生呈正性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大学生网约性行为发生率不容忽视。高校应引导学生科学认识网约性行为危害,不寻求其带来的新异刺激感,避免与赌博行为聚集出现。  相似文献   

3.
了解大学生能量饮料饮用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重庆市某高校抽取大学生2 264名,进行能量饮料饮用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51.0%的大学生饮用能量饮料,其中近30天内46.8%饮用≤9次,4.2%饮用≥10次;能量饮料饮用率男生(65.6%)高于女生(38.2%),体育生(74.1%)高于文、理和美术生(45.6%,44.6%,42.0%),大一、大二学生(58.9%,58.2%)高于大三学生(37.4%),体质量指数(BMI)正常、超重肥胖学生(53.5%,54.4%)高于BMI过低学生(40.5%),吸烟学生(68.4%)高于不吸烟学生(45.7%),饮酒学生(63.5%)高于不饮酒学生(43.4%),赌博学生(62.1%)高于不赌博学生(49.8%),减肥学生(53.9%)高于不减肥学生(43.2%)(χ2值分别为168.91,149.08,92.92,25.20,83.42,85.77,11.50,20.50,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专业、年级、吸烟、饮酒和减肥行为是大学生能量饮料饮用的影响因素,男生比女生(OR=3.13),一、二年级学生比大三学生(OR值分别为2.40,2.23),体育生比理科及美术生(OR值分别为0.28,0.48),有吸烟、饮酒和减肥行为学生比无类似行为的学生(OR值分别为0.77,0.80,0.79)更倾向于饮用能量饮料.结论 超过半数大学生会饮用能量饮料.社会、学校、家庭应重视该现象,采取措施,降低学生能量饮料饮用率,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了解合肥市大学生饮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8所高校学生共3 000名,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不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运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效调查人数2 849人,大学生饮酒率为80.2%,其中男生为92.3%,女生为68.8%.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235,95% CI=0.185~0.298)、少数民族(OR=0.424,95%CI=0.229 ~0.787)、认为饮酒不是大学生活一部分(OR=0.352,95% CI=0.243 ~0.510),不吸烟(OR=0.513,95%CI=0.282~0.933)、父亲不饮酒(OR =0.500,95% CI=0.407~0.614)的大学生倾向于不饮酒,月平均生活费越高(OR=1.177,95% CI=1.022~1.355)、学校管理松或不管的大学生(OR=1.874,95% CI=1.603 ~2.192)更倾向于饮酒.结论 合肥市大学生饮酒行为较为普遍,且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饮酒行为.学校、家庭应联合对其进行积极干预,减少大学生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5.
了解北京市高中生饮酒相关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青少年过早饮酒和过量饮酒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8个区县的15 726名高中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自填问卷调查.结果 北京市高中生曾饮酒率为67.9%,13岁前饮酒率为35.2%,现在饮酒率为41.0%,过量饮酒率为16.6%.“与家人朋友喝”是北京市高中生饮酒的最主要原因.职业技术学校、男生、高二、母亲高中文化水平、重组家庭、人均月收入高和学习成绩差的高中生各项饮酒率均较高.有健康危险行为的高中生更容易出现饮酒相关行为,如有吸烟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发生现在饮酒行为(OR=4.41,95%CI=3.90~4.98),有打架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过量饮酒行为(OR=2.00,95%CI=1.77~2.26),有性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13岁前饮酒行为(OR=1.58,95%CI=1.36~1.84),有尝试自杀行为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过量饮酒行为(OR=1.67,95%CI=1.27~2.19).结论 在预防青少年饮酒相关行为时,应考虑年龄、家庭、性别等因素,并重视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因素的影响,家庭和学校需尽早积极开展预防青少年饮酒行为的综合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某高校大学生吸烟、饮酒、赌博行为等不良健康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其与负性情绪、感觉寻求的关系,为高校管理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取样抽取大学生2200人完成吸烟、饮酒、赌博行为问卷,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和感觉寻求量表。结果男生1037人(50.2%),女生1027人(49.8%);大学生的吸烟、饮酒、赌博行为的发生率分别为15.7%、39.2%、14.4%。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学生的吸烟、饮酒、赌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男生比率(28.3%、54.7%、21.1%)均比女生(3.1%、23.6%、7.7%)高,理科生比率(18.3%、42.0%、17.5%)均比文科生(8.6%、31.5%、6.0%)高,三年级学生比率(21.4%、42.2%、20.2%)均比大一(9.2%、35.4%、9.2%)、大二(16.2%、39.8%、13.1%)高。感觉寻求能够影响吸烟和饮酒(吸烟:OR=1.118,95%CI:1.059~1.181;饮酒:OR=1.054,95%CI:1.013~1.097,P均0.01);压力能够影响饮酒(OR=1.079,95%CI:1.027~1.134,P0.01)。结论大学生吸烟、饮酒、赌博行为发生率不容忽视,高校应该结合三种危险行为的特点加强预防和干预,引导学生通过积极行为满足感觉寻求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7.
了解大学新生成瘾行为(吸烟、饮酒、赌博)状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实证支持.方法 在某高校整群随机抽取1 281名新生,使用尼古丁依赖量表(FTND)、酒精滥用障碍识别量表(AUDIT)、赌博成瘾筛查量表(SOGS)等进行问卷测量.结果 大学新生吸烟报告率为5.9%,吸烟成瘾率为0.2%;饮酒报告率为19.5%,饮酒成瘾报告率为12.6%;赌博报告率为37.6%,赌博成瘾报告率为7.7%.男生涉及不同成瘾行为的比例及严重程度高于女生(P值均<0.01),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父母是否涉及成瘾行为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父亲吸烟是大学新生吸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0.13,1.81,P值均<0.05),男性、父亲饮酒是新生饮酒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95,2.01,P值均<0.01),男性、父亲赌博、母亲赌博是新生赌博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39,2.23,8.47,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男生是不同成瘾行为的易感群体,父母尤其是父亲的不良习惯是大学新生不同成瘾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测作用,为早期识别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发生风险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8年4月从重庆市4所中小学通过立意抽样招募1 046名五至八年级中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的方法收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心理应激水平;于2018年10月收集健康危险行为自我报告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  结果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率由高到低分别为不合理运动(62.05%)、偏食行为(24.76%)、打架(21.03%)、自杀意念(17.02%)、离家出走意念(9.85%)、情绪不良(8.80%)、吸烟(4.21%)、喝酒(3.73%)、赌博(3.63%)、网络成瘾(3.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心理应激与打架(OR=1.02,95%CI=1.01~1.03)、自杀意念(OR=1.02,95%CI=1.01~1.03)、情绪不良(OR=1.02,95%CI=1.01~1.03)、离家出走意念(OR=1.02,95%CI=1.01~1.03)、不合理运动(OR=1.01,95%CI=1.00~1.02)、吸烟(OR=1.02,95%CI=1.00~1.03)、网络成瘾(OR=1.02,95%CI=1.00~1.03)、偏食(OR=1.01,95%CI=1.01~1.02)和赌博行为(OR=1.02,95%CI=1.01~1.04)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以不合理运动和偏食行为报告率相对较高,青春早中期心理应激状况对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报告风险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9.
探讨深圳市中学生药物滥用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中学生药物滥用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深圳市635例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中学生作为病例组,按照性别、年龄1:1配对原则,选取635例非药物滥用的中学生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OR=1.32,95%CI=1.02~1.71)、父母滥用药物(OR=3.43,95%CI=1.84~6.40)、亲戚朋友滥用药物(OR=2.08,95% CI=1.26~ 3.43)、同学滥用药物(OR=2.05,95% CI=1.38 ~3.06)、过去吸烟但现在不吸(0R=2.53,95%CI=1.43~4.47)、目前吸烟(OR=2.55,95%CI=1.32 ~4.96)、目前饮酒(OR=1.60,95%CI=1.17~2.17)均为中学生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对中学生进行药物滥用宣传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对其周围人群的干预,建立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控制中学生药物滥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了解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全国7个省的8 746名中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匿名自填问卷调查,分析家庭因素与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关联.结果 在调查的8种健康危险行为中,59.87%的中学生存在至少1种,35.33%的中学生存在至少2种;男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72.83%)高于女生(47.11%),高中生(62.87%)高于初中生(56.96%)(x2值分别为602.019,31.739,P值均<0.01).男生的健康危险行为与居住地为农村(OR=1.70,95%CI=1.42~2.04)、独生子女(0R=0.78,95%CI=0.66~0.92)、父亲大专以上学历(OR=0.68,95%CI=0.50~0.93)、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85,95%CI=1.43~2.40)、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50,95%CI=1.07~2.10)、父亲管教不严(OR=1.74,95%CI=1.24~2.46)有关;女生健康危险行为和与父亲关系不融洽(OR=1.56,95%CI=1.24~ 1.95)、与母亲关系不融洽(OR=1.92,95%CI=1.44~2.56)、父亲管教不严(OR=1.65,95%CI=1.24~2.19)以及家庭生活氛围不融洽(OR=2.68,95%CI=1.72~4.18)有关.结论 打架、吸烟、饮酒、不良情绪等健康危险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亲子关系、父母管教、家庭氛围等过程性变量相较家庭结构变量对中学生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在预防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行为抑制是执行功能的核心内容,是为完成任务而对无关信息或行为的抑制。其早期缺陷易导致社会性交流障碍,工作记忆、情绪调节、注意力等执行功能问题。随着对行为抑制认识的逐渐深入,出现了一系列成熟的测验方法,包括Stroop任务、侧抑制、Navon任务、Simon任务以及多源冲突任务等,这些行为抑制测验方法在行为障碍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正在发育的儿童实施行为抑制训练可促进执行功能发展。行为抑制的早期健康发展可有效提高儿童的自控力和注意力,从而改善学习能力。了解有关行为抑制的测验方法及行为训练,对促进儿童执行功能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Sedentary behavi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青少年饮酒行为与自伤行为的关系, 为相关部门预防青少年饮酒与自伤行为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使用饮酒行为问卷及自伤行为问卷收集饮酒与自伤信息, 对四川省凉山州整群抽取的4所中学9 24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饮酒行为和自伤行为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在9 247名初高中学生中, 尝试饮酒者占52.8%(4 885/9 247), 现在饮酒者占24.9%(2 304/9 247), 近1年有醉酒行为者占14.6%(1 350/9 247)。初次饮酒平均年龄为(12.47±3.05)岁。有自伤行为者占47.2%(4 400/9 247)。男生开始饮酒年龄越小(OR=1.52)、有醉酒行为(OR=1.35)及近期饮酒更频繁(OR=1.54)增加自伤发生率。女生开始饮酒年龄越小(OR=1.69)、有醉酒行为(OR=1.82)及家居城镇者(OR=1.20), 自伤风险更高。  结论  开始饮酒年龄越小、醉酒行为及频繁饮酒会增加青少年自伤风险, 且风险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艾滋病流行的社会行为因素及行为干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 艾滋病亦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混合免疫缺陷病征。  相似文献   

19.
20.
《Nutrition reviews》1954,12(8):237-2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