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总结侗医龙运光主任医师治疗老年性胃脘痛典型医案,探析其治疗老年性胃脘痛的用药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用药参考。侗医龙运光主任医师治疗老年性胃脘痛用药经验具有以下特点:以健脾为本,注重通补并用,兼以疏肝理气,通络止痛,调气以治本。  相似文献   

2.
李华 《中医杂志》2012,53(3):198-199,204
王霞芳主任诊治儿科疑难病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现将王老师从肝论治胃脘疼痛的经验介绍于下.1 病因病机王老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知自节,故患脾胃病最多.胃脘痛的基本病机是"不通则痛",治疗以"畅达气机"为基本治疗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痛."说明肝木偏盛可致心下胃脘痛,同时也提示了治疗"胃脘痛"不能仅专注于脾胃,而忽视调肝[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王友仁主任医师推拿手法治疗寒邪客胃型胃脘痛的临床经验。方法:从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方面论述王老以"呼吸按动法"为主治疗寒邪客胃型胃脘痛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对其基本手法及配伍予以总结。结果:王老以"呼吸按动法"为主,配合温中散寒的手法治疗寒邪客胃型胃脘痛,临床疗效佳。结论:王老认为胃脘痛多因胃腑外感寒邪或脾胃阳虚所致,呼吸按动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百合汤加味结合推拿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辨病辨证为基础,采用百合汤加味,结合推拿方法。结果治疗胃脘痛31例,症状治疗总有效率90.32%,病种治疗有效率90%。结论该法对于以气滞为主要病机的多种胃病有良好的治疗和改善胃脘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中医治疗胃脘痛具有一定优势。朱莹教授认为胃脘痛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是胃脘痛重要病机,治疗上以抑木培土为法,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董子亮先生认为胃脘痛多由情志失调、饮食起居失宜引起,病位在脾胃,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引起胃脘痛原因不同,肝胃气机失调为主要发病机理,董老遵循"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针对基本病机,以疏肝和胃为基本原则,提出"疏肝要结合和胃,和胃又必须疏肝"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审证求因,疗效显著善于从肝论治胃脘痛,调畅肝胃气机,通而痛止,创立疏肝和胃方结合辨证加减用药,治疗胃脘痛等消化系统疾病,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胃脘痛是脾胃病证中最常见的病症。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情志因素越来越多导致了本病的发生,肝气郁结成为本病的诱发及加重因素。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为临床最常见的胃脘痛证型。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看,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为胃气郁滞。肝失疏泄是胃脘痛"气滞"基本病机的根本,胃脘痛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气密切相关。李冀教授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通络止痛的方法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眩晕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西医对其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中医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辨证论治老年性眩晕,将老年性眩晕的病机归纳为"血不利""水不利",总结出活血化瘀以利血、健脾温阳以利水的方法治疗老年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为较常见的老年性皮肤病之一,其病因复杂,症状反复发作,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缺乏明确定论,治疗效果不佳。张学智教授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在临证治疗中以"寒热"为出发点,提出"理论溯源-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物质基础-组方用药"为一体的从"寒热"论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理论思路。尤其指导临床寒热分级、分期论治、寒热平调的治疗思路,以期从"寒热"角度诠释及分析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病本质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是临床最常见的脾胃病症,导致胃脘痛的病因虽然很多,但其病机都关系到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有很好的疗效,尽管临床治法分型各异,但总不离乎通降,“通降”二字体现了胃脘痛治疗的根本方法。现就对以通降为主治疗胃脘痛的认识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归属中医"胃脘痛"、"胃痛"、"心下痞"、"呕吐"、"心痛"、"吞酸"、"吐血"、"便血"、"胃痈"等范畴[1],但以"胃脘痛"为多.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运纳失常、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进而产生痰湿瘀热等病理因素,最终胃肠功能紊乱、脉络受损、腐肌噬脏而形成溃疡[2].胃脘痛主要由肝、脾、胃此病及彼,彼病及此,相互影响,使三者功能失常所致[3].中医学对溃疡病的认识, 呈现出在脏腑定位上以脾、胃、肝为中心,病机病性以虚为重点[4],治疗在辨证施治基础上,以疏肝健脾和胃、理气活血为主[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孙朝宗教授辨证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方法分别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临床思辨与治疗方法等方面论述孙教授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结果胃脘痛多由外邪侵袭、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倦久病等原因引起,发病机制多为气机不畅、胃失通降,其治以通降为法,故孙教授擅用通降之法治疗胃脘痛。结论孙教授运用通降法治疗胃脘痛疗效显著,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道坤教授系甘肃中医药大学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第3、第5、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特聘专家,甘肃省首届名中医、第二届教学名师。胃腑是五脏六腑之大源,胃脘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脾胃病之一。王教授认为:对于胃阴虚型胃脘痛,治疗上顺应胃腑"通"的生理特点,总治则以"通"为补,通则不痛,使其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王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枳壳益胃汤加减治疗胃阴虚型胃脘痛,疗效颇佳。系统阐述王教授运用枳壳益胃汤治疗胃阴虚型胃脘痛的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53-1654
作者采用跨年度大样本方法,对运用中医五行辨证治疗胃脘痛1248例进行回顾性调研分析,得出胃脘痛的五行辨治层次有三:一是胃土本脏腑寒热虚实胃脘痛辨治;二是胃脘痛病及肺、心、肾、肝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相乘、相侮的五行辨治;三是它脏病及胃脘痛的五行辨治。由此可完善胃脘痛的五行辨治系统。  相似文献   

15.
李冀教授探索方剂配伍特点尤有独到见解,临证处方倡导"方之精,变也""方无至方,方以效论",谨守病机,处方活泼。文章精选李冀教授治疗胃脘痛验案四则并分析其辨证方法,以盼为临床治疗胃脘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胃脘区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亦称为胃痛。胃脘痛在临床症状很常见,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均可引起胃脘痛。唐宋前多称胃脘痛为心痛,到金元时期的《兰室秘藏》第一次出现"胃脘痛"一词,并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与心痛明确区分开来,使胃脘痛成为有别于心痛的独立的病证。后代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的研究发展,使胃痛内容得以极大的丰富。中医在治疗胃脘痛的疗效很好,现将近几年来的祖国医学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邓惠兰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1373-1373
现代医学中消化性溃疡多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常以"胃脘痛"进行辨证治疗,而中医学的胃脘痛又依据病因病机、证候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类型。笔者采用半夏泻  相似文献   

18.
颜勤  徐学义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996-997
介绍徐学义治疗胃脘痛经验。主要从病机特点以气滞为要,治疗原则以通为大法,以疏肝理气为核心。具体介绍了治胃脘痛7法,并示方药,分析特点等。  相似文献   

19.
肖香群 《陕西中医》2014,(1):124-125
<正>胃脘痛俗称"心口痛",即上腹部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脾胃病症。引起胃脘痛的病因虽多,但其病机不外乎胃失通降,不通则痛。便秘的病位在大肠,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艰涩不畅为主要症候的一种病证,病机主要为大肠传导功能障碍,大肠通降失常所致。因此调畅胃肠的通降功能,是治疗胃脘痛兼便秘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老年性消化性溃疡是指年龄大于60岁的人群中发生的消化性溃疡。黄瑞彬主任中医师是启东市中医院的老中医,长期从事脾胃病工作,从脾虚血瘀论治老年性消化性溃疡经验丰富,现将其诊疗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老年人溃疡病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居多,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痛或胀满,或吐酸嗳气,或仅表现为黑便,容易合并出血,并转变为胃癌。该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便血"等范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老年患者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