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恶性肿瘤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其中肾细胞癌57例,依据WHO病理分类包括透明细胞癌38例、乳头状癌10例、嫌色细胞癌8例、梭形细胞癌1例。比较平扫、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各型肾癌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模式。结果:3种肾癌在平扫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在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P值分别为0.01、0.01和0.03),而后二者在增强各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匀强化最常见于嫌色细胞癌,不均匀强化最常见于透明细胞癌。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鉴别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有应用价值,同时在肾癌的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在术前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定量纵向弛豫时间图(T1 mapping)和多期增强MRI鉴别高、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4例ccRCC患者的资料,术前均行T1 mapping和多期增强MRI检查。根据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标准,Ⅰ~Ⅱ级64例(低级别组),Ⅲ~Ⅳ级30例(高级别组)。比较两组之间的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的强化率,平扫和增强后T1值及T1值下降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两种方法评估ccRCC的价值。结果:高级别组ccRCC增强后皮髓质期及肾实质期的强化率均低于低级别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级别组ccRCC增强后的T1值高于低级别组,T1值下降率低于低级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增强后T1值和T1值下降率鉴别高低级别ccR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和0.828。结论:定量T1 mapping在鉴别高、低级别ccRCC方面优于常规多期增强MRI扫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鉴别不同类型肾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2例肾癌的CT表现,依据WHO病理分类包括透明细胞癌54例、乳头状癌25例、嫌色细胞癌13例。比较平扫、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各类肾癌的CT值及强化模式。结果:3种肾癌在平扫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在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而后两者在增强各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匀强化最常见于嫌色细胞癌,不均匀强化最常见于透明细胞癌。螺旋CT鉴别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的准确性在皮髓质期、肾实质期、排泄期分别为93.5%、86.9%、81.5%。结论:多层螺旋CT鉴别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有应用价值,但较难鉴别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RO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8例RO均为单侧、单发,呈类圆形4例,分叶状4例,均突出肾轮廓外。8例肿瘤实质部分CT值约22~36 Hu,平均31 Hu。增强扫描8例均为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实质CT值103~187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94 Hu。实质期强化减低,CT值82~151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4 Hu。排泄期稍下降,CT值86~117 Hu,排泄期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0 Hu。2例肿瘤见星状瘢痕,2例节段性强化逆转,1例轮辐状强化,1例肿瘤内出血、1例点状钙化,1例少量脂肪。结论 当CT平扫表现类圆形或分叶状突出肾轮廓外的等、低密度影,增强表现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实质期、排泄早期不同程度的下降,皮髓质期肿瘤内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区,在实质期、排泄期逐渐减小或消失,呈进行性填充,同时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无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肾嗜酸细胞腺瘤是可供选择的鉴别诊断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四期扫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和透明细胞癌(Clear-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s,cc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因肾脏占位行肾脏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患者79例共80枚瘤灶,经术后病理证实RO 29例,ccRCC 50例,并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的影像表现,采用SPSS 19.0软件对肿瘤CT值、校正CT值、皮质期与实质期CT差值及增强廓清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肿瘤部位、形态、平扫特点、强化程度、强化方式、皮质期与实质期强化CT值差异、节段增强反转等征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O和ccRCC皮质期CT值、皮质期校正CT值、皮质期与实质期CT差值和增强廓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实质期、排泄期CT值校正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星状低密度影、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轮辐状强化、皮质期与实质期强化CT值差异及节段增强反转等征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位、形态、钙化,病灶周边絮状和条索状影等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MSCT多期扫描表现中,皮质期CT值、皮质期校正CT值、皮质期与实质期CT差值和增强廓清率、中央星状低密度影、强化程度、强化均匀度、轮辐状强化、皮质期与实质期强化CT值差异及节段增强反转等征象对于RO、ccRCC二者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MDCT肿瘤强化指数在微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透明细胞癌(ccR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2009年7月手术病理证实21例微脂性RAML(平均最大径4.69cm)、52例ccRCC(平均最大径4.57cm)影像资料,测量感兴趣区(ROI,包括肿瘤及正常肾皮质)平扫、三期增强(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分泌期)CT值,计算肿瘤相对肾皮质强化指数(R),R=病灶(CTpost-CTpre)/皮质(CTpost-CTpre)(其中CTpost为感兴趣区强化后CT值,CTpre为感兴趣区平扫CT值)。两组肾肿瘤患者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患者年龄、肿瘤CT值、肿瘤相对强化指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应用ROC曲线评价三期R值诊断性能。结果:微脂性RAML、ccRCC组患者性别、就诊年龄、平扫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间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分泌期CT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ccRCC组三期肿瘤相对强化指数R值均明显高于微脂性RAML组(P<0.01);以ccRCC为对象,三期R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0.767、0.748,肾实质期R值界限值为0.4649,其敏感度71.2%,特异度81%;特异度为100%时,R值界限值为0.6296,此时敏感度44.2%。结论:MDCT肿瘤强化指数可用于鉴别微脂性RAML、ccRCC。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早期肾透明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和准确性.方法:以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16例早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其均接受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结果.结果:Ⅰ级与Ⅱ级早期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平扫CT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见肾癌亚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癌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 3种肾癌亚型平扫CT值无统计学差异。在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不均匀强化最常见于透明细胞癌,均匀强化最常见于嫌色细胞癌。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与其他亚型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不典型的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较难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针对小肾细胞癌的不同病理亚型运用三期MDCT进行扫描诊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2月确诊为小肾细胞癌的患者62例,其中透明细胞癌透明细胞癌36例,嫌色细胞癌6例,乳头状癌20例,全体患者均接受三期MDCT扫描,包括平扫、皮髓质以及实质期三个阶段。比较分析平扫CT值水平,增强CT值水平、强化程度还有增强的异质性水平,同时对比三种病理亚型的CT值以及增强后的异质性水平。结果:透明细胞型的增强CT值、强化值和增强异质性水平最高。三种病理亚型在皮髓质期以及实质期的CT值以及增强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CT值和增强水平相互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在皮髓质以及实质期的增强异质性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鉴别诊断小肾细胞癌的时候运用三期MDCT扫描的增强CT值以及异质性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肾透明细胞癌(KIRC)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65例术前怀疑KIRC的病例,经术后病理确诊(金标准)为KIRC51例、非KIRC14例,同时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鉴别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KIRC及其Fuhrman分级诊断价值,对比分析其平扫、皮髓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KIRC的CT值。结果:KIRC患者与非KIRC患者的病灶大小、病灶单发或多发、坏死、囊变及强化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KIRC的敏感度94.12%、特异度71.43%、准确率89.23%、阳性预测值92.31%、阴性预测值76.92%、kappa值0.673;KIRC患者中Fuhrman分级高级别患者皮髓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强化CT值显著高于低级别(P<0.05);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鉴别高级别KIRC的敏感度88.57%、特异度87.5%、准确率88.24%、阳性预测值93.94%、阴性预测值77.78%、kappa值0.735。结论: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用于KIRC术前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肾癌的CT表现,探讨其CT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行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观察其CT表现及分期。结果肾癌的CT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及形态欠规则肿块形,多以等、稍低密度为主,增强后其强化较明显,但均低于正常肾实质强化。根据Robosin分期法:Ⅰ期12例,Ⅱ期5例,Ⅲ期2例,Ⅳ期2例。结论 CT扫描时肾癌的定位准确,并对肿瘤大小范围、病变性质以及有无转移的判断等有重要临床价值。典型CT表现可准确对肾癌进行诊断及分期,但要注意与肾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CRCC)的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CRCC,14例行CT平扫及皮髓质期、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5例行平扫及实质期增强扫描,4例直接行皮髓质期、实质期双期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分析CT增强扫描特点。结果共23个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或轻度分叶状,边界清楚,平均最大径4.7em。12例病灶密度均匀;11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9例可见钙化,6例发生坏死囊变的肿瘤中有4例最大径超过8.4cm。平扫病灶cT值23-48HU;与平扫相比,皮髓质期cT值平均增加34HU,实质期CT值平均增加32HU;实质期与皮髓质期相比,8例表现为密度降低,CT值相差约4-23HU,11例呈持续强化,CT值差约1.13HU。结论CRC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术前CT检查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RCC的CT 表现,并与随机抽取的同期102例肾透明细胞癌CT表现作比较.结果 20例PRCC CT平扫肿瘤为不均匀的囊实性或均匀的等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中度均匀强化,皮髓交界期强化程度弱于肾皮质,肾实质期低于周围肾实质.102例肾透明细胞癌CT平扫肿瘤呈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的囊实性,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或欠均匀强化,95例肿瘤皮髓交界期肿瘤强化程度高于或等于肾皮质.结论 PRCC 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特点,增强皮髓交界期肿瘤强化程度弱于肾皮质,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肾集合管癌的MD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动态增强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增加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集合管癌7例,术前分别行CT平扫及双期(皮髓交界期及实质期)增强扫描。结果:7例肾集合管癌均以肾脏髓质为中心;所有病灶境界不清,与周围正常肾实质呈犬齿交错状排列,未见包膜;7例肿瘤中,1例肿瘤密度均匀,4例肿瘤密度不均匀,1例肿瘤呈显著低密度;平扫肿瘤实质成分CT值平均为35.5HU(30.1~44.7HU),动态增强后肿瘤呈进行性延迟强化,皮髓交界期CT值平均为52.7HU(34.2~72.0HU),实质期CT值平均为74.5HU(40.0~89.3HU)。病理上肿瘤有明显的间质反应,伴纤维增生,而纤维间质多呈延迟强化。结论:肾集合管癌中心多位于肾髓质,肿瘤境界不清,无包膜,患肾轮廓相对正常;肿瘤密度多样,增强扫描呈轻中度进行性延迟强化。集合管癌具有不同于其他肾细胞癌的CT特点,影像表现与病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MSCT多期扫描在早期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在早期肾细胞癌(R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肾癌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的MSCT表现。结果:①MSCT平扫中10例病灶呈稍低密度,5例等密度,2例稍高密度,3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皮质期除1例轻度强化外,其余肿瘤强化均较明显,强化为均匀或不均匀,实质期及肾盂期强化迅速减退。②本组早期肾癌检出率100%,定性诊断率95%,分期准确度为95%。结论:①皮质期与实质期“快进快退”的强化特点对早期肾癌具定性诊断意义。②MSCT双期(皮质期与实质期)增强扫描是早期肾癌可靠的检查方法,必要时结合肾盂期扫描,可了解肾盂、肾盏受侵情况。③MSCT多期扫描提高了早期肾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共17个肾EAML病灶的CT、MRI特征(9例仅行CT检查,2例仅行MR检查,2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分析内容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信号、强化模式等情况。结果单发病灶10例,多发病灶3例;其中11例病灶突出肾轮廓外,位于髓质内者1例,位于皮质与髓质多发者1例;病灶直径8~154mm,平均(63.0±47.0)mm,均呈不规则形或类圆形;14个病灶边界清楚(显示楔征6个、皮质掀起征5个),3个边界不清;7例病灶富脂肪,6例乏脂肪。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均稍高于肾皮质;增强扫描示皮质期病灶实质明显强化11例,髓质期强化减退9例,髓质期持续强化2例;5例显示黑星征。MRI平扫实质部分T1WI呈等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髓质期持续强化,1例显示黑星征。结论肾EAML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术前准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肾血管瘤的CT和MRI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肾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其中3例行CT、5例行MRI,2例同时具有CT和MRI检查,与病理结果对照,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10例肾血管瘤中,6例位于肾髓质,3例位于肾窦,1例位于肾实质;7例为吻合状血管瘤;肿瘤最大径约1.4~6.4cm;8个病灶表现为类圆形,所有病灶均以实性为主;3例有包膜;4例T2WI呈明显高信号;6例DWI呈高信号;在ADC图上3例呈等信号,2例呈高信号,2例呈低信号;8例表现为皮髓质期瘤周明显结节、斑片状强化,后期逐渐向中心填充,1例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不强化。动态增强扫描肾血管瘤实质期强化率均高于腹主动脉,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血管瘤在MRI增强扫描中皮髓质期及肾实质期的强化率均稍高于肾皮质和腹主动脉,但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90和0.195)。结论:肾血管瘤好发于肾髓质或肾窦部,多为吻合状血管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T2WI多呈明显高信号,弥散序列不受限,动态增强扫描多呈皮髓质期病灶周边明显结节样强化,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向心性填充,强化程度与腹主动脉或肾皮质相仿。  相似文献   

18.
肾损伤CT诊断及分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肾损伤CT检查征象、分期依据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 2 6例肾损伤患者 ,采用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 ,根据征象进行分期。结果 单侧肾损伤 2 5例 ,双侧 1例。CT表现肾肿大 (12例 ) ,肾挫裂伤 (2 1例 ) ,肾碎裂 (3例 ) ,肾内血肿或出血 (2 4例 ) ,肾被膜下出血 (2 5例 ) ,肾周间隙及肾前后间隙出血 (12例 ) ,多组织及脏器损伤 (4例 )。CT分期为 :Ⅰ期 12例 ,Ⅱ期 6例 ,Ⅲ期 3例 ,Ⅳ期 5例。结论 CT平扫加增强扫描是肾损伤首选检查方法 ,正确的分期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智  陈杰  潘靓  周菲菲  邢伟 《磁共振成像》2019,10(7):525-529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三维纹理分析鉴别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cell carcinoma,ccRCC)、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和嫌色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RCC)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4例ccRCC、22例pRCC和17例ChRCC患者资料,分别提取肾皮髓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增强T1WI上肿瘤三维纹理特征,筛选后应用原始数据分析、主成分分析、线性判别分析和非线性判别分析方法进行分类分析,计算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动态增强MRI三维纹理分析鉴别ccRCC与pRCC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达88.54%、91.89%、77.27%(AUC=0.846);鉴别ccRCC与ChRCC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达95.60%、97.30%、88.24%(AUC=0.928);鉴别pRCC与ChRCC的诊断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达79.49%、72.73%、88.24%(AUC=0.805)。非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均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AUC 0.707~0.928)。结论 DCE-MRI三维纹理分析有助于鉴别ccRCC、pRCC和ChRCC。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术前误诊为肾细胞癌(RCC)而接受手术治疗的少脂肪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CT表现,以期提高对此病变的认识。 方法 5例少脂肪型AML患者(8个病灶)纳入AML组,17例肾透明细胞癌(CCRCC)作为对照1组,7例低强化RCC(LERCC,包括乳头状肾癌和嫌色细胞癌)作为对照2组,分析少脂肪型AML的CT征象,包括平扫高密度、肿瘤与肾实质交界的角征,增强扫描皮髓质期强化均匀与否。手工放置ROI并计算肿瘤的下述指标:皮髓质期瘤-皮强化比值和排泄期瘤-皮强化比值。 结果 AML组5例8个瘤体均为均匀高密度,2例CCRCC为均匀高密度,1例以高密度为主,1例乳头状肾癌为不均匀高密度,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ML组和对照2组均在皮髓质期均匀强化(100%),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AML组有7个,对照1组有10个,对照2组有7个瘤体为外凸型,AML组角征阳性率高于其余两组(P=0.003)。无论皮髓质期和排泄期的瘤-皮强化比值均表现为对照2组显著低于AML组和对照1组(P均<0.05),而后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1、0.321)。 结论 易误诊为RCC的少脂肪型AML的可能CT表现包括:平扫高密度,外凸型者角征阳性,增强扫描均匀明显强化。如肾脏肿瘤有上述CT表现,应考虑到少脂肪型AML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