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RO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8例RO均为单侧、单发,呈类圆形4例,分叶状4例,均突出肾轮廓外。8例肿瘤实质部分CT值约22~36 Hu,平均31 Hu。增强扫描8例均为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实质CT值103~187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94 Hu。实质期强化减低,CT值82~151 hu,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4 Hu。排泄期稍下降,CT值86~117 Hu,排泄期平均强化幅度较平扫上升70 Hu。2例肿瘤见星状瘢痕,2例节段性强化逆转,1例轮辐状强化,1例肿瘤内出血、1例点状钙化,1例少量脂肪。结论 当CT平扫表现类圆形或分叶状突出肾轮廓外的等、低密度影,增强表现富血供,皮髓质期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实质明显强化,实质期、排泄早期不同程度的下降,皮髓质期肿瘤内不均匀强化的低密度区,在实质期、排泄期逐渐减小或消失,呈进行性填充,同时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无瘤栓,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未见肿大淋巴结,肾嗜酸细胞腺瘤是可供选择的鉴别诊断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MDCT肿瘤强化指数在微脂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透明细胞癌(ccR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2009年7月手术病理证实21例微脂性RAML(平均最大径4.69cm)、52例ccRCC(平均最大径4.57cm)影像资料,测量感兴趣区(ROI,包括肿瘤及正常肾皮质)平扫、三期增强(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分泌期)CT值,计算肿瘤相对肾皮质强化指数(R),R=病灶(CTpost-CTpre)/皮质(CTpost-CTpre)(其中CTpost为感兴趣区强化后CT值,CTpre为感兴趣区平扫CT值)。两组肾肿瘤患者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患者年龄、肿瘤CT值、肿瘤相对强化指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应用ROC曲线评价三期R值诊断性能。结果:微脂性RAML、ccRCC组患者性别、就诊年龄、平扫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间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分泌期CT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ccRCC组三期肿瘤相对强化指数R值均明显高于微脂性RAML组(P<0.01);以ccRCC为对象,三期R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0.767、0.748,肾实质期R值界限值为0.4649,其敏感度71.2%,特异度81%;特异度为100%时,R值界限值为0.6296,此时敏感度44.2%。结论:MDCT肿瘤强化指数可用于鉴别微脂性RAML、ccRC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肾透明细胞癌(renal clear cell carcinoma,ccRCC)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52例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比较分析52例ccRCC患者平扫、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Ⅰ~Ⅱ级ccRCC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模式;并以手术或病理学活检结果为标准,比较CT平扫和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结果:Ⅰ级和Ⅱ级ccRCC的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Ⅱ级ccRCC的CT值(Hu)均高于Ⅰ级ccRCC(均P0.05)。Ⅰ级ccRCC均匀强化相对更常见,Ⅱ级ccRCC不均匀强化相对更常见。此外,CT平扫准确诊断患者例数为39例,准确诊断率为75%,明显低于三期动态增强扫描98.08%(5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于早期ccRCC的分期鉴别有应用价值,Ⅰ级与Ⅱ级ccRCC在强化程度和强化模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可用于辅助进行术前分期及治疗方案选择。相较CT平扫,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ccRCC的准确诊断率更高。  相似文献   

4.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螺旋CT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对肾嗜酸性细胞腺瘤螺旋CT表现的认识水平,增加本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共17个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①嗜酸细胞腺瘤和肾癌的CT形态表现比较:16例共17个嗜酸细胞腺瘤中,88.2%(15/17)的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平扫为密度均匀的肿块,70.6%(12/17)为等密度,所有肿瘤内均未见钙化,增强扫描时52.9%(9/17)不均匀强化,11.8%(2/17)在增强扫描皮髓期表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其中1例星状瘢痕在肾盂期强化,呈星状高密度。30例早期肾细胞癌平扫时76.7%(23/30)为密度均匀的肿块,70.6%(19/30)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时86.7%呈不均匀强化(26/30),13.3%(4/30)在皮髓期病灶出现中央星状瘢痕,2例出现轮辐状强化,其中1例可同时观察到轮辐状强化及中央瘢痕。②平扫时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值较肾癌高,P值〈0.05。增强扫描各时相二者CT值无明显差异,但是嗜酸细胞腺瘤的增强峰值出现在皮髓期,而肾细胞癌的增强峰值出现在实质期。结论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肾癌鉴别诊断很困难,平扫多为等密度、没有包膜、没有钙化、增强扫描的峰值为皮髓期的肿块可提示嗜酸细胞腺瘤,但确诊还需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医师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腺瘤患者11例,将其术前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1例患者的肿瘤均为单发,平扫密度均匀,呈圆形或类圆形,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增强皮质期肿瘤病灶早期强化明显,9例包膜强化,5例患者的肿瘤体积较大,增强后皮质期呈"轮辐状"强化,中央见星状瘢痕,延迟期可见对比剂部分充填。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其肿瘤边界清晰,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多在皮质期有明显强化,部分肿瘤增强后可见特征性的"轮辐状"强化及中央星状瘢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多层螺旋(MSCT)增强扫描特征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肾细胞癌术前MSCT的征象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2例中,28例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CT增强扫描特征为皮质期肿瘤增强部分与肾皮质增强相似(可达146~175HU),肾实质期肿瘤内对比剂轻微廓清,肾盂期明显廓清呈相对低密度;4例为颗粒状细胞癌,三期增强扫描均表现为无增强到轻度增强(CT值38~55HU)。32例肾细胞癌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符合率为100%,分期诊断符合率为96.42%。结论肾细胞癌的MS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对术前肿瘤的诊断和判断肾细胞癌肿瘤细胞的类型、分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动态三期扫描对肾囊肿CT值变化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SCT)三期扫描下肾囊肿的CT值变化,分析"伪强化"现象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8例患者共48处肾囊肿病变进行MSCT三期扫描,测量囊肿CT值,计算强化差值并绘制散点分布图.结果平扫、皮质期、均衡期CT平均值分别为14.5 Hu、17.8 Hu、18.8 Hu,两增强组与平扫组对比均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皮质期(C-P)平均增强3.27±3.30)Hu;均衡期(N-P)(4.29±3.98)Hu.直径>1 cm组平均强化(3.19±2.9)Hu,直径<1 cm组(3.4±4.0)Hu,P=0.96.结论MSCT下肾囊肿会出现"伪强化"现象,一般<10 Hu,"伪强化"强化程度与肾囊肿体积无显著的相关性,部分直径<1.0 cm的病变"伪强化"可以大于10 Hu.  相似文献   

8.
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螺旋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RCC的CT 表现,并与随机抽取的同期102例肾透明细胞癌CT表现作比较.结果 20例PRCC CT平扫肿瘤为不均匀的囊实性或均匀的等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中度均匀强化,皮髓交界期强化程度弱于肾皮质,肾实质期低于周围肾实质.102例肾透明细胞癌CT平扫肿瘤呈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的囊实性,增强扫描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或欠均匀强化,95例肿瘤皮髓交界期肿瘤强化程度高于或等于肾皮质.结论 PRCC 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特点,增强皮髓交界期肿瘤强化程度弱于肾皮质,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尤其是增强特征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9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病灶形态学特征及强化方式,测量肿瘤平扫及双期增强CT值,计算净强化值,并与16例多形性腺瘤和16例腺淋巴瘤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腮腺基底细胞腺瘤CT平扫均表现为腮腺内单发的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呈均匀的稍高密度,平均CT值约(38.2±9.1)HU,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平扫CT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呈明显强化,动脉期净强化值约(54.9±8.6)HU,静脉期强化程度持续增加,净强化值约(63.0±10.7)HU。动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高于多形性腺瘤(P<0.01),但与腺淋巴瘤无统计学差异(P>0.05);静脉期: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均高于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P<0.01)。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为腮腺单发病灶,多发生于浅叶,边缘规则,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且呈"快进慢出"持续、渐进性强化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次团注双期CT增强扫描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B超或体检中怀疑肾脏占位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病例进行检查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60例)行肾脏分次团注双期CT增强扫描,对照组(60例)行常规三期增强扫描。术后对照病理结果,选择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44例,对照组46例(120例患者中。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共90例,选择这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来自实验组的44例,来自对照组46例)。对(最终纳入的90例肾脏透明细胞癌)患者CT扫描各期病变及健肾实质强化程度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两组患者所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①实验组肾透明细胞癌皮质期、实质一排泄期与对照组皮质期、排泄期平均CT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64,P=0.105);实验组肾透明细胞癌实质一排泄期与对照组实质期平均CT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②实验组健肾实质皮质期与对照组皮质期平均CT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510);实验组健肾实质一排泄期与对照组实质期及排泄期强化平均CT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1)。⑧实验组的平均有效剂量较对照组减低30%。结论:。肾脏分次团注双期增强扫描在定性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同时明显降低患者检查所受有效辐射剂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常见肾癌亚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癌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 3种肾癌亚型平扫CT值无统计学差异。在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不均匀强化最常见于透明细胞癌,均匀强化最常见于嫌色细胞癌。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与其他亚型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不典型的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较难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源CT碘定量技术在术前评估肾透明细胞癌(ccRCC)病理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并行双能量模式增强扫描的ccRCC患者的影像资料,利用双能量软件处理得到碘图,对高低级别组ccRCC标准碘浓度(NIC)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低级别组19例,高级别组13例。皮髓期及实质期低级别组ccRCC的NIC均高于高级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碘定量技术有助于评估ccRCC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与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RCC)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3例RO(33个病灶)和65例ChRCC患者(66个病灶)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定量纵向弛豫时间图(T1 mapping)和多期增强MRI鉴别高、低级别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4例ccRCC患者的资料,术前均行T1 mapping和多期增强MRI检查。根据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ISUP)分级标准,Ⅰ~Ⅱ级64例(低级别组),Ⅲ~Ⅳ级30例(高级别组)。比较两组之间的皮髓质期和肾实质期的强化率,平扫和增强后T1值及T1值下降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两种方法评估ccRCC的价值。结果:高级别组ccRCC增强后皮髓质期及肾实质期的强化率均低于低级别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级别组ccRCC增强后的T1值高于低级别组,T1值下降率低于低级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增强后T1值和T1值下降率鉴别高低级别ccRC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5和0.828。结论:定量T1 mapping在鉴别高、低级别ccRCC方面优于常规多期增强MRI扫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鉴别不同类型肾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2例肾癌的CT表现,依据WHO病理分类包括透明细胞癌54例、乳头状癌25例、嫌色细胞癌13例。比较平扫、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各类肾癌的CT值及强化模式。结果:3种肾癌在平扫的CT值无统计学差异。在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而后两者在增强各期均无统计学差异。均匀强化最常见于嫌色细胞癌,不均匀强化最常见于透明细胞癌。螺旋CT鉴别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的准确性在皮髓质期、肾实质期、排泄期分别为93.5%、86.9%、81.5%。结论:多层螺旋CT鉴别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有应用价值,但较难鉴别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脏增强CT的纹理分析在鉴别肾脏嫌色细胞癌(CCRC)与嗜酸性细胞腺瘤(RO)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CCRC和31例RO病灶的CT图像,采用ITK-SNAP version 4.11.0软件进行ROI勾画并使用A.K.Version V3.0.0.R软件提取纹理特征。通过随机森林算法选取纹理参数,采用Logistic回归评价所得参数鉴别CCRC与RO的效能。结果 使用Logistic回归对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得到的皮质期、实质期及两期混合后权重值由高到低的前20个纹理参数进行评价,AUC值分别为0.876、0.861和0.945。结论 基于肾脏增强CT图像纹理分析对鉴别诊断CCRC与RO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不同勾画ROI方式对于鉴别肾富血供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8例肾富血供小肿瘤的术前腹部CT。其中肾细胞癌(RCC)62例(RCC组),包括60例肾透明细胞癌(CCRCC)和2例肾嫌色细胞癌(CCRC);26例良性肿瘤(良性组),包括24例乏脂肪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FAML)和2例肾嗜酸细胞腺瘤(RO)。分别采用传统方法(tROI,50~100 mm2)及小ROI法(sROI,10~20 mm2)勾画ROI,测量并比较组间CT值相关参数;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其鉴别RCC与良性肾肿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以tROI法测量的RCC组的皮质期净强化值及相对强化值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其鉴别RCC与良性肾肿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2及0.667;以sROI法测量的RCC组皮质期CT值、实质期CT值、皮质期和实质期净强化值及相对强化值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其AUC分别为0.783、0.748、0.837、0.815、0.841及0.812。结论 相比tROI法,采用sROI法测量CT值定量参数对于鉴别肾富血供良、恶性肿瘤具有更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